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理诱变技术在谷氨酸产生菌选育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茜 张石峰 甄卫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93,共3页
简述了几种物理诱变技术对谷氨酸产生菌的作用。着重介绍了采用低能N+离子束注入技术,以D110、D110B为出发菌进行了诱变选育试验。摇瓶产酸率分别比出发菌提高了35.5%和36.7%,这将有利于高产菌株的工业化试验。
关键词 诱变选育 谷氨酸产生菌 辐射 离子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3D打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彦安 李鹤 穆保霞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0-1614,共15页
3D打印技术因具有加工精度高、成本低、操作简易、制造灵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武器等领域。将3D打印技术与陶瓷成型制造相结合,可以解决很多使用传统陶瓷制造技术带来的问题。3D打印技术主要有喷墨打印技术、浆... 3D打印技术因具有加工精度高、成本低、操作简易、制造灵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武器等领域。将3D打印技术与陶瓷成型制造相结合,可以解决很多使用传统陶瓷制造技术带来的问题。3D打印技术主要有喷墨打印技术、浆料直写成型技术、光固化成型技术、陶瓷熔融沉积成型技术、激光选区烧结成型技术。本文概述了各3D打印技术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阐述了光固化成型技术中的陶瓷浆料制备、后处理工艺,讨论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在3D陶瓷打印技术领域的应用,分析了氧化硅、碳化硅、氧化铝、氧化锆、陶瓷前驱体、磷酸三钙陶瓷的特性及其应用现状,最后总结了陶瓷3D打印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3D打印 光固化成型技术 陶瓷浆料制备 有限元数值模拟 陶瓷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泥火山细菌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5
3
作者 马小龙 王芸 +7 位作者 杨红梅 王纯利 毛培宏 金湘 常玮 房世杰 张评浒 娄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722-3728,共7页
为了解新疆乌苏泥火山细菌多样性,从泥火山泥浆样品中直接提取总DNA,构建了含150个有效转化子的泥火山细菌16SrDNA基因文库,转化子经菌液PCR及HaeⅢ酶切后获得16个不同带型,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分属于16个不同的分类单元。一部分序列与... 为了解新疆乌苏泥火山细菌多样性,从泥火山泥浆样品中直接提取总DNA,构建了含150个有效转化子的泥火山细菌16SrDNA基因文库,转化子经菌液PCR及HaeⅢ酶切后获得16个不同带型,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分属于16个不同的分类单元。一部分序列与已知细菌类群的16SrDNA序列相似性较高,归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另外一部分序列与已知细菌类群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较低,可能代表新的分类单位。研究结果显示,泥火山环境中微生物种群丰富,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微生物多样性 非培养方法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二维卤化物钙钛矿异质结的制备及性能优化研究进展
4
作者 贺圣荣 邢军 +2 位作者 姚晓龙 马小曼 李鹏 《物理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94,共26页
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因其在光电转换效率上的显著优势而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三维(3D)/二维(2D)钙钛矿异质结更因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和灵活可调控的载流子行为的优势而备受关注。本文聚焦3D/2D卤化物钙钛矿异质结的可控制备及性能优... 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因其在光电转换效率上的显著优势而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三维(3D)/二维(2D)钙钛矿异质结更因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和灵活可调控的载流子行为的优势而备受关注。本文聚焦3D/2D卤化物钙钛矿异质结的可控制备及性能优化的研究领域,首先综述了3D/2D钙钛矿异质结的概念、优势及常规制备方法,包括固–液后旋涂法、固–气气相沉积法以及固–固反应等常规制备方法;然后探讨了通过界面工程、材料工程和器件结构优化等策略来提升3D/2D钙钛矿异质结性能的有效方法;接下来,概述并评估了3D/2D异质结在太阳能电池和光电探测器领域的最新研究应用进展;最后,我们讨论了3D/2D钙钛矿异质结当前面临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挑战,并系统展望了3D/2D钙钛矿异质结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实现其在光电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可行性思路和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化物钙钛矿 三维/二维异质结 性能优化 太阳能电池 光电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硼酸盐双折射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5
作者 努尔比耶·图尔洪 刘鸿涛 +3 位作者 崔秀花 刘静 姜轶 井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9,共9页
近年来,稀土(RE)硼酸盐材料因其丰富的结构和优异的光学性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使用第一性原理高通量筛选工具获得五个性能优异的短波长稀土硼酸盐材料,并进一步研究了他们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材料的紫外截止边和双... 近年来,稀土(RE)硼酸盐材料因其丰富的结构和优异的光学性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使用第一性原理高通量筛选工具获得五个性能优异的短波长稀土硼酸盐材料,并进一步研究了他们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材料的紫外截止边和双折射率分别为:210 nm,0.0934@1064 nm(LaB_(3)O_(6))、246 nm,0.0880@1064 nm(LaBO_(3))、347 nm,0.0815@1064 nm(LuBO_(3))、272 nm,0.0914@1064 nm(ScBO_(3))、279 nm,0.0920@1064 nm(Sc_(3)B_(5)O_(12)).本文使用投影态密度、实空间原子实切割以及Born有效电荷分析了各原子及离子基团对双折射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RE-O基团和B-O多面体在决定光学性质方面做出了主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硼酸盐 第一性原理 双折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渣钙化焙烧物相变化及热力学动力学分析
6
作者 邵甲骥 孙小涵 +3 位作者 贺永东 赵亿坤 陈守俊 梁飞龙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对钒渣原料及钙化焙烧过程进行研究,并采用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对其焙烧机理进行理论论证。结果表明:钙化焙烧主要包括铁氧化、橄榄石氧化分解、尖晶石氧化分解及钙化反应;经理论和数据分析,含钙相的形成顺序依次为CaV_(2)O_(6)、Ca_(2)V... 对钒渣原料及钙化焙烧过程进行研究,并采用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对其焙烧机理进行理论论证。结果表明:钙化焙烧主要包括铁氧化、橄榄石氧化分解、尖晶石氧化分解及钙化反应;经理论和数据分析,含钙相的形成顺序依次为CaV_(2)O_(6)、Ca_(2)V_(2)O_(7)、Ca_(3)V_(2)O_(8)、CaSiO_(3)。高温情况下,过量的CaO会与钒反应生成Ca_(3)V_(2)O_(8)、CaSiO_(3)。钒尖晶石的氧化钙化过程受三级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282.45kJ/mol。浸出实验中,焙烧温度860℃、焙烧时间120min所得焙烧渣的钒浸出率较高,与钙化焙烧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渣 钙化焙烧 相变过程 热力学 动力学 提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注入诱变技术应用于食用菌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吕杰 金湘 毛培宏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共3页
综述了食用菌育种方法及研究进展,阐述了离子束注入生物体诱变的机理,介绍了离子束注入诱变食用菌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低能离子注入诱变技术应用于食用菌育种方面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离子束 食用菌 育种技术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市郊柯柯牙防护林不同林龄新疆杨防风及土壤改良效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利霞 玉米提.哈力克 +3 位作者 阿丽亚.拜都热拉 刘开通 阿不都拉.阿不力孜 MartinWelp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7,共5页
新疆阿克苏市郊柯柯牙防护林绿化工程是干旱缺水环境下大面积人工植树造林的典范。以柯柯牙绿化工程中6年生、15年生和22年生的新疆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裸露沙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林龄防护林0.5和2m高度的防风效果以及土壤改良效应。结... 新疆阿克苏市郊柯柯牙防护林绿化工程是干旱缺水环境下大面积人工植树造林的典范。以柯柯牙绿化工程中6年生、15年生和22年生的新疆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裸露沙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林龄防护林0.5和2m高度的防风效果以及土壤改良效应。结果表明,新疆杨防护林防风效果明显,背风面防风效能在0.5m高度表现为:22年生>15年生>6年生,在2m高度表现为15年生>22年生>6年生。综合防风效能15年生和22年生的相近,均大于6年生。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尤其表现在0—10cm的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断增加,碱解氮、速效钾先增大后减少,有效磷含量则先减少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杨 人工防护林 防风效益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部分燃煤和电厂粉煤灰中天然放射性水平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谢贵英 艾尔肯.阿不列木 艾克拜尔.吐合提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54-1356,1373,共4页
采用低本底γ能谱仪对乌鲁木齐、伊犁和哈密地区的煤以及华电厂和国电厂的粉煤灰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226Ra、232Th、40K含量按样品个数的加权平均值,乌鲁木齐煤为5.54、3.51、69.15 Bq/kg;伊犁煤为9.59、4.02、... 采用低本底γ能谱仪对乌鲁木齐、伊犁和哈密地区的煤以及华电厂和国电厂的粉煤灰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226Ra、232Th、40K含量按样品个数的加权平均值,乌鲁木齐煤为5.54、3.51、69.15 Bq/kg;伊犁煤为9.59、4.02、72.95 Bq/kg;哈密煤为7.42、4.87、88.32 Bq/kg;华电厂粉煤灰中为29.31、15.57、111.39 Bq/kg;国电厂粉煤灰中为24.67、16.22、133.98 Bq/kg。并依据国家标准对粉煤灰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粉煤灰的使用不受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放射性 粉煤灰 建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磷/黑砷异质结纳米器件热电性质应力调控研究
10
作者 戎杙 邱乙峰 张蓓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4,共6页
探索新型高性能低维热电纳米材料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策略.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非平衡态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由黑磷、黑砷纳米带构建异质结构在2%、4%、6%和8%四种拉伸应变作用下热电性能调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6%拉伸应变较其他情形... 探索新型高性能低维热电纳米材料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策略.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非平衡态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由黑磷、黑砷纳米带构建异质结构在2%、4%、6%和8%四种拉伸应变作用下热电性能调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6%拉伸应变较其他情形,能够更有效抑制声子输运行为;与此同时,拉伸应变对于器件的电子输运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在费米能附近,黑磷/黑砷异质结纳米器件在6%拉伸应变调控下热电优值达到最大值2.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磷 黑砷 异质结 应力 热电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TiS_(2)/TiO_(2)杂化纳米片储钠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结文·乃比 刘金宝 +1 位作者 郑智华 姚晓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8,共9页
二维TiS_(2)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二维TiS_(2)负极材料钠离子扩散动力学性能不佳大大限制了其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究了二维TiO_(2)/TiS_(2)杂... 二维TiS_(2)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二维TiS_(2)负极材料钠离子扩散动力学性能不佳大大限制了其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究了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上钠原子吸附和扩散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结构具有较高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性.此外,钠原子倾向于吸附在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硫-硫-氧穴位(S-S-O)的顶部,沿穴位-钛顶位-穴位方向(H_(CC)^(1)-T_(T)-H_(CC)^(1′))具有较低的扩散能垒(0.19 eV).与纯相二维TiS_(2)单层相比,钠原子更容易在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上迁移.本文通过对钠原子在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上的结构稳定性、优选吸附位点和扩散路径的全面研究,揭示了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的结构性质和钠输运特性,为设计高性能的钛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TiO_(2) 二维杂化材料 钠离子电池 扩散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n)Mo_(38-n)(n=0-38)及Fe_(n)Mo_(55-n)(n=0-55)双金属团簇的结构演化和基态能量
12
作者 郑琪琪 陈轩 +1 位作者 程彪 段海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3,共9页
基于半经验的Gupta多体势,采用遗传算法及分子动力学淬火算法,系统研究了(FeMo)m(m=38及55)双金属团簇的基态结构及其能量.结果表明:对于Fe_(n)Mo_(38-n)(n=0-38)团簇,随Fe原子数的增加,Fe原子优先占据团簇表面再占据内部,其基态构型存... 基于半经验的Gupta多体势,采用遗传算法及分子动力学淬火算法,系统研究了(FeMo)m(m=38及55)双金属团簇的基态结构及其能量.结果表明:对于Fe_(n)Mo_(38-n)(n=0-38)团簇,随Fe原子数的增加,Fe原子优先占据团簇表面再占据内部,其基态构型存在类O_(h)结构、类I_(h)结构和无序结构间的竞争.对于Fe_(n)Mo_(55-n)(n=0-55)团簇,随Fe原子数的增加,Fe原子优先占据团簇中心位置,再依次占据表面顶点、棱边和次外层,双金属团簇基态构型主要体现为在Mackay二十面体基础上的结构畸变.Fe_(24)Mo_(14),Fe_(13)Mo_(42)和Fe_(43)Mo_(12)为幻数结构团簇,研究发现双金属团簇幻数成因不能通过单质团簇常用的平均配位数和平均键长模型解释,它更多的归咎于组分效应导致的结构高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团簇 结构和能量 淬火算法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对单层硅烯纳米梁振动频率的影响
13
作者 张文博 王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82,共7页
由于硅纳米谐振器在量子计算、传感器、医学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应用,使其物理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掺杂元素、空位缺陷、掺杂浓度对单层硅烯纳米梁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层硅烯纳米梁的振动... 由于硅纳米谐振器在量子计算、传感器、医学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应用,使其物理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掺杂元素、空位缺陷、掺杂浓度对单层硅烯纳米梁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层硅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随着纳米梁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单元素、双元素掺杂均会导致单层硅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的增加,且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纳米梁的振动频率整体呈现增大的趋势.此外,单空位缺陷会导致单层硅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随着缺陷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掺杂-单空位缺陷的单层硅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则呈现了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这些变化规律均是由掺杂元素、空位缺陷以及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研究结果对硅烯纳米谐振器,振荡器等纳米器件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烯 掺杂 振动频率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n)Co_(55-n)与Co_(n)Mo_(55-n)(n=0~55)团簇基态的能量与结构演化
14
作者 程彪 郑琪琪 +1 位作者 陈轩 段海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6,共10页
采用半经验的Gupta多体势函数结合遗传算法及分子动力学淬火算法,系统研究了Co_(n)Mo_(55-n)(n=0~55)与Fe_(n)Co_(55-n)(n=0~55)团簇的基态结构与能量.通过分析基态结构的相似函数、质心间距、平均键长、平均原子配位数、平均结合能、... 采用半经验的Gupta多体势函数结合遗传算法及分子动力学淬火算法,系统研究了Co_(n)Mo_(55-n)(n=0~55)与Fe_(n)Co_(55-n)(n=0~55)团簇的基态结构与能量.通过分析基态结构的相似函数、质心间距、平均键长、平均原子配位数、平均结合能、混合能与二阶差分能.探究了团簇基态的结构特征及稳定性与团簇所含元素种类及组分的关联.结果表明:对Co-Mo混合团簇,随Co原子数目增加,Co原子依次占据团簇中心与最外层顶点,混合团簇逐渐出现组分偏析与无序现象;对Fe-Co混合团簇,基态结构主体上均体现为围绕Mackay二十面体构型的结构畸变,随Fe原子含量增加,Fe原子先占据团簇外表面顶点位置直到全部包裹Co原子,逐渐形成核壳式结构;Co_(13)Mo_(42)与Fe_(42)Co_(13)是幻数结构团簇,研究发现组分效应导致的团簇高对称性相比团簇平均键长与平均原子配位数更能解释幻数结构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淬火算法 双金属团簇 基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硫富瓦烯分子结基于连接位点热-电输运性能理论调控研究
15
作者 高一波 邱乙峰 +4 位作者 刘丹丹 张晖阜 尹彬洁 彭敬源 张蓓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2,共6页
热电材料的研究对于再利用工业废热、生产清洁能源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以锯齿状石墨烯纳米带(zGNR)做为电极,以不同连接位点的四硫富瓦烯(Tetrathiafulvalene,TTF)分子做为中心散射分子,构建了中心连接TTF分子结器件和边缘连接TTF分子... 热电材料的研究对于再利用工业废热、生产清洁能源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以锯齿状石墨烯纳米带(zGNR)做为电极,以不同连接位点的四硫富瓦烯(Tetrathiafulvalene,TTF)分子做为中心散射分子,构建了中心连接TTF分子结器件和边缘连接TTF分子结器件两种热电器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它们的热-电输运性质.结果表明,连接位点的不同对TTF分子器件热电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基于锯齿状石墨烯纳米带独特的边缘结构,导致边缘连接TTF分子结器件电输运性质高于中心连接分子结器件;与此同时,边缘悬挂氢键局域共振效应使得边缘连接TTF分子结热输运性能略小于中心连接TTF分子器件.边缘连接TTF分子结器件获取优异热电优值(ZT=0.457),为中心连接TTF分子结器件的3.4倍(ZT=0.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状石墨烯纳米带 四硫富瓦烯分子 连接位点 热-电输运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电极TCNQ分子结热/电输运性质理论研究
16
作者 刘仪伟 邱乙峰 张蓓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0,共6页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格林平衡函数,对基于石墨烯电极的7,7,8,8-四氰基苯醌二甲烷(Tetracyanoquinodimethane,TCNQ)分子结热/电输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心TCNQ分子个数的增加,声子透射系数明显降低,即声子透射行...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格林平衡函数,对基于石墨烯电极的7,7,8,8-四氰基苯醌二甲烷(Tetracyanoquinodimethane,TCNQ)分子结热/电输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心TCNQ分子个数的增加,声子透射系数明显降低,即声子透射行为受到极大抑制.与此同时,电子透射系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在热/电参数的协同作用下,伴随分子数量的增加分子结热电转换性能呈上升趋势,1TCNQ热电优值(ZT)为0.016,而2TCNQ则上升了1个数量级,ZT值达到0.11.最后,我们对分子结依赖于分子结构个数的自旋输运性质进行研究,发现TCNQ分子结具有显著的自旋过滤效应,其过滤能力随着TCNQ分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该工作可为实验制备分子热电器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状石墨烯纳米带 TCNQ分子 自旋输运性质 自旋过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距离通信中的塑料光纤无源器件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思友 葛文萍 +1 位作者 何蕾 王磊 《光通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9-52,共4页
阐述了塑料光纤的真正优势在于其器件和连接的低价与便捷。着重介绍应用在短距离通信中的塑料光纤无源器件的研究进展,包括塑料光纤连接器、耦合器、塑料光纤放大器、塑料光纤光栅等。分析比较各种器件的技术特点,并指出今后面临的问题... 阐述了塑料光纤的真正优势在于其器件和连接的低价与便捷。着重介绍应用在短距离通信中的塑料光纤无源器件的研究进展,包括塑料光纤连接器、耦合器、塑料光纤放大器、塑料光纤光栅等。分析比较各种器件的技术特点,并指出今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光纤通信 无源器件 光纤放大器 光纤耦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对单层石墨烯纳米梁振动频率的影响
18
作者 王志钦 王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1,共5页
石墨烯优异的力学和电学等性能,使其成为纳米机电谐振器的理想材料.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掺杂元素和掺杂浓度对单层石墨烯纳米梁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层石墨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随纳米梁长度的增加而减小,硼(B)掺杂、... 石墨烯优异的力学和电学等性能,使其成为纳米机电谐振器的理想材料.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掺杂元素和掺杂浓度对单层石墨烯纳米梁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层石墨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随纳米梁长度的增加而减小,硼(B)掺杂、硼-硼(B-B)掺杂、铍(Be)掺杂和铍-铍(Be-Be)掺杂均会导致单层石墨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降低.此外,随着硼(B)/铍(Be)掺杂浓度的增加,单层石墨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逐渐降低.且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硼(B)掺杂石墨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和铍(Be)掺杂石墨烯纳米梁的振动频率的差异逐渐增大.这对石墨烯纳米机械谐振器、振荡器等纳米器件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振动频率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物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荣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3-116,共4页
材料物理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新疆大学材料物理中心的现状,研究培养材料物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模式,构建由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组成的多层次实验教... 材料物理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新疆大学材料物理中心的现状,研究培养材料物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模式,构建由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组成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分为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材料物理教师首先应成为创新型教师,其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教学团队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分为创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和教材的创新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物理 创新实验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性物理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荣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9-81,共3页
研究性大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考察研究性物理实验基础上,结合新疆大学物理学院实验中心的现状,为完善目前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对研究创新型物理实验的教学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 研究性大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考察研究性物理实验基础上,结合新疆大学物理学院实验中心的现状,为完善目前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对研究创新型物理实验的教学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探讨创新实验改革之路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实验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