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奇台绿洲不同耕作年限荒漠灰钙土无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康 张飞飞 +1 位作者 邵志东 张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荒漠灰钙土是天山北麓地带性土壤,富含碳酸盐和硫酸钙,是优质土地后备资源。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奇台绿洲不同耕作年限(<3 a、10 a、20 a、30 a、>40 a)荒漠灰钙土无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 荒漠灰钙土是天山北麓地带性土壤,富含碳酸盐和硫酸钙,是优质土地后备资源。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奇台绿洲不同耕作年限(<3 a、10 a、20 a、30 a、>40 a)荒漠灰钙土无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壤无机碳与土壤理化参数间的关系,特别是石膏对土壤无机碳的增汇作用。结果表明:①耕作层和犁底层的无机碳,对人类活动十分敏感。土壤无机碳随耕作年限先降低后升高,在耕作后的前10 a迅速下降表现为碳源,而后逐渐上升超过初始含量重新转为碳汇,耕作>40 a后土壤无机碳含量较耕作<3 a增加超过10 g·kg^(-1);②土壤无机碳的稳定性同位素δ^(13)C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持续负向偏移,表现出具有截存现代大气CO_(2)的潜力;③荒漠灰钙土中含有极易风化且储量可观的石膏,为次生碳酸盐淀积提供了大量的钙源,这些Ca2+含量决定了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库最终的储量大小。综上说明,富含石膏的荒漠灰钙土耕作后,具有较强的土壤无机碳增汇潜力,重视和准确估算这部分碳增汇潜力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灰钙土 土壤无机碳 耕作年限 次生碳酸盐 碳汇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植被动态格局及其对气候的时滞效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会静 郭玉川 +3 位作者 白运保 王宁 魏宣 周明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7-145,F0003,共10页
为明确新疆不同植被类型对水热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对新疆植被活动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研究基于1982—2015年的新疆GIMMS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集、CRU降水与气温数据集,采用Sen+Mann-Kendall趋... 为明确新疆不同植被类型对水热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对新疆植被活动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研究基于1982—2015年的新疆GIMMS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集、CRU降水与气温数据集,采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时滞偏相关分析、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给出了34 a新疆植被格局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植被NDVI与气候响应的关系,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响应的时滞效应。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植被分布呈现北疆高于南疆、西部高于东部的空间格局,34 a来,研究区植被整体上呈现“变绿”趋势,在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和天山山脉北段NDVI显著增加,伊犁地区呈现退化趋势;2)在月尺度时间分辨率下,新疆有72%植被区域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平均滞后时间为1.1个月,有70%的植被区域对气温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平均滞后时长1.4个月,植被与气候要素时滞偏相关系数越高的区域,响应速度越快,总体上看,新疆地区植被对降水更为敏感;3)不同类型植被与降水和气温的响应程度不同,在新疆地区降水是草甸、灌丛和针叶林的主要促进因子,气温对阔叶林的影响最强,不同植被与降水的时滞偏相关系数均高于气温,不同植被对气温的响应时间均长于降水。总体上看,新疆地区植被与降水的相关性更高,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比气温更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候 气温 NDVI 时滞效应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源—汇”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飞飞 彭康 张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53-161,共9页
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会不断改变干旱区气候要素,进而影响绿洲的演化方向和宜居性。针对焉耆盆地当前观测条件不足、观测资料种类缺乏等问题,为探究干旱区局地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单窗算法反演新疆焉耆盆地地表温度(L... 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会不断改变干旱区气候要素,进而影响绿洲的演化方向和宜居性。针对焉耆盆地当前观测条件不足、观测资料种类缺乏等问题,为探究干旱区局地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单窗算法反演新疆焉耆盆地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分析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源—汇”理论定量探讨了焉耆盆地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地表温度的贡献。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决定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源—汇”效应变化。未利用地热源效应最强,水体热汇效应最强。草地和建设用地对地表热环境影响不大,耕地的热汇效应大小取决于农业灌溉面积和作物生长状况;(2)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NDVI每增加0.1,地表温度下降约1.98~2.66℃,湿地中的植被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小;(3)坡度对盆地内海拔较低且坡度<13°的缓坡区影响最为显著(P<0.01),随着坡度的增加,地表温度增加;(4)冷岛效应形成绿洲近地表大气独特的热力结构。随着海拔升高,地表温度先快速升高,在距地面100~300 m高度形成一个高温中心,而后逐渐降低。6月末、7月初产生的大气逆温层厚度超过1000 m。受逆温层影响,焉耆盆地绿洲距地表100~300 m高度范围内的坡向对太阳辐射的再分配作用消失。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绿洲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反演 地表温度 地形因子 土地覆被 “源—汇”效应 全球变化 单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渭-库绿洲果园遥感提取 被引量:1
4
作者 盛艳芳 买买提·沙吾提 +1 位作者 何旭刚 李荣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1,共9页
针对干旱区果园大面积遥感提取困难、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本研究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综合应用Sentinel-1/Sentinel-2影像构建特征集。通过对比原始特征组合、Jeffries-Matusita(J-M)距离、属性重要度3种优化方式,结合随机森... 针对干旱区果园大面积遥感提取困难、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本研究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综合应用Sentinel-1/Sentinel-2影像构建特征集。通过对比原始特征组合、Jeffries-Matusita(J-M)距离、属性重要度3种优化方式,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方法,对比得到最佳优化方式,探索果园最优分类特征集。结果表明:识别效果最好的方案为G17 JM,总体精度为91.25%,kappa系数为0.89,面积精度为82.55%。最优特征集为B8_asm、B8_ent、B8_idm、NDVI re3、B6、B7、a、e、b、EVI、B11、B8A、B8、VV。使用J-M距离进行特征集优化,有效降低数据量、提高计算效率,更有利于精确遥感识别果园种植面积。表明GEE快速、准确获取果园种植面积的可行性,为获取果园动态变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GEE) 特征优化 J-M距离 特征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吐哈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瑾杰 丁建丽 张子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91-1603,共13页
以吐鲁番市和哈密市(简称吐哈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多光谱传感器2000、2006、2012年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采用4个表征湿度、干度、热度和绿度的指数,建立和绘制吐哈地区多个时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ecologyindex,RSEI),... 以吐鲁番市和哈密市(简称吐哈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多光谱传感器2000、2006、2012年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采用4个表征湿度、干度、热度和绿度的指数,建立和绘制吐哈地区多个时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ecologyindex,RSEI),并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地利用转换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20 a来,吐哈地区的绿度指数平均增加0.0244,热度指数平均降低0.0241,而湿度和干度指数整体的变化接近于0;其中,热度指数与RSEI具有负相关性。总体而言,2000—2018年吐哈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表现为略微下降的趋势;其中,吐鲁番市的鄯善县RSEI变化幅度最大,环境质量表征数据在区域下降幅度中排列首位,哈密市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环境质量减少的幅度最小。近20 a来,吐哈地区的草地面积有明显增加,但需控制草地开垦及过度放牧,防止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MODIS数据 时空变化 吐鲁番市 哈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模型的胡杨林语义信息描述与识别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媛 阿里甫·库尔班 +2 位作者 李均力 吕亚龙 阿依加马力·克然木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78-1983,共6页
针对传统逐像素对胡杨林进行识别的方法忽略了相邻像元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及识别精度低等问题,结合不同层次的特征知识,提出一种多模态模型的胡杨林语义信息描述与识别方法。借助边缘滤波对原始图像进行降噪,保留待识别物体的边缘信息提... 针对传统逐像素对胡杨林进行识别的方法忽略了相邻像元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及识别精度低等问题,结合不同层次的特征知识,提出一种多模态模型的胡杨林语义信息描述与识别方法。借助边缘滤波对原始图像进行降噪,保留待识别物体的边缘信息提高局域平滑度;将提取的多重空间特征作为多模态模型(CNN _ LSTM)的输入,在进行时间和空间扩展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图像中胡杨的深层语义特征,采用SoftMax分类器实现胡杨林的正确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的胡杨林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关联性 边缘滤波 多模态模型 深层特征 识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obileNet-V2的核桃病害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荣鹏 买买提·沙吾提 +1 位作者 盛艳芳 何旭刚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77-2987,共11页
病害侵袭是制约核桃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实现田间智能化病害识别,设计了一款核桃病害识别模型。该模型采用Mobilenet-V2作为基础网络骨架,在倒残差结构中添加坐标注意力机制,解决特征提取时位置信息缺失的问题。此外,设计混合迁... 病害侵袭是制约核桃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实现田间智能化病害识别,设计了一款核桃病害识别模型。该模型采用Mobilenet-V2作为基础网络骨架,在倒残差结构中添加坐标注意力机制,解决特征提取时位置信息缺失的问题。此外,设计混合迁移的训练方式,将跨域迁移和域内迁移相结合,避免单独迁移学习的不良影响。结果表明:1)混合迁移对模型提升效果最佳,准确率最高提升18.57百分点。2)模型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6.97%,模型参数量为3.95 M,内存占有量为10.50 MB,相较于Mobilenet-V3-Large、ShuffulNet-V2和EfficientNet-V2-S,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4.39百分点、6.63百分点和4.31百分点,且保持较少的参数量与内存占有量。3)与SE(squeeze-and-excitation)模块、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模块相比,坐标注意力机制更能提升模型对感兴趣区域的关注度。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开发安卓应用程序并部署于移动端,为核桃病害智能识别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病害 坐标注意力机制 混合迁移 安卓应用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