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二叠纪幔源岩浆杂岩:中亚地区陆壳垂向生长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63
1
作者 李锦轶 宋彪 +3 位作者 王克卓 李亚萍 孙桂华 齐得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4-446,共23页
吐哈盆地南缘土屋铜矿以西侵入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海豹滩环状杂岩体,由纯橄榄岩、含长橄榄岩、橄长岩、斜长岩、辉石橄榄岩、橄榄辉长岩、辉长岩和闪长岩等组成,其中蚀变辉长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69.2±3.2 Ma,斜长岩中... 吐哈盆地南缘土屋铜矿以西侵入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海豹滩环状杂岩体,由纯橄榄岩、含长橄榄岩、橄长岩、斜长岩、辉石橄榄岩、橄榄辉长岩、辉长岩和闪长岩等组成,其中蚀变辉长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69.2±3.2 Ma,斜长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表面年龄为282~287 Ma;侵入康古尔塔格碰撞带变形石炭系地层的恰特卡尔塔格杂岩体由蛇纹岩、含橄榄斜长岩、蚀变辉长岩和闪长岩等组成,蚀变辉长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77.0±1.6 Ma;侵入大南湖泥盆纪活动陆缘型花岗岩的基性岩墙中的锆石SHRIMP U-Pb表面年龄为271~280 Ma,类似的基性岩墙还见于克孜尔卡拉萨依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和土屋铜矿北花岗闪长岩体.上述两个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不同岩石类型及侵入三个花岗质岩体的基性岩墙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它们都是来自亏损地幔并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岩浆活动的影响,属于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幔源岩浆杂岩带的一部分.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吐哈盆地南缘及天山-准噶尔-南蒙古地区、斋桑碰撞带及其两侧地区、环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地区和中朝陆块北缘-北山南部地区二叠纪岩浆岩带的构造背景与成因机制都存在差异、但都是中亚地区地壳垂向生长的地质记录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地区 吐哈盆地南缘 二叠纪幔源侵入杂岩 基性岩墙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地壳垂向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残片:中亚地区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161
2
作者 李锦轶 王克卓 +4 位作者 孙桂华 莫申国 李文铅 杨天南 高立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87-1102,共16页
本文根据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系统论述了吐哈盆地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残片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该区活动陆缘残片由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 本文根据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系统论述了吐哈盆地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残片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该区活动陆缘残片由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和泥盆纪、石炭纪深成岩组成。这些不同时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揭示出该区弧岩浆前锋带的演化具有向南逐渐迁移的特点。这些不同时代的火山岩和深成岩在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方面都类似于钙碱系列弧岩浆岩。它们的这些特征,结合它们的区域地质背景,使我们得出如下初步结论:它们的形成演化与以南侧康古尔塔格碰撞带中的洋壳残片为代表的古洋岩石圈板块向西伯利亚古板块之下的俯冲有关;它们很可能与出露在阿尔泰山南侧、蒙古南部和大兴安岭中部等地的类似杂岩一起构成了古亚洲洋中西伯利亚古板块活动陆缘;该活动陆缘的发育,揭示出古亚洲洋板块向西伯利亚古板块之下的俯冲在奥陶纪至石炭纪期间一直在持续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至石炭纪 活动陆缘残片 吐哈盆地南缘 古亚洲洋板块俯冲 中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里克山口门子地区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2
3
作者 郭华春 钟莉 李丽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28-931,共4页
哈尔里克山口门子一带原划石炭纪石英闪长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429.6Ma±6.2Ma,其围岩原被置于下中泥盆统,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前人的资料,将其重新厘定为奥陶系。结合区域上该构造单元近年内获得的新成果,提出准噶尔南缘... 哈尔里克山口门子一带原划石炭纪石英闪长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429.6Ma±6.2Ma,其围岩原被置于下中泥盆统,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前人的资料,将其重新厘定为奥陶系。结合区域上该构造单元近年内获得的新成果,提出准噶尔南缘地区加里东构造岩浆带已越过卡拉麦里-麦钦乌拉断裂、广泛发育于哈尔里克-大南湖华力西岛弧带上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哈尔里克山 加里东构造岩浆带 石英闪长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彩中花岗岩体锆石SHRIMP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文铅 夏斌 +2 位作者 王克卓 王茜 王核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52,共10页
对新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地区彩霞山一带的彩中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主量和微量元素、Nd-Sr同位素研究。锆石206Pb/238U比值平均加权年龄为316±4(2σ)Ma,表明彩中岩体形成于石炭纪中期,因而修正了前人关... 对新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地区彩霞山一带的彩中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主量和微量元素、Nd-Sr同位素研究。锆石206Pb/238U比值平均加权年龄为316±4(2σ)Ma,表明彩中岩体形成于石炭纪中期,因而修正了前人关于“早二叠世晚期侵入体”的时代划分方案。岩体的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彩中岩体为铝弱过饱和型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彩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的εNd(t)值(+8.5^+7.4)和低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ISr=0.7034~0.7036),表明其物质来源为亏损的地幔源区。低的Nd模式年龄(TDM=0.38~0.47Ga),暗示其源区物质基本上未受到古老大陆地壳物质的混染。上述特征表明彩中花岗岩与东西准噶尔造山带的花岗岩类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中岩体 锆石SHRIMP U-PB定年 ND-SR同位素 新疆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一带首次发现单通道■(Monodiexodina)动物群 被引量:17
5
作者 孙巧缡 马华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新疆 早二叠世 TING类化石 动物群 单能道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带西段卧龙岗二长花岗斑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6
作者 吕金刚 王炬川 +3 位作者 禇春华 李丽群 刘荣 雷红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1-724,共4页
对可可西里带西段卧龙岗二长花岗斑岩岩体进行锆石SHRIMPU-Pb年龄测定,获得212.5Ma±3.6Ma的岩体结晶年龄。认为黑石北湖-三道河子岩浆岩带经历了晚三叠世同碰撞造山作用。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可可西里带 卧龙岗 岩浆岩带 SHRIMP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地区中酸性侵入岩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44
7
作者 韩凤彬 陈柏林 +5 位作者 崔玲玲 王世新 陈正乐 蒋荣宝 李丽 祁万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77-2291,共15页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该区广泛发育中酸性侵入岩,前人将其确定为晚古生代。本文运用锆石SHRIMPU-Pb方法对该区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测年,获得413~514Ma的年龄,确认...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该区广泛发育中酸性侵入岩,前人将其确定为晚古生代。本文运用锆石SHRIMPU-Pb方法对该区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测年,获得413~514Ma的年龄,确认喀腊大湾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存在。结合前人其他方法测年数据和红柳沟一带(喀腊大湾以西180km)中酸性侵入岩的SHRIMP测年资料和蛇绿岩的时代,将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划分为碰撞前岩浆活动(520~500Ma)、碰撞期岩浆活动(490~470Ma)和碰撞后岩浆活动(440~410Ma)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酸性侵入岩 SHRIMP年龄 喀腊大湾 阿尔金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铁矿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5
8
作者 陈柏林 蒋荣宝 +5 位作者 李丽 陈正乐 祁万修 刘荣 崔玲玲 王世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具有形成火山-沉积改造型铁矿床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已有铁矿床的研究,确认包括白尖山铁矿和八八铁矿在内的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铁矿床属于火山-沉积改造型,因此铁矿床分布具有成带的特点,据此提出&...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具有形成火山-沉积改造型铁矿床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已有铁矿床的研究,确认包括白尖山铁矿和八八铁矿在内的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铁矿床属于火山-沉积改造型,因此铁矿床分布具有成带的特点,据此提出"八八铁矿——4337高地"和"3121高地——白尖山——3081高地"两个找矿预测靶区,并经过2007年和2008年两年野外工作的追索和验证,新发现8个铁矿,确认"八八铁矿——4337高地"和"3121高地——白尖山——3081高地"两条铁矿带,取得在该区铁矿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从前人3个孤立铁矿点扩大到两条铁矿带(新增8个铁矿)、铁金属储量从不足1000万吨增加到超过3000万吨。阿尔金山东段铁矿找矿的突破不仅为国家提供储量丰富的铁矿资源,也为基础地质(祁连山与阿尔金山东段的对比以及阿尔金断裂走滑距离的估算)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沉积改造型 铁矿带 喀腊大湾 阿尔金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北缘地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构造控矿解析 被引量:46
9
作者 陈柏林 陈宣华 +7 位作者 王小凤 杨风 桑少杰 陈正乐 王克卓 王亚非 杨屹 李学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5-243,共9页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种成矿机制与控矿因素都与韧性剪切带及其演化密切相关的金矿床类型。阿尔金北缘地区不同层次剪切带发育,金矿床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明显,在区域上,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点)的分布;在矿床范围内,韧性剪切带及其演化...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种成矿机制与控矿因素都与韧性剪切带及其演化密切相关的金矿床类型。阿尔金北缘地区不同层次剪切带发育,金矿床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明显,在区域上,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点)的分布;在矿床范围内,韧性剪切带及其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韧脆性剪切带既是唯一的赋(含)矿构造,也对矿化带、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分布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压扭性韧性剪切变形特点决定了金矿化类型以蚀变糜棱岩型为主,交代蚀变作用发育。含矿构造裂隙以P型为主,少量D型和R型,个别为R^1型和T型;构造变形所引发的动力分异作用及其形成的动力变质热液是金矿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与地球化学和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的大平沟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成矿流体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变质水的特征相吻合。结合糜棱岩磁组构研究,发现磁各向异性度P值与金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构造变形早于金矿化蚀变作用,这种时序关系进一步佐证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即大面积的韧性变形构造动力分异作用形成的含金热液不是就地原位矿化,而是向上迁移并集中到范围比较窄小的韧-脆性或脆性裂隙中才发生金元素富集,最终形成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矿解析 金矿床 韧性剪切带 阿尔金 成矿机制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北缘大平沟金矿床成因 被引量:34
10
作者 陈柏林 杨屹 +5 位作者 王小凤 杨风 王克卓 陈宣华 陈正乐 李学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大平沟金矿是阿尔金北缘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金矿床。它受韧性剪切带构造的控制,矿化类型为蚀变糜棱岩型夹少量钾长石石英脉型。文章通过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稀土元素、硫同位素、铅同位素和锶同位素地球化... 大平沟金矿是阿尔金北缘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金矿床。它受韧性剪切带构造的控制,矿化类型为蚀变糜棱岩型夹少量钾长石石英脉型。文章通过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稀土元素、硫同位素、铅同位素和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反映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水,有少量重熔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温度198~2 90℃,成矿流体密度0 .791~0 .971g/cm3 ;盐度w(NaCleq) =2 .0 3%~5 .5 % ,成矿压力(42 0~72 0 )×10 5Pa ,成矿深度为1.6 1~2 .6 8km。石英流体包裹体Rb_Sr等时线年龄表明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期。大平沟金矿床属于中温动力变质热液成因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动力变质热液型 成因 加里东期 大平沟金矿床 阿尔金北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喀腊大湾地区中酸性火山岩SHRIMP年龄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柏林 李松彬 +11 位作者 蒋荣宝 陈正乐 韩凤彬 崔玲玲 李丽 赵树铭 祁万修 杨屹 王世新 王永 周永贵 郝瑞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8-727,共20页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是区域上红柳沟-拉配泉构造带的中段。该区广泛发育火山-沉积岩系,前人将其确定为中元古代。本文运用锆石SHRIMP U-Pb方法对区内火山-沉积岩系中...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是区域上红柳沟-拉配泉构造带的中段。该区广泛发育火山-沉积岩系,前人将其确定为中元古代。本文运用锆石SHRIMP U-Pb方法对区内火山-沉积岩系中的中酸性火山岩进行测年,获得477-485Ma的年龄,确认喀腊大湾地区早古生代中酸性岩浆喷发活动的存在。同时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这套火山岩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其岩浆源具有I型及I与S过渡类型特点。结合前人对红柳沟-拉配泉一带的蛇绿混杂岩、高压变质泥岩、榴辉岩、中酸性侵入岩等相关年代资料及构造环境示踪,作者认为喀腊大湾地区中酸性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大地构造环境,其时限与蛇绿混杂岩的末期非常接近,代表了洋壳俯冲碰撞过程中形成的同碰撞中酸性火山岩。据此可以将区域上红柳沟-拉配泉一带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洋壳扩张期(晚元古代末-寒武纪,蛇绿混杂岩年龄510-580Ma,但扩张起始会早一些)、洋壳板块俯冲碰撞期(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早期,中酸性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年龄为477-488 Ma(部分花岗岩年龄延迟到467Ma左右),以及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年龄479-491Ma),碰撞后伸展期(晚奥陶世—志留纪,蛇绿混杂岩变质基质岩系的变质年龄450-455Ma,代表蛇绿混杂岩最后就位,碰撞—碰撞后S型碱性花岗岩年龄417-431Ma,代表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三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酸性火山岩 SHRIMP年龄 构造环境与演化 喀腊大湾地区 阿尔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周缘山脉抬升-剥露过程的FT证据 被引量:45
12
作者 李丽 陈正乐 +7 位作者 祁万修 王世新 陈宣华 吴益平 宫红良 魏新昌 杨屹 李学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1-1020,共10页
本文主要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结合温度-时间热模拟反演的研究,探讨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抬升-剥露作用过程及其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周缘造山带自晚三叠世至新近纪至少经历三次大的抬升-剥露事件,结合样品位置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结合温度-时间热模拟反演的研究,探讨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抬升-剥露作用过程及其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周缘造山带自晚三叠世至新近纪至少经历三次大的抬升-剥露事件,结合样品位置分析,推测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的抬升-剥露作用具有明显不均一特征。始于晚三叠-早侏罗世的山脉抬升作用范围有限,仅局限于准噶尔东北缘;但是,发生在中-晚白垩世(~115~95Ma)的这期构造抬升作用在盆地周缘的所有山系都有记录;古近纪早期(~60~50Ma)在准噶尔盆地北缘有一期隆升事件,但该事件也仅仅局限于盆地北缘;新近纪~25Ma 以来发生在巴里坤(博格达山)的局部抬升冷却事件,仅仅局限于天山北缘,而此时准噶尔盆地的东西两侧山脉可能相对稳定,推测该期抬升事件应是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天山地区的构造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裂变径迹 抬升-剥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阿北银铅矿控矿构造特征与矿床成因初探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柏林 赵恒乐 +7 位作者 马玉周 杨风 王世新 陈正乐 祁万修 刘荣 蒋荣宝 李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6,共14页
阿北银铅矿位于新疆若羌县境内,是阿尔金山东段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型多金属矿床之一,在区域构造上位于NE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EW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该矿区的控矿构造出露于早古生代二长花岗岩中,是叠加在韧性变形基础... 阿北银铅矿位于新疆若羌县境内,是阿尔金山东段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型多金属矿床之一,在区域构造上位于NE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EW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该矿区的控矿构造出露于早古生代二长花岗岩中,是叠加在韧性变形基础上发育起来的韧脆性断裂破碎带,在平面和剖面上均表现为弧形裂隙夹透镜状花岗岩岩块的结构特点。韧脆性断裂破碎带是阿北银铅矿重要的控矿构造,其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控制着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出硫源很可能是海相沉积岩来源的硫与岩浆岩来源硫的混合;铅同位素组成显示其来源于上地壳;氢、氧同位素特点反映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结合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矿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该矿床是受韧脆性裂隙控制的、与早古生代中-晚期红柳沟-拉配泉弧后盆地封闭碰撞作用伴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球化学 控矿构造 矿床成因 岩浆热液型 阿北银铅矿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走滑位移的确定——来自阿尔金山东段构造成矿带的新证据 被引量:40
14
作者 陈柏林 崔玲玲 +5 位作者 白彦飞 王世新 陈正乐 李学智 祁万修 刘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87-3396,共10页
阿尔金断裂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走滑断裂之一,呈北东东向延绵近1500km,以其强烈的贯穿性、巨大的规模、强烈的活动性和巨大的位移量为特征。但是对于其左行位移量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300~500km,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700~80... 阿尔金断裂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走滑断裂之一,呈北东东向延绵近1500km,以其强烈的贯穿性、巨大的规模、强烈的活动性和巨大的位移量为特征。但是对于其左行位移量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300~500km,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700~800km,甚至900~1000km。最近十余年的找矿进展显示出阿尔金山东段是一条重要的铁铜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其矿床成因类型、不同矿种组合关系及其反映的成矿作用条件与北祁连山西段非常相似,可以认为阿尔金山东段成矿带是北祁连山西段成矿带的西延部分,即阿尔金山东段成矿带是北祁连山西段成矿带被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断错的部分。因此,依据阿尔金山东段成矿带与祁连山西段成矿带的可比性,将此作为标志物,作者认为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总位移量为400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行走滑位移量 阿尔金断裂 成矿带 阿尔金山东段 北祁连山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北缘大平沟韧-脆性变形带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柏林 王世新 +7 位作者 祁万修 陈正乐 刘荣 杨风 蒋荣宝 李丽 杨屹 李学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7-644,共8页
大平沟韧-脆性变形带出露于紧邻阿尔金北缘断裂北侧的新太古界达格拉格布拉克群钾长片麻岩中,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索尔库里段相距约50km。总体呈东西向展布,高角度向南倾斜,倾角65~85°。次级变形带呈北西西向-东西向波状起伏延伸。... 大平沟韧-脆性变形带出露于紧邻阿尔金北缘断裂北侧的新太古界达格拉格布拉克群钾长片麻岩中,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索尔库里段相距约50km。总体呈东西向展布,高角度向南倾斜,倾角65~85°。次级变形带呈北西西向-东西向波状起伏延伸。单个次级变形带规模一般长数百米,宽数十米。变形带内岩石的线理、面理构造发育,石英、钾长石矿物粒内变形效应明显,同构造变形的新生矿物绢云母比较发育。变形性质为韧-脆性压扭性构造变形,发育糜棱岩系列岩石,特别是含钾长石残斑的绢云母石英质糜棱岩最为常见。变形岩石组构显示石英以底面和近于底面滑移的方式发生变形,反映出是中-低温条件(250~350℃);有限应变测量显示岩石变形强度中等,应变椭球轴比为2.9~4.8;变形运动学特点为右行逆冲,变形主压应力方向为北北西向,最大差应力为59~61MPa。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作者认为该韧-脆性变形带是发生于早古生代板块碰撞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下,并反映了板块碰撞过程中基底岩块的变形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脆性变形带 压扭性 大平沟 阿尔金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地区控矿构造系统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柏林 王永 +11 位作者 陈正乐 李松彬 蒋荣宝 韩凤彬 崔玲玲 李丽 赵树铭 祁万修 杨屹 王世新 周永贵 郝瑞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77,共11页
喀腊大湾地区地处新疆若羌县境内,在区域上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属于红柳沟—拉配泉一级成矿带的中东段部分。研究表明,喀腊大湾地区构造控矿作用明显。首先,大地构造背景控制一级矿带的分... 喀腊大湾地区地处新疆若羌县境内,在区域上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属于红柳沟—拉配泉一级成矿带的中东段部分。研究表明,喀腊大湾地区构造控矿作用明显。首先,大地构造背景控制一级矿带的分布和位置,阿尔金断裂400km左右走滑位移量将北祁连山西段成矿带左行断错至目前位置,构成了区域上红柳沟—拉配泉一级成矿带。第二,区域构造环境控制二级矿带、矿床类型和矿种类型,喀腊大湾矿集区南带南侧岛弧构造环境控制与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类VMS型),南带北侧弧盆过渡带构造环境控制与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铁矿床,中带盆地构造环境控制与沉积岩有关的硅铁建造型铁矿床,北带南侧蛇绿混杂岩带控制与洋壳残留(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矿床,北带北部碰撞变形带控制与强烈韧性韧脆性变形有关的金矿床和与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热液银铅矿床。第三,构造演化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控矿作用,主要成矿作用发生在早古生代,其中:(1)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早期,红柳沟—拉配泉弧后盆地(裂谷)拉张扩张时期,主要形成与中基性火山沉积作用有关的铁矿床;(2)早古生代中期为红柳沟—拉配泉弧后盆地(裂谷)俯冲碰撞作用和最后挤压闭合,形成与中酸性岛弧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类VMS型)(如喀腊达坂铅锌矿和喀腊大湾铜锌矿)、与大规模韧性韧脆性变形带有关的金矿床(如大平沟金矿)和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矿床(中酸性火山岩477-488 Ma,中酸性侵入岩417-514 Ma)。第四,典型构造控矿形式有火山沉积构造控矿(铁矿、铅锌矿)、韧脆性剪切带控矿(金矿)、断裂裂隙控矿(银铅矿、铜银矿)、岩体及岩体构造控矿(铜镍矿)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系统 成矿构造环境 控矿构造形式 喀腊大湾地区 阿尔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北缘索尔库里北山铜银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柏林 王小凤 +3 位作者 杨风 李学智 陈正乐 陈宣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32-240,共9页
索尔库里北山铜银矿床位于阿尔金北缘的索尔库里走廊北侧,属于受推覆构造上盘次级断裂控制的热液型矿床。矿区出露蓟县系金雁山组厚层灰岩段、中层灰岩段和青白口系小泉达坂组薄层片岩段3个岩性段。薄层片岩段所构成的推覆构造原地系统... 索尔库里北山铜银矿床位于阿尔金北缘的索尔库里走廊北侧,属于受推覆构造上盘次级断裂控制的热液型矿床。矿区出露蓟县系金雁山组厚层灰岩段、中层灰岩段和青白口系小泉达坂组薄层片岩段3个岩性段。薄层片岩段所构成的推覆构造原地系统中的紧闭褶皱及面理置换、厚层灰岩段和中层灰岩段构成的推覆构造外来系统中的中等—开阔型褶皱、推覆构造以及晚期陡倾角走滑断裂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推覆构造自南向北推覆并被后期阿尔金走滑断裂穿切,推覆构造面转折处上盘发育的次级断裂是主要的赋矿构造;矿化带和矿体的形态、产状、分布和规模均严格受赋矿构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控矿构造 索尔库里北山铜银矿床 阿尔金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盆纪海水的碳、氧同位素变化--来自腕足化石的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红光 李心清 +1 位作者 袁洪林 王克卓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8,共10页
生物壳体中的碳、氧同位素一直被用来反演地质历史时期海水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强抵抗成岩后生作用(低镁方解石)的腕足化石,分布广泛,被认为是反演古生代海水同位素的理想样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四川龙门山泥盆纪保存完好的腕足化石碳、氧... 生物壳体中的碳、氧同位素一直被用来反演地质历史时期海水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强抵抗成岩后生作用(低镁方解石)的腕足化石,分布广泛,被认为是反演古生代海水同位素的理想样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四川龙门山泥盆纪保存完好的腕足化石碳、氧同位素的提取,建立该时期海水同位素变化曲线,并对其控制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显示:碳同位素组成在~2‰~+2‰(PDB下同)之间变化。其间经历3个旋回,其相对高值分别对应龙门山地区其中3个成礁期。同时因海平面变化不同,碳同位素表现出正偏幅度的不同。表明生物生长以及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着海水碳同位素组成,且生物生长对其影响较大。氧同位素组成在4‰~~10‰之间变化。在埃姆斯阶对应的甘溪组、谢家湾组以及二台子组时期,氧同位素从~10‰逐渐升高到~6‰。但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该时期氧同位素偏低~2‰~~4‰。可能原因是早期处于封闭海洋环境的平驿铺群时期,淡水注入造成海水氧同位素严重偏负。埃姆斯阶全球海平面上升,广海海水同化作用,氧同位素不断上升。从养马坝至小岭坡组时段内,氧同位素在~4‰~~6‰之间变化,同世界其他地区相当。其幅度变化表明:温度可能是其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氧同位素 碳同位素 腕足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东段大平沟地区褶皱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柏林 曹富根 +11 位作者 赵树铭 李传班 赵恒乐 李佳 陈正乐 任燕 李艳 刘崴国 李建军 黄家涛 杨屹 崔玲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34-1940,共7页
大平沟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区内出露卓阿布拉克组火山-沉积岩系,其中以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沉积岩系出露宽度3~5km,是相邻20km的东侧喀腊大湾地区出露厚度(约1km)的3~5倍。通... 大平沟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区内出露卓阿布拉克组火山-沉积岩系,其中以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沉积岩系出露宽度3~5km,是相邻20km的东侧喀腊大湾地区出露厚度(约1km)的3~5倍。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查,特别是运用小褶皱分析方法、褶皱层理与轴面劈(片)理关系判别分析方法,首次对阿尔金山东段大平沟地区的卓阿布拉克组火山-沉积岩系中的沉积岩夹层沿剖面开展追索研究,恢复了大平沟地区褶皱构造的轮廓,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南侧喀腊达坂-阿克达坂断裂以南的元古宇碳酸盐岩系较强硬的岩层、北侧阿尔金北缘断裂以北的太古宇结晶基底的刚性岩块、以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细碎屑岩的柔性特点、冰沟岩体隆升造成其东侧盖层向东收缩是基础,而北北东向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北东东向卓阿布拉克断裂的左行走滑造成的卓阿布拉克组沉积岩系西端的侧向挤压是褶皱形成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构造 层理与劈理的关系 成因分析 大平沟地区 阿尔金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早泥盆世古海洋环境--来自腕足类壳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
20
作者 程红光 李心清 +3 位作者 袁洪林 王克卓 王兵 程建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7-903,共7页
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是解决我国华南区与西北区及国外泥盆系对比的纽带,也是全球古生代气候变化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但该地区早泥盆世古海洋环境研究一直缺乏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影响到该地区泥盆纪地球化学记录与世界其他... 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是解决我国华南区与西北区及国外泥盆系对比的纽带,也是全球古生代气候变化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但该地区早泥盆世古海洋环境研究一直缺乏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影响到该地区泥盆纪地球化学记录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进而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古生代气候变化对比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龙门山地区早泥盆世保存完好的腕足化石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该地区早泥盆世海洋的古地理环境特征进行了探讨。保存鉴定结果显示:腕足化石壳体结构保存完整;阴极射线照射下壳体不发光或部分壳体呈微弱橙黄色;大多数壳体微量元素Mn<250μg/g、Sr>400μg/g。表明腕足化石保存完好,后期成岩作用影响微弱。同位素结果揭示龙门山地区δ18O值在-4.5‰~-9.9‰(PDB下同)之间,明显低于该时期世界其他相同纬度地区的δ18O值(-1.7‰~-6.9‰);微量元素Fe、Mn含量变化与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呈反相关系。这说明龙门山海域当时处于海水同开阔海水交流不畅,海水化学成分受陆源淡水注入控制。这一发现从同位素地球化学角度对龙门山古海洋环境做出了判别,为龙门山地区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短尺度对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足化石 氧同位素 四川龙门山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