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伊犁黄土的物性指标、动力学特性与滑坡 被引量:18
1
作者 尹光华 王兰民 +4 位作者 袁中夏 李志强 刘红玫 王平 吴国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9-905,共7页
分析了伊犁谷地28个黄土样品的粒径、密度、含水量和孔隙比,测试了震陷、湿陷、动弹模量和塑性指数,探讨了伊犁谷地黄土的物性、动力学特征,讨论了它们与滑坡之间的关系。伊犁谷地的原生黄土主要以粉粒为主,含量为74%,大于75μm... 分析了伊犁谷地28个黄土样品的粒径、密度、含水量和孔隙比,测试了震陷、湿陷、动弹模量和塑性指数,探讨了伊犁谷地黄土的物性、动力学特征,讨论了它们与滑坡之间的关系。伊犁谷地的原生黄土主要以粉粒为主,含量为74%,大于75μm的颗粒含量为10%,小于5μm的颗粒含量为15%;黄土天然含水量为4%~16.1%,谷地东部的黄土明显地比谷地西部的更细,伊犁黄土的孔隙比在0.832~0.907之间,有相当的湿陷性。在含水量低于20%时,还会有湿陷。黄土的塑性指数为9左右,比较小,粘粒含量低,易损性大,抗震性能差,具有较强的震陷性。在同样的动应变下,伊犁黄土的动模量较小,随着动应变的增大,其动模量衰减较快。冻融季节是伊犁地区滑坡的多发季节,构造活动强烈的地段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黄土 物性 震陷特征 滑坡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紫昭 郭瑞清 +2 位作者 周天生 朱建华 鲜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8-286,共9页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工作的基础,其评价结果直接决定将来土地复垦的方向和类型。该文以新疆15个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土地待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土地损毁后复垦土源保证率、土...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工作的基础,其评价结果直接决定将来土地复垦的方向和类型。该文以新疆15个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土地待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土地损毁后复垦土源保证率、土壤中黏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覆土厚度和土地复垦单元可用于灌溉的地表径流量等7个因素作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了适合新疆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15个煤矿的76个待土地复垦单元作为学习样本,首先采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将76个样本划为4类,将分类结果与以往结合规范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其结果唯一,符合实际且更加精确;然后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76个样本进行训练,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采用回代估计方法对样本逐一进行检验,正确率达到98.7%。将该评价模型应用到新疆尼勒克科尔克煤矿和新疆皮里青煤矿,对2个煤矿的11个待土地复垦单元其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分类结果与神经网络模型、因子和聚类联合分析的分类结果一致,分类结果符合规范分类结果范围且更加精确和符合实际。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为新疆煤矿土地复垦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聚类分析 煤矿 草地 适宜性评价 分类指标体系 判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地区塔水河韧性剪切带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马华东 贺卫东 +3 位作者 涂其军 陈静 曹福根 任燕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野外宏观构造及室内显微变形构造研究,认为该剪切带广泛发育变形岩石的各种脆韧性变形组构,显微变形构造发育,形成了塔水河韧性剪切带的典型特征及丰富的剪切指向标志。韧性剪切变形强烈,至少存在两期变形,第一期为晚奥陶世末南北... 通过野外宏观构造及室内显微变形构造研究,认为该剪切带广泛发育变形岩石的各种脆韧性变形组构,显微变形构造发育,形成了塔水河韧性剪切带的典型特征及丰富的剪切指向标志。韧性剪切变形强烈,至少存在两期变形,第一期为晚奥陶世末南北向的挤压产生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右旋剪切,第二期变形为石炭纪花岗岩带在上侵时受到剪切力作用而产生隆升滑脱左旋走滑变形。变形时代为晚奥陶世末和晚石炭世末,两期剪切总位移量分别为2.2km和2.46km,古差异应力值为82MPa和89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两期变形 塔水河 哈尔里克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煤矿复垦为草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紫昭 管伟明 +2 位作者 朱建华 周天生 鲜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9-75,90,共8页
本文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在合理确定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新疆12处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待土地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 本文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在合理确定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新疆12处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待土地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复垦土源保证率、土地损毁造成土地产量的降低、地面塌陷或挖损后地下潜水位埋深、土壤中粘粒含量、覆土厚度、矿区可供灌溉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9项因素作为评价因子,以12处煤矿的55个土地复垦单元作为学习样本,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回代估计方法对学习样本逐一进行检验,正确率达98.2%,将该评价模型应用到伊犁一号煤矿矿井,对该煤矿的16个待土地复垦单元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理想,该评价模型可广泛应用于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 被引量:11
5
作者 朱瑾 霍传英 +5 位作者 姜越 弓小平 李和生 王俊桃 李文鹏 周仰效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4,共7页
文章阐述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基于ARCGIS技术,运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在叠加合成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图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确定了地下水水位监测频率。首期施工... 文章阐述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基于ARCGIS技术,运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在叠加合成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图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确定了地下水水位监测频率。首期施工安装了11个新的长期专门监测孔;对73个现有监测孔进行了维修并安装了孔口保护装置,安装了28套水位自动监测仪,初步实现了地下水水位的自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 地下水水位监测 监测网密度优化 频率优化 自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 被引量:4
6
作者 朱瑾 霍传英 +4 位作者 李和生 弓小平 王俊桃 李文鹏 周仰效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8,共7页
文章运用地下水易污性编图及污染源分布图法进行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共设计了130监测孔,现有46个监测孔,另需要84个新的监测孔。按监测类型分为面源监测点22个,点源监测点87个,重点水源地与泉水监测点21个。按监测... 文章运用地下水易污性编图及污染源分布图法进行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共设计了130监测孔,现有46个监测孔,另需要84个新的监测孔。按监测类型分为面源监测点22个,点源监测点87个,重点水源地与泉水监测点21个。按监测运行分长期监测点55个,流域普查监测点75个。普查监测点监测频率为1次/5年,长期监测点监测频率为1次/年。首期有针对性地在污染严重的柴窝堡新化厂排污区、乌鲁木齐河谷老排污区、米泉污灌区、米泉工业污染区、老龙河污染区取了25个污染水样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地下水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河西走廊黑河中游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曹炳媛 赫明林 夏红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89,共5页
本文以河西走廊黑河中游八灌区为例,利用ESRI公司的MapObjects开发的河西走廊水文地质信息系统(HXSIS)为平台,具体阐述了研究区内地下水均衡计算、地下水数值模拟、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配置等与GIS的有机结合,对于改善地下水勘查的工... 本文以河西走廊黑河中游八灌区为例,利用ESRI公司的MapObjects开发的河西走廊水文地质信息系统(HXSIS)为平台,具体阐述了研究区内地下水均衡计算、地下水数值模拟、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配置等与GIS的有机结合,对于改善地下水勘查的工作效率,提高水资源计算与评价精度,达到对水文地质实体的准确认识,分析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地理信息系统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流域北部平原地下水流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霍传英 朱瑾 +2 位作者 魏文慧 周仰效 李文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5,共8页
本文运用数字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方法建立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北部平原的地下水流模型,并用流量边界与柴窝堡盆地和河谷区的地下水流模型相接,构成一个统一的流域地下水模型,为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整体规划利用提供了模拟分析工具。北部... 本文运用数字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方法建立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北部平原的地下水流模型,并用流量边界与柴窝堡盆地和河谷区的地下水流模型相接,构成一个统一的流域地下水模型,为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整体规划利用提供了模拟分析工具。北部平原的南部倾斜平原为砂卵砾石组成的大厚度潜水含水层,北部细土平原为多层结构。地下水总体上由南向北径流,天然状态下在交界地带溢出成泉或流入沙漠。目前,地下水循环基本上由人为控制。农田灌溉回归补给量与河流和山前侧向补给量持平;而开采量已是绝对的排泄量。季节性开采造成地下水位季节性大幅度变化。水位的下降使蒸发蒸腾量减少,减轻了由于灌溉造成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 北部平原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稳定流模型 非稳定流模型 模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流域北部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方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霍传英 魏文慧 +1 位作者 周仰效 李文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共7页
乌鲁木齐河流域北部平原局部地区出现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为了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结合《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和《米东新区水资源规划报告》设计了现状开采方案、增加补给量方案、减少开采量方案... 乌鲁木齐河流域北部平原局部地区出现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为了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结合《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和《米东新区水资源规划报告》设计了现状开采方案、增加补给量方案、减少开采量方案和增加补给量与减少开采量联合方案。运用北部平原地下水非稳定流模型对这四个地下水开发情景模拟方案进行了模拟,模拟的时间段为2007~2050年。对预测期间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地下水水位降深及水均衡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增加补给量与减少开采量联合方案是乌鲁木齐河流域北部平原地下水的可持续开采方案。实施该方案应从北水南调引0.7×108m3/a地表水用于北部倾斜平原的农业灌溉,同时要减少地下水超采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0.50×108 m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 北部平原 地下水 开采方案分析 可持续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东部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美辉 夏红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2-94,113,共4页
本文对福建东部地区3.8万平方公里陆地浅层地下水(井水)1206件样品中19种元素的含量特征、元素间的相关关系、元素空间分布特点与地质背景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以Ba、Cl-、F-、Fe、Mn、Sr、Zn元素含量... 本文对福建东部地区3.8万平方公里陆地浅层地下水(井水)1206件样品中19种元素的含量特征、元素间的相关关系、元素空间分布特点与地质背景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以Ba、Cl-、F-、Fe、Mn、Sr、Zn元素含量高、变化幅度大为显著特征;元素含量与pH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Cl-、Sr、Co、Ni、Pb等元素间则具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l-具有决定性作用;地下水中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受地质背景及地理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地球化学 地质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