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和NK细胞比例
1
作者 杨晨晨 如克亚木·阿不都沙拉木 徐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9-635,共7页
目的检测肺结核(PTB)患者外周血协同刺激分子CD28、CD152/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水平,探讨PTB患者T细胞亚群活化和NK细胞功能,以及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分子在PTB发病机制中的作... 目的检测肺结核(PTB)患者外周血协同刺激分子CD28、CD152/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水平,探讨PTB患者T细胞亚群活化和NK细胞功能,以及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分子在PT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募集32名PTB患者(PTB组)和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5名(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8、CD152的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表面分子PD-1的表达以及NK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TB组CD8^(+)CD28^(+)T细胞比例、CD8^(+)CD152^(+)T细胞比例显著偏低。ROC曲线显示,变量CD8^(+)CD152^(+)T细胞比例对PTB的预测能力有一定准确性(AUC=0.800,CI=0.664~0.936)。CD4^(+)CD28^(+)T细胞以及CD4^(+)CD152^(+)T细胞比例无预测价值。PTB患者的CD4^(+)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具有正相关关系(r=0.563)。与对照组相比,PTB组患者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结论PTB患者CD8^(+)CD152^(+)T细胞、CD8^(+)CD28^(+)T细胞、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自然杀伤(NK)细胞 CD28 CD152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胀果甘草总黄酮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霞 盛磊 +1 位作者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1期49-53,共5页
为了探讨新疆胀果甘草总黄酮(general flavonoids,GFs)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自制备胀果甘草GFs,通过离子阱喷雾式质谱技术分析,建立GFs组分的指纹图谱;并且对SiHa宫颈癌细胞进行GFs药物干预,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鉴定细胞... 为了探讨新疆胀果甘草总黄酮(general flavonoids,GFs)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自制备胀果甘草GFs,通过离子阱喷雾式质谱技术分析,建立GFs组分的指纹图谱;并且对SiHa宫颈癌细胞进行GFs药物干预,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鉴定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率。获得了新疆胀果甘草GFs组分的特征性指纹图谱,提取物中GFs含量可达35.40%;发现在0~500μg/mL GFs浓度范围内,GFs药物干预引起细胞活力梯度性下降,其MTT法检出的最低值为12%;在0~1000μg/mL GFs浓度范围内,GFs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呈现梯度性上升趋势,其流式细胞仪检出的最高值为78%。结果表明新疆胀果甘草GFs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能够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与活力,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胀果甘草 总黄酮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凋亡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周淑芬 吕亚明 韩洋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0-1406,共7页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在人口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R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上升。泛凋亡(PANoptos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受控于PANopt...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在人口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R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上升。泛凋亡(PANoptos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受控于PANoptosome复合体,同时表现出包括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和(或)坏死性凋亡这3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征。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PANoptosis的发生与肿瘤发展有关,这可能将成为治疗RCC的新策略。本文就PANoptosis的定义以及PANoptosome蛋白复合体结构及其对PANoptosis进程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探讨了PANoptosis与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和(或)坏死性凋亡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RCC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泛凋亡 细胞凋亡 细胞焦亡 坏死性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E1的泛癌图谱及其在宫颈癌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4
作者 韦洪建 王鑫 +3 位作者 刘芯言 林冰洁 王齐心 史永华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849-862,共14页
目的:探讨TIE1在人体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谱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TIMER2、GEPIA2、cBioPortal、UALCAN和STRING等在线网站和数据库,分析不同类型癌症中TIE1的表达与预后、遗传改变、肿瘤免疫及甲基化状态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中,... 目的:探讨TIE1在人体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谱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TIMER2、GEPIA2、cBioPortal、UALCAN和STRING等在线网站和数据库,分析不同类型癌症中TIE1的表达与预后、遗传改变、肿瘤免疫及甲基化状态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中,使用宫颈癌患者的数据集分析了TIE1表达,并通过富集分析研究了TIE1的分子机制。通过划痕及Transwell侵袭实验进行体外研究,以确定TIE1在宫颈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泛癌分析显示,TIE1在某些肿瘤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与癌症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经数据库分析发现TIE1在皮肤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基因改变频率最高。此外,TIE1的表达与某些肿瘤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密切相关。在某些类型的肿瘤中,TIE1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显示出显著差异。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与TIE1相关的基因在Ras、PI3K-Akt、RAP1和MAPK信号通路中有较高的富集程度。在宫颈癌数据集GO富集分析也表明,这些基因在与外部包裹结构组织、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以及与糖胺聚糖结合相关的通路中富集。此外,体外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TIE1在促进宫颈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方面的作用。结论:TIE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基因突变以及肿瘤细胞周围的免疫浸润状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本研究为深入理解TIE1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E1 生存分析 免疫浸润分析 甲基化分析 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胚胎干细胞诱导的拟胚体模型探究4种酚类抗氧化剂的发育毒性
5
作者 那迪热·尼加提 木拉提·居来提 胡博文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2-423,共12页
酚类抗氧化剂因为其低毒以及对人体健康危害小等特点,在食品、化妆品、制药等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而随着其用量的增加,其环境毒性风险也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对其发育毒性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选取了4种酚类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 酚类抗氧化剂因为其低毒以及对人体健康危害小等特点,在食品、化妆品、制药等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而随着其用量的增加,其环境毒性风险也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对其发育毒性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选取了4种酚类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TBHQ)、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没食子酸丙酯(propyl gallate,PG)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并利用基于人胚胎干细胞的拟胚体模型,探究了上述物质的发育毒性。实验中分别采用了1 nmol·L^(-1)、10 nmol·L^(-1)、100 nmol·L^(-1)的不同浓度上述污染物,分别在拟胚体的形成过程中全程暴露,并检测了拟胚体各胚层标志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反映上述抗氧化剂对拟胚体的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境浓度下,BHA和BHT主要影响外胚层发育过程,TBHQ主要影响中胚层发育过程,而PG主要影响中胚层和内胚层的发育过程。本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浓度的酚类抗氧化剂对胚胎发育过程中各胚层都有潜在的毒性效应,对其未来应用应当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抗氧化剂 胚胎干细胞 发育毒性 拟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鞭毛基因fliI的敲除对其鞭毛形成及生物膜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琴 周静茹 +3 位作者 张旭华 倪萍 任海燕 陈邬锦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37-842,共6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相关基因fliI的缺失对其鞭毛生长、生物膜形成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相关基因fliI的缺失株,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动力试验、生物膜检查以及扫描电镜菌体观察等比较fliI...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相关基因fliI的缺失对其鞭毛生长、生物膜形成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相关基因fliI的缺失株,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动力试验、生物膜检查以及扫描电镜菌体观察等比较fliI基因缺失后对铜绿假单胞菌活力的影响。结果与原始菌株比较,fliI缺失株的菌落迁徙能力减弱,细菌运动能力下降,生成的生物膜附着能力下降;但fliI基因缺失株仍有鞭毛存在。结论铜绿假单胞菌fliI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其鞭毛的形成,但可使得其运动能力减弱和生物膜产生受抑,可能导致其致病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鞭毛基因fliI 运动能力 生物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菌的安全性评价
7
作者 王玲 黄冰 +1 位作者 关亚群 热比亚·努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2-768,共7页
目的:对分离自健康成人粪便中且在代谢性疾病发生状态下生长可能受到抑制的Barnesiella(巴恩斯氏菌属)厌氧菌进行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评价,为今后代谢性疾病的微生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基础。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连续14 d给昆明鼠灌... 目的:对分离自健康成人粪便中且在代谢性疾病发生状态下生长可能受到抑制的Barnesiella(巴恩斯氏菌属)厌氧菌进行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评价,为今后代谢性疾病的微生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基础。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连续14 d给昆明鼠灌胃不同剂量的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B.intestinihominis)菌培养液,观察动物是否出现死亡、中毒现象以及观察体重、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体内安全性评价。通过溶血性实验,胃酸和肠液的耐受性实验,以及其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来进行体外评价。结果:实验组均未出现B.intestinihominis菌灌胃导致的死亡,中毒现象,其体重和脏器指数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脏器也未出现任何病理学变化。B.intestinihominis菌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不产生溶血环,属于γ溶血;其胃酸耐受性不强,但肠液耐受性良好,对氯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和四环素敏感,但是对链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结论:口服B.intestinihominis菌株对小鼠无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其胃酸耐受性不强,对革兰阴性菌有作用的抗生素敏感,若作为微生态制剂还需要验证对不同疾病的有益效果以及需要制作保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益菌 急性毒性实验 安全性评价 药敏实验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中Siglec-7^(+)单核细胞与Th1/Th2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何月月 朱玥洁 +2 位作者 王泉 张峰波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4-1478,共5页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Siglec-7表达以及Siglec-7^(+)单核细胞与Th1/Th2细胞的相关性,分析Siglec-7分子在布鲁氏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初诊为布鲁氏菌感染的患者50例(BI组),健康对照46例(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Siglec-7表达以及Siglec-7^(+)单核细胞与Th1/Th2细胞的相关性,分析Siglec-7分子在布鲁氏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初诊为布鲁氏菌感染的患者50例(BI组),健康对照46例(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Siglec-7表达,分析Siglec-7^(+)单核细胞与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水平,CBA法检测外周血清IFN-γ和IL-4含量,分析Siglec-7^(+)单核细胞与Th1/Th2水平、IFN-γ/IL-4含量的相关性。结果:BI组Siglec-7^(+)单核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肝功能和肺X线异常的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Siglec-7^(+)单核细胞水平较两者正常的患者升高(P<0.001,P<0.05);Th2细胞水平和IL-4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Th1细胞水平、IFN-γ含量与Th1/Th2、IFN-γ/IL-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Siglec-7^(+)单核细胞水平与Th1细胞水平、IFN-γ含量呈负相关(r=-0.651,r=-0.407);与Th2细胞水平、IL-4含量呈正相关(r=0.706,r=0.530)。结论: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Siglec-7^(+)单核细胞增多并可能参与Th1/Th2细胞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Siglec-7 单核细胞 TH1/TH2细胞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脂肪酸合成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金秋 尚香玉 +2 位作者 严怡然 艾丽努尔·艾尼 阿仙姑·哈斯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1-267,共7页
目的探讨CD147的表达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和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分析UCSC数据库BSG基因(编码CD147蛋白)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采用Log-rank test法评估各组表达的预后差异。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147在Siha、Hela和H... 目的探讨CD147的表达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和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分析UCSC数据库BSG基因(编码CD147蛋白)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采用Log-rank test法评估各组表达的预后差异。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147在Siha、Hela和H8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Hela细胞下调CD147表达,并验证其转染效率。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Akt、p-mTOR、ACC1、FASN、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使用BODIPY染色和脂肪酸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脂肪酸含量;利用CCK-8、平板克隆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sh-CD147组经Akt激动剂(SC79)处理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Akt、p-mTOR、ACC1、FASN、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选用BODIPY染色和脂肪酸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脂肪酸含量;利用平板克隆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UCSC数据库显示CD147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P<0.01);CD147过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H8细胞相比,Siha和Hela细胞中CD147蛋白表达增高(P=0.011)。下调CD147表达后,与Hela组相比,sh-CD147组细胞中CD147、ACC1和FASN蛋白表达降低(P<0.001);BODIPY荧光染色减弱,脂肪酸含量下降(P<0.001);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sh-CD147组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N-cadherin、p-Akt和p-mTOR表达降低。与sh-CD147相比,经Akt激动剂SC-79剂处理后(sh-CD147-SC79)细胞内p-Akt、p-mTOR、ACC1、FASN和N-cadherin表达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脂质染色和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与关键酶表达一致(P<0.01),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显著增强。结论CD147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脂肪酸合成,促进子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脂肪酸合成 增殖 侵袭 迁移 CD1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桃素通过调控AMPK/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慧慧 古丽妮尕尔·安外尔 +6 位作者 高晓峰 王刚 包雅丽 张甜 迪娜·艾尼瓦尔 凌灿 孙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2-1890,共9页
目的:探讨金丝桃素(hypericin,Hy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心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MIRI组)、金丝桃... 目的:探讨金丝桃素(hypericin,Hy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心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MIRI组)、金丝桃素低剂量给药组(MIRI+L-Hyp组)、金丝桃素高剂量给药组(MIRI+H-Hyp组)以及阳性对照药物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给药组(MIRI+TMZ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其余4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再通法建立MIRI模型,通过监测心电图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TTC染色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形态学特征;应用生化试剂盒分别测定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应用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大鼠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Western blot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p-AMP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以及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MIRI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加剧,心肌梗死面积增大,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降低,LDH活性、cTnI、MDA以及ROS含量均升高,SOD活性、p-AMPK、Nrf2、HO-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MIRI组相比,金丝桃素低、高剂量给药组及阳性对照药物曲美他嗪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及心肌组织梗死面积减少,LVEF及LVFS升高,血清中LDH活性、cTnI、MDA以及ROS含量降低,而SOD活性、p-AMPK、Nrf2、HO-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金丝桃素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通过调节AMPK/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AMPK/Nrf2/HO-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琐琐葡萄多糖对Aβ_(1-42)诱导HT22细胞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
11
作者 马心念 高培 +3 位作者 吴妍 陈财 井维鑫 袁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304-1312,共9页
目的:探讨脱蛋白后琐琐葡萄多糖(DVTP)对Aβ_(1-42)诱导的阿尔兹海默症细胞模型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HT2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β_(1-42))及Aβ_(1-42)+DVTP(20、40、80μg/mL)组,使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在光镜、透射电镜下观察... 目的:探讨脱蛋白后琐琐葡萄多糖(DVTP)对Aβ_(1-42)诱导的阿尔兹海默症细胞模型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HT2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β_(1-42))及Aβ_(1-42)+DVTP(20、40、80μg/mL)组,使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在光镜、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线粒体结构变化,DCFH-DA和JC-10荧光探针法测定细胞中活性氧(ROS)及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同时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Keap1、Nrf2、HO-1、NQO1、GCL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形态及线粒体结构损伤程度较高;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Kea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Nrf2、HO-1、NQO1、GCLC表达水平降低。同模型组相比,DVTP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显著提升,细胞形态及线粒体结构损伤程度较低;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Keap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Nrf2、HO-1、NQO1、GCLC表达水平升高。结论:DVTP可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的表达水平改善Aβ_(1-42)诱导的氧化损伤,有望成为一种治疗AD的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琐琐葡萄 多糖 阿尔兹海默症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GA2在囊泡转运和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陶逸豪 拜尔娜·木太力甫 +3 位作者 祁正芳 刘昶吾 田园 韩洋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0,共8页
囊泡转运(vesicle transport)是大分子及颗粒性物质在细胞器间的跨膜转运方式,参与细胞多项重要的生命活动,如激素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及信息传递、天然免疫等,反式高尔基体网络(trans-Golgi network,TGN)-内体(endosome)运输作为其中... 囊泡转运(vesicle transport)是大分子及颗粒性物质在细胞器间的跨膜转运方式,参与细胞多项重要的生命活动,如激素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及信息传递、天然免疫等,反式高尔基体网络(trans-Golgi network,TGN)-内体(endosome)运输作为其中一条途径,参与跨膜蛋白回收和重复利用[1]。TGN-内体运输缺陷引起的蛋白平衡紊乱和细胞功能紊乱,与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联系密切[2],如胶质瘤细胞中转接蛋白(adaptor pro-tein,AP)复合物1σ3的减少可抑制肿瘤增殖、侵袭和迁移[3];高尔基体相关、含γ-衔接蛋白耳(gamma-adaptin ear,GAE)的ADP核糖基化因子(ADP-ribo-sylation factor,ARF)结合蛋白3(Golgi-associated GAE-containing ARF-binding protein 3,GGA3)功能丧失引起β-分泌酶1(β-secretase 1)轴突积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病变[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A2蛋白 囊泡转运 癌症 阿尔茨海默病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在纳米颗粒物毒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木拉提·居来提 崔婷婷 +1 位作者 那迪热·尼加提 胡博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共16页
纳米颗粒物因其优异的性能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纳米颗粒物的潜在健康风险,尤其是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的特点使其逐渐成为了评估纳米颗粒物的安全性和发育毒性的有力工具。... 纳米颗粒物因其优异的性能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纳米颗粒物的潜在健康风险,尤其是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的特点使其逐渐成为了评估纳米颗粒物的安全性和发育毒性的有力工具。本综述深入分析了干细胞在金属和非金属纳米粒子的发育毒性研究中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具有不同特性(如尺寸、形状、表面电荷等)的纳米颗粒物对干细胞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毒性效应的差异。最后强调了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在纳米毒理学的研究中的潜力,为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毒性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物 干细胞 类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甘草素和3-甲氧基异甘草素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抗癌活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 王永波 +1 位作者 徐方野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7-888,共2页
肝癌多药耐药( MDR)不仅限制了化疗效果,也是导致肝癌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如何逆转多药耐药性已是肿瘤药物干预研究的热点。人肝癌Bel-7402细胞株作为一种体外模型,在新型抗癌候选药物研究中较为常用。国内学者利用此种模型从天然药... 肝癌多药耐药( MDR)不仅限制了化疗效果,也是导致肝癌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如何逆转多药耐药性已是肿瘤药物干预研究的热点。人肝癌Bel-7402细胞株作为一种体外模型,在新型抗癌候选药物研究中较为常用。国内学者利用此种模型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出了对肝癌Bel-7402细胞具有明显抑制活性的黄芩苷、虫草素、蜂毒素、蛇葡萄素、川芎嗪等天然活性成分,并探讨其在肝癌的辅助治疗、逆转耐药性等方面的应用价值[1-4]。本课题组研究发现,甘草查耳酮成分异甘草素( isoliquiritigenin, ILG)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活性,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低,从而显示较好的先导化合物的潜力[5]。本研究参照前期研究方法[6]对天然化合物ILG及其衍生物3-甲氧基异甘草素(3-OM-ILG)进行人工合成制备,并应用人肝癌 Bel-7402细胞为体外模型,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法对两种化合物的抗肝癌活性及促进癌细胞凋亡作用进行对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素 3-甲氧基异甘草素 合成制备 人肝癌Bel7402细胞 抗癌活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的二维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霞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1 位作者 武贵臻 刘开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24-629,共6页
目的:利用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方法建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特异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方法:收集与制备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样品,采用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ProteomeLabTMPF-2D)对血清样品进行分离与数据比较分... 目的:利用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方法建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特异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方法:收集与制备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样品,采用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ProteomeLabTMPF-2D)对血清样品进行分离与数据比较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基于蛋白质等电点和疏水性特征的血清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能够鉴别出56个差异表达蛋白位点,其中12个位点的峰值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是建立血清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谱的有效和可行方法,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者血清蛋白质标志物的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蛋白质组 二维液相色谱 宫颈癌 维吾尔族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ω-3/ω-6构成比的配伍红花籽油对SH-SY5Y细胞氧化损伤的预防效应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迪 吴桂荣 +2 位作者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盛磊 巴哈尔古丽.卡哈尔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20-424,共5页
探讨不同ω-3/ω-6构成比的配伍红花籽油(Compatibility Safflower Seed Oil,CSSO)预防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通过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氧自由基供体诱导,建立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以不同浓度和ω-3/... 探讨不同ω-3/ω-6构成比的配伍红花籽油(Compatibility Safflower Seed Oil,CSSO)预防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通过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氧自由基供体诱导,建立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以不同浓度和ω-3/ω-6构成比的CSSO进行细胞药物干预,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力变化和细胞凋亡率。我们建立了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其IC50值为1089.54μmol/L H2O2;随着ω-3相对含量递减,CSSO预防细胞氧化损伤的效应增加,且当ω-3/ω-6比例为1∶6.68和有效浓度范围为375~750μg CSSO/mL时,其药物干预组细胞活力(84.1%)显著高于模型组(61.1%),而药物干预组细胞凋亡率(12.6%)明显低于模型组(25.9%)。从以上结果可以推测,CSSO能够保护细胞并预防氧自由基诱导的细胞损伤,其效果可能与CSSO中ω-3/ω-6构成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伍红花籽油 氧化损伤 SH-SY5Y MT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Rβ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调控和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贺慧 阿比达.阿布都卡德尔 +2 位作者 阿娜古丽.阿巴白克力 马琦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宫颈癌组织中的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 beta,RARβ)基因启动子区发生异常甲基化,一般提示其抑制基因的转录表达。本研究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观察宫颈癌发生与RARβ表达调控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择妇女宫颈炎、宫颈... 目的:宫颈癌组织中的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 beta,RARβ)基因启动子区发生异常甲基化,一般提示其抑制基因的转录表达。本研究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观察宫颈癌发生与RARβ表达调控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择妇女宫颈炎、宫颈内上皮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鳞癌患者,收集新鲜组织标本37例及石蜡包埋组织126例,采用定量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RARβ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1)与宫颈炎相比,RARB基因在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但是CIN与宫颈癌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RARβ蛋白在宫颈上皮细胞核正常表达,少数病例出现"部分缺失"(8%),但是随着CIN和宫颈癌发病进程,不仅发生"完全缺失",而且其缺失频率逐渐增高(38%和57%),与宫颈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RARβ转录水平表达下调及蛋白质水平表达出现缺失,可能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标志。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异常甲基化相关的机制,并建立宫颈癌的生物标志物体系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受体β(RARβ) 宫颈鳞癌 定量RT-PCR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MT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米西努尔·伊力克 古力娜尔·库尔班 +2 位作者 杨曦 武爽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19-1224,共6页
目的: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1例甲状腺癌、21例甲状腺良性腺瘤、15例桥本氏甲状腺炎、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 目的: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1例甲状腺癌、21例甲状腺良性腺瘤、15例桥本氏甲状腺炎、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GMT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MGMT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GMT表达从正常组织(16.67%,10/12)、结节性甲状腺肿(25.00%,2/8)、桥本氏甲状腺炎(60.00%,9/15)、甲状腺腺瘤(52.38%,11/21)到甲状腺癌(60.66%,38/61)中表达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滤泡癌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水平随甲状腺癌恶性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分别为乳头状癌(72.22%,26/36)、滤泡癌(50.00%,8/16)。MGMT在性别、年龄及民族组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MT高表达现象可能与甲状腺癌恶性程度有关,可成为候选的临床分子诊断指标。甲状腺癌组织的MGMT蛋白在性别、年龄和民族组表达均无差异,有望成为通用的临床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Core^(TM)分析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潜在血浆标志物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霞 刘开江 +2 位作者 哈丽丹.热依木 武贵臻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基于维吾尔族宫颈癌蛋白质组学分析数据,借助MetaCoreTM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构建维吾尔族宫颈癌相关生物信号网络,探讨癌变机理,寻找血浆预警蛋白。方法:运用MetaCoreTM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前期研究中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筛... 目的:基于维吾尔族宫颈癌蛋白质组学分析数据,借助MetaCoreTM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构建维吾尔族宫颈癌相关生物信号网络,探讨癌变机理,寻找血浆预警蛋白。方法:运用MetaCoreTM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针对前期研究中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分析获得的维吾尔族妇女早期宫颈癌患者血浆中43个核心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细胞内组成以及在机体中所负责的生物学加工进程进行富集分析,并且构建生物信号通路网络、筛选候选生物标志物。结果:发现宫颈癌患者血浆中的差异蛋白的生物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内构成的负调节、胆固醇反向转运、应激反应的负调节等,涉及的通路主要有脂代谢中的胆汁酸代谢调节和受体依赖的胆汁酸浓缩负调节、炎症补体系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纤维、ESR1膜受体转导途径。通过MetaCoreTM最短路径算法分析构建出差异蛋白生物信号网络图,并且筛选出4种候选生物标志性蛋白,分别是抗凝血酶Ⅲ(ATⅢ)、凝集素(CLU)、绒毛蛋白1(VIL1)和免疫球蛋白κ(IGK@)。结论:ATⅢ、CLU、VIL1、和IGK@可作为宫颈癌的候选标志物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TM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与发展的机理,丰富了宫颈癌早期筛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妇女 宫颈癌MetaCoreTM分析 血浆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次酸-顺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抗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 王永波 +3 位作者 高苗苗 徐方野 盛磊 热娜.卡斯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93-1197,共5页
以天然活性成分18β-甘草次酸和抗癌药顺铂为原料,经缩合制备甘草次酸-顺铂(GA-Pt)复合物;利用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做体外模型,用MTT法观察GA-Pt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发现目标化合物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显明显的抑制活性,... 以天然活性成分18β-甘草次酸和抗癌药顺铂为原料,经缩合制备甘草次酸-顺铂(GA-Pt)复合物;利用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做体外模型,用MTT法观察GA-Pt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发现目标化合物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显明显的抑制活性,浓度在5∽400μg/mL范围内,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可达29.31%∽92.25%。此结果显示,肝癌Bel-7402细胞对甘草次酸顺铂类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甘草次酸与顺铂的偶合可提高顺铂的抗癌活性,这可能是产生抗癌协同及化疗增敏作用的结果。此结果对新型肝靶向抗癌候选药物的筛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顺铂复合物 制备 抗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