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NAP23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1
作者 陈娇 刘清 +6 位作者 郑树涛 李慧芳 王薇 刘涛 黄丛改 彭天元 卢晓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探讨SNAP2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41例ESC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adjacent tissue,NAT),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NAP23的表达... 目的探讨SNAP2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41例ESC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adjacent tissue,NAT),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NAP23的表达和定位,比较ESCC与NAT组织中SNAP23的差异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ESCC细胞系TE-1、TE-13和KYSE150中SNAP23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技术,构建SNAP23敲低和过表达的稳定转染细胞株;并利用细胞侵袭实验评估SNAP23对ESCC细胞系TE-13侵袭的影响。结果ESCC组织中的SNAP23呈高表达(53.7%,22/41)显著高于NAT组(19.5%,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03,P<0.01)。ESCC组织中SNAP2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χ^(2)=4.193,P<0.05)、浸润深度(χ^(2)=7.264,P<0.05)明显相关,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分型、病理分级、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ESCC细胞系与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相比,其SNAP23呈高表达(P<0.0001)。与sh-NT组相比,敲低SNAP23表达后,ESCC细胞系TE-13的侵袭能力被抑制(P<0.0001);与Vector组相比,过表达SNAP23后,ESCC细胞系TE-13的侵袭能力增强(P<0.0001)。结论SNAP23在ESCC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其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SNAP23促进ESCC细胞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SNAP23 侵袭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汉两民族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翠云 周宁 赛福丁.柯尤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胃印戒细胞癌(SRC)临床病理与生活情况之间的差异,并对维族胃SRC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胃SRC患者120例,其中维吾尔族57例,汉族63例,对...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胃印戒细胞癌(SRC)临床病理与生活情况之间的差异,并对维族胃SRC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胃SRC患者120例,其中维吾尔族57例,汉族63例,对维、汉族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术后中位进展时间、生活率进行比较。对维吾尔族胃SRC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的发病年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术后中位进展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术后生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汉族相比,维族发病年龄早,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多,术后中位进展时间早,进展风险高。(2)多因素分析显示,维族患者的性别、淋巴结N、浸润深度T是判断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印戒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点 维汉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二线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晚期胃癌的疗效 被引量:27
3
作者 周宁 周洋 唐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评价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方案二线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tor-2,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 目的:评价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方案二线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tor-2,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7例既往一线治疗进展的HER2阳性转移性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既往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方案化疗进展后,观察二线应用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方案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6例,客观有效率4/17,疾病控制率为11/1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5个月(95%CI为4.9~11.1个月)和11.9个月(95%CI为8.7~13.8个月)。全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粒细胞减少、乏力、脱发,且多为1~2级。在曲妥珠单抗可能相关的不良反应方面,未观察到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明显降低,亦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替吉奥方案化疗二线治疗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安全有效,有必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曲妥珠单抗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紫杉醇 替吉奥 二线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例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赛福丁·柯尤木 王斌 唐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2期4002-4005,共4页
背景随着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对新生血管有明显依赖,肿瘤血管生成是致癌重要原因之一,阿帕替尼作为我国研制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靶向药物,也是全球首个晚期胃癌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 背景随着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对新生血管有明显依赖,肿瘤血管生成是致癌重要原因之一,阿帕替尼作为我国研制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靶向药物,也是全球首个晚期胃癌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42例,根据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对患者给予不同剂量阿帕替尼单药和联合替吉奥治疗。随访至2017-01-01,观察记录患者用药期间的疗效、相关毒副作用及总生存率。结果截至2017-01-01,31例(73.8%)患者死亡,11例(26.2%)患者存活。生存时间为5.53〔95%CI(4.20,6.86)〕个月。42例患者在靶向治疗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恶心呕吐16例(38.1%),乏力16例(38.1%),血压升高8例(19.0%),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8例(19.0%),转氨酶升高4例(9.5%),其他11例(26.2%)。通过适量降低阿帕替尼服用剂量,合理降压药物对症后,患者乏力、高血压等症状有所改善,尚可继续耐受治疗。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疗效可,但仍有待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甲磺酸阿帕替尼 治疗结果 毒副作用 生存分析 多线化疗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F通过调节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介导的炎症反应、自噬和凋亡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娜 王培红 +1 位作者 李俊杰 汤旭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6-342,共7页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MIF对Hp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AGS,Western blot检测随Hp感染时间的延长,AGS细胞中MIF蛋白表达变化;siRNA...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MIF对Hp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AGS,Western blot检测随Hp感染时间的延长,AGS细胞中MIF蛋白表达变化;siRNA干扰与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靶向沉默胃癌细胞中MIF表达,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si-MIF转染效率;Hp感染转染后的胃癌细胞,并将其分为:si-NC组、si-MIF组、Hp+si-NC组、Hp+si-MIF组,MTT检测各组胃癌细胞增殖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DCFH-D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含量,JC-1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PINK1/Parkin中蛋白PINK1、Parkin和自噬标志蛋白LC3Ⅱ/LC3Ⅰ、p62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胃癌细胞中自噬蛋白LC3B与线粒体特征蛋白Mito Tracker的共定位水平。结果:胃癌细胞中MIF蛋白水平随Hp刺激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且与0 h相比,Hp感染12 h时MIF升高最为显著(P<0.05);与转染si-NC相比,si-MIF能显著下调胃癌细胞中MIF mRNA与蛋白表达(P<0.05);与si-NC组相比,Hp+si-NC组和Hp+si-MIF组胃癌细胞增殖能力与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si-MIF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但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而Hp+si-MIF组增殖能力较Hp+si-NC组显著降低(P<0.05),但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DCFH-DA与JC-1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si-NC组相比,Hp+si-NC组与Hp+si-MIF组ROS显著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si-MIF组无明显变化(P>0.05),Hp+si-MIF组ROS水平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变化趋势较Hp+si-NC组更为明显(P<0.05)。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si-NC组相比,Hp+si-NC与Hp+si-MIF组的LC3Ⅱ/LC3Ⅰ、PINK1、Parkin蛋白表达及与LC3B共定位的线粒体数均显著升高(P<0.05),p6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si-MIF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Hp+si-NC组相比,Hp+si-MIF组的上述检测指标变化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Hp感染能促进胃癌细胞中MIF表达,并通过上调MIF介导的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水平起到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Hp诱导的细胞凋亡,而沉默胃癌细胞中MIF表达,能显著削弱Hp的上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 幽门螺杆菌 胃癌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519通过调节HuR表达抑制胃癌细胞活力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宁 周洋 +1 位作者 唐勇 于文燕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mi R-519参与调节胃癌细胞活力的机制。方法:q PCR检测胃癌细胞中mi R-519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Hu R蛋白表达,M法研究肿瘤细胞的活力,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Hu R真核表达质粒及干扰片段、转染mi R-519。结果:胃癌... 目的:探讨mi R-519参与调节胃癌细胞活力的机制。方法:q PCR检测胃癌细胞中mi R-519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Hu R蛋白表达,M法研究肿瘤细胞的活力,脂质体转染法分别转染Hu R真核表达质粒及干扰片段、转染mi R-519。结果:胃癌细胞株中Hu R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细胞,过表达Hu R可增加细胞活力(P<0.001),干扰Hu R表达后,细胞活力降低(P=0.001);胃癌组织中mi R-519表达低于对照组(P=0.001),过表达mi R-519可抑制Hu R蛋白表达并降低胃癌细胞活力。结论:Mi R-519可能通过下调Hu R蛋白表达而降低胃癌细胞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19 HUR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