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格瑞洛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秀芬 葛振嵘 +2 位作者 许力舒 姜述斌 帕尔哈提.吐尔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29-430,共2页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6例明确诊断为NSTEMI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6例。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和小剂量替罗非班,对...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6例明确诊断为NSTEMI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6例。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和小剂量替罗非班,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及常规剂量的替罗非班,比较用药后7、30d内复合心血管事件和单项终点事件及2组纤维蛋白原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7、30d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降低(P<0.01),7d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更明显[(2.18±0.13)g/L vs(3.01±0.20)g/L,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主要不良事件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和5.4%(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期对NSTEMI患者的血栓抑制作用更强,疗效更好,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替格瑞洛(自由词) 替罗非班(自由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冠心病高危患者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秀芬 李丽娜 +2 位作者 姜述斌 帕尔哈提 许力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35-1035,共1页
冠心病高危患者在PCI术中、术后出现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比例和风险远高于其他患者。近年,我院在冠心病高危患者PCI术中、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在防治并发症和安全性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高危患者 术后应用 替罗非班 冠心病 介入治疗术 临床应用 不良心脏事件 PCI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事件的预防及治疗 被引量:7
3
作者 葛振嵘 李秀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719-1721,共3页
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较为常见,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以及缺铁性贫血等是其常见原因。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很低,一般不建议抗血小板治疗。但对于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出现继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较为常见,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以及缺铁性贫血等是其常见原因。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很低,一般不建议抗血小板治疗。但对于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出现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时仍需要加强抗栓治疗,以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风险。本文报道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1例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反复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经更换氯吡格雷片为替格瑞洛片,持续长时间使用替罗非班后缓解,另13例患者经上述用药后未发生血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过性病理性Q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葛振嵘 徐风燕 +3 位作者 姜述斌 帕尔哈提.吐尔逊 李岚 李秀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7-679,共3页
目的分析一过性病理性Q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13例出现一过性病理性Q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持续时间、治疗方法。结果 13例患者表现为胸闷或胸痛等不... 目的分析一过性病理性Q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13例出现一过性病理性Q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持续时间、治疗方法。结果 13例患者表现为胸闷或胸痛等不适,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头晕、乏力,10例患者心电图一过性病理性Q波表现为V1-V6导联,3例患者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 VF导联,均持续1-2 h。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后,患者一过性病理性Q波均消失。结论病理性Q波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等不适,出现早期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可使Q波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过性病理性Q波 替罗非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3例诊治分析
5
作者 葛振嵘 李秀芬 +3 位作者 姜述斌 李岚 马骏 徐风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991-3993,共3页
甲状腺功能减退非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其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或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较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致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机制、... 甲状腺功能减退非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其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或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较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致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致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应以积极改善甲状腺功能为主,并动态观察心律,可取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帕尔哈提.吐尔逊 祖丽皮亚.米吉提 +2 位作者 姜述斌 张保俭 许力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RVOT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置入适应证的患者75例。根据术者建议和患者意愿分为RVOT组(40例)和RVA组(35例)。所有房室传...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RVOT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置入适应证的患者75例。根据术者建议和患者意愿分为RVOT组(40例)和RVA组(3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及病窦综合征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双腔起搏双腔感知触发抑制型起搏模式,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患者采用抑制型心室按需起搏模式。比较2组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RVOT组的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窄(23.2±28.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RVA组比较,RVOT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下降(P<0.05,P<0.01)。与术前比较,RVA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RVOT起搏可行且较为安全。RVOT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R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流出道阻塞 心室功能 心室功能 心间隔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房颤动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