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继先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骨科疾病验案举隅 被引量:8
1
作者 余海成 邓迎杰 方锐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473-1475,共3页
中医骨伤科疾病多以肝肾亏虚为病机,肾主骨、肝主筋,王继先教授认为骨伤科疾病病程长,多与肝肾密切相关,骨骼活动均依赖于筋骨。因筋骨损伤日久或长期过劳,气血亏虚,多伤及肝肾,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则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口干咽... 中医骨伤科疾病多以肝肾亏虚为病机,肾主骨、肝主筋,王继先教授认为骨伤科疾病病程长,多与肝肾密切相关,骨骼活动均依赖于筋骨。因筋骨损伤日久或长期过劳,气血亏虚,多伤及肝肾,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则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口干咽干,筋骨抬举无力,活动牵强。由此,应在临证治疗中多从滋补肝肾论治,注重肝肾同源、筋骨并重的学术思想与理念。六味地黄汤是平补肝肾名方,结合临床症状及患者体质,随方加减用药,临床上以此方为基础方治疗骨伤科疾病收效甚佳。本文将从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颈椎病方面做病案举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汤 中医骨伤 中医药疗法 股骨头坏死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联合Herbert螺钉及微创型跟骨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瑜博 董振宇 +1 位作者 向文远 方锐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联合Herbert螺钉及微创型跟骨锁定钢板,对比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1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男66例,女44例...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联合Herbert螺钉及微创型跟骨锁定钢板,对比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1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男66例,女44例,年龄20~72(48.82±8.03)岁;SandersⅡ型48例,Ⅲ型62例;其中左侧41例,右侧69例。依照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L”形切口入路组,每组55例。“L”形切口入路组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跗骨窦入路组采用跗骨窦入路联合Herbert螺钉及微创型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评价手术效果。采用X线检查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评价手术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2个月,跗骨窦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L”形切口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L”形切口入路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和高度较术前升高(P<0.05),跟骨宽度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2个月,两组Maryland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随访期间,跗骨窦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关节疼痛、软组织损伤)发生率低于“L”形切口入路组(P<0.05)。结论: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与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均较好,但后者能够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跟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基因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向文远 邓迎杰 +1 位作者 廖军 方锐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8期17-22,共6页
目的基于动物实验探讨IGF1基因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骨性关节炎(OA)的作用。方法取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10~12周龄,体重280~32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MSCs+IGF1组、BMSCs组、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膝关节前交叉... 目的基于动物实验探讨IGF1基因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骨性关节炎(OA)的作用。方法取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10~12周龄,体重280~32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MSCs+IGF1组、BMSCs组、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法建立OA模型,其余10只大鼠用于BMSCs的分离。BMSCs+IGF1组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0.1 ml IGF1基因慢病毒转染BMSCs(1×107个),BMSCs组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0.1 ml BMSCs(1×107个);模型组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0.1 ml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CTX-Ⅱ、白介素(IL)-1α、IL-6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骨钙素(OC)、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碱性磷酸酶(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β-catenin、Wnt1、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MSCs表面抗原CD29、CD34、CD45、CD105高表达,慢病毒转染效率(90.36±2.18)%;BMSCs+IGF1组大鼠膝关节软骨完整,无明显退化,关节面平整,其他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软骨退变,关节面不平。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血清CTX-Ⅰ、CTX-Ⅱ、IL-1α、IL-6水平,OC、GSK-3β、ALP、Runx2 mRNA表达水平,β-catenin、Wnt1、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SCs组比较,BMSCs+IGF1组以上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1基因慢病毒转染BMSCs能有效改善OA大鼠的病理损伤,能明显促进膝关节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IGF1基因 慢病毒 大鼠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