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二酯酶4D基因SNP83位点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
作者 马建华 裴静 张小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磷酸二酯酶4D基因(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SNP83位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07例(维吾尔族109例,汉族98例)与正...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磷酸二酯酶4D基因(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SNP83位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07例(维吾尔族109例,汉族98例)与正常对照组216例(维吾尔族110例,汉族10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PDE4D基因SNP83位点多态性,采用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新疆维、汉两民族PDE4D基因SNP83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病例组中PDE4D基因SNP83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男性对照组(P<0.05),并发现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其OR值为6.486(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存在差异,并发现在汉族、男性人群中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二酯酶4D 单核苷酸多态性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维吾尔族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癫痫病易感性的研究
2
作者 高华 毛洁萍 +1 位作者 王丹 杨新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05-908,共4页
目的:研究ABCB1 C3435T、G2677T/A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癫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116例癫痫患者为病例组,11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血液标本2 mL并提取DNA,利用PCR方法进行基因多态性检... 目的:研究ABCB1 C3435T、G2677T/A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癫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116例癫痫患者为病例组,11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血液标本2 mL并提取DNA,利用PCR方法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病例组、对照组中ABCB1基因C3435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677T/A位点基因型在两组中均仅表现为GG型。结论:ABCB1 C3435T基因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与癫痫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多态性 ABCB1基因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lotho对β淀粉样蛋白25-35诱导的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神经毒性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齐会珍 史浩楠 陈方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89-1093,共5页
目的 探讨克洛索蛋白Klotho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诱导的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神经毒性的改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PC12分为对照组、Aβ组、Klotho组。Aβ组用20μmol/L的Aβ诱导PC12神经毒性,Klotho组用50μmol/L人重组Klotho(rh... 目的 探讨克洛索蛋白Klotho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诱导的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神经毒性的改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PC12分为对照组、Aβ组、Klotho组。Aβ组用20μmol/L的Aβ诱导PC12神经毒性,Klotho组用50μmol/L人重组Klotho(rhKlotho)进行治疗Aβ诱导的PC12。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其释放,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UNEL检测细胞中相对荧光强度程度。Western blot检测Wnt1/磷酸化环一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表达。分别用10 mmol/L Wnt1激活剂氯化锂或者10 mmol/L CREB抑制剂KG-501处理rhKlotho治疗后的PC12,命名为氯化锂+rhKlotho+Aβ组(氯化锂组)和KG-501+rhKlotho+Aβ组(KG-501组),检测细胞增殖率和LDH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β组细胞存活率、磷酸化CREB表达明显降低,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相对荧光强度、Wnt1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β组比较,Klotho组细胞存活率、磷酸化CREB表达明显升高,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相对荧光强度、Wnt1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Klotho组比较,氯化锂组、KG-50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60.22±5.38)%、(63.18±4.10)%vs(83.58±7.02)%,P<0.05],LDH释放率明显升高[(290.11±19.52)%、(291.63±20.06)%vs(243.18±16.07)%,P<0.05]。结论 Klotho对Aβ诱导的PC12毒性具有改善作用,其中Wnt1/CREB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Klotho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β肽类 阿尔茨海默病 基因表达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海马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凝血功能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32
4
作者 陈明 高华 +4 位作者 孔祥锋 裴静 牛会娟 刘敬 朱志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依据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至96h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是否有进行性加重,观察组又可分为进展组(n=65例)...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依据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至96h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是否有进行性加重,观察组又可分为进展组(n=65例)和非进展组(n=45例),同期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脂代谢、Hcy、hs-CRP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间血脂代谢、Hcy、hs-CRP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中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TG、TC、LDL、Hcy、hs-CRP、D-dime,FIB水平均显著升高,HDL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TG、TC、LDL、Hcy、hs-CRP、D-dime,FIB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HDL水平显著低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与TG、TC、LDL、Hcy、hs-CRP、D-dime,FI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HDL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脂代谢及凝血功能异常,Hcy及hs-CRP水平显著升高,各指标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HCY HS-CRP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5
作者 潘燕 罗梅 王新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修订Hoehn-Yahr(H-Y)分级≤3级且合并睡眠障碍的PD患者60例,根据治疗随机分为3组,20例普拉克索组;20例高压氧舱组;20例普拉克索联...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修订Hoehn-Yahr(H-Y)分级≤3级且合并睡眠障碍的PD患者60例,根据治疗随机分为3组,20例普拉克索组;20例高压氧舱组;20例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联合)组,疗程均为2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行全夜多导睡眠图监测参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及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统一PD评定量表运动检查(UPDRS-Ⅲ)及H-Y分级评分。结果与普拉克索组和高压氧舱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PQSI[(4.35±1.21)分vs(6.87±1.82)分和(6.53±1.67)分]、ESS降低[(2.18±3.51)分vs(5.62±4.32)分和(5.15±3.95)分],卧床时间[(501.24±76.92)min vs(421.38±69.82)min和(410.25±58.47)min]、总睡眠时间升高[(259.12±138.33)min vs(213.21±152.24)min和(215.39±149.55)min],3组睡眠效率、睡眠中觉醒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UPDRS-Ⅲ评分、H-Y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高压氧舱治疗P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时,在提高睡眠效率、合理改善睡眠结构等方面有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高压氧 睡眠障碍 多道睡眠描记术 睡眠 快速眼运动 普拉克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方方 张敏 +3 位作者 吴秀珍 孔祥锋 殷勤 樊新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38-1140,共3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microalbumin excretion,UAE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6~12月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所有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LA分为LA组45例,无LA...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microalbumin excretion,UAE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6~12月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所有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LA分为LA组45例,无LA组75例,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24 h UAER及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比较2组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及24 h UAER,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20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LA 45例,占37.5%。与无LA组比较,LA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24 h UAE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A与24 h UAER水平呈正相关(r=0.681,P<0.01);24 h UAER(OR=1.100,95%CI:1.03~1.17,P=0.002)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与24 h UAER密切相关,24 h UAER可以作为小血管病损伤的一个标记物,对L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白蛋白尿 脑梗死 小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亚群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蒋森 高华 +1 位作者 李沛珊 杨新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251-3258,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淋巴细胞亚群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 Direct、Pub 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T、B淋巴细胞亚群与P... 目的系统评价淋巴细胞亚群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 Direct、Pub 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T、B淋巴细胞亚群与P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09-30。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8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609例,病例组7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较对照组CD_3^+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WMD=-6.48,95%CI(-8.41,-4.56),P<0.001]、CD_4^+ 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SMD=-0.99,95%CI(-1.27,-0.71),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CD_8^+T淋巴细胞计数[SMD=-0.17,95%CI(-0.61,0.27),P=0.44]、B淋巴细胞计数[SMD=-0.25,95%CI(-0.61,0.12),P=0.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_3^+、CD_4^+T淋巴细胞可能与PD的发病风险相关,CD_8^+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亚群与PD的发病风险未见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淋巴细胞亚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孔祥锋 王萍 陈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1-1102,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关系。方法:入选185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脂蛋白(a)、纤维蛋...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关系。方法:入选185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LP(a)与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呈正相关。结论:LP(a)增高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密切相关,临床通过测定LP(a)水平预测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对预防脑梗死以及有效减少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颈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梗死类型及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蔡俊秀 班允清 张小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14-319,共6页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ICASO)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梗死类型及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87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O性脑梗死患者,MRI和TCD检查分析影像...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ICASO)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梗死类型及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87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O性脑梗死患者,MRI和TCD检查分析影像学梗死类型及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MRI所见脑梗死类型共分为区域梗死(30例,34.48%)、皮质下梗死(27例,31.03%)、边缘带梗死(18例,20.69%)和弥散小梗死(12例,13.79%),不同脑梗死类型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56,P=0.028);脑梗死类型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75,P=O.010),重度狭窄以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多见(均11/36,30.56%),完全闭塞则以区域梗死常见(17/34,50.00%)。脑血流动力学观察显示,不同脑梗死类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健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均P=0.000),其中以区域梗死最低,次之为边缘带梗死。结论ICASO以区域梗死多见,且脑血流动力学障碍存在于各种脑梗死类型中。提示应综合考虑脑梗死类型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选择恰当的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组织因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蕊 陈德 +3 位作者 马瑾 许建华 钟笛 温丙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28-730,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组织因子(TF)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AIS患者30例为AIS组,健康体检者61例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单核细胞TF mRN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F抗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IS组急性期...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组织因子(TF)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AIS患者30例为AIS组,健康体检者61例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单核细胞TF mRN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F抗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IS组急性期患者单核细胞TF mRNA(0.254±0.04 vs 0.312±0.09)和血浆TF抗原[(197.18±94.91)ng/L vs(276.64±106.01)ng/L]均明显增高,呈同步上升趋势(P<0.05);与急性期比较,AIS组恢复期单核细胞TF mRNA及血浆TF抗原呈同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恢复期血浆TF抗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患者发作期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动态观察AIS患者单核细胞TF mRNA与血浆TF抗原含量,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凝血致活酶 脑缺血 卒中 血栓形成 RNA 信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外周血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新源 潘燕 +2 位作者 李玲 陈强 佘琴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44-747,共4页
目的探讨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外周血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方法纳入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78例和正常对照76名,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作为评定睡眠质量的标准,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资... 目的探讨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外周血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方法纳入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78例和正常对照76名,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作为评定睡眠质量的标准,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所有被试检测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结果患者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CAT、GSHPX、SOD的浓度低于对照组,MD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PSQI评分与血清中CAT(r=-0.445)、GSH-Px(r=-0.393)、SOD(r=-0.460)分别呈负相关(P<0.01),与MDA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82,P=0.310)。结论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外周血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存在异常,提示非器质性失眠症与氧化应激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器质性失眠症 氧化应激 病例对照研究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