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现状及风险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玉婷 王小燕 窦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探讨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抽样选取2022年1~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诊疗中心收治的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例,根据衰弱筛查量表分为非衰弱组261例... 目的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探讨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抽样选取2022年1~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诊疗中心收治的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例,根据衰弱筛查量表分为非衰弱组261例和衰弱组6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老年抑郁量表-1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6项简明健康调查问卷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发生率为18.94%。衰弱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情况、睡眠情况及共患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衰弱组支持利用度、简明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显著低于非衰弱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老年抑郁量表-15评分显著高于非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准确性为88.28%,敏感性为88.24%,特异度性88.89%,F1score为0.933,曲线下面积为0.816。采用随机森林算法通过变量重要性评分对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重要变量给予排序,在前5位的重要预测变量分别为:患疾病的种类(≥2种)、睡眠情况、36项简明健康调查问卷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个人月收入(<2000元)。结论应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风险预测模型,尽早识别衰弱关键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早期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提高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阻止或延缓衰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衰弱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DMD高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杨操 葛畅 徐敬轩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095-1102,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焦亡执行蛋白GSDMD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和CGGA数据库中的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样本,对gasdermins(GSDMs)家族基因表达与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筛选出相关性... 目的:探讨细胞焦亡执行蛋白GSDMD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和CGGA数据库中的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样本,对gasdermins(GSDMs)家族基因表达与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筛选出相关性最强的基因。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4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脑胶质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蜡块,按存活状态分为两组,对病理蜡块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测定GSDMD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GSDMD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GSDMD高表达是影响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SDMD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表达组(P<0.01);高表达GSDMD与脑胶质瘤高级别和较高的Ki-67指数相关(P<0.05)。结论:GSDMD高表达可能与脑胶质瘤患者的较差预后相关,并有潜力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不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GSDMD 细胞焦亡 生物标志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外囊泡传递LncRNA-XIST在胶质瘤细胞耐药性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薛箕山 赵媛媛 +3 位作者 邱浩 阿衣希塔·奴尔江 刘正 杜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939,共9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来源的凋亡外囊泡(apoptotic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apoEVs)对胶质瘤肿瘤发生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经提取的apoEVs经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来源的凋亡外囊泡(apoptotic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apoEVs)对胶质瘤肿瘤发生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经提取的apoEVs经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并通过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CCK-8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等方法评估其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结果:apoEVs促进胶质瘤细胞的TMZ耐药性,显著提高TMZ半数抑制浓度(IC50)(t=9.326,P=0.001),抑制细胞凋亡,并通过外泌体抑制剂GW4869逆转该效应。apoEVs促进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增加波形蛋白(Vimentin)和Twist蛋白的表达(t=8.762,P=0.002和t=7.941,P=0.004),抑制裂解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leaved-Caspase-3)的表达(t=9.217,P=0.002)。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apoEVs通过调控LncRNA-XIST/miR-29c/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轴,影响胶质瘤细胞对TMZ的耐药性。沉默LncRNA-XIST降低MGMT表达、增加miR-29c表达,从而增强TMZ敏感性,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结论:胶质瘤细胞来源的凋亡外囊泡通过传递LncRNA-XIST调节miR-29c/MGMT轴从而促进胶质瘤恶性进展和替莫唑胺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凋亡外囊泡 长链非编码RNA-X染色体失活转录物 上皮-间质转化 miR-29c/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杜鹏 木依提.阿不里米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2,共2页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成员,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的一种治疗模式[1]。按照CP表的标准化治疗流程,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此模式来接受治疗,确保治疗的连续性,使患者得到最佳服务。
关键词 标准化治疗 临床路径 三叉神经痛 疗效分析 连续性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程序化镇静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鹏 木依提 +5 位作者 栾新平 苑杨 徐敬轩 李涛 杨岩 王瑞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5-728,共4页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程序化镇静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300例患者,根据实施方案不同分为3组(常规组、镇静组、联合组)。收集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差值...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程序化镇静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300例患者,根据实施方案不同分为3组(常规组、镇静组、联合组)。收集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差值、住院天数、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差异和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肺部感染率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3组再出血率、病死率和肺部感染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GCS差值、住院天数、MMSE评分和BI评分采用方差分析。结果:3组比较时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GCS差值在常规组、镇静组、联合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组和联合组中住院天数、MMSE评分、BI评分和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静组和联合组中MMSE评分、BI评分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常规组和镇静组中,再出血率、肺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护下程序化镇静更有利于改善重症颅脑损伤预后,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肺部感染以及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程序化镇静 重症颅脑疾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3a-5p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黄荣 马娟 +5 位作者 牛博 李晋 常剑 张岩睿 刘鹏 栾新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12-1616,1627,共6页
目的:探讨miR-23a-5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qPCR技术检测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SD大鼠模型中miR-23a-5p的表达水平。使用miR-23a-5p过表达慢病毒注射MCAO大鼠,设置假手... 目的:探讨miR-23a-5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qPCR技术检测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SD大鼠模型中miR-23a-5p的表达水平。使用miR-23a-5p过表达慢病毒注射MCAO大鼠,设置假手术组、对照病毒组和miR-23a-5p病毒组。Berdron评分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检测大鼠的神经损伤和脑梗死体积。化学比色法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含量,ELISA检测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采用H2O2处理大鼠中枢神经细胞B35细胞,构建氧化损伤模型。使用miR-23a模拟物转染细胞,设置对照组、miR-23a组、H2O2组和H2O2+miR-23a组。化学比色法检测总SOD与MnSOD含量,ELISA检测3-NT与NO含量。结果:MCAO大鼠缺血再灌注后,miR-23a-5p的表达迅速降低,随后逐渐升高。miR-23a-5p过表达后可降低Berdron评分与脑梗死体积,降低大鼠血清中3-NT与NO含量,提高总SOD和MnSOD含量。B35细胞中miR-23a-5p过表达降低3-NT与NO胞内水平,上调总SOD和MnSOD水平。结论:miR-23a-5p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脑缺血再灌注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颅内压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苑杨 郝璐 +1 位作者 杨岩 栾新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颅内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原发性脑出血行血肿清除+颅内压探头置入术72例患者,根据监测颅...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颅内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原发性脑出血行血肿清除+颅内压探头置入术72例患者,根据监测颅内压最高值分为3组,A组25例:颅内压≤10 mmHg;B组24例:颅内压11~20 mmHg;C组23例:颅内压>20 mmHg。对患者均于术后第1、3、5、7和14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9水平,经头部CT监测脑水肿体积,并于术后采用颅内压监护仪连续观察颅内压7 d。结果血肿清除术后1、3、5、7和14 d,A组MMP-9水平分别为(82±11)、(117±12)、(156±14)、(132±14)、(108±18)mg/L,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5±6)、(19±7)、(22±8)、(19±7)、(17±6)cm^3;B组MMP-9水平分别为(93±14)、(138±13)、(188±17)、(153±17)、(134±12)mg/L,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9±7)、(23±8)、(30±10)、(26±8)、(20±7)cm^3;C组MMP-9分别为(104±16)、(199±14)、(390±22)、(296±15)、(213±15)mg/L,脑水肿体积分别为(22±8)、(30±10)、(42±12)、(32±19)、(24±8)cm^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MMP-9的水平变化与颅内脑水肿体积呈中度正相关(r=0.62,P<0.01)。结论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血清MMP-9水平与其脑水肿体积呈中度正相关,MMP-9水平越高,颅内压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脑出血 颅内压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指标对严重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文进 刘宇 +2 位作者 孙晓靖 李丽 贾宏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5-667,共3页
目的评估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指标对严重感染性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我院2007—2009年3月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68例严重感染患者,以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对所有患者常规采用早期液体复苏等集束化治疗措施,测定治疗前、治疗... 目的评估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指标对严重感染性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我院2007—2009年3月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68例严重感染患者,以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对所有患者常规采用早期液体复苏等集束化治疗措施,测定治疗前、治疗24h时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血乳酸水平以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APACHEⅡ、心脏指数(CI)、血乳酸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时两组APACHEⅡ、CI、射血分数(EF)、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平均动脉压(MAP)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P、中心静脉压(CVP)、红细胞百分比(Hct)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ACHEⅡ、CI、血乳酸水平影响患者预后;血乳酸、SvO与DO可作为判断严重感染及其相关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氧代谢 血流动力学 APACHE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穿刺方法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结果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贾宏宇 钟华 王滨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43-945,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和经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2008年10月收住153例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患者,根据患者的桡动脉Allen试验选择经皮桡动脉穿刺78例及股动脉的搏动强弱选择经皮股动脉穿...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和经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2008年10月收住153例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患者,根据患者的桡动脉Allen试验选择经皮桡动脉穿刺78例及股动脉的搏动强弱选择经皮股动脉穿刺75例。术后对X线曝光时间(min)、造影剂量、手术操作时间(min)、血管并发症、术后24h内自理能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5月。2组的年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P>0.05说明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P<0.05说明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经股动脉途径要高于桡动脉,桡动脉组术后24h内自理能力优于股动脉组。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可靠,血管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穿刺 选择性脑血管造影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鼠行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逯霞 许健 +5 位作者 闫宝锋 张晶晶 栾新平 木塔里甫 艾克拜尔 买尔阿芭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1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对脑性瘫痪(脑瘫)鼠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5日龄(P5)Wistar大鼠8窝制作为脑瘫鼠模型,并行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观察手术前后脑瘫鼠左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总动脉和颈内动...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对脑性瘫痪(脑瘫)鼠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5日龄(P5)Wistar大鼠8窝制作为脑瘫鼠模型,并行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观察手术前后脑瘫鼠左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术后脑瘫鼠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血流平均速度均较术前升高(P<0.01),阻抗指数均较术前下降(P<0.001);经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及血流平均速度均较术前加快,脑血流量增加,阻抗指数下降(P<0.01)。结论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能够持续有效地增加脑瘫鼠脑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 交感神经系统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376a/c靶向调控TGFA对CD133^+ 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11
作者 杜鹏 栾新平 +4 位作者 木依提 苑杨 徐敬轩 张晶晶 杨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27-832,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376a/c靶向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A)在CD133+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中作用方式及其机制。方法:构建Mi R376a/c靶向调控TGFA慢病毒克隆体,根据Mi R376a/c与TGFA...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376a/c靶向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A)在CD133+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中作用方式及其机制。方法:构建Mi R376a/c靶向调控TGFA慢病毒克隆体,根据Mi R376a/c与TGFA结合位点分为4组,检测各组酶活性。根据转染体外Mi R376a/c和Mi R376a/c模拟物(Mi R-SCR)不同,将CD133+U251细胞分为4组,通过细胞培养、Gimsa染色,检测TGFA蛋白表达量和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情况,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133+组与CD133-组Mi R376a/c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t-TGFA组与mut-TGFA组质粒荧光素酶活性表达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将Mi R376a/c慢病毒导入CD133+U251细胞中,Mi R376a/c组TGFA蛋白表达相对于Mi R-SCR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生长曲线检测示:随时间延长,Mi R376a/c组细胞生长速度慢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Mi RNA376a/c靶向调控TGFA抑制CD133+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 RNA376a/c CD133+U251 增殖 靶向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颅内外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五例
12
作者 依马木.依达依吐拉 买买提力 +2 位作者 栾新平 鲍遇海 成晓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3-265,280,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颅内外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对5例颈动脉闭塞患者行改良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分析术前、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症状,并进行7~12个月的随访。结果5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在随访期间无卒中发生,... 目的评价改良颅内外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对5例颈动脉闭塞患者行改良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分析术前、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症状,并进行7~12个月的随访。结果5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在随访期间无卒中发生,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测定,显示脑血流量较术前有所增加。结论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可有效地改善脑局部血流动力学状况及临床症状,预防完全性卒中的发生,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 改良 治疗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临床症状 局部脑血流量 颈动脉闭塞 动力学改变 单光子发射 血流动力学 完全性卒中 随访期间 远期疗效 脑局部 患者 术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