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地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基因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辉 卞文安 +1 位作者 赵旌 于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1-963,共3页
目的:应用PCR-反向点杂交(PCR-reverse dot blot,PCR-RDB)技术对新疆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HPV)进行基因分型。方法:收集疑似HPV感染病例标本335例,提取HPV基因组DNA,应用PCR-RDB技术扩增HPV的L1基因并进行分型,... 目的:应用PCR-反向点杂交(PCR-reverse dot blot,PCR-RDB)技术对新疆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HPV)进行基因分型。方法:收集疑似HPV感染病例标本335例,提取HPV基因组DNA,应用PCR-RDB技术扩增HPV的L1基因并进行分型,计算不同基因型HPV的感染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335例病例标本中检出HPV阳性标本108例,阳性率为32.2%,共检出HPV16、18、33、45、56、68、6、11和66共9种基因型,其中HPV16、18和56亚型的感染较高。分组统计结果显示,HPV阳性率和高危型HPV的检出率在不同类型疾病患者中是不同的,在尖锐湿疣、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和宫颈癌患者中HPV阳性率和高危型HPV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宫颈炎组和宫颈糜烂疾病组(P<0.05),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HPV感染率降低。HPV的感染率在19~36年龄组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HPV感染率有降低趋势。结论:在本地区宫颈病变患者中HPV的感染率较高,而基于PCR-RDB的基因分型可为HPV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乳头瘤病毒 PCR-反向点杂交 妇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HIV/AIDS患者与合并感染HCV患者间病毒载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葛亮 王晓丽 +1 位作者 宋文 李兴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探讨新疆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与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患者间病毒载量水平和体内T淋巴细胞... 目的:探讨新疆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与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患者间病毒载量水平和体内T淋巴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变化。方法:依据患者感染程度分为HIV/AIDS单纯感染组(68例)与HIV/HCV合并感染组(80例),分别对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HIV RNA、HCV RNA进行检测,分析2组患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HIV/AIDS单纯感染组CD4+与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HIV/HCV合并感染组[(352.691±216.324)个/μL vs.(164.488±101.447)个/μL,t=6.585,P=0.000;(1 102.088±578.909)个/μL vs.(760.65±491.962)个/μL,t=3.879,P=0.000];2组间HIV RNA载量无统计学差异(9.871±3.487vs. 10.737±3.095,t=-1.600,P=0.112)。单纯HIV/AIDS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与HIV RNA载量[(9.871±3.487)log10copies/mL]呈负相关(r=-0.433,P=0.000),CD8+T淋巴细胞数量与HIV RNA载量无相关性(P=0.696);HIV/HCV合并组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与HIV RNA载量[(10.737±3.095)log10copies/mL]均无相关性(P=0.148,P=0.114)。HIV/HCV合并感染组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与HCV RNA载量[(15.046±2.654)log10copies/mL]呈正相关(r=0.242,P=0.031),CD8+T淋巴细胞数量与HCV RNA载量无相关性(P=0.154),HIV RNA载量与HCV RNA载量水平呈负相关(r=-0.533,P=0.000)。结论:当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HCV后,患者CD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但HIV RNA与HCV 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且两者间为负相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丙型肝炎病毒 病毒载量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驼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沙丽塔娜提·贺纳亚提 李辉 +3 位作者 许宴 王杰 刘芳 耿新惠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1-433,436,共4页
目的:研究骆驼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应答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干预喝骆驼奶1年的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1年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健康正常对照人3部分人群血... 目的:研究骆驼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应答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干预喝骆驼奶1年的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1年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健康正常对照人3部分人群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同时检测患者血清HBV-DNA、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ALT及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喝骆驼奶组患者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的水平(19.33±5.63)高于未喝骆驼奶组(15.10±4.34),P<0.05;Th2类细胞因子IL-4的水平(29.79±1.20)低于未喝骆驼奶组(48.90±4.30),P<0.01,两者均接近于正常对照组(P>0.05)。喝骆驼奶组患者的血清HBV-DNA转阴率90.91%(40/44),未喝骆驼奶组患者的血清HBV-DNA转阴率3.23%(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喝骆驼奶组患者血清HBsAg转阴率54.55%(24/44),未喝骆驼奶组转阴率1.61%(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喝骆驼奶组患者的ALT均转为正常44(100.00%),未喝骆驼奶组ALT转为正常者7例(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骆驼奶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纠正失衡的Th1/Th2的细胞因子网络,增强细胞免疫及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病毒DNA复制,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奶 慢性乙肝 HBV-DNA IFN-Γ I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中的表达特点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耿新惠 张峰波 +5 位作者 姜敏 赵慧 安梦婷 庞楠楠 王红英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2-416,共5页
目的:研究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和参与包虫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肝包虫病患者及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21水平,确诊的CE患者用实... 目的:研究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和参与包虫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肝包虫病患者及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21水平,确诊的CE患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BCL-6/Blimp-1 mRNA的表达量。同时,在包虫病患者组中追踪17例治愈者,测定其在治疗前、治疗后IL-21/BCL-6/Blimp-1的表达量。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囊性包虫病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中IL-21/BCL-6 mRN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limp-1升高不明显。在包虫病治疗前治愈后的结果对比中可观察到IL-21/BCL-6/Blimp-1 mRNA的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方法结果显示,CE患者外周血清中IL-2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并在治愈之后基本回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与BCL-6呈正相关(r=0.733,P<0.01);IL-21与Blimp-1无相关性(P=0.179);Blimp-1与BCL-6无相关性(P=0.157)。结论:在人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病程发展中,BCL-6、Blimp-1可能通过调节IL-21的表达,促进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寄生虫感染。IL-21、BCL-6、Blimp-1在手术有效治疗后明显下降,表明这三种因子参与了包虫病发展的免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包虫病(CE) 白细胞介素21(IL-21)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 B细胞淋巴瘤分子6(BC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因子途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作期间的比值变化及其意义
5
作者 王蕊 温丙昭 +4 位作者 马依彤 彭鹏 李辉 钟笛 李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98-202,共5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手工法检测血浆复钙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激活的FⅦ(FⅦa)... 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手工法检测血浆复钙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激活的FⅦ(FⅦa)及D-二聚体(D-dimer),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TF活性(TFact);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观察对象包括59名AMI患者和84名健康中老年人。结果表明,①AMI患者血浆复钙时间比正常对照者明显缩短(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无显著增高(p>0.05);TF与TFPI的抗原均显著增加(p<0.01),但TF增高程度较TFPI更为显著,故TF/TFPI比值升高;总TFPI(t-TFPI)和全长TFPI(fl-TFPI)含量明显增加(p<0.01),截短TFPI(tr-TFPI)含量明显降低(p<0.01),TF/t-TFPI比值高于正常组,TF/fl-TFPI比值低于正常组(p<0.05),但在AMI组TF/tr-TFPI与fl-TFPI/t-TFPI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r-TFPI/t-TFPI与tr-TFPI/fl-TFPI比值降低(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血浆FⅦ∶C、FⅦa在AMI组是增高的(p<0.05),FⅦ∶Ag无显著性变化,FⅦa/FⅦ∶Ag比值明显升高(p<0.01),但FⅦa/FⅦ∶C及FⅦ∶C/FⅦ∶Ag比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D-dimer明显增高(p<0.01)。结论:AMI发作期间体内TFP被启动,提示AMI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为评估AMI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多因子同时测定为好,而且用相对比值表示高凝状态与危险因子比单测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凝血因子Ⅶ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