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黑色素敏感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晓然 张福兰 马景旭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87,234,共6页
神经黑色素敏感MRI(neuromelanin-sensitive MRI,NM-MRI)是一种无创可视化脑内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NM)含量变化的新兴技术,对颅内NM的变化具有敏感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表现为黑质中... 神经黑色素敏感MRI(neuromelanin-sensitive MRI,NM-MRI)是一种无创可视化脑内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NM)含量变化的新兴技术,对颅内NM的变化具有敏感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表现为黑质中含NM的多巴胺神经元损失,NM减少。NM-MRI能够检测到颅内NM含量变化,间接提示多巴胺神经元活性状态。NM-MRI在PD诊断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本文就近年来NM-MRI在PD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期待随着NM-MRI技术的成熟,早日成为辅助临床PD诊断的影像学工具,同时对PD病理机制研究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黑色素 黑质 神经黑色素敏感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酰胺质子转移成像与定量磁敏感图成像技术在不同分期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初步探究
2
作者 杨晨 廖琪 +2 位作者 琚超 王红 郝璐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86,共8页
目的利用酰胺质子转移(amid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与定量磁敏感图(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成像技术分析不同分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黑质(substantia nigra,SN)、红核(red nucleus,RN)、齿状... 目的利用酰胺质子转移(amid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与定量磁敏感图(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成像技术分析不同分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黑质(substantia nigra,SN)、红核(red nucleus,RN)、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的APT加权(APT-weighted,APTw)成像值、磁化率值(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lue,MSV)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进行比较。探讨各核团APTw值与MSV能否作为判断PD不同分期的影像学指标。材料与方法收集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35例PD患者以及24例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HC组,PD组根据Hoehn-Yahr分级分为早期PD(early-stagePD,ESPD)组22例(Hoehn-Yahr≤2)和中晚期PD(advanced-stagePD,ASPD)组13例(Hoehn-Yahr≥2.5)。对比各组不同部位核团APTw值与MSV差异。然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APT、QSM及两者联合使用的诊断性能。最后观察各核团APTw值、MSV与临床量表的相关性。结果APTw值在ESPD组与HC组、ESPD组与ASPD组、ASPD组与HC组的SN间,ASPD组与HC组的RN间,ESPD组与HC组、ASPD组与HC组的DN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V在ESPD组与HC组、ESPD组与ASPD组、ASPD组与HC组的SN间,ASPD组与HC组、ASPD组与ESPD组的RN间,ASPD组与HC组、ASPD组与ESPD组的DN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QSM及两者联合鉴别ESPD组与HC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6、0.792、0.9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鉴别ESPD组与ASPD组的AUC分别为0.787、0.885、0.9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的APTw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SN、RN的MSV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SN、RN的APTw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T和QSM可作为评估PD分期的影像学指标,APT与QSM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定量磁敏感图 磁共振成像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红 马景旭 +2 位作者 贾文霄 王云玲 邓佳敏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肿瘤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主要为白质纤维束,并与肿瘤融合,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神经鞘瘤肿瘤实质区平均FA值为分别FA1:0.318±0.0036,FA2:0.45±0.052,FA3:0.304±0.012,FA4:0.0362±0.071;ADC值分别为:ADC1:1.233±0.204,ADC2:1.061±0.039,ADC3:1.014±0.108,ADC4:1.469±0.062。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ADC值最高。淋巴瘤ADC值及FA值较低。各组间比较,按α=0.05水准,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F=92.308,P=0.000,F=30.955,P=0.000)。结论不同肿瘤的FA值和ADC值存在明显差异,DTI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造成的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FA值 AD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弥散加权成像在兔脊柱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莹 王云玲 +3 位作者 王红 王皓 刘波 贾文霄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兔脊柱结核发病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5只,应用外科手术建立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在手术后4、6、8周分别采用常规MRI及DWI扫描,观察MR表现并测量正常椎体与病变椎体的ADC值,采...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兔脊柱结核发病早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5只,应用外科手术建立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在手术后4、6、8周分别采用常规MRI及DWI扫描,观察MR表现并测量正常椎体与病变椎体的ADC值,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脊柱结核动物模型。脊柱结核动物模型术后第4、6、8周椎体及椎间盘形态未见明显异常,DWI出现异常信号,且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病变椎体的ADC值高于正常椎体。结论 DWI分析及ADC值测量能够为脊柱结核早期诊断提供一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王红 马景旭 +2 位作者 贾文霄 王云玲 邓佳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在肿瘤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主要为白质纤维束,并与肿瘤融合,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神经鞘瘤肿瘤实质区平均FA值为FA1:0.318±0.0036,FA2:0.45±0.052,FA3:0.304±0.012,FA4:0.0362±0.071。ADC值为:ADC1:1.233±0.204,ADC2:1.061±0.039,ADC3:1.014±0.108,ADC4:1.469±0.062。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ADC值最高。DTT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论:不同肿瘤的FA值和ADC值存在明显差异,DTT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造成的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肿瘤 DTI FA A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石洁 王云玲 +3 位作者 聂聪科 郝璐 赵丽萍 贾文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比较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与常规扫描在肝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随机选择腹部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患者34例,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征得病人知情同意后,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门脉期选择双能量扫描方案,记录扫描中... 目的:比较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与常规扫描在肝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随机选择腹部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患者34例,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征得病人知情同意后,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门脉期选择双能量扫描方案,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扫描结束后,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出肝脏虚拟平扫图像,将肝脏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图像噪声(SD)、信噪比(Mean/SD)进行对比分析。图像质量等级评价结果采用秩和检验;SD与Mean/SD值、辐射剂量评价若满足正态、方差齐采用t检验,若不满足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肝脏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辐射剂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噪声(SD)、信噪比(Mean/SD)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平扫图像质量优于虚拟平扫,虚拟平扫的噪声低于常规平扫、信噪比高于常规平扫。结论:肝脏双能量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相比,图像噪声低、信噪比高,在肝脏检查中可替代常规平扫,减低患者的扫描时间及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 常规平扫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选择性激励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神经根显示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红 王云玲 +1 位作者 马景旭 邓佳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探讨MR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显示神经根的应用价值。方法:正常志愿者1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7例,进行常规扫描和PROSET冠状面腰骶部神经根成像,所有图像均经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脊神经根形... 目的:探讨MR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显示神经根的应用价值。方法:正常志愿者1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7例,进行常规扫描和PROSET冠状面腰骶部神经根成像,所有图像均经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脊神经根形态、走行及与突出椎间盘的关系。结果:15例志愿者PROSET成像均清楚显示硬膜囊、硬脊膜鞘外形及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行。47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PROSET成像全部清楚显示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压迫及其程度。结论:PROSET序列对显示腰骶神经根解剖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为腰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受压情况的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选择性激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徐慧 贾文霄 周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10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乳腺MR扫描,根据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标本检测分析肿瘤大小... 目的:探讨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10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乳腺MR扫描,根据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标本检测分析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和组织学分级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CerbB-2、Ki-67以及nm23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形态不规则的肿瘤体积较大(P<0.001);肿瘤形态不规则形能预测ER阴性表达(P=0.035);环形强化是ER及PR阴性表达的预测因子(P=0.022,P=0.012);肿瘤信号增强率(SER)可以预测淋巴结状态(P=0.003),且SERmax值>133%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癌MRI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与病理、分子预后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乳腺癌MRI表现对乳腺癌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评估。肿瘤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评价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制备的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利霞 贾文霄 +1 位作者 丁爽 王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6-539,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探讨DWI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判定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梗死组(10只)。脑梗死模型组用Longa线栓...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探讨DWI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判定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梗死组(10只)。脑梗死模型组用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假手术组手术方法同脑梗死模型组,仅将线栓插入颈内动脉内约1min即拔出。两组分别于术后6h行MR扫描。各组大鼠均于检查完后行断头取脑,将脑组织进行TTC染色和常规HE染色。结果脑梗死模型组中,栓塞后6h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3。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梗死模型组中1只大鼠脑组织病理结果为正常,T1WI、T2WI及DWI均未见异常信号。脑梗死组8只DWI序列显示大鼠大脑右侧基底节区出现高信号。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判断脑梗死造模成功的敏感性为89.00%,特异性为100%;DWI表现判断脑梗死造模成功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结论DWI技术在显示急性期脑梗死的灵敏度方面较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优越,可以早期显示脑缺血部位、范围,为动物脑梗死造模提供直观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模型 动物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与MRI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韩秉艳 王皓 邓佳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危险因素与MRI检查结果,探讨不同危险因素所致MRI检查结果有何不同。方法:回顾分析273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与MRI检查结果,观察不同危险因素所致脑瘫的MRI检查结果。结果:273例脑瘫患儿中,MRI异常表现者222...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危险因素与MRI检查结果,探讨不同危险因素所致MRI检查结果有何不同。方法:回顾分析273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与MRI检查结果,观察不同危险因素所致脑瘫的MRI检查结果。结果:273例脑瘫患儿中,MRI异常表现者222例,异常率81%。其中早产37例,异常率为81%;足月产并窒息27例,异常率为85%;早产并窒息者48例,异常率为81%;发育畸形29例,异常率为86%;低体质量儿16例,异常率为87.5%;早产、足月产合并有高热病史的异常率分别为81%、67.6%;核黄疸24例,异常率为87.5%。结论:头颅MRI检查对脑瘫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危险因素所致脑瘫其MRI表现不同,主要以脑白质及胼胝体发育不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危险因素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在诊断脊神经根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红 王皓 +1 位作者 贾文霄 马景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在诊断腰骶部脊神经根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正常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脊神经根病变47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常规扫描和PROSET冠状面腰骶部神经根成像,所有图像均经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 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在诊断腰骶部脊神经根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正常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脊神经根病变47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常规扫描和PROSET冠状面腰骶部神经根成像,所有图像均经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脊神经根形态、走行及与病变的关系。结果:对照组PROSET成像均能清楚显示硬膜囊、硬脊膜鞘外形及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行,MIP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走行。观察组PROSET成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对神经根压迫和侵犯程度。结论:PROSET序列对显示腰骶神经根解剖具有独特优势,结合常规磁共振图像,为临床诊治腰骶神经根病变提供较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选择性激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边缘区的多b值DWI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艾尔肯·阿不力孜 丁爽 +2 位作者 哈德提·别克米托夫 王皓 贾文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多b值DWI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证实肝脏占位性病变48例62个病灶行多b值的DWI扫描,分别拟合出10个b值ADC_(10b)图,3个低b值(0s/mm^2、50s/mm^2、100s/mm^2)ADClow图,3个高b值(500s/mm^2、... 目的:探讨多b值DWI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证实肝脏占位性病变48例62个病灶行多b值的DWI扫描,分别拟合出10个b值ADC_(10b)图,3个低b值(0s/mm^2、50s/mm^2、100s/mm^2)ADClow图,3个高b值(500s/mm^2、750s/mm^2、1000s/mm^2)ADC_(high)图,并将ADC_(low)与ADC_(high)值之间的差异定义为ADC_(perf)值。在病变中央区及边缘区绘制两个相同大小的ROI(region of interest),分别计算ADC_(low)、ADC_(high)、ADC_(perf)、ADC_(3b)及ADC_(10b)值,分析肝脏良恶性占位及病变中央区及边缘区各ADC值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恶性占位之间其中央区和边缘区在灌注(ADC_(perf))图上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中央区及边缘区之间良恶性占位在ADC_(perf)图上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在ADC_(low)外,其余ADC_(10b),ADC_(high),ADC_(3b)图上良恶性占位之间中央区及边缘区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中央区与边缘区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占位中央区及边缘区ADC值差异,除了在ADC_(low)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b值DWI技术可提供肝脏占位血流灌注特点的参考信息,与其他MRI成像序列相结合,能够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占位 血流灌注 多b值DWI AD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疾病磁共振扫描方案的优化选择 被引量:5
13
作者 贾文霄 杨利霞 +2 位作者 邵华 尚柳彤 何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516-522,共7页
探讨磁共振多种扫描序列及方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确定最优磁共振乳腺扫描方案。对42例乳腺疾病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及部分DWI、DWIBS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各种方法诊断价值及临床意... 探讨磁共振多种扫描序列及方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确定最优磁共振乳腺扫描方案。对42例乳腺疾病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及部分DWI、DWIBS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各种方法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多数病灶在磁共振平扫无特征性价值,联合动态增强各项标准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95.8%,特异度87.9%,准确度为91.2%;恶性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ROC曲线确定的诊断阈值为1.542×10-3mm2/s。以此值作为良、恶性判断界值,敏感度83.3%,特异度85.7%,诊断效果较好。5例DWIBS检查,观察到淋巴结转移及病灶远处转移灶,敏感性很高,适合乳腺多病变中心的观察及乳腺肿瘤的筛检和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评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峰值时间及早期增强率,DW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DWIBS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各种扫描方法的良恶性评判标准,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且优化出临床最佳磁共振乳腺扫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DWI DWI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韩秉艳 玛依拉.夏坎 +2 位作者 王皓 贾文霄 王云玲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27-330,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技术观察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脑部运动区(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的血流特点,通过血流变化来研究脑瘫患儿运动区的功能病理基础,为临床治疗效果及早期... 目的应用磁共振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技术观察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脑部运动区(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的血流特点,通过血流变化来研究脑瘫患儿运动区的功能病理基础,为临床治疗效果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支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与志愿者各20例,观察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双侧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运动区脑血流量的变化,通过t检验分析志愿者、患儿及志愿者与患儿双侧脑血流的的情况。结果志愿者、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左、右两侧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运动区局部脑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脑血流量高于右侧。志愿者与脑瘫患者左、右两侧局部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志愿者局部脑血流量高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结论双侧内囊后肢功能运动区脑血流减低是导致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运动区的功能病理基础之一,可以通过磁共振pCASL技术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运动区的血流量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内囊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兔脊柱结核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晓晨 贾文霄 +4 位作者 王红 王云玲 马景旭 周璇 王皓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兔脊柱结核病模型中的特征表现、ADC值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40只,行左侧腹膜外入路手术方式建立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在手术后4周、8周分别采用常规MRI扫描及MRI-DWI扫描,观察M...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兔脊柱结核病模型中的特征表现、ADC值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40只,行左侧腹膜外入路手术方式建立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在手术后4周、8周分别采用常规MRI扫描及MRI-DWI扫描,观察MR表现,分析并测量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的ADC值及DWI信号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脊柱结核动物模型。脊柱结核动物模型术后第4、8周椎体的DWI出现异常信号,且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病变椎体的ADC值高于正常椎体。结论:DWI分析及ADC值的测量对脊柱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且为临床早期诊断结核病提供了指导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改善CT引导下经皮纵隔病灶穿刺活检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晓琴 贾琳 +1 位作者 丁爽 贾文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通过使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评估经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活检取得纵隔病变的初步成果。方法:8例怀疑纵隔恶性病变的患者,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穿刺活检,使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测量,进行协助活... 目的:通过使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评估经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活检取得纵隔病变的初步成果。方法:8例怀疑纵隔恶性病变的患者,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穿刺活检,使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测量,进行协助活检规划与扩散/计算机断层扫描融合图像。我们选择的纵隔病变包括:大的不同成分的包块、病变与肺不张相连或合并肺不张、累及纵隔大血管、使用其他方法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活检结果不同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穿刺活检成功引导到扩散加权序列更高的信号强度区域上和病灶内的最低表观扩散系数[平均0.8(0.6-1.1)×10^-3mm^2/s],这表明组织由高细胞构成。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包括四个淋巴瘤,两个肉瘤和两个胸腺瘤。结论:像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这样的功能成像,有希望实现无创性检查。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这些技术可以改善纵隔活检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下活检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纵隔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云玲 班允清 +1 位作者 贾文霄 王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938-3940,共3页
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JDS)患者的MRI表现,探讨MRI对TMJD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TMJDS患者27例,完成54侧颞颌关节T1WI、T2WI、T1-3DWATS冠状位、矢状位及矢状张闭口位PDW-Movie成像,观察TMJDS患者颞颌关节健患侧的M... 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JDS)患者的MRI表现,探讨MRI对TMJD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TMJDS患者27例,完成54侧颞颌关节T1WI、T2WI、T1-3DWATS冠状位、矢状位及矢状张闭口位PDW-Movie成像,观察TMJDS患者颞颌关节健患侧的MR表现。结果:健侧7例关节盘形态异常,3例关节盘前移,张口位时恢复正常,18例关节腔积液。患侧21例关节盘形态位置异常,21例髁突运动异常,8例翼外肌内异常信号,24例关节腔内积液。关节盘位置形态、髁状突运动异常健患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DW-Movie序列可以观察到关节盘移位程度。结论:MRI能全面地观察TMJDS患者关节结构和形态的变化,是检查诊断TMJDS重要、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外周动脉血管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红 马景旭 +2 位作者 王皓 石洁 郝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mm,重叠50%,螺距0.75,准直16×1.5,球管旋转时间0.75s,...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mm,重叠50%,螺距0.75,准直16×1.5,球管旋转时间0.75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造影剂量100ml,注射速度3ml/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并对图像进行评价。21例中3例行DSA检查,4例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动脉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上肢动脉和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动脉、腓动脉的主干及分支。21例中,8例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动脉血栓2例,双侧髂总动脉瘤1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1例,股动脉外伤性动脉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1例,正常表现6例。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侵袭性小的检查方法,已成为临床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1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灌注加权成像评价兔肝纤维化分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秉艳 王皓 +3 位作者 王云玲 王禄伟 王红 贾文霄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4-487,共4页
目的 :应用MR灌注成像(PWI)评价兔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造模12周后对实验组(n=40)、对照组(n=10)分别进行MR灌注扫描,并对所得到峰值时间(TP),信号上升最大斜率、信号下降最大斜率与病理分期做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目的 :应用MR灌注成像(PWI)评价兔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造模12周后对实验组(n=40)、对照组(n=10)分别进行MR灌注扫描,并对所得到峰值时间(TP),信号上升最大斜率、信号下降最大斜率与病理分期做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对不同时期的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肝实质峰值时间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而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信号上升最大斜率和信号下降最大斜率呈下降趋势,对于峰值时间,S0、S1、S2期与S3、S4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上升斜率两两比较后发现,S0、S2期与S3、S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下降斜率两两比较后显示,S0、S1、S2期与S3、S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纤维化分期进行比较(S0与≥S1,≤S1与≥S2,≤S2与≥S3,≤S3与S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峰值时间和信号上升最大斜率能够反映肝纤维化各期灌注变化,对S2期以上的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动物 实验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H在内耳成像及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云玲 贾琳 +1 位作者 王红 贾文霄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比较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三种磁共振水成像技术(MRH)后处理方法对内耳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及对内耳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健康成人及35例临床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的患者内耳行高分辨三... 目的比较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三种磁共振水成像技术(MRH)后处理方法对内耳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及对内耳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健康成人及35例临床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的患者内耳行高分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3DTSET2WI)横断面扫描,然后行双侧斜矢状面扫描。数据采集后利用ViewForum后处理软件行MPR、MIP、VR重建。观察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内耳的解剖结构,行各方法间的t检验。结果①40例80侧内耳均能清晰地显示耳蜗前庭神经、面神经、蜗神经及内耳的细微解剖结构;②VR、MIP测量前、水平、后半规管最大径及管径,蜗管管径及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③MPR对显示CN、FN、SVN、IVN有明显优势;VR对耳蜗、V、PSC、SSC、HSC显示的评分均高于MIP及MPR。结论磁共振水成像后处理方法中MPR显示神经具有优势,VR在观察膜迷路形态方面更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水成像 内耳疾病 3DTSET2WI序列 感音神经性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