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继发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
1
作者 毛俊雄 马琦 +5 位作者 彭朕磊 贾麒钰 徐秋爽 罗晓 张丽丽 伊琦忠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9-245,共7页
目的 探讨青年首发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患者继发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3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首诊时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目的 探讨青年首发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患者继发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3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首诊时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得分,于次日采集肘静脉血并检测患者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泌乳素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经过1年随访,根据患者是否继发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症组(PMD组,n=46)和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症组(MDD组,n=186),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各指标与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性,并探讨与青年首发PMD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PMD组未婚人数占比高于MDD组(P<0.05);PMD组HAMD-17量表得分高于MDD组(P<0.05);PMD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MD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25(OH)D水平低于MDD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AMD-17评分(r=0.345)、TC(r=0.148)、LDL-C(r=0.162)及TSH水平(r=0.134)与精神病性症状呈正相关(P<0.05),已婚(r=-0.208)、HDL-C(r=-0.258)及25(OH)D水平(r=-0.276)与精神病性症状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婚、HAMD-17量表得分、高TC、低HDL-C及低25(OH)D水平为MDD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由婚姻状况、HAMD-17得分、血清TC、HDL-C及25(OH)D水平组成的联合指标能够较好地预测MDD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AUC=0.887)。结论 血清脂代谢及25(OH)D水平可能是预测青年MDD患者继发精神病性症状的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5-羟基维生素D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与同种异体骨复合对兔感染性骨缺损处血管化作用及成骨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卜建文 马创 谢增如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756-769,共14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同种异体骨(AB)复合对兔感染性骨缺损处血管化作用及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PF级新西兰大白兔140只,兔龄12~16周,体质量2.01~2.10 kg。其中20只动物用于制备PRP,通过低速离心法制备PRP。构建新西兰...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同种异体骨(AB)复合对兔感染性骨缺损处血管化作用及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PF级新西兰大白兔140只,兔龄12~16周,体质量2.01~2.10 kg。其中20只动物用于制备PRP,通过低速离心法制备PRP。构建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性骨缺损模型;动物实验分为4组及处理,即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不做处理)、植入PRP组(PRP组,植入PRP)、植入AB组(AB组,植入AB)、植入PRP复合AB组(PRP+AB组,植入PRP和AB),每组30只。分别在1周、4周、12周时行X射线检查、Micro CT检查,并处死动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实验检测动物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骨缺损区域中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PT1)的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ALP和OCN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ANGPT1、VEGF的表达。结果Control组样本在1、4、12周时均存在明显的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并且骨缺损无愈合、无好转的趋势。PRP组、AB组、PRP+AB组大白兔的骨缺损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愈合,植入材料与骨结合良好、致密,未出现明显坏死骨;尤以PRP+AB组骨缺损修复最为明显。X射线评分与同时点Control组(1、4、12周3.07分±0.15分、4.21分±0.28分、8.03分±0.23分)相比,PRP组、AB组、PRP+AB组骨缺损区域X射线评分(PRP组3.72分±0.21分、5.14分±0.37分、9.27分±0.22分;AB组4.65分±0.26分、6.49分±0.43分、10.34分±0.29分;PRP+AB组5.31分±0.35分、7.25分±0.51分、11.19分±0.64分)明显升高,且PRP+AB组X射线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时点Control组(1、4、12周0.01±0.01、0.02±0.02、0.05±0.03)相比,PRP组、AB组、PRP+AB组骨缺损区域BV/TV(PRP组1、4、12周BV/TV 0.02±0.02、0.06±0.03、0.09±0.04;AB组1、4、12周0.02±0.01、0.07±0.04、0.16±0.03;PRP+AB组1、4、12周0.04±0.03、0.13±0.05、0.24±0.07)明显升高,且PRP+AB组骨缺损区域BV/TV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组织学评分有同样的结果。与同时点Control组(1、4、12周18.29 mg/L±0.44 mg/L、15.04 mg/L±0.48 mg/L、13.91 mg/L±0.53 mg/L)相比,PRP组、AB组、PRP+AB组大白兔血清中CRP含量(PRP组1、4、12周17.04 mg/L±0.37 mg/L、12.32 mg/L±0.52 mg/L、10.22 mg/L±0.47 mg/L;AB组1、4、12周16.25 mg/L±0.31 mg/L、10.21 mg/L±0.36 mg/L、8.24 mg/L±0.35 mg/L;PRP+AB组1、4、12周15.41 mg/L±0.28 mg/L、8.91 mg/L±0.49 mg/L、5.16 mg/L±0.38 mg/L)明显降低,ALP、OCN、ANGPT1、VEGF mRNA和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PRP+AB组大白兔血清中CRP含量降低更显著,ALP、OCN、ANGPT1、VEGF mRNA和其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RP复合AB能明显促进兔感染性骨缺损区域中ALP和OCN、ANGPT1和VEGF的表达,推动骨缺损处的成骨和成血管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同种异体骨 感染性骨缺损 成骨 成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及心理机制
3
作者 蒋世洁 贾麒钰 +5 位作者 郭俊 彭朕磊 周琦轩 毛俊雄 伊琦忠 安治国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1561-1568,共8页
目的探讨抑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研究纳入12~25岁、符合ICD⁃10抑郁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标准的青少年,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NSSI标准分为NSSI组(n=115)和非N... 目的探讨抑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研究纳入12~25岁、符合ICD⁃10抑郁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标准的青少年,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NSSI标准分为NSSI组(n=115)和非NSSI组(n=85)。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并利用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量表、自我接纳问卷及NSSI行为问卷进行评估。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中介模型探讨其心理动机。结果与非NSSI组相比,NSSI组患者病程更长,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以及炎症因子水平更高,自我接纳更低(P<0.05)。非NSSI组和NSSI组间总病程、独生子女状态、抑郁评分、焦虑评分、自我接纳评分、白细胞(WBC)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长(P=0.029,OR=1.737,95%CI 1.058~2.851)、抑郁评分高(P<0.001,OR=1.397,95%CI 1.151~1.696)和焦虑评分高(P<0.001,OR=1.327,95%CI 1.116~1.578)、CRP水平高(P=0.004,OR=1.296,95%CI 1.084~1.549),以及自我接纳低(P<0.001,OR=0.790,95%CI 0.697~0.895)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中介模型显示,自我接纳(Bootstrap SE=0.039,P<0.001)和焦虑(Bootstrap SE=0.025,P<0.001)对抑郁与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中介效应。结论长病程、高抑郁程度、高焦虑水平、高CRP浓度和低自我接纳程度是青少年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其中,自我接纳和焦虑水平在调节抑郁青少年的NSSI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NSSI) 抑郁 焦虑 青少年 炎症因子 危险因素 中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9
4
作者 赵弟庆 马创 +2 位作者 杨广忠 陈柯屹 刘汝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上臂骨质疏松性骨折,属肩关节骨折,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肩关节的生理功能。文中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 目的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上臂骨质疏松性骨折,属肩关节骨折,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肩关节的生理功能。文中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2组,即LPHP治疗组23例,其中3部分骨折13例、4部分骨折10例;LPHP+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联合组)24例,其中3部分骨折13例、4部分骨折11例。结果 47例患者获得随访14~38(平均23.6)个月。联合组骨折愈合时间[(96.57±2.59)d]低于LPHP治疗组[(115.91±2.73)d];优良率(91.7%)高于LPHP治疗组(7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LPHP治疗相比,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优良率高等优点,加上适时积极的康复锻炼是目前治疗该类骨折较为适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接骨板 肱骨近端骨折 骨质疏松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分析 被引量:106
5
作者 王翀 田征 +2 位作者 梁青福 蒋昆利 宋兴华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 d、术后3及6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的MacNab标准...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 d、术后3及6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65.00±12.00)min,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及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开放性手术后缓解。余病例腰腿痛症状较前均明显缓解,并获6~12个月随访,术后2个月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突出髓核组织均切除彻底,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解除。术后6个月随访,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值的均数及标准差为(4.42±1.45)分,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值的均数及标准差为(6.49±1.6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优31例;良20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经皮椎间孔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临床效果确切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TESSYS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方案指导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手术时机对术后膝关节僵硬风险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党鹏 李纲 +4 位作者 孙学斌 尼加提 刘阳 张克远 李鑫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33-1039,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加速康复方案指导下的早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和晚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术后僵硬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网(C... 目的系统评价加速康复方案指导下的早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和晚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术后僵硬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网(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有关加速康复方案指导下早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和晚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术后僵硬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9月。结果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界点分层的早期手术与晚期手术相比,术后僵硬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6,95%CI:(0.52,2.14)]。结论在术后加速康复方案的指导下,早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与晚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相比,术后僵硬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重建 早期 晚期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造影CT扫描在椎间孔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峥 王翀 +4 位作者 崔泳 刘晓蓓 徐磊磊 张杰 张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790-1794,共5页
目的探讨椎管造影CT扫描在椎间孔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患者21例,术前行椎管造影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myelography,CTM),明确... 目的探讨椎管造影CT扫描在椎间孔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患者21例,术前行椎管造影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myelography,CTM),明确责任节段及受累神经根。所有患者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inal-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PEL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评分。结果21例患者CTM明确单侧单节段、双侧单节段责任节段数多于MRI检查(P<0.01);双侧双节段、单侧3节段及以上、双侧3节段及以上责任节段数少于MRI检查(P<0.01)。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85 min。2例责任节段为L4/5的患者,术后出现L4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减退,经中频脉冲理疗1~2周后症状缓解。其余19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21例全部获得完整随访数据,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术后腰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年随访MacNab评分11例优,8例良,2例因术后腰痛间歇性发生判定为可,优良率为90.47%(19/21)。结论CTM检查有助于明确椎管狭窄责任节段和受累神经根,提高DLSS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指导t-PELD术中行突出髓核摘除、椎管及神经根致压部位减压、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管减压术 椎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那西普与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慕芝 孙学斌 段红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7期82-85,共4页
目的观察依那西普与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方法入选2013年3~1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科40例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依那西普组和柳氮磺吡啶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依那西普(每周2次,每次25 mg)及柳氮... 目的观察依那西普与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方法入选2013年3~1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科40例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依那西普组和柳氮磺吡啶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依那西普(每周2次,每次25 mg)及柳氮磺吡啶(每天2次,每次1.0 g)治疗,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沉的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柳氮磺吡啶组的总有效率为70%,依那西普组的总有效率为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西普组在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上优于柳氮磺吡啶组(P〈0.01),在降低C反应蛋白方面优于柳氮磺吡啶组(P=0.012),在降低血沉方面优于柳氮磺吡啶组(P=0.002)。结论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明显优于柳氮磺吡啶,依那西普可显著改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依那西普 柳氮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不同股骨隧道钻取方式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短期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学斌 岐飞 曹力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5期55-60,共6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由外向内法钻取股骨隧道和传统前内侧入路法钻取股骨隧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就诊于该院骨科中心并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50例患者,对这些患者行前十字韧带重建,其中25例患者...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由外向内法钻取股骨隧道和传统前内侧入路法钻取股骨隧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就诊于该院骨科中心并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50例患者,对这些患者行前十字韧带重建,其中25例患者采用由外向内法钻取股骨隧道(由外向内组),余下25例患者使用传统的经前内侧入路法钻取股骨隧道(前内侧组),术后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钻取的股骨隧道长度、术前、术后3个月门诊随访的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结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由外向内法钻取股骨隧道手术时间为(76.79±11.25)min,经前内侧入路法手术时间为(75.40±10.3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外向内法钻取股骨隧道长度为(37.03±2.17)mm,经前内侧入路法钻取股骨隧道长度为(34.66±2.6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外向内法和经前内侧入路法钻取股骨隧道术后3个月IKDC评分分别为(92.80±1.48)和(92.29±1.78)分,Lysholm评分由外向内法和经前内侧入路法分别为(96.20±4.98)和(95.69±5.3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外向内法和前内侧入路法相比,手术时间相当、股骨隧道更长,但在术后3个月内都能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由外向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等长重建股骨隧道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学斌 曹力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第12期54-59,共6页
目的评价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膝关节模型辅助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等长重建的意义,并寻找等长重建股骨隧道定位的最佳区域。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病区、经临床体格检查、磁共振成像(MRI... 目的评价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膝关节模型辅助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等长重建的意义,并寻找等长重建股骨隧道定位的最佳区域。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病区、经临床体格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膝关节镜下探查术诊断为ACL损伤的患者30例,行膝关节平扫+三维重建组合,建立患膝关节模型,将模型中的股骨和胫骨进行3D打印。将整个模型牢固安置在下肢被动运动训练机上,从0°伸直位至120°屈曲位,每10°为一个档位做屈伸运动,观察位移传感器显示器中的读数,算出长度变化。结果A点测得的长度变化为(9.70±0.66)mm,变异系数为2.13,B点测得的长度变化为(8.86±1.45)mm,变异系数为3.98,C点测得的长度变化为(8.90±1.27)mm,变异系数为3.75,D点测得的长度变化为(9.40±0.62)mm,变异系数为2.04,E点测得的长度变化为(9.90±0.65)mm,变异系数为2.14。结论对30例ACL损伤患者的膝关节不同隧道进行测量,基于已成共识的胫骨隧道定位点,以A、D、E三点围成的三角形为关节镜下ACL等长重建最理想的股骨隧道钻孔区域。在此三点围成的区域,重建的ACL都可以达到等长的效果,是手术重建的最佳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3D打印 膝关节 等长重建 股骨止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骨折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乐园 赵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17-921,共5页
目的颅脑损伤与骨折愈合相关性机制研究缺乏确实可靠的动物实验模型。文章旨在建立创伤性脑损伤与骨折愈合相关性研究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稳定性评估。方法选择新西兰兔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单纯颅脑外伤组(... 目的颅脑损伤与骨折愈合相关性机制研究缺乏确实可靠的动物实验模型。文章旨在建立创伤性脑损伤与骨折愈合相关性研究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稳定性评估。方法选择新西兰兔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单纯颅脑外伤组(单纯颅脑损伤模型)、单纯骨折组(单纯制作右侧胫骨骨折模型)、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制作颅脑损伤合并骨折模型)。观察各组新西兰兔神经行为学变化,并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行骨痂体积测量及病理学观察。结果单纯颅脑外伤组术后6 h、7 d、1个月神经功能量表(NSS)评分[(9.32±0.68)、(8.01±0.56)、(7.75±0.6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1.81±0.55)、(12.07±0.42)、(12.02±0.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骨折组术后1个月周围骨痂的体积比较,脑外伤合并骨折组明显增大[(1.19±0.12)cm^3vs(1.81±0.13)cm^3,P<0.05]。脑外伤合并骨折组术后4周,骨折局部骨痂中骨小梁显著增多;术后8周骨小梁变得更加成熟。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骨折动物模型,稳定性及可重复性好,达到了脑损伤合并骨折相关研究所需的动物模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骨折 动物模型 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芯减压植骨并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手术配合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英 贾凤菊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4期46-47,共2页
对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髓芯减压并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5例均于术后3周后下床活动,髋关节疼痛完全消失。3个月后复查示,50%股骨头死骨成活,HHS评分≥95分。提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创伤小... 对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髓芯减压并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5例均于术后3周后下床活动,髋关节疼痛完全消失。3个月后复查示,50%股骨头死骨成活,HHS评分≥95分。提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创伤小、疗效好,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可恢复髋关节功能。手术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熟悉手术配合步骤,充分准备物品,严格无菌操作,控制术中感染,才能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髓芯减压植骨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手术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分化因子5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艾力·热黑 曹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8期91-94,共4页
目的探究生长分化因子5(GDF5)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DDH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儿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小儿均使用TaqMan探针法进行单核苷... 目的探究生长分化因子5(GDF5)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DDH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儿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小儿均使用TaqMan探针法进行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位点分型,探讨SNP位点与DDH发病的相关性,另外按照DDH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分别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组(n=19)、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组(n=14)、完全性髋关节脱位组(n=15),探讨不同分类下DDH与SNP位点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基因型频率TT、TC及C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等位基因型频率T、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同分类患儿的TT、TC及CC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同分类患儿T、C等位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完全性髋关节脱位组的T等位基因型频率是对照组的1.42倍,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组T等位基因型频率是对照组的1.36倍,完全性髋关节脱位组的T等位基因型频率是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组1.65倍(P <0.05)。结论 GDF5在DDH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分化因子5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相关性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骨肉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林波 艾克拜尔.尤努斯 +4 位作者 陈江涛 麦麦提艾力.阿不力克木 姜大为 龙志成 宋兴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11期82-82,84,共2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预防白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A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B组使用PEG-rh G-CSF治疗,对比给药间期的差异。结果:B组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预防白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A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B组使用PEG-rh G-CSF治疗,对比给药间期的差异。结果:B组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使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选择性矫形融合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荀传辉 曹锐 +3 位作者 徐韬 张健 梁卫东 盛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13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后路选择性矫形融合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例DS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n=21)与对照组(n=20)。... 目的:探讨并分析用后路选择性矫形融合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例DS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n=21)与对照组(n=20)。用后路选择性矫形融合固定术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用后路开窗减压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及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的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VAS的评分和ODI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后路选择性矫形融合固定术治疗DS能显著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的程度,改善其脊柱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选择性矫形融合固定术 退变性脊柱侧弯 开窗减压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形成性评价在临床技能训练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16
作者 张希 彭理斌 任艳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第4期189-192,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技能训练课程当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12月2018级临床班100名学生作为常规组,以2019级临床班100名学生作为研究组。常规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 目的分析临床技能训练课程当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12月2018级临床班100名学生作为常规组,以2019级临床班100名学生作为研究组。常规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法,研究组学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形成性评价法,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通过率、操作水平及满意度和学习主动性等。结果研究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分(90.66±2.31)分高于常规组(70.32±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对学习方法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临床思维与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评分(91.63±2.05)分、(92.81±2.31)分均高于常规组(60.33±2.01)分、(61.36±2.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考试通过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技能训练课程当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形成性评价,可提升学生考试成绩、考试通过率与满意度及学习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形成性评价 临床技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骨巨细胞瘤囊内刮除术后复发因素分析及治疗体会
17
作者 姜大为 何卓依 陈江涛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4期31-33,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7年11月骨巨细胞瘤患者32例,其中术后复发4例,未复发28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总结囊内刮除骨巨细胞瘤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碱性磷酸酶、是否合并动脉瘤样骨囊...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7年11月骨巨细胞瘤患者32例,其中术后复发4例,未复发28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总结囊内刮除骨巨细胞瘤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碱性磷酸酶、是否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是否伴有病理性骨折、术中处理方式、Campanacci分期及p53、CD68、Ki67与术后复发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确定影响肿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经方差分析,p53(P=0.044)、发病部位(P双侧=0.088)与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有关,而其他因素与术后复发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部位与肿瘤术后复发有关(P=0.044)。结论:术中对于小关节的处理需更加仔细,才能降低骨巨细胞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囊内刮除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构建新型骨组织工程三维复合体 被引量:2
18
作者 麦麦提艾力.阿不力克木 王腾飞 +3 位作者 陶颖 王晓帅 徐磊磊 宋兴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体外实现兔脂肪干细胞(r ADSCs)、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及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β-TCP)的三维复合,构建既能抗结核又能填补、促进骨缺损的新型骨组织工程复合体。以HA/β-TCP为支架材料,通过缓慢滴加细胞型方式,将复乳-溶媒挥... 体外实现兔脂肪干细胞(r ADSCs)、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及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β-TCP)的三维复合,构建既能抗结核又能填补、促进骨缺损的新型骨组织工程复合体。以HA/β-TCP为支架材料,通过缓慢滴加细胞型方式,将复乳-溶媒挥发法制备的利福喷丁聚乳和定性分化诱导的r ADSCs(茜红染色表征)体外制得新型骨组织工程三维复合体,并对其进行显微结构及药物缓释表征。结果表明,载药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大部分分布在18~28μm,载药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在一定浓度下不影响r ADSCs的分化诱导,层状膜形分布的成骨诱导后r ADSCs牢固包绕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分布在HA/β-TCP上,载药支架材料有着良好的药物缓释,体外维持最低抑菌浓度长达46 d。新型骨组织工程的三维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具有缓慢、持续的释药特性,且具有具有成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结核 利福喷丁 微球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外向内法和前内侧入路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对骨隧道扩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岐飞 刘阳 孙学斌 《中国内镜杂志》 2021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使用由外向内和经髌骨下前内侧入路法行关节镜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隧道钻取,探讨该方法对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并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50... 目的使用由外向内和经髌骨下前内侧入路法行关节镜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隧道钻取,探讨该方法对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并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50例,平均分为两组并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其中,25例患者采用由外向内钻取股骨隧道法钻取股骨隧道(由外向内组),另25例使用传统的经前内侧入路法钻取股骨隧道(前内侧组),术后常规康复。比较两组术后1年股骨和胫骨隧道扩大直径和Lysholm评分。结果两组共13例发生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骨隧道扩大,由外向内组股骨隧道扩大(2.21±1.69) mm,前内侧组(1.54±1.14)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外向内组胫骨隧道扩大(1.61±1.42) mm,前内侧组(1.70±1.22) 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由外向内组Lysholm评分为(96.73±3.92)分,前内侧组为(96.29±3.7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0级骨隧道扩大Lysholm评分为(96.51±3.89)分,1级扩大为(94.89±3.47)分,2级扩大为(92.21±0.5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后1年两种股骨隧道钻取方式都可以引起骨隧道扩大,股骨隧道扩大直径与股骨隧道钻取方式明显相关,但隧道扩大与否对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由外向内 前内侧入路 骨隧道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怀型病房的构建对骨巨细胞瘤化疗患者心理特征、睡眠障碍及疼痛信念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莉丽 陈江涛 +2 位作者 康伟 姚春桃 黄之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关怀型病房的构建对骨巨细胞瘤化疗患者心理特征、睡眠障碍及疼痛信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并接受化疗的骨巨细胞瘤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 目的探讨关怀型病房的构建对骨巨细胞瘤化疗患者心理特征、睡眠障碍及疼痛信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并接受化疗的骨巨细胞瘤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关怀型病房。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特征、睡眠障碍及疼痛信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悲观绝望、恐惧、愤怒、幻想、自私、焦虑不安、孤独及否认患者比例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安眠药物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对疼痛的控制信念、对疼痛的情绪信念、对疼痛的药物信念、对疼痛的失能信念及对疼痛的耐受信念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关怀型病房的构建应用于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干预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特征,改善睡眠障碍的情况,促进提高患者的疼痛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型病房 骨巨细胞瘤 心理特征 睡眠障碍 疼痛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