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玉春 周晓欢 +4 位作者 木胡牙提 林涛 刘志强 何鹏义 张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6至2012-07因心力衰竭于新疆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CRT或单纯药物治疗的慢性心...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6至2012-07因心力衰竭于新疆医科大学第-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CRT或单纯药物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平均年龄(58.4±14.3)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35%,心电图QRS≥120ms,分为CRT(CRT+优化药物治疗龃20例,对照组(最优化药物治疗)20例。优化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地高辛。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RT组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改善(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治疗前相比,CRT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相比显著缩小(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RT组治疗后1个月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组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T有助于纠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紊乱,使扩大的心腔缩小,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改善的同时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门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闩浓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细胞因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汉族和哈萨克族心房纤颤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南岳龙 木胡牙提 +3 位作者 卢武红 刘志强 何鹏义 杨玉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603-160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心房纤颤(AF)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哈萨克族、汉族原发性AF患者各100例作为AF组,哈萨克族、汉族健康者各100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CE基因的I/D多态...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心房纤颤(AF)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哈萨克族、汉族原发性AF患者各100例作为AF组,哈萨克族、汉族健康者各100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CE基因的I/D多态性。结果哈萨克族AF组与对照组ACE I/D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AF组与对照组ACE I/D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基因I/D多态性位点在汉族和哈萨克族A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AF组与女性AF组ACE I/D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基因I/D与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相关,ACE基因D型等位基因可能是AF的危险因素,ACE基因I/D多态位点在汉族与哈萨克族AF患者分布中存在民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哈萨克族 心房纤颤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3
作者 娜孜拉·努尔兰 唐雍淇 +1 位作者 艾尼娃尔·艾克木 迪丽努尔·买买提依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57,共7页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确诊为HCM的患者(n=154),根据是否合并PH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19)与病例组(n=35),并对比分析基线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再将病例组患者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确诊为HCM的患者(n=154),根据是否合并PH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19)与病例组(n=35),并对比分析基线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再将病例组患者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升高程度分为PH 1组(n=25)及PH 2组(n=10)。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2年内是否发生不良事件,运用Cox回归分析HCM合并PH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KM生存曲线进行HCM合并PH患者生存风险分析。结果HCM患者的PH患病率22.73%,与对照组相比,女性(48.57%)及合并心律失常(42.86%)的患者在病例组中占比较大(P<0.01)。对病例组患者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提示女性、中重度瓣膜反流与PASP的变化正相关,心房内径、左房室耦联指数、左室质量分数及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与二尖瓣环根部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峰值(e′)(E/e′)值均可随PASP水平的升高而增加(P<0.05),左室射血分数随PASP水平的增加而降低(P<0.001)。HCM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97%,Log Rank检验提示PH 1组与PH 2组患者累计生存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提示,PASP(HR=1.123,95%CI:1.033~1.221)及E/e′值(HR=1.131,95%CI:1.054~1.213)均为合并PH的HCM患者2年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ASP水平及E/e′值均为HCM合并PH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纤维化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收缩压 心力衰竭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荟萃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武耀宗 木胡牙提 +3 位作者 何鹏义 刘志强 杨玉春 张雷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6期469-47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比... 目的系统评价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ACS患者急诊P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利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观察短期(住院期间至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术后出血并发症、急性与亚急性支架血栓。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26 82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比伐卢定与肝素无论单用或者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两组全因死亡(RR=1.02,95%CI:0.85~1.22,P=0.85)、心肌梗死(RR=1.15,95%CI:0.95~1.40,P=0.16)、30 d支架内血栓(RR=1.36,95%CI:0.89~2.07,P=0.15)、亚急性支架血栓(24 h^30 d)(RR=0.88,95%CI:0.54~1.42,P=0.60)、再次血运重建(RR=1.15,95%CI:0.98~1.34,P=0.08)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比伐卢定组短期出血风险较肝素组显著降低(RR=0.61,95%CI:0.46~0.81,P=0.000 8),比伐卢定组24 h内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高于肝素组(RR=3.76,95%CI:2.12~6.66,P<0.000 01)。结论对ACS患者行急诊PCI时,比伐卢定与肝素在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30 d内支架血栓及24 h^30 d支架血栓的结局相似,比伐卢定在降低术后出血风险上较肝素更有优势,但会增加24 h内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伐卢定 肝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自然长寿家系血压状况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高蕾 巧丽番.阿力哈孜 +3 位作者 陈凤辉 程祖亨 邱长春 玛依拉.吾甫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8-692,共5页
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长寿成为人类长久的追求,而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则是其重要措施。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自然长寿家系血压水平及血压异常检出率情况。方法 2015年1—3月简单随机抽取新疆和田地区52个维吾尔族自然长寿... 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长寿成为人类长久的追求,而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则是其重要措施。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自然长寿家系血压水平及血压异常检出率情况。方法 2015年1—3月简单随机抽取新疆和田地区52个维吾尔族自然长寿家系人群共562例及61个维吾尔族非长寿家系人群共608例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血压水平并计算血压异常检出率。结果自然长寿家系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异常检出率较非长寿家系低(P〈0.05)。自然长寿家系收缩压、舒张压与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6和0.401,P〈0.001);非长寿家系收缩压、舒张压与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9和0.415,P〈0.001)。自然长寿家系血压异常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rs=0.365,P〈0.001);非长寿家系血压异常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rs=0.468,P〈0.001)。自然长寿家系男性舒张压较非长寿家系低(P〈0.05);自然长寿家系女性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异常检出率较非长寿家系低(P〈0.05)。自然长寿家系0-〈10岁、40-〈50岁舒张压较非长寿家系低(P〈0.05);自然长寿家系50-〈60岁、60-〈70岁、70-〈80岁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异常检出率较非长寿家系低(P〈0.05);自然长寿家系80-〈90岁收缩压及血压异常检出率较非长寿家系低(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自然长寿家系血压水平及血压异常检出率明显低于非长寿家系,尤其在女性及50岁及以上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长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长寿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行为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塔依尔.吾买尔 玉努斯.到来提侠 +1 位作者 程祖亨 玛依拉.吾甫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4511-4516,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行为生活方式对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长寿现象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1992—2014年在新疆和田地区生活的维吾尔族自然长寿老年人(144例,长寿组,年龄≥90岁)及同地区60~80岁...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行为生活方式对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长寿现象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1992—2014年在新疆和田地区生活的维吾尔族自然长寿老年人(144例,长寿组,年龄≥90岁)及同地区60~80岁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年人(144例,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ACE基因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生活方式和ACE基因多态性对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长寿的影响,根据交互作用系数(γ)判断二者是否对长寿存在交互作用。结果经常食用巴旦木(OR=2.096,P=0.002)和核桃(OR=2.026,P=0.003)、运动(OR=1.802,P=0.014)、吸烟(OR=0.426,P=0.003)、ACE基因ID+DD基因型(OR=2.829,P=0.0001)是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长寿的影响因素;经常食用巴旦木和核桃、运动、吸烟与ACE基因I/D多态性对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长寿存在交互作用(γ=2.564、1.772、2.902、0.621)。结论长寿是环境及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常食用巴旦木和核桃、运动与ACE基因ID+DD基因型对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长寿有正向交互作用,吸烟与之有负向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基因型 长寿 健康行为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长寿老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压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麦麦提阿卜杜拉.麦麦提敏 巧丽番.阿力哈子 +3 位作者 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敏 迪丽努尔.买买提依明 程祖亨 玛依拉.吾甫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长寿老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的关系。方法以课题组1997—2003年多次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维吾尔族长寿老人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测量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组(107例)和高血压组(37例)。应用聚合酶链...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长寿老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的关系。方法以课题组1997—2003年多次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维吾尔族长寿老人1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测量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组(107例)和高血压组(37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两组人群的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结果正常组与高血压组Apo E基因型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E3/3占的比例均较其他基因型高,分别为76.6%(82/107)、64.9%(24/37);两组Apo E等位基因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中携带Apo Eε4频率(9.5%,7/37)高于正常组(2.3%,5/107)。不同Apo E表型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有ε4等位基因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比带有其他等位基因者高。结论Apo E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长寿老人收缩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载脂蛋白E类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娜 木胡牙提 +2 位作者 卢武红 刘志强 何鹏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01至2009-01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1064例,按NVAF有无合并脑卒中分为NVAF无脑卒中组(n=924)和NVAF合并脑卒中组(n=140)。结果:1064例患者NVAF脑卒中的检出率为13.2%...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01至2009-01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1064例,按NVAF有无合并脑卒中分为NVAF无脑卒中组(n=924)和NVAF合并脑卒中组(n=140)。结果:1064例患者NVAF脑卒中的检出率为13.2%。NVAF合并脑卒中组的≥75岁年龄者、既往高血压史及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NVAF不合并脑卒中组升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异常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75岁高龄、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与脑卒中显著相关(P<0.05)。结论:患者高龄(≥75岁)、高血压、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为NVAF合并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为NVAF合并脑卒中的保护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越高患者越不易发生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脑卒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