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护理人文关怀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荣荣 史文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第1期129-130,F0003,共3页
神经内科疾病和患者的特殊性,对护理工作与人文关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要时刻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积极在工作中探索适合神经内科的人文关怀方式并持续改进。首先,从基础做起,构建“优质护理,人文为先”的护理文化... 神经内科疾病和患者的特殊性,对护理工作与人文关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要时刻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积极在工作中探索适合神经内科的人文关怀方式并持续改进。首先,从基础做起,构建“优质护理,人文为先”的护理文化,重视护理工作;其次,根据科室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最后,要注意引入多种人文关怀理论与经验如叙事医学、全周期护理关怀等,还应注意将人文关怀扩展至患者家属和护士,并及时实践、总结,不断提升神经内科护理人文关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护理人文关怀 叙事医学 医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腰椎手术中脊神经根功能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曹锐 吴莹 +2 位作者 李晨 盛伟斌 郭海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0-516,共7页
目的 :探讨单独应用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腰椎手术中脊神经根功能的有效性。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共纳入246例腰椎病变在L2~S1节段之间且≤2个连续运动节段行单独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的手术患者,男129例,女117例;年龄16~75岁,平均... 目的 :探讨单独应用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腰椎手术中脊神经根功能的有效性。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共纳入246例腰椎病变在L2~S1节段之间且≤2个连续运动节段行单独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的手术患者,男129例,女117例;年龄16~75岁,平均50.3±16.4岁。记录术中发生爆发性肌电活动、连续性肌电活动和自发性肌电活动的患者、相对应的手术操作、处理方法和转归。比较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统计所有患者中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和假阴性的病例,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的有效性。结果:术中监测时间80~140min,平均115.0±17.7min。所有患者中共有49例监测报警,爆发性肌电活动19例,连续性肌电活动27例,自发性肌电活动3例。其中,神经根牵拉过度28例,停止牵拉或减轻牵拉力度,肌电活动逐渐恢复正常;椎间融合器或植骨块植入挤压神经根8例,移除并改变植入角度避免挤压神经根,其中6例肌电活动逐渐恢复正常,2例转变为自发性肌电活动;椎弓根螺钉置入错位刺激神经根9例,移除并改变置钉轨道及角度,其中8例肌电活动逐渐恢复正常,1例右侧L5神经根支配肌肉仍有连续性肌电活动,术后右侧足背伸肌力减弱;4例患者探查未见刺激或损伤因素,肌电活动持续至手术结束,其中1例右侧S1神经根功能受损,术后右侧足底麻木;其余47例患者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所有患者中197例未报警,术后1例左侧L5神经根功能受损,左侧胫前肌和背伸肌肌力0级。在阳性患者中,真阳性46例,其中2例术后神经功能受损;假阳性3例,阳性预测值为93.88%。在阴性患者中,真阴性196例,假阴性1例且术后神经功能受损,阴性预测值为99.49%。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的敏感性为97.87%,特异性为98.49%。结论:应用自由描记肌电图监测L2~S1水平的手术可以减少神经根相关损伤,因其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神经根功能的瞬间改变做出及时反馈,可作为腰椎手术中较为有效的神经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描记肌电图 术中监测 腰椎手术 脊神经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B淋巴细胞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何丹 马建华 +3 位作者 马娟 杜磊 张艳 郝晨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513-2517,共5页
背景调节性B淋巴细胞(Breg)是一类具有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异常,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关于Breg在NMOS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Breg在NMOSD患者外周... 背景调节性B淋巴细胞(Breg)是一类具有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异常,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关于Breg在NMOS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Breg在NMOS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NMOSD患者55例作为NMOSD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CD19^(+)CD24^(hi)CD38^(hi) Breg、CD19^(+)CD24^(hi)CD27^(+)Breg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白介素10(IL-10)、白介素35(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结果NMOSD组患者CD19^(+)CD24^(hi)CD38^(hi) Breg、CD19^(+)CD24^(hi)CD27^(+)Breg细胞表型比例低于对照组(t=6.235、12.131,P<0.05)。NMOSD组患者IL-10、IL-35、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4.249、7.316、2.057,P<0.05)。结论Breg及其细胞因子在NMOSD患者中表达下降,提示负性免疫调节在NMOSD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B淋巴细胞 调节性 细胞因子类 免疫调节 白细胞介素类 淋巴细胞表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二酯酶4D基因SNP83位点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建华 裴静 张小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磷酸二酯酶4D基因(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SNP83位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07例(维吾尔族109例,汉族98例)与正...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磷酸二酯酶4D基因(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SNP83位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07例(维吾尔族109例,汉族98例)与正常对照组216例(维吾尔族110例,汉族10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PDE4D基因SNP83位点多态性,采用病例-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新疆维、汉两民族PDE4D基因SNP83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病例组中PDE4D基因SNP83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男性对照组(P<0.05),并发现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其OR值为6.486(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存在差异,并发现在汉族、男性人群中PDE4D基因SNP83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二酯酶4D 单核苷酸多态性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维吾尔族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成晓江 卡合尔曼.卡德尔 +5 位作者 张晓杰 翟志朋 蔡坚 尼扎米丁江.热夏提 阿塔吾拉.图尔荪 买买提力.艾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并且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法收集2011年6月到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外科20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颈部彩超、头颈...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并且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法收集2011年6月到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外科20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颈部彩超、头颈部CTA或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同时选择同期在我神经内、外科住院的非颅外颈动脉狭窄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既往史,包括民族(汉、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患者于住院第二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查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LDL-TC)、高密度脂蛋白(HDL-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组间比较,对14个变量指标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控制混杂因素,结合专业判断,再将有统计学意义变量纳入方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变量赋值后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在这14个自变量中,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GLU、TG、LDL、HDL、CRP、HCY、Hb A1c这10个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其余4个自变量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糖尿病史(OR=0.128,95%CI:0.031-0.526)、高血压史(OR=32.154,95%CI:9.587-107.835)、LDL(OR=1.576,95%CI:0.374-0.889)、HCY(OR=1.235,95%CI:1.131-1.350)、Hb A1c(OR=3.218,95%CI:2.316-4.470)5种因素与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形成相关。结论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LDL、HCY、Hb A1c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具有相关性,是新疆地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6
作者 张艳 雷晶 马建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0-545,共6页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7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SCA的23个家系79例患者(已故29例,现存50例)和74例散发SCA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7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SCA的23个家系79例患者(已故29例,现存50例)和74例散发SCA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SCA患者的SCA3基因内CAG三核苷酸扩增情况,并对扩增结果和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3个SCA家系检测确定18个家系为SCA3型,现存患者43例,症状前患者8例;74例散发SCA患者检测确定18例为SCA3型。SCA3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凝视诱发的眼震、认知障碍、乏力、腱反射活跃/亢进、病理征阳性、睡眠障碍、脑神经受损等,同时可合并其他多种少见临床症状。结论 SCA3是新疆地区SCA中最常见的亚型,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对诊断可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ADO-JOSEPH病 三核苷酸重复 系谱 散发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颈内动脉闭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管冬雪 阿不力克木.力瓦依丁 张小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颈内动脉闭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3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并与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92例(无颈内动脉闭塞)年龄匹配的维吾尔族人...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颈内动脉闭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3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并与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92例(无颈内动脉闭塞)年龄匹配的维吾尔族人群进行危险因素对照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颈内动脉闭塞者组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胆固醇、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人数比例、血脂异常人数比例、吸烟人数比例、饮酒人数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P<0.05)。对照人群组HDL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患者组(P<0.05)。在Logistic回归分析后,BMI,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为维吾尔族人群颈内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MI,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为维吾尔族人群颈内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何丹 杜磊 +2 位作者 马建华 张小宁 郝晨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参照认知相关神经量表进行评分,分为VCIN...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参照认知相关神经量表进行评分,分为VCIND组(76例)和对照组(NC组,44例)。对两组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吸烟史、饮酒史、头颈动脉狭窄程度、脑白质病变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上述因素与LI后VCIND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受教育年限、高血压史、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组患者的头颈动脉狭窄程度、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评分均优于VCIND组(P<0.05)。头颈动脉狭窄程度为3、4级,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评分为3分是LI后VCIND的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是LI后VCIN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LI后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在视空间和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抽象、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存在损害,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为3、4级和严重的深部脑白质病变与LI后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血管性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ox-LDL、MMP-9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岳蕴华 白旭东 +5 位作者 张小宁 毛洁萍 地拉娜木 米合热依 杨小英 曾海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41-645,共5页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s,ox-LD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s,ox-LD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1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动脉硬化斑块,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98例,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联合治疗组98例,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500 mg/d)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检测血清hs-CRP、ox-LDL及MMP-9水平和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及斑块数量变化。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t=10.157,13.619,16.211和t=33.684,48.563,47.951,联合组:t=14.662,23.586,28.179和t=47.023,50.239,50.774,P均<0.01),ox-LDL水平在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2,5.011,5.892,P均<0.01),而在常规治疗组虽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比较,hs-CRP、ox-LDL和MMP-9水平联合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5、5.271、2.492,t=4.927、3.772、4.673和t=16.862、4.251、2.045。P<0.01或P<0.05)。2治疗前,两组IMT值、斑块面积和斑块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联合治疗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下降,斑块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7,3.290,2.158,P均<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分别从降低hs-CRP、ox-LDL及MMP-9水平,具有更强的抗氧化、逆转和稳定斑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普罗布考 高敏C反应蛋白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洪科 张小宁 +2 位作者 刘培琴 周君 张晓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技术联合评价和随访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技术联合评价和随访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且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71例,采用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原狭窄处内径由术前(3.13±0.83)mm增加至术后1周的(4.77±0.51)mm(P<0.05)、术后1年的(4.64±0.52)mm(P<0.05);颈动脉狭窄处PSV由术前(190.69±113.65)cm/s,降至术后1周的(86.15±30.52)cm/s(P<0.05)、术后1年的(90.28±29.79)cm/s(P<0.05);患侧MCA的PSV由术前(77.68±14.66)cm/s,术后1周升高为(115.62±22.32)cm/s(P<0.05),术后1年升高为(108.89±20.29)cm/s(P<0.05),PI值由术前(0.81±0.01),术后1周提高到(1.07±0.01)(P<0.05)、术后1年提高到(1.06±0.02)(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提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颈动脉血管内径及脑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可以作为准确评价和随访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疗效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效果Meta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赵学飞 雷晶 +3 位作者 张小宁 谢冲 董春磊 王晓蓓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02-310,共9页
目的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r TMS)、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or PD)、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为中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美... 目的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r TMS)、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or PD)、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为中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Ovid MEDLIN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1999-2013年发表的有关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最终共计纳入16篇,中文4篇、英文12篇,根据高频(〉1 Hz)和低频(≤1 Hz)磁刺激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 16篇文献共纳入455例帕金森病患者,试验组(经颅磁刺激组)236例、对照组219例。经高频和低频磁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PDRS)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5.010,95%CI:.7.370-.2.650,P=0.000;WMD=.6.140,95%CI:.8.750-.3.530,P=0.000)。经高频磁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Ⅲ评分(WMD=.4.380,95%CI:.8.260-.0.500;P=0.00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WMD=.3.740,95%CI:.4.660-.2.82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60,95%CI:.0.660-1.180;P=0.580)。经低频磁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160,95%CI:.5.010-0.690;P=0.370)。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部分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未发现其对精神症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经颅磁刺激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k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缺血性卒中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坚 郝晨光 +2 位作者 罗东辉 杜磊 张向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探索赖氨酸缺乏蛋白激酶1(Wnk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5所医院294例汉族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和同期外科系统住院治疗的其他无脑梗死疾病的汉族患... 目的:探索赖氨酸缺乏蛋白激酶1(Wnk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5所医院294例汉族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和同期外科系统住院治疗的其他无脑梗死疾病的汉族患者314例(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标签SNP(tSNP)策略选择Wnk1基因10个SNP位点(rs3858703、rs11611246、rs7305065、rs1990021、rs34408667、rs12309274、rs1012729、rs956868、rs12828016、rs953361).SNP基因分型检测采用多重SNaPshot平台.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Haploview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病例组饮酒(37.1%)、高血压病(62.9%)、糖尿病(18.0%)、高脂血症(36 4%)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吸烟者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所有位点基因分型缺失率均在1%以下.除rs34408667位点外,其余tSNP均通过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Wnk1基因第四内含子rs11611246位点与汉族缺血性卒中相关.T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30 3%与35 7%,P=0.046).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rs11611246 T等位基因是汉族男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保护因子.GT基因型及TT基因型在病例组男性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3%及7.2%,而在对照组男性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1%及15.2% (P=0.038).加性遗传模型显示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对照组的0.702倍(95%CI:0.517~0.953,P=0.023).调整年龄后差异仍然存在(P=0.022),进一步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混杂因素后,差异仍然存在(P=0.008).未发现Wnk1基因其余9个SNP位点与汉族人脑梗死相关.结论:Wnk1基因第四内含子rs11611246多态性影响中国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rs11611246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汉族男性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k1基因 蛋白激酶类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赖氨酸 等位基因 基因型 脑缺血 并发症 卒中 汉族 统计学(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艳 张小宁 茹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8-742,共5页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在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2015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60例为前庭性偏头痛组,后循环缺血〔包括小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在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2015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60例为前庭性偏头痛组,后循环缺血〔包括小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50例为后循环缺血组,另选取同时期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行视频头脉冲试验和冷热试验。结果前庭性偏头痛组患者病变侧前庭-眼动反射(VOR)慢相的增益值低于正常侧,代偿性扫视阳性率高于正常侧(P<0.05)。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病变侧VOR慢相的增益值与正常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病变侧代偿性扫视阳性率高于正常侧(P<0.05)。3组VOR慢相的增益值与代偿性扫视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庭性偏头痛组VOR慢相的增益值较对照组和后循环缺血组降低(P<0.05);前庭性偏头痛组代偿性扫视阳性率较对照组和后循环缺血组升高(P<0.01)。3组冷热试验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庭性偏头痛组冷热试验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和后循环缺血组(P<0.01)。结论前庭性偏头痛组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VOR慢相的增益值较对照组和后循环缺血组降低,代偿性扫视阳性率较对照组和后循环缺血组升高,视频头脉冲试验可用于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眩晕 缺氧缺血 视频头脉冲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33
14
作者 殷文明 张小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629-163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3期)、PubMed、CNKI、SCI、EMBase数据库、Medline及万方全文数据库,收集rt-PA或安慰剂治...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3期)、PubMed、CNKI、SCI、EMBase数据库、Medline及万方全文数据库,收集rt-PA或安慰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1995年1月—2013年6月。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包含6 5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t-PA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3~6个月有利神经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0~1分、牛津残障评分(OHS)0~1分〕发生率高于对照组〔RR=1.22,95%CI(1.10,1.35),P〈0.05〕;rt-PA组0~3.0 h时间窗〔RR=1.53,95%CI(1.32,1.78),P〈0.05〕、3.1~4.5 h时间窗〔RR=1.13,95%CI(1.02,1.25),P=0.02〕有利神经评分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4.6~6.0 h时间窗rt-PA组与对照组有利神经评分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A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RR=3.94,95%CI(2.31,6.70),P〈0.05〕,但两组的3~6个月总体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利神经评分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在0~4.5 h时间窗内溶栓治疗的有利神经评分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在4.6~6.0 h时间窗,两组的有利神经评分发生率无差别。rt-PA组较对照组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两组的3~6个月总体病死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卒中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梁若冰 雷晶 张小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65-1169,共5页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患者的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并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108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患者的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并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108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108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其血清Aβ1-42水平。以病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及Hoehn-Yahr(H-Y)分级判断P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析血清Aβ1-42水平与病情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血清Aβ1-4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性别分层,两组男性受试者的血清Aβ1-4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女性受试者的血清Aβ1-4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年龄分层,两组≤60岁受试者的血清Aβ1-4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0岁受试者的血清Aβ1-4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民族分层,两组汉族受试者的血清Aβ1-4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维吾尔族受试者的血清Aβ1-4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和中晚期患者的血清Aβ1-4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β1-42水平与PD患者病程无相关性(r_s=0.06,P>0.05);与UPDRS第Ⅰ部分评分(r_s=-0.11,P>0.05)、第Ⅱ部分评分(r_s=-0.09,P>0.05)、第Ⅲ部分评分(r_s=0.10,P>0.05)无相关性;与H-Y分级呈负相关(r_s=-0.25,P<0.05)。结论 PD患者血清Aβ1-42水平较低,血清Aβ1-42水平可能为PD临床诊断中的新型生物学指标,但尚不能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淀粉样蛋白 病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基因rs529787位点多态性与血脂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艳 韩登峰 张小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3-807,共5页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基因rs529787位点多态性与脂代谢和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IS患者414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基因rs529787位点多态性与脂代谢和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IS患者414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50例为对照组。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民族、吸烟史、饮酒史、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_1(APOA_1)及载脂蛋白B(APO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血压和糖尿病合并情况、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脂蛋白(a)〔L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OR(95%CI)=1.763(1.038,2.994),P<0.05〕。对照组中,不同基因型受试者的TC、TG、LDL-C、HDL-C、APOA_1、APOB及L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不同基因型患者的TG、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HDL-C、APOA_1、APOB及L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情况、收缩压、FPG、TG、LDL-C、HDL-C对I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SK9基因rs529787位点为CC基因型的IS患者血清TG和LDL-C水平较低,TG、LDL-C及HDL-C是IS的影响因素,携带等位基因C可能是IS的易患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基因多态性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与汉族伴代谢综合征的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情况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其孟 张小宁 马建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84-986,共3页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伴代谢综合征(MS)的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2年6月新疆不同地区首发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90例,根据中国人群MS的诊断标准,分为MS组243例,非MS组247例。MS组按照民族分为维吾尔族141例,汉族...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伴代谢综合征(MS)的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2年6月新疆不同地区首发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90例,根据中国人群MS的诊断标准,分为MS组243例,非MS组247例。MS组按照民族分为维吾尔族141例,汉族102例。所有患者按脑梗死TOAST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分别比较MS组与非MS组和MS组的维吾尔族与汉族的TOAST分型情况。结果 MS组与非MS组脑梗死患者体质指数(BMI)≥25 kg/m2者比例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脑梗死的患病率为49.6%(243/490)。MS组与非MS组TOAST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2,P=0.009);MS组中维吾尔族与汉族脑梗死患者BMI≥25 kg/m2者比例、吸烟、饮酒、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脑梗死患病率为58.0%(141/243);MS组中维吾尔族与汉族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9,P=0.016)。结论 MS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影响脑梗死TOAST分型的各亚型的分布情况,且导致维吾尔族、汉族脑梗死患者各亚型的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代谢综合征 TOAST分型 维吾尔族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郝晨光 蔡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19~*2基因型,分为纯合子野生型、杂合子突变型、纯合子突变型;使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仪测定... 目的探讨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19~*2基因型,分为纯合子野生型、杂合子突变型、纯合子突变型;使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于氯吡格雷治疗6个月时随访所有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结果根据基因分型,将研究对象分为纯合子野生型组(63例)、杂合子突变型组(32例)和纯合子突变型组(5例)。突变型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高于野生型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等位基因是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OR=2.541,95%CI:1.052~6.137,P=0.038;OR=4.741,95%CI:1.273~7.392,P=0.045)。结论 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有相关性,CYP2C19~*2等位基因是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2基因 多态性 维吾尔族 缺血性脑卒中 氯吡格雷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亚群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蒋森 高华 +1 位作者 李沛珊 杨新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251-3258,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淋巴细胞亚群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 Direct、Pub 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T、B淋巴细胞亚群与P... 目的系统评价淋巴细胞亚群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 Direct、Pub Med/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搜索已发表的T、B淋巴细胞亚群与P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09-30。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8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609例,病例组7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较对照组CD_3^+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WMD=-6.48,95%CI(-8.41,-4.56),P<0.001]、CD_4^+ 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SMD=-0.99,95%CI(-1.27,-0.71),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CD_8^+T淋巴细胞计数[SMD=-0.17,95%CI(-0.61,0.27),P=0.44]、B淋巴细胞计数[SMD=-0.25,95%CI(-0.61,0.12),P=0.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_3^+、CD_4^+T淋巴细胞可能与PD的发病风险相关,CD_8^+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亚群与PD的发病风险未见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淋巴细胞亚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梗死类型及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俊秀 班允清 张小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14-319,共6页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ICASO)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梗死类型及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87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O性脑梗死患者,MRI和TCD检查分析影像...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ICASO)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梗死类型及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87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O性脑梗死患者,MRI和TCD检查分析影像学梗死类型及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MRI所见脑梗死类型共分为区域梗死(30例,34.48%)、皮质下梗死(27例,31.03%)、边缘带梗死(18例,20.69%)和弥散小梗死(12例,13.79%),不同脑梗死类型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56,P=0.028);脑梗死类型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75,P=O.010),重度狭窄以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多见(均11/36,30.56%),完全闭塞则以区域梗死常见(17/34,50.00%)。脑血流动力学观察显示,不同脑梗死类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健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均P=0.000),其中以区域梗死最低,次之为边缘带梗死。结论ICASO以区域梗死多见,且脑血流动力学障碍存在于各种脑梗死类型中。提示应综合考虑脑梗死类型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选择恰当的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