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fh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小鼠模型中的变化研究
1
作者 麦尔哈巴·艾斯卡尔 朱玥洁 +4 位作者 张曼丽 张于念 王辉 巩晓芸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13-2317,共5页
目的:基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小鼠模型探究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相关分子在POI中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30只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每日08:00起对小鼠进行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测,连续10 d光镜下观察,筛选出动情周期规律的健康雌性小... 目的:基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小鼠模型探究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相关分子在POI中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30只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每日08:00起对小鼠进行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测,连续10 d光镜下观察,筛选出动情周期规律的健康雌性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POI)组和对照(HC)组,给予不同化学物质干预并在第21天进行处理并组织取材。造模开始至结束每天早上对小鼠进行阴道分泌物的细胞涂片,吉姆萨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牺牲后取双侧卵巢组织制作卵巢石蜡切片,并对组织进行HE染色以观察小鼠卵巢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卵巢Tfh相关分子CXCR5和BCL-6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CD4^(+)CXCR5^(+)Tfh细胞和CD4^(+)ICOS^(+)Tfh细胞的频率;ELISA检测小鼠脾脏组织中IL-6和IL-21水平;qRT-PCR检测小鼠CXCR5和BCL-6 mRNA水平;相关性分析探究两组小鼠脾脏中CD4^(+)CXCR5^(+)Tfh和CD4^(+)ICOS^(+)Tfh细胞频率与小鼠脾脏中IL-6和IL-2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POI组小鼠卵巢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原始卵泡及生长卵泡减少,闭锁卵泡增多。POI组小鼠卵巢组织中BCL-6和CXCR5高表达。POI小鼠脾脏中CD4^(+)CXCR5^(+)Tfh和CD4^(+)ICOS^(+)Tfh细胞频率高于HC组。POI组小鼠脾脏中IL-6和IL-21水平显著高于HC组,且与小鼠脾脏中CD4^(+)CXCR5^(+)Tfh和CD4^(+)ICOS^(+)Tfh细胞频率呈正相关。结论:在POI小鼠模型中Tfh细胞高表达,Tfh相关分子发生变化,为研究POI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Tfh细胞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egG1Y162疫苗对小鼠免疫应答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晓霞 马海梅 +4 位作者 朱明 张丽娜 曹春宝 周晓涛 丁剑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6-231,共6页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egG1Y162疫苗免疫小鼠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状况。方法实验组、GST对照组、佐剂组和正常组小鼠分别注射egG1Y162疫苗、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s)、佐剂(FCA)和生理盐水(NS),在免疫第0、2、4、6、8和10周,收集各组血清用...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egG1Y162疫苗免疫小鼠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状况。方法实验组、GST对照组、佐剂组和正常组小鼠分别注射egG1Y162疫苗、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s)、佐剂(FCA)和生理盐水(NS),在免疫第0、2、4、6、8和10周,收集各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并检测各组血清抗体IgG的动态变化。第10周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实验(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刺激后的增殖反应,用AnnexinV-FITC和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检测脾细胞凋亡率。结果 egG1Y162疫苗免疫组小鼠在第2周免疫后检测到抗体,在免疫第10周,抗体滴度可达到1∶25 600。血清抗体IgG在免疫第2~10周不断升高,并在免疫第10周达到最高水平。MTT法显示egG1Y162疫苗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在体外能被egG1Y162疫苗特异性刺激增生。疫苗刺激后疫苗组增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佐剂组和正常组(P<0.05)。AnnexinV-FITC和PI双染色法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原液和ConA刺激细胞凋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每组ConA刺激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相应的原液培养(P<0.01)。结论细粒棘球绦虫egG1Y162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效价抗体并可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抑制脾细胞凋亡,特异性抗体反应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活化促进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共同协调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egG1Y162疫苗 免疫应答 抗体滴度 IGG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虫感染对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晓霞 朱明 +1 位作者 徐琦 丁剑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20-1024,共5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同时也是初次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能强有力地激活初始T细胞,并决定机体免疫应答的方向,其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DC是...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同时也是初次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能强有力地激活初始T细胞,并决定机体免疫应答的方向,其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DC是一个异质性极大的细胞群体,随着周围理化环境的变化,DC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化为不同的亚群,不同DC亚群的生物学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寄生虫种类繁多,危害严重,感染机体后作用机制复杂多变。人兽共患寄生虫主要有原虫类(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和蠕虫类(血吸虫、华支睾吸虫、棘球蚴病)。DC在宿主针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寄生虫感染后,一方面主要影响机体DC成熟,诱导Th1型应答为主,有利于宿主抗感染;另一方面,主要抑制DC的正常功能,降低机体抵抗力,使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继续繁衍生长,对宿主造成极大危害。近年来对于不同种类寄生虫感染作用于DC亚群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就DC的来源、亚群、主要功能及其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亚群 寄生虫感染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房棘球蚴EM18基因片段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献飞 王红英 +4 位作者 周晓涛 贾海英 刘晓霞 林仁勇 丁剑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寻找EM18抗原表位。方法用逆转录PCR方法从多房棘球蚴的RNA扩增EM18基因片段,运用各软件对EM18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亲水性、理化性质、可及性、免疫原性和可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经3DLigandsite服务器结构预测其... 目的寻找EM18抗原表位。方法用逆转录PCR方法从多房棘球蚴的RNA扩增EM18基因片段,运用各软件对EM18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亲水性、理化性质、可及性、免疫原性和可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经3DLigandsite服务器结构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的3D结构。结果 EM18存在潜在的抗原表位,B细胞表位区域:28-43、49-55、59-64、69-79、85-91、99-111、119-129、135-144。结论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EM18存在8个抗原表位,对进一步研究EM18的抗原性和研发优势表位疫苗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EM18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