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肝脏组织中LLT1表达观察
1
作者 罗黎 李锦田 +3 位作者 林鑫 艾尼娃尔·艾克拜 赵涵玥 吐尔干艾力·阿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泡型棘球蚴病(AE)患者肝脏组织中凝集素样转录物1(LLT1)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AE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AE患者的病灶肝脏组织样本,其中病灶近端肝脏组织(CLT,距离病灶中心<2 cm)30例、远端肝脏组织(DLT,距离病灶... 目的观察泡型棘球蚴病(AE)患者肝脏组织中凝集素样转录物1(LLT1)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AE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AE患者的病灶肝脏组织样本,其中病灶近端肝脏组织(CLT,距离病灶中心<2 cm)30例、远端肝脏组织(DLT,距离病灶中心>2 cm)2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LLT1的表达和定位。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AE患者肝脏组织中LLT1的表达变化。从GEO数据库获取AE患者数据集GSE124362(包含6例CTL和6例匹配的DLT样本)分析LLT1编码基因CLEC2D与免疫细胞表达的相关性。结果LLT1主要表达于肝实质细胞和病灶周围的炎症细胞。CLT、DLT中LLT表达评分分别为3(2,4)、6(4,8)分,CLT中LLT1表达水平高于DLT(P<0.05)。LLT1表达与AE患者的P分期、ALT、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相关(P均<0.05)。CLEC2D表达与浆细胞、M2型巨噬细胞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呈正相关(r分别为0.83、0.87、0.74,P均<0.01),与激活的NK细胞、M1型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0.60、-0.74,P均<0.01)。进一步分析发现,CLEC2D表达与M1型巨噬细胞标志CD1B和IL-6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0.89,P均<0.05),与M2型巨噬细胞标志CD163、CLEC7A和IL-10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0.71、0.74,P均<0.01)。结论LLT1在AE患者CLT中高表达,与患者的P分期和肝功能指标水平相关,与多种免疫细胞表达有关,LLT1可能参与AE病灶的浸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型棘球蚴病 凝集素样转录物1 肝脏组织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杀伤细胞及CD8^(+)T细胞缺失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阿依努尔·艾尔肯 罗黎 +3 位作者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 阿卜杜海外尔·阿卜杜合力力 塔来提·吐尔干 吐尔干艾力·阿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2期8-12,17,共6页
目的观察自然杀伤(NK)细胞、CD8^(+)T细胞的缺失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龄,体重为18~20 g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共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泡球蚴感染组、NK细胞清除组、NK细胞清除对照组、CD8^(+)T... 目的观察自然杀伤(NK)细胞、CD8^(+)T细胞的缺失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龄,体重为18~20 g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共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泡球蚴感染组、NK细胞清除组、NK细胞清除对照组、CD8^(+)T细胞清除组、CD8^(+)T细胞清除对照组,每组5只。泡球蚴感染组、NK细胞清除组、NK细胞清除对照组、CD8^(+)T细胞清除组、CD8^(+)T细胞清除对照组均经门静脉注射多房棘球绦虫头节(10个头节/μl,200μl),对照组经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第4周,NK细胞清除组腹腔注射NK细胞清除抗体,100μg/次,1次/周,同时NK细胞清除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IgG2a同型对照抗体;CD8^(+)T细胞清除组腹腔注射CD8^(+)T细胞清除抗体200μg/次,1次/周,同时CD8^(+)T细胞清除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IgG2b同型对照抗体。实验第12周采集六组外周血分离血浆并检测小鼠肝肾功能指标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尿酸、尿素、肌酐。结果泡球蚴感染组外周血GPT、GO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NK细胞清除组外周血GPT、GOT高于NK细胞清除对照组,TP、ALB低于NK细胞清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D8^(+)T细胞清除组外周血TP低于CD8^(+)T细胞清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球蚴感染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尤其在NK细胞耗竭状态下肝功能损伤会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感染 自然杀伤细胞 CD8^(+)T细胞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肝细胞性肝癌的细粒棘球蚴感染裸鼠移植瘤中NK细胞的表达
3
作者 艾麦提·牙森 热则耶·热合曼 +5 位作者 下依马旦·节里力 王恒 朱马图迪·朱马洪 阿力木江·吐拉麦提 王茂林 冉博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1103-1108,共6页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在肝细胞性肝癌合并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感染的裸鼠移植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单独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单独移植组将5×10^(6)个HepG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在肝细胞性肝癌合并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感染的裸鼠移植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单独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单独移植组将5×10^(6)个HepG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而联合移植组将5×10^(6)个HepG2细胞和2000个Eg原头蚴(protoscolices,PSCs)联合接种于裸鼠皮下。自接种第25天起每4 d测量皮下移植瘤的体积,共5次,接种37 d获取皮下移植瘤。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皮下移植瘤基本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CD16、CD56、NKG2D在皮下移植瘤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单独移植组相比,不同接种时间联合移植组中移植瘤的体积均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移植组中细胞形态和体积不均一,细胞质嗜碱,核质比例增加,有丝分裂活性增强,部分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和空泡。联合移植组中细胞异质性更为明显并可见典型的Eg PSCs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16、CD56、NKG2D阳性细胞主要在皮下移植瘤细胞质中表达,呈棕褐色。定量结果显示,在联合移植组中CD16、CD56、NKG2D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独移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联合移植组中CD16、CD56、NKG2D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单独移植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K细胞参与肝细胞性肝癌合并Eg感染裸鼠的移植瘤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肝细胞性肝癌 增殖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