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膳食炎症指数与上消化道肿瘤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翟蕾蕾 赵书鹏 姚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286-2292,2300,共8页
背景食物成分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维持人体内低度炎症状态,并参与肿瘤微环境形成。膳食炎症指数(DII)是量化膳食炎症潜力的新指标,高水平DII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但与上消化道肿瘤(UGIC)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评估DII与UGIC发生... 背景食物成分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维持人体内低度炎症状态,并参与肿瘤微环境形成。膳食炎症指数(DII)是量化膳食炎症潜力的新指标,高水平DII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但与上消化道肿瘤(UGIC)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评估DII与UGIC发生风险的关系,为膳食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2-10-10。由2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文献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篇病例对照研究,包括9051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DII增加UGIC发生风险〔OR=1.81,95%CI(1.65,1.97),P<0.05〕。高水平DII增加食管癌、胃癌发生风险〔OR=2.20,95%CI(1.69,2.86);OR=1.79,95%CI(1.44,2.24),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欧洲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31%UGIC发生风险〔OR=2.31,95%CI(1.78,3.00),P<0.05〕,亚洲人群高水平DII增加98%UGIC发生风险〔OR=1.98,95%CI(1.55,2.53),P<0.05〕;女性高水平DII增加161%UGIC发生风险〔OR=2.61,95%CI(1.79,3.79),P<0.05〕;幽门螺杆菌(Hp)阴性人群高水平DII增加47%UGIC发生风险〔OR=1.47,95%CI(1.08,1.99),P<0.05〕,Hp阳性人群高水平DII增加90%UGIC发生风险〔OR=1.90,95%CI(1.33,2.71),P<0.05〕;采用面试官管理的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95%UGIC发生风险〔OR=2.95,95%CI(1.96,4.43),P<0.05〕,采用自我管理食物频率问卷(FFQ)的人群高水平DII增加68%UGIC发生风险〔OR=1.68,95%CI(1.53,1.85),P<0.05〕;DII成分数量>30个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01%UGIC发生风险〔OR=2.01,95%CI(1.57,2.57),P<0.05〕;DII成分数量<30个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25%UGIC发生风险〔OR=2.25,95%CI(1.58,3.22),P<0.05〕;总能量摄入调整的人群高水平DII增加123%UGIC发生风险〔OR=2.23,95%CI(1.85,2.68),P<0.05〕,未进行总能量摄入调整人群高水平DII增加70%UGIC发生风险〔OR=1.70,95%CI(1.53,1.88),P<0.05〕。纳入文献漏斗图不对称,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高水平DII代表的促炎饮食可能会增加UGIC的患病风险,尤其在食管癌及女性群体中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膳食炎症指数 膳食 食管肿瘤 META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由口腔菌群失衡引起的大鼠口臭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
2
作者 黄志强 程永波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5-750,共6页
目的:利用口源性口臭(Intra-oral halitosis,IOH)患者唾液整体微生物群定植构建大鼠口臭模型,通过检测大鼠口腔相关微生物、相关代谢和口气值变化对该模型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健康的6~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H组... 目的:利用口源性口臭(Intra-oral halitosis,IOH)患者唾液整体微生物群定植构建大鼠口臭模型,通过检测大鼠口腔相关微生物、相关代谢和口气值变化对该模型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健康的6~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H组)和对照组(C组)。均适应性饲养1周后麻醉下进行口腔菌群采样并检测口气值,使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机械清洗两组大鼠的牙齿和黏膜。再常规饲养1周后重复清洗并使用0.1%NaoCl冲洗口腔黏膜和牙齿5 min,随后用23μmol/L缓冲抗坏血酸钠冲洗10 min。使用加入保护液的IOH患者唾液整体微生物群涂抹H组大鼠牙齿和口腔黏膜,每日1次,涂抹后禁食水1 h,后持续给予10%高糖水,6周后麻醉下口腔菌群采样。同时常规饲养C组并采样。采用16SrR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口腔微生物变化,使用PICRUSt进行菌群代谢功能预测,利用Halimeter口气检测仪每2周检测大鼠口气值。结果:与C组相比,H组口腔菌群中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孪生球菌属(Gemella)、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等与IOH相关的物种比例明显升高。PICRUSt代谢预测分析表明,与C组相比,H组口臭相关代谢途径明显增强。同时口气检测值也出现显著升高。结论:该造模方法可使IOH相关微生物定植大鼠口腔并发挥其产臭功能,很好的模拟了临床患者口腔菌群和口气特征,可用于未来IOH新的治疗方式和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源性口臭 口腔菌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