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NAP23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1
作者 陈娇 刘清 +6 位作者 郑树涛 李慧芳 王薇 刘涛 黄丛改 彭天元 卢晓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探讨SNAP2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41例ESC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adjacent tissue,NAT),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NAP23的表达... 目的探讨SNAP2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ESCC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41例ESC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adjacent tissue,NAT),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NAP23的表达和定位,比较ESCC与NAT组织中SNAP23的差异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ESCC细胞系TE-1、TE-13和KYSE150中SNAP23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技术,构建SNAP23敲低和过表达的稳定转染细胞株;并利用细胞侵袭实验评估SNAP23对ESCC细胞系TE-13侵袭的影响。结果ESCC组织中的SNAP23呈高表达(53.7%,22/41)显著高于NAT组(19.5%,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03,P<0.01)。ESCC组织中SNAP2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χ^(2)=4.193,P<0.05)、浸润深度(χ^(2)=7.264,P<0.05)明显相关,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分型、病理分级、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ESCC细胞系与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相比,其SNAP23呈高表达(P<0.0001)。与sh-NT组相比,敲低SNAP23表达后,ESCC细胞系TE-13的侵袭能力被抑制(P<0.0001);与Vector组相比,过表达SNAP23后,ESCC细胞系TE-13的侵袭能力增强(P<0.0001)。结论SNAP23在ESCC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其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SNAP23促进ESCC细胞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SNAP23 侵袭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新疆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4
2
作者 季萍 张琼 +1 位作者 热那古.艾山 张朝霞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按标准纳入分析共23家医院的临床分离菌,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检测法,按照统一技术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依据CLSI 2014年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收集细...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按标准纳入分析共23家医院的临床分离菌,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检测法,按照统一技术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依据CLSI 2014年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收集细菌6548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共19976株,占30.5%,革兰阴性菌45512株,占69.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3.97%和77.83%,自2012年起呈下降趋势。粪肠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儿童和成人患者比例分别占0.6%和1.2%。革兰阴性菌中分离率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5678株(23.9%)、肺炎克雷伯菌10334株(15.8%)和鲍曼不动杆菌6198株(9.5%),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以及奇异变形菌产ESBL菌株分别占31.12%、26.33%和9.77%,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高于铜绿假单胞菌,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1.7%和56.3%。自2012年起呈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有所上升。结论新疆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及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仍呈上升趋势,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敏感性试验 细菌耐药性监测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HIV/AIDS患者与合并感染HCV患者间病毒载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葛亮 王晓丽 +1 位作者 宋文 李兴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探讨新疆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与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患者间病毒载量水平和体内T淋巴细胞... 目的:探讨新疆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与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患者间病毒载量水平和体内T淋巴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变化。方法:依据患者感染程度分为HIV/AIDS单纯感染组(68例)与HIV/HCV合并感染组(80例),分别对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HIV RNA、HCV RNA进行检测,分析2组患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HIV/AIDS单纯感染组CD4+与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HIV/HCV合并感染组[(352.691±216.324)个/μL vs.(164.488±101.447)个/μL,t=6.585,P=0.000;(1 102.088±578.909)个/μL vs.(760.65±491.962)个/μL,t=3.879,P=0.000];2组间HIV RNA载量无统计学差异(9.871±3.487vs. 10.737±3.095,t=-1.600,P=0.112)。单纯HIV/AIDS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与HIV RNA载量[(9.871±3.487)log10copies/mL]呈负相关(r=-0.433,P=0.000),CD8+T淋巴细胞数量与HIV RNA载量无相关性(P=0.696);HIV/HCV合并组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与HIV RNA载量[(10.737±3.095)log10copies/mL]均无相关性(P=0.148,P=0.114)。HIV/HCV合并感染组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与HCV RNA载量[(15.046±2.654)log10copies/mL]呈正相关(r=0.242,P=0.031),CD8+T淋巴细胞数量与HCV RNA载量无相关性(P=0.154),HIV RNA载量与HCV RNA载量水平呈负相关(r=-0.533,P=0.000)。结论:当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HCV后,患者CD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但HIV RNA与HCV 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且两者间为负相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丙型肝炎病毒 病毒载量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人群骨代谢特点研究
4
作者 李巍 荣海燕 张朝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人的骨代谢特点。方法收集新疆库车地区维吾尔族人血清399例,分别按性别、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含量。另外,抽取60例50岁以下维吾尔族女性进行骨代谢指标测定,包括钙、磷、骨钙素及雌二醇。结...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人的骨代谢特点。方法收集新疆库车地区维吾尔族人血清399例,分别按性别、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含量。另外,抽取60例50岁以下维吾尔族女性进行骨代谢指标测定,包括钙、磷、骨钙素及雌二醇。结果维吾尔族各年龄段女性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含量均低于同年龄段男性(P值均小于0.05)。男性及女性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247,P=0.000;r=-0.181,P=0.018)。50岁以下女性血清钙含量分别与磷、骨钙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44,P=0.007;r=0.288,P=0.026。血清钙含量与雌二醇呈负相关(r=-0.27,P=0.037)。结论年龄及性别可能是影响维吾尔族人血清维生素D含量的因素之一,维吾尔族人血清钙含量与磷、骨钙素以及雌激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谢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sPD-1/sPD-L1与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古丽沙提·海米提 朱玥洁 +4 位作者 谢忻汝 郭文宏 丁剑冰 鲁晓擘 张峰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7-823,共7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sPD-L1)、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水平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1例确诊为HBV-ACLF患者的资料及外周血标本,根据研究对象28 d的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40例和死亡组3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及CD8+T细胞的比例。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技术检测sPD-1和sPD-L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TGF-β和IL-10的表达。Pearson法分析HBVACLF患者血清中sPD-1/sPD-L1与患者MELD评分、T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外周血及血清中CD4+T细胞百分比、sPD-1、sPD-L1、IL-10和TGF-β高于存活组,而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存活组(P均<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sPD-1水平与IL-10、TGF-β和CD4+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sPD-L1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IL-10、TGF-β和CD4+T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sPD-1/sPDL1可能参与了HBV-ACL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应答,通过综合考虑患者sPD-1和sPD-L1水平可以为HBV-ACLF患者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T细胞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蒜氨酸、蒜酶及二者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陈锋 朱震宏 +3 位作者 刘素辉 顾丹今 陈坚 孙玉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了解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蒜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平板计数法检测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蒜酶对10株临床分离的MRSA体外抗菌活性,并采用菌落法绘制时间-杀伤曲线。结果蒜氨酸和... 目的了解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蒜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平板计数法检测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蒜酶对10株临床分离的MRSA体外抗菌活性,并采用菌落法绘制时间-杀伤曲线。结果蒜氨酸和蒜氨酸+蒜酶均对MRSA有抗菌活性,而蒜酶无作用。结论蒜氨酸和蒜氨酸+蒜酶均为对MRSA敏感的抗菌药物,有望用于治疗由MRSA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氨酸 蒜酶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时间-杀伤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健康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_3和25羟维生素D_2水平 被引量:55
7
作者 方慧玲 禹松林 +8 位作者 韩建华 秦绪珍 李士军 王亮 程倩 侯立安 程歆琦 夏良裕 邱玲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199-205,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和25羟维生素D2(25OHD2)水平。方法采用同位素稀释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UPLC/MS/MS)对2013年在北京、大连、乌鲁木齐3个城市征集的1540名表观健康志愿者[男性744人,女性...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和25羟维生素D2(25OHD2)水平。方法采用同位素稀释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UPLC/MS/MS)对2013年在北京、大连、乌鲁木齐3个城市征集的1540名表观健康志愿者[男性744人,女性796人,平均年龄(42.0±14.0岁)]进行血清25OHD3和25OHD2测定。同时分别应用偶氮Ⅲ砷法、磷钼酸紫外比色法、酶化学发光法检测志愿者血清钙(Ca)、磷(P)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受试人群血清总25OHD平均值为(18.80±6.65)ng/mL。3个城市受试人群血清总25OH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57,P<0.01),大连市受试者血清总25OHD水平[(21.72±6.47)ng/mL]显著高于乌鲁木齐市和北京市受试者[(18.44±6.64)ng/mL、(16.34±6.12)ng/mL](均P<0.01);男性血清25OHD水平[(20.57±6.63)ng/mL]显著高于女性[(17.14±6.24)ng/mL],(P<0.01);30~39岁年龄组25OHD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3省受试人群血清总25OHD缺乏率为60.06%,大连市受试者血清总25OHD缺乏率(41.51%)显著低于乌鲁木齐市(64.87%)和北京市(73.76%),(均P<0.01)。3个城市57例受试者(3.70%)血清25OHD2检测均值为(6.25±3.76)ng/mL。在57例检测25OHD2受试者中,25OHD2显著提高了血清总25OHD水平,使该人群血清25OHD缺乏率降低43.85%。血清25OHD水平与iPTH相关系数为-0.283(P<0.01)。结论3个城市受试人群血清25OHD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别和年龄差异。健康人群中血清25OHD主要为25OHD3。北方地区人群血清25OHD水平普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25羟维生素D 血清25羟维生素D3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25OHD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中的表达特点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耿新惠 张峰波 +5 位作者 姜敏 赵慧 安梦婷 庞楠楠 王红英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2-416,共5页
目的:研究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和参与包虫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肝包虫病患者及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21水平,确诊的CE患者用实... 目的:研究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和参与包虫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肝包虫病患者及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21水平,确诊的CE患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BCL-6/Blimp-1 mRNA的表达量。同时,在包虫病患者组中追踪17例治愈者,测定其在治疗前、治疗后IL-21/BCL-6/Blimp-1的表达量。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囊性包虫病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中IL-21/BCL-6 mRN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limp-1升高不明显。在包虫病治疗前治愈后的结果对比中可观察到IL-21/BCL-6/Blimp-1 mRNA的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方法结果显示,CE患者外周血清中IL-2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并在治愈之后基本回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与BCL-6呈正相关(r=0.733,P<0.01);IL-21与Blimp-1无相关性(P=0.179);Blimp-1与BCL-6无相关性(P=0.157)。结论:在人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病程发展中,BCL-6、Blimp-1可能通过调节IL-21的表达,促进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寄生虫感染。IL-21、BCL-6、Blimp-1在手术有效治疗后明显下降,表明这三种因子参与了包虫病发展的免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包虫病(CE) 白细胞介素21(IL-21)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 B细胞淋巴瘤分子6(BC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早衰的遗传学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韩宁宁 段玲 张朝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2-1023,1027,共3页
卵巢早衰(POF)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发生于40岁以下的妇女。特发性POF是POF中的最常见类型,但这些患者通常无明确病因可循。少部分POF病因特殊,涉及遗传学、免疫学、促性腺激素受体缺陷、酶缺陷及医源性因素等,了解POF的发... 卵巢早衰(POF)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发生于40岁以下的妇女。特发性POF是POF中的最常见类型,但这些患者通常无明确病因可循。少部分POF病因特殊,涉及遗传学、免疫学、促性腺激素受体缺陷、酶缺陷及医源性因素等,了解POF的发病因素,将有助于预防其发生并改善其临床治疗。本文就POF的遗传学及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功能早衰 遗传学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晖 张源明 +4 位作者 刘永兵 王俊华 李鲁 高翠荣 赵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方法 对269例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为狭窄组114例和正常组1 55例,应用Gensini积分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按照25羟维生素D3四分位数分为:Q...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方法 对269例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为狭窄组114例和正常组1 55例,应用Gensini积分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按照25羟维生素D3四分位数分为:Q1组(<15.0 nmol/L)60例,Q2组(15.0~22.1 nmol/L)74例,Q3组(22.2~35.6 nmol/L)68例,Q4组(>35.6 nmol/L)67例.结果 狭窄组与正常组25羟维生素D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5±16.08)nmol/L vs (31.83±22.36)nmol/L,P=0.004];Q1组、Q2组、Q3组与Q4组Gensini 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548,P=0.000),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183,P=0.00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独立保护因素(P<0.01).结论 低水平25羟维生素D3与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补充25羟维生素D3是否会减少老年冠心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维生素D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受体4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强 张琼 +3 位作者 木拉提.热夏提 王文光 拜合提亚.阿扎提 王玉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976-1979,共4页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CR4)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3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ccRCC患者(53例)的肾脏组织标本为研究组,11例正常肾脏组织标本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CR4)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3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ccRCC患者(53例)的肾脏组织标本为研究组,11例正常肾脏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CCR4的表达,分析CCR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总生存时间(OS)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CCR4阳性表达率为52.8%(28/53),对照组CCR4阳性表达率为18.2%(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2,P=0.036)。不同肿瘤分期(P=0.009)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3)、远处转移(P=0.000)的ccRCC组织中CCR4阳性表达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肿瘤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16)、远处转移(P=0.000)和CCR4(P=0.010)是ccRCC患者OS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CR4(P=0.007,OR=0.155)是ccRCC患者OS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 CCR4在ccRCC组织中表达升高,其在ccRC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判断ccRCC患者OS的预测指标及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受体 CCR4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感染性疾病患儿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塔吉古丽 多力坤 +1 位作者 何萍 季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调查近年因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的病原菌菌株、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检测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0年10月~2005年10月,0~16岁因急危重症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的血液、尿液、痰液及鼻咽分泌物、粪便、胸腔积液、脑... 目的调查近年因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的病原菌菌株、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检测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0年10月~2005年10月,0~16岁因急危重症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的血液、尿液、痰液及鼻咽分泌物、粪便、胸腔积液、脑脊液以及皮肤感染灶的浓汁为标本,对细菌培养中病原学菌株类型、抗生素的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56份标本培养中,检出99种细菌菌株,阳性率为38.7%;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为35.4%,金黄色葡萄球菌28.3%,大肠埃希菌22.2%,其他病菌为15.1%。肺炎克雷伯菌对药物敏感性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环丙沙星;耐药性依次为替卡西林、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吡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对青霉素G、红霉素、苯唑西林、阿莫西林/棒酸耐药。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哌拉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结论急危重症感染性疾病患儿感染病原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依据药敏实验选择抗生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抗生素 耐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0年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玉梅 桑国耀 季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2010年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VITEK-2检测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纸片扩散法(K-B法)对5 577株临床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 577株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阳性菌占28.3%,革兰... 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2010年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VITEK-2检测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纸片扩散法(K-B法)对5 577株临床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 577株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阳性菌占28.3%,革兰阴性菌占71.7%。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4.0%和80.1%。肺炎链球菌在成人患者和儿童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9%和58.1%,成人患者和儿童患者中青霉素耐药株(PRSP)的检出率分别为22.2%和26.0%。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金葡菌(VRSA)或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VISA)。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5.5%、40.3%和10.0%。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保持高度敏感性。结论 MRSA和MRCNS仍然是目前革兰阳性菌中主要的问题;未发现VISA和VRSA。出现少数铜绿假单胞菌(0.5%)、鲍曼不动杆菌(1.6%)和肺炎克雷伯菌(0.25%)泛耐药株。临床应对这些泛耐药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 多重耐药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精子症患者血清及精液中性激素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玲 余莉华 杨志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4期2037-2038,共2页
目的探讨性激素在无精子症患者血清及精液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6例无精子症患者和26例有正常生育能力的男性的血清和精液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垂体泌乳素(PRL)、雌激素(E2)和睾酮(T)水平并进行... 目的探讨性激素在无精子症患者血清及精液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6例无精子症患者和26例有正常生育能力的男性的血清和精液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垂体泌乳素(PRL)、雌激素(E2)和睾酮(T)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无精子症患者血清FSH、LH、PRL、E2水平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无精子症患者精液FSH水平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精液LH、PRL和E2与对照者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精子症患者血清及精液中T水平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SH是评价睾丸功能的重要指标,均能在血清和精液中表达,血清性激素检测是诊断无精子症不可缺少的指标,精液性激素检测是评估男性生育力的一项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精液 性腺甾类激素 无精子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sTim-3/HMGB1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TGF-β斑点形成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庞盼 朱玥洁 +4 位作者 胡金伟 贾斌 甫拉提.热西提 张峰波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 Tim-3)、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特点,分析这些变化与布鲁氏菌感染的关联性。方法:28例未经治疗布鲁氏菌病患者为布病病例组,28例在年...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 Tim-3)、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特点,分析这些变化与布鲁氏菌感染的关联性。方法:28例未经治疗布鲁氏菌病患者为布病病例组,28例在年龄和性别上与布病病例组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了布病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s Tim-3和HMGB1的水平,通过ELISPOT法检测了这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布鲁氏菌抗原刺激产生TGF-β的斑点形成细胞(SFC)。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中s Tim-3和HMGB1水平及PBMC中产生TGF-β的SFC均明显增高(P<0.01);产生TGF-β的SFC与血清HMGB1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中s Tim-3和HMGB1升高,且在布鲁氏菌抗原刺激后PBMC中产生TGF-β的SFC亦升高,这些分子可能参与了布鲁氏菌感染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与免疫逃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m-3 HMGB1 TGF-Β 布鲁氏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患者中PD-1和PD-L1的表达 被引量:11
16
作者 庞盼 张峰波 +5 位作者 朱玥洁 贾斌 张跃新 张春桃 甫拉提.热西提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38-1842,共5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配体(PD-L1)以及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配体(PD-L1)以及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与6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中PD-1的表达,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中PD-L1的表达,同时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血清中TGF-β和IL-10的变化,采用Pearson法分析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PD-1与TGF-β及IL-10的相关性,并对34例布鲁氏菌病治愈患者进行了追踪随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布鲁氏菌病患者组外周血中PD-1、PD-L1的表达及血清中TGF-β和IL-10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而治愈组外周血中PD-1、PD-L1的表达及血清中TGF-β和IL-10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并且布鲁氏菌病患者组PD-1的表达与TGF-β(r=0.817,P<0.01)及IL-10均呈正相关(r=0.835,P<0.01)。结论:PD-1/PD-L1及TGF-β和IL-10在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布鲁氏菌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负性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PD-L1 布鲁氏菌病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合并脊柱炎和关节炎的疼痛分值与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IL-4和IL-2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19
17
作者 庞盼 张甜 +3 位作者 关建萍 张峰波 扈会整 彭巧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880-1886,共7页
目的:通过评估布鲁氏菌病患者脊柱炎和关节炎疼痛分值以及检测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中IFN-γ、TNF-α、IL-6、IL-4和IL-2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疼痛症状与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收集307例(其中104例脊柱炎、133... 目的:通过评估布鲁氏菌病患者脊柱炎和关节炎疼痛分值以及检测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中IFN-γ、TNF-α、IL-6、IL-4和IL-2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疼痛症状与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收集307例(其中104例脊柱炎、133例关节炎、70例既有脊柱炎又有关节炎)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标本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IFN-γ、TNF-α、IL-6、IL-4和IL-2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布病合并关节炎和脊柱炎患者中IFN-γ和IL-2的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布病患者疼痛分值改变时,IFN-γ和IL-2的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布病合并关节炎和脊柱炎患者中TNF-α、IL-6和IL-4的水平增高,且患者疼痛分值越高,TNF-α、IL-6和IL-4的水平也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鲁氏菌病患者疼痛分值越高,Th2细胞因子(IL-4)的免疫抑制功能相对增强,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炎性反应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细胞因子 关节炎 脊柱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在蠕虫感染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安梦婷 张峰波 +1 位作者 赵骁 丁剑冰(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646-1650,共5页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是在巴西日圆线虫模型中发现的一群新的非B非T的固有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肠、肝脏、脾脏等组织中。最新研究表明,ILC2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蠕虫感染的免疫过程。本文就ILC2在蠕虫感染免疫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蠕虫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BAK1、BCL2基因表达对HCC的HepG2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明 马玲 马颖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沉默BAK1、BCL2基因表达对肝细胞肝癌(HCC)HepG2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影响。方法:将HCC HepG2细胞30株随机分为control组(不作转染处理)、NC-siRNA组(将NC-siRNA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BAK1-siRNA组(将BAK1-siRNA... 目的:探讨沉默BAK1、BCL2基因表达对肝细胞肝癌(HCC)HepG2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影响。方法:将HCC HepG2细胞30株随机分为control组(不作转染处理)、NC-siRNA组(将NC-siRNA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BAK1-siRNA组(将BAK1-siRNA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BCL2-siRNA组(将BCL2-siRNA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BAK1+BCL2组(将BAK1-siRNA、BCL2-siRNA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每组各6株;分别采用qRT-PCR法、CCK8法、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HepG2细胞BAK1和BCL2基因表达、增殖率、侵袭和转移能力。结果:BAK1+BCL2 siRNA组HepG2细胞中BAK1、BCL2 mRNA表达量、细胞增殖率、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能力低于BCL2-siRNA组、BAK1-siRNA组、NC-siRNA组、control组(P<0.05);BAK1+BCL2 siRNA组HepG2细胞增殖率随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沉默BAK1、BCL2基因表达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细胞增殖及侵袭,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K1 BCL2 肝癌HEPG2细胞 增殖 侵袭 转移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