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hiPSCs-CMs的miRNA-452/Let7i超声分子探针构建
1
作者 买尔哈巴·依布拉音 王子航 +3 位作者 王伟 杨灵洁 关丽娜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1-617,共7页
目的构建载miRNA-452/Let-7i的超声分子探针,体外分析其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iPSCs-CMs)的靶向效果。材料与方法合成生物素化核心脂质微泡(NBs)、携带过表达miRNA-452/Let-7i的腺病毒的脂质微泡(Ad-miR-452/Let-7i)和携带... 目的构建载miRNA-452/Let-7i的超声分子探针,体外分析其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hiPSCs-CMs)的靶向效果。材料与方法合成生物素化核心脂质微泡(NBs)、携带过表达miRNA-452/Let-7i的腺病毒的脂质微泡(Ad-miR-452/Let-7i)和携带过表达miRNA-452/Let-7i的腺病毒及靶向蛋白MYH6的超声分子探针(Ad-miR-452/Let7i-MYH6),比较荧光蛋白表达率验证其结合情况。测量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造影成像能力,评估生物安全性等。将hiPSCs-CMs分为Ad-miR-452/Let-7i组和Ad-miR-452/Let7i-MYH6组,比较细胞结合情况。结果构建的NBs、Ad-miR-452/Let-7i以及Ad-miR-452/Let7i-MYH6形态规则,稳定性好;其浓度分别为(1.62±0.40)×10^(8)个/ml、(1.83±0.20)×10^(8)个/ml、(1.35±0.33)×10^(8)个/ml,平均粒径分别为(605.94±17.46)nm、(726.53±14.95)nm、(729.31±16.62)nm,电位分别为(2.61±0.30)mV、(-11.21±0.71)mV、(-12.28±0.52)mV,分散度分别为0.24±0.07、0.26±0.14、0.25±0.13。在浓度为107个/ml时,3种样品的造影强度分别为99.24±5.04、102.18±3.61、99.07±3.87。载miRNAs超声分子探针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体外显影持续超过15 min,可与hiPSC-CMs特异性结合。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超声分子探针具有稳定性及体外靶向性,能有效提高病毒转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科 转染 超声学 分子探针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超声心动图规范化操作指南 被引量:42
2
作者 张运 尹立雪 +6 位作者 邓又斌 任卫东 穆玉明 张梅 许迪 王胰 丁戈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2-638,共7页
1负荷超声心动图的原理根据经典的心肌缺血进展层级金字塔模型(图1),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异常早于心电图改变,因此其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优于心电图。
关键词 负荷超声心动图 规范化操作 指南 室壁运动异常 心肌缺血 心电图 金字塔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洪科 张小宁 +2 位作者 刘培琴 周君 张晓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技术联合评价和随访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技术联合评价和随访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且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71例,采用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原狭窄处内径由术前(3.13±0.83)mm增加至术后1周的(4.77±0.51)mm(P<0.05)、术后1年的(4.64±0.52)mm(P<0.05);颈动脉狭窄处PSV由术前(190.69±113.65)cm/s,降至术后1周的(86.15±30.52)cm/s(P<0.05)、术后1年的(90.28±29.79)cm/s(P<0.05);患侧MCA的PSV由术前(77.68±14.66)cm/s,术后1周升高为(115.62±22.32)cm/s(P<0.05),术后1年升高为(108.89±20.29)cm/s(P<0.05),PI值由术前(0.81±0.01),术后1周提高到(1.07±0.01)(P<0.05)、术后1年提高到(1.06±0.02)(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提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颈动脉血管内径及脑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可以作为准确评价和随访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疗效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功能及二尖瓣构型的变化 被引量:21
4
作者 吴治胜 史琪 +1 位作者 武洋 唐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RT-3DE)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未复发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容积参数与二尖瓣参数的变化,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资料与方法对57例NVAF患者RFCA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3个月进行RT-3D...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RT-3DE)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未复发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容积参数与二尖瓣参数的变化,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资料与方法对57例NVAF患者RFCA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3个月进行RT-3DE检查,测量左心房容积,应用分析软件获取收缩中期二尖瓣构型相关参数。分析手术前后左心房参数及二尖瓣参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并进行重复性检验。结果术后3 d及1个月各指标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左心房最大容积和左心房收缩前容积减小,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左心房扩张指数及左心房整体射血分数均增加(P均<0.05)。术后3个月瓣环前后直径、瓣环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瓣环周长、瓣环联合处直径、瓣环三维面积、瓣环二维面积、非平面角度、幕状区容积较术前及术后3 d内减小,瓣环高度增大(P均<0.05);术后3 d内幕状区高度、球形指数及瓣环最大位移、最大位移速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房容积参数与二尖瓣参数、左心房功能参数与二尖瓣参数、左心房功能与容积参数之间均呈显著相关(P均<0.05)。重复性检验显示,观察者间及观察者自身均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NVAF患者RFCA术后左心房开始缩小,左心房功能进一步恢复,二尖瓣“鞍型”结构进一步向正常结构转变,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有明显差异,且左心房与二尖瓣构型之间的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超声心动图 三维 导管消融术 心房功能 二尖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左心房功能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灵洁 穆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777-2779,共3页
左心房(left atrium,LA)在协调心脏整体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在心动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存功能、管道功能以及辅助泵功能。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three.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RT-3DE)可重建心... 左心房(left atrium,LA)在协调心脏整体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在心动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存功能、管道功能以及辅助泵功能。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three.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RT-3DE)可重建心脏三维立体结构,近年来应用其评价LA功能成为研究热点。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早期就已出现LA大小和功能的改变.有效及准确地评价冠心病LA功能的改变对于早期制定临床干预措施、评价治疗效果及估测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RT-3DE评价冠心病LA容量及功能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冠心病患者 左心房功能 应用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三维立体结构 临床意义 心动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右心室容积和瓣环运动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治胜 夏普海提.阿迪力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18-1821,共4页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TR-3DE)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对右心房室结构和瓣环运动的影响。方法收集37例经ASD封堵术封堵成功的继发孔型ASD患者,于术前1天、术后1个月和3个月行TR-3DE检查,分析并比较封堵术前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TR-3DE)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对右心房室结构和瓣环运动的影响。方法收集37例经ASD封堵术封堵成功的继发孔型ASD患者,于术前1天、术后1个月和3个月行TR-3DE检查,分析并比较封堵术前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房舒张末期容积(RAEDV)、右心房收缩末期容积(RAES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和三尖瓣环位移(TAD)差异,计算术后3个月RVEDV、RVESV、RAEDV、RAESV变化率,分析术后右心容积变化率与封堵器直径、房间隔心内膜垫残端与三尖瓣环位移的相关性。结果封堵术后1个月和3个月RVEDV、RVESV、RAEDV、RAESV、RVEF和TAD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1个月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封堵器直径与RVEDV,RVESV,RAEDV和RAESV变化率均呈正相关(r=0.98、0.89、0.87、0.87,P<0.05),心内膜垫残端与三尖瓣环位移无明显相关性(r=0.18,P>0.05)。结论 ASD患者封堵术治疗后右心室容量及三尖瓣环位移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可通过TR-3DE进行有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心室功能 瓣环运动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和非靶向微泡联合尿激酶超声溶栓的电镜表现 被引量:1
7
作者 关丽娜 王春梅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比较靶向和非靶向微泡联合尿激酶超声溶栓的电镜表现。方法将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片段(RGDS)与尿激酶(UK)以及超声微泡(SonoVue)通过机械振荡法,制备成靶向微泡。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单侧股动脉制备在体混合性血栓,并分为... 目的比较靶向和非靶向微泡联合尿激酶超声溶栓的电镜表现。方法将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片段(RGDS)与尿激酶(UK)以及超声微泡(SonoVue)通过机械振荡法,制备成靶向微泡。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单侧股动脉制备在体混合性血栓,并分为单纯超声辐照组(US组)、超声辐照+非靶向微泡造影剂+UK组(US+M+UK组)、超声辐照+靶向微泡造影剂+UK组(US+RGDS+UK组)。通过超声及多普勒血流仪观察溶栓效果,然后对股动脉离体标本行HE染色,并观察电镜表现。结果溶栓20 min后,与US组和US+M+UK组比较,US+RGDS+UK组血流量明显恢复(P均<0.05),US组与US+M+U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US+M+UK组HE染色显示管腔内充满血栓,血小板梁呈颗粒状、不致密,扫描电镜示粗大束状的胶原纤维上疏松附着少量细小纤维蛋白丝,大部分断裂;透射电镜示血栓大部分溶解为空泡状,可见白细胞或血小板降解的碎片。US+RGDS+UK组HE染色显示血栓完全溶解;扫描电镜示血栓的纤维网状结构被破坏,纤维蛋白完全的溶解;透射电镜示血栓降解为高电子密度的颗粒。结论血栓结构的空泡化、纤维蛋白网架结构完全崩解和纤维蛋白的完全溶解是靶向微泡和UK联合溶栓的主要电镜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 溶栓治疗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超声观察心功能变化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穆玉明 卢寒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共4页
随着社会结构向老龄化转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攀升。及时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超声成像技术对评价ACS患者缺血心肌及心功能改变情况具有突出优势,对判断病情发展与预后有重要... 随着社会结构向老龄化转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攀升。及时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超声成像技术对评价ACS患者缺血心肌及心功能改变情况具有突出优势,对判断病情发展与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超声技术评估PCI术后心功能变化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靶向载基因超声纳米泡效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关丽娜 魏圆圆 +2 位作者 窦静 艾丽菲热·艾尼玩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优选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介导载基因靶向纳米泡(T-NB)爆破的条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纳米泡,以生物素-亲和素-生物素连接方法制备pAd-AAV-9/miRNA-1 T-NB,观察其基本理化性质。基于机械指数(0.6、0.9、1.2、1.5)、T-NB... 目的优选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介导载基因靶向纳米泡(T-NB)爆破的条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纳米泡,以生物素-亲和素-生物素连接方法制备pAd-AAV-9/miRNA-1 T-NB,观察其基本理化性质。基于机械指数(0.6、0.9、1.2、1.5)、T-NB溶液浓度(10^(5)/ml、10^(6)/ml、10^(7)/ml、10^(8)/ml)及辐照时间(30、45、60、120 s)设计三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评价不同超声辐照参数对T-NB溶液信号强度的影响。结果pAd-AAV-9/miRNA-1 T-NB溶液为乳白色混悬液,浓度(0.74±0.10)×10^(8)/ml;T-NB为大小相近的球形,平均粒径(443.97±12.84)nm,平均电位(-7.33±0.09)mV。在不同辐照条件下,T-NB溶液的信号强度不同。机械指数、T-NB浓度及辐照时间均可显著影响信号强度(P均<0.05)。影响T-NB爆破的因素依次为机械指数、T-NB溶液浓度及辐照时间,机械指数0.6、T-NB浓度10^(6)/ml、辐照时间120 s为其最优组合。结论机械指数0.6、T-NB溶液浓度10^(6)/ml、辐照时间120 s为UTMD技术载基因T-NB的最优爆破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 机械指数 超声检查 正交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评价不同级别高血压颅内、外段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方方 韩伟 +1 位作者 穆玉明 史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53-135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颅内、外段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将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分级分为1~3级高血压组,另选正常对照组50名。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颅内、外段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将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分级分为1~3级高血压组,另选正常对照组50名。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别对各组颈内动脉系颅外段的颈内动脉和颅内段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的颅外段椎动脉2和颅内段的大脑后动脉、椎动脉1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结果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均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PSV和EDV减低,PI和RI增加。颈内动脉系的PSV和EDV在2级高血压组减低,椎-基底动脉系在1级高血压组EDV减低,RI增加。椎-基底动脉系除3级高血压组的颅内段大脑后动脉和颅外段椎动脉2的PI及RI呈负相关外,两系的2级和3级高血压组的颅内、外参数相关均呈正相关。结论 2级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系PSV和EDV降低,1级高血压患者椎-基底动脉系EDV降低和RI增高。颅内、外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仅在2级高血压以上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 超声检查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尿激酶靶向微泡在超声介导下对兔股动脉溶栓的作用
11
作者 阿丽米娜.阿文 关丽娜 +1 位作者 虎晓梅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61-565,571,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超声频率联合携尿激酶的靶向微泡造影剂对兔股动脉血栓的溶解作用,探讨影响溶栓作用的主要因素,寻找微循环再栓塞的相关指标。材料与方法 7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单侧股动脉血栓模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12组,每组6只。... 目的观察不同超声频率联合携尿激酶的靶向微泡造影剂对兔股动脉血栓的溶解作用,探讨影响溶栓作用的主要因素,寻找微循环再栓塞的相关指标。材料与方法 7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单侧股动脉血栓模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12组,每组6只。根据超声频率(1.6、2.2、2.8 MHz)、超声照射时间(30、60 min)、尿激酶剂量(3、6 mg)3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实验组合。靶向微泡携带尿激酶在低频超声辅助照射下溶栓,观察血管的溶通情况,并通过HE染色证实有无微循环再栓塞。抽取兔血检测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P/T比值(6-keto-PGF1a/TXB2)及P-选择素(SP)等指标。结果超声频率2.2 MHz、超声照射时间30 min、尿激酶剂量3 mg组血管全部溶通且无微栓塞发生;其余各组均有未溶通或合并微循环再栓塞发生的情况。溶栓后无微栓塞组的兔6-keto-PGF1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频率2.2 MHz、超声照射时间30 min、尿激酶低剂量3 mg的条件下溶栓可实现血管的完全溶通。超声频率、超声照射时间及尿激酶剂量一定时可有效溶解血栓,但在溶栓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微循环的再栓塞。6-keto-PGF1a含量的升高对降低微循环再栓塞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股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微循环 血栓溶解疗法 造影剂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超声造影在体定量评价大鼠移植后卵巢新生血管
12
作者 王国栋 张姗 +1 位作者 狄娜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观察以抗苗勒管(AMH)激素靶向纳米泡(AMH-NB)为超声造影剂在体定量评价大鼠自体卵巢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的价值。方法制备AMH-NB并检测其基本物理特性。建立大鼠自体卵巢移植模型,于术后第7天行靶向(AMH-NB)、非靶向(N-NB)及声诺维(S... 目的观察以抗苗勒管(AMH)激素靶向纳米泡(AMH-NB)为超声造影剂在体定量评价大鼠自体卵巢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的价值。方法制备AMH-NB并检测其基本物理特性。建立大鼠自体卵巢移植模型,于术后第7天行靶向(AMH-NB)、非靶向(N-NB)及声诺维(SonoVue)超声造影,获得峰值强度(PI)和达峰时间(TTP)。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并对PI、TTP与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制备的AMH-NB粒径(622.67±33.65)nm,分布均匀,浓度(2.90±0.26)×10^8/ml。AMH-NB超声造影显示卵巢PI为(7.93±0.65)dB,TTP为(42.53±1.74)s;N-NB造影PI为(6.14±0.44)dB,TTP为(54.35±1.73)s;声诺维造影PI为(4.15±0.83)dB,TTP为(28.71±1.18)s(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移植后卵巢微血管密度为(61.20±6.84)/HP,组织学分析AMH-NB可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组织间隙并与AMH结合。AMH-NB造影所示PI、TTP与MVD呈高度相关(r=0.84、-0.84,P均<0.05)。结论利用AMH-NB进行超声造影可实现定性、定量评价大鼠移植后卵巢新生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微泡 新生血管形成 生理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0
13
作者 穆玉明 韩伟 +3 位作者 吴伟春 汪师贞 吐尔逊娜依 唐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1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 13 7例受检者包括 :脑梗死组 3 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5 9例及对照组 40例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 13 7例受检者包括 :脑梗死组 3 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5 9例及对照组 40例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 中膜厚度 (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 ,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 (RI)、血管搏动指数 (PI)、血流量 ,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 ,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 73 .7%、2 8.8%和 2 5 %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最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 ,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 ,PI和RI均增高 ,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最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 ,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 超声 斑块 内-中膜厚度 血流动力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左室心肌重构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穆玉明 刘丽云 +1 位作者 唐琪 韩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4-876,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心肌重构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方法 63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和22例对照者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干内中膜厚度(CCA IMT)、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斑块以及...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心肌重构与颈动脉重构的相关性。方法 63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和22例对照者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干内中膜厚度(CCA IMT)、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斑块以及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EH组中,又分为LVMI正常组和LVMI增高组。结果 EH组CCA IMT和BIMT高于对照组,其中LVMI增高组最高。EH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降低,PSV/ED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高。斑块检出率及严重程度在LVMI增高组最高,LVMI正常组次之,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VMI与IMT、BIMT、PI、RI呈正相关,与PSV、EDV呈负相关。结论 高血压病颈动脉重构的发生早于左室心肌重构,且两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重构 左室心肌 血管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穆玉明 黄季江 +3 位作者 段建中 韩伟 唐琪 吐尔逊娜依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取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受检者36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狭窄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单侧及双侧斑块组,分别测...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取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受检者36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狭窄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单侧及双侧斑块组,分别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的增加和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IMT增厚;随着颈动脉斑块检出部位的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累及部位的多少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 颈动脉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单支重度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右心室功能变化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春梅 庄晓晨 +1 位作者 关丽娜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以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单支重度病变患者PCI术前后右心室(RV)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5例接受支架植入术的单支重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病例组,42例无明显狭窄者为对照组。PCI术前及术后1、3个月采集二维及三维超... 目的以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单支重度病变患者PCI术前后右心室(RV)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5例接受支架植入术的单支重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病例组,42例无明显狭窄者为对照组。PCI术前及术后1、3个月采集二维及三维超声图像,测量并计算右心室常规参数及三维应变指标,分析三维图像获取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3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3D)、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3D)、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及右心室游离壁(FW)和室间隔(Sep)纵向应变(RVLS)。结果病例组术前右心室心肌功能指数(RVMPI)较对照组增大(P<0.05),TAPSE-3D、Sep-RVLS和FW-RVLS显著减小(P均<0.05),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者FW-RVLS减小更明显(P<0.05),其他参数在不同病变血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术后右心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单支重度病变引起RV功能受损,以RCA病变患者受损更著,FW-RVLS具有较好提示意义;PCI术后RV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室功能 斑点追踪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旋转和扭转 被引量:9
17
作者 秦川 吐尔逊娜依.阿迪 +1 位作者 穆玉明 韩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7-809,共3页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显像(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旋转和扭转运动早期改变的价值。方法对65例左心室正常构型(LVN)的EH患者和45名正常人,经胸采集左心室短轴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的二维图像,计算心底水平旋转角度峰值(MV-Prot)...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显像(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旋转和扭转运动早期改变的价值。方法对65例左心室正常构型(LVN)的EH患者和45名正常人,经胸采集左心室短轴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的二维图像,计算心底水平旋转角度峰值(MV-Prot)、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峰值(AP-Prot)、扭转角度峰值(Ptw)、收缩期末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期末扭转角度(MVOtw)、解扭转率(UntwR)和解扭转减半时间(HTU)。结果在NLAE组和LAE组中,MV-Prot和AP-Pro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NLAE组和LAE组MV-Prot、AP-Prot、Ptw、AVCtw和MVOtw增大,UntwR减低、HTU延长。结论EH患者早期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功能改变的特征是心尖部相对心底部旋转优势消失、旋转和扭转增高、解扭转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旋转 扭转 斑点追踪显像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RGDS靶向溶栓造影剂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7
18
作者 韩伟 李玲 穆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5-928,共4页
目的探索制备同时携带尿激酶及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RGDS)靶向溶栓造影剂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尿激酶、RGDS荧光双标记后,根据尿激酶及RGDS不同质量比(1∶1、2∶1及1∶2)分为3组,采用直接连接法制备,并检测三组微... 目的探索制备同时携带尿激酶及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RGDS)靶向溶栓造影剂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尿激酶、RGDS荧光双标记后,根据尿激酶及RGDS不同质量比(1∶1、2∶1及1∶2)分为3组,采用直接连接法制备,并检测三组微泡大小、形态、荧光亮度,微泡与尿激酶及RGDS的结合率。结果通过直接连接法可以将声诺维、尿激酶及RGDS三者结合,以尿激酶和RGDS呈1∶1比例配制的最佳,洗涤前、后微泡表面均可激发出绿色及橙红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洗涤后尿激酶携带率为(72.3±9.4)%,RGDS携带率为(64.6±10.2)%。结论携带尿激酶及RGDS的靶向溶栓造影剂能够成功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质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 微泡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晓丽 曾倩倩 +2 位作者 穆玉明 曹桂秋 李艳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15-821,共7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的变化。资料与方法选取60例左心室正常构型(LVN)的EH患者,按照左心房内径指数(LAI)分为无左心房扩大(NLAE)组30例和左心房扩大(LAE)组30例,以30例健康人为对...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的变化。资料与方法选取60例左心室正常构型(LVN)的EH患者,按照左心房内径指数(LAI)分为无左心房扩大(NLAE)组30例和左心房扩大(LAE)组30例,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记录并储存左心室心尖位四腔观、三腔观、二腔观及左心室长轴观水平的二维图像,留取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分别用STI技术获取左心房前壁、后壁、侧壁、下壁、房间隔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sr、Esr、Asr),计算其平均值(mSRs、mSRe、mSRa)。应用二维Simpson法计算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和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LAE组和LAE组左心房各壁峰值应变率Ssr、Esr降低,Asr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各壁Ssr、Esr及Asr心底段应变率均低于基底段(P<0.05),NLAE组及LAE组部分节段与基段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LAE组mSRa与LAAEF呈显著正相关(r=0.735,P=0.000)。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房舒缩运动规律减弱或消失,左心房辅泵功能代偿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心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向散射积分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灌注恢复特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穆玉明 景江新 +3 位作者 古丽齐满 吐尔逊娜依 韩伟 唐琪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应用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定量评价 PTCA支架植入术后心肌灌注的恢复特性。方法 选择 40 例PTCA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其中心肌缺血组和心肌梗死组各 20 例。用 IBS技术,于手术前、术后 3 天、1 个月和 3 个月测量支架植入血管所...  目的 应用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定量评价 PTCA支架植入术后心肌灌注的恢复特性。方法 选择 40 例PTCA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其中心肌缺血组和心肌梗死组各 20 例。用 IBS技术,于手术前、术后 3 天、1 个月和 3 个月测量支架植入血管所对应的供血心肌节段 IBS和 IBS的变化幅度(CVIB),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E/A值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结果 心肌缺血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 IBS降低和CVIB升高分别出现在术后3天和1月。梗死组心肌EF值与FS值术后3次随访均较术前增加;缺血组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善出现在术后3个月。缺血组和梗死组术后E/A增加,IVRT减小分别出现在术后3个月和 1 个月。缺血组和梗死组左室 EF分别与心肌的CVIB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6和0.537),与校正 IBS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1 和-0.556)。结论 IBS技术可定量评价PTCA支架植入术后心肌的血供恢复和功能变化,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术后心肌灌注的改善各具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向散射积分 心肌灌注 冠心病介入治疗 PTCA支架 左室等容舒张时间 左室短轴缩短率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左室射血分数 心肌收缩功能 植入术后 定量评价 CVIB 二尖瓣血流 IBS 支架植入 IVRT 功能变化 血供恢复 手术前 出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