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MHR和NHR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行PCI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刘成 刘森 +4 位作者 杨红 金梦龙 刘紫阳 付真彦 马依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8-953,共6页
目的 探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H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和中性粒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 目的 探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H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和中性粒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严格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共纳入6 281例患者,分为PCI组和non-PCI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介入治疗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THR、MHR和NH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联。使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HR、MHR和NHR单一指标和联合指标对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的影响因素和预测价值。结果 与Non-PCI组比较,PCI组年龄偏大,男性占比、患糖尿病占比、THR、MHR、NHR、Gensini评分高于Non-PCI组,既往支架植入比例少于Non-PCI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HR(r=0.351,P<0.001)、MHR(r=0.192,P<0.001)和NHR(r=0.236,P<0.001)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Gensini评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50岁、男性、患糖尿病、THR、MHR、NHR是冠心病患者行PCI独立危险因素,既往支架植入史是冠心病患者行PCI的保护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THR、MHR和NHR三者联合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809,95%CI:0.798~0.820)。结论 THR、MHR和NH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对评估冠心病行PCI治疗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HR)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 中性粒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 冠状动脉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静 张铁亮 +1 位作者 戴远辉 黄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60-1063,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行PCI的1 4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C-14尿素呼吸实验结果分为Hp阳性患者921例,Hp阴性患者561例(H...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行PCI的1 4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C-14尿素呼吸实验结果分为Hp阳性患者921例,Hp阴性患者561例(Hp阴性组),同时根据患者是否接受Hp根除治疗将Hp阳性患者分为治疗组387例和非治疗组534例。收集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1年随访,对比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随访1年,非治疗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率(5.2%)显著高于Hp阴性组(1.8%)和治疗组(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治疗组呕血+黑便、黑便发生率(21.4%,57.1%)均高于治疗组(0,14.3%)和Hp阴性组(0,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治疗组贫血发生率(100%)显著高于治疗组(57.1%)和Hp阴性组(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阳性患者中,治疗组1年后Hp阴性率(82.4%)显著高于非治疗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阳性患者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会加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采取抗Hp治疗具有降低出血风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抗血小板药物 胃肠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傅德建 何剑 张向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LA)或左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或左心耳附壁血栓形成61例为血栓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和无附壁血栓形成278例为非血栓组(其中男性189例,女性89例)...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LA)或左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或左心耳附壁血栓形成61例为血栓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和无附壁血栓形成278例为非血栓组(其中男性189例,女性89例),对两组的既往史、烟酒史、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左心房内径[(47.0±6.8)mm比(39.1±6.7)mm,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53.8±14.8)%比(60.6±9.9)%,P=0.001];服用阿司匹林[23.0%比48.9%,P=0.000],非阵发性房颤[41.0%比22.7%,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191,95%CI 1.126~1.261),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69,95%CI 0.941~0.997),服用阿司匹林(OR=0.308,95%CI 0.141~0.674),非阵发性房颤(OR=2.412,95%CI 1.097~5.304)是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房直径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是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服用阿司匹林对预防房颤血栓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