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结合瘤内瘤周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非肿块强化病灶良恶性中的价值研究
1
作者 杨亭 刘雪雯 +2 位作者 刘瑶 白芙蓉 姚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163,203,共8页
目的旨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结合肿瘤内区域(intratumoral region,ITR)和肿瘤周围区域(peritumoral region,PTR)影像组学在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 enhan... 目的旨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结合肿瘤内区域(intratumoral region,ITR)和肿瘤周围区域(peritumoral region,PTR)影像组学在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 enhanced,NME)病灶中的优势,探讨不同PTR范围对乳腺NME病灶诊断效能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9月期间的168例患者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17)和验证集(n=51)。基于DCE-MRI图像,使用ITK-SNAP软件半自动勾画病灶ITR并自动扩展PTR。提取肿瘤内部以及肿瘤周围3、4、5 mm扩展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构建ITR、PTR 3 mm、PTR4 mm和PTR 5 mm的影像模型。将最优PTR模型与ITR模型相结合组成最优影像组学模型。加入临床特征,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建立临床模型。最后,对临床模型、最优影像组学模型和引入临床特征与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进行综合评估。结合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进行分析。此外,采用SHAP图(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对模型特征进行深入解析。结果研究结果发现,ITR-PTR 4 mm区域的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优(训练集:0.822,验证集0.782)。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模型中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与良恶性病灶呈显著正相关(r=0.681,P<0.001)。最终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AUC达到了0.912;在验证集中,AUC为0.806。DCA曲线表明联合模型的临床效能最高,同时在校准曲线中贴近对角线,证明联合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泛化能力也较好。结论研究发现,结合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联合模型能够有效鉴别乳腺MRI中性质待定的良恶性NME病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非肿块强化病灶 放射组学 瘤周区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因素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价值
2
作者 伊木然·苏比 帕哈提·吐逊江 +5 位作者 艾尼卡尔江·艾合麦提 罕迦尔别克·库锟 徐蕊 韩秉艳 谢超 王云玲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40,共9页
目的探究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因素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个中心就诊的7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我们将中心1中的数据集的... 目的探究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因素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个中心就诊的7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我们将中心1中的数据集的624例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436例)与内部验证集(188例),对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有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临床因素模型,基于MRI图像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结合临床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预测AIS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中心2的106例患者数据用于外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为了比较不同模型之间AU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模型之间的AUC差异的显著性。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中临床因素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出血转化的AUC分别为0.810(95%CI:0.756~0.864)、0.896(95%CI:0.865~0.928)和0.928(95%CI:0.899~0.958),在内部验证集中,临床因素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出血转化的AUC分别为0.757(95%CI:0.671~0.843)、0.852(95%CI:0.791~0.913)和0.872(95%CI:0.809~0.935),此外,各模型在外部验证集中同样显示出良好的性能,AUC分别为0.720(95%CI:0.602~0.839)、0.804(95%CI:0.711~0.897)、0.828(95%CI:0.751~0.90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的净获益率最高。结论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因素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化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建立的联合模型预测价值最高,可应用于卒中后出血转化的风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转化 磁共振成像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瘤周的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侯娟 刘文亚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0-234,共5页
肿瘤瘤周是指肿瘤性病变与健康组织交界区,该区域的微环境有其独特的物理和免疫特性,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组学融合了一系列计算机技术,从多模态医学图像上提取大量的高维定量特征,挖掘这些特征与疾病诊... 肿瘤瘤周是指肿瘤性病变与健康组织交界区,该区域的微环境有其独特的物理和免疫特性,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组学融合了一系列计算机技术,从多模态医学图像上提取大量的高维定量特征,挖掘这些特征与疾病诊断、预后等的相关性,为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提供定量和客观的支持。本文在复习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瘤周组织的分割、瘤周影像组学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和病理分型、肿瘤基因学、疗效及预后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等相关研究现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和精准诊疗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瘤周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新伟 吴月 +2 位作者 张瑜 刘俊诗 邢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预测能力。方法:针对前期研究建立的PCA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MACE的AUC达0.89),本研究连续性纳入440例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外部验证... 目的:探究基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预测能力。方法:针对前期研究建立的PCA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MACE的AUC达0.89),本研究连续性纳入440例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外部验证。根据PCAT影像组学分析结果将患者划分为高风险组(214例)和低风险组(226例),通过电话、调阅病历等方式随访MACE事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5.68个月,共发生MACE 79例,其中高危组54例,低危组2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为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3,95%CI 1.00~1.06,P=0.014),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PCAT高风险组发生MACE风险明显增高(HR=2.56,95%CI 1.53~4.28,P<0.001),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高风险组则没有统计学差异(P=0.729)。结论:基于PCA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MACE的预测和危险分层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中均得到了验证,且明显优于FAI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影像组学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不同插值预测脑转移瘤EGFR和HER2表达状态:一项双中心研究
5
作者 李嫣然 王俭 +1 位作者 徐彩霞 靳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8-613,共6页
目的基于影像组学的不同插值预测脑转移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状态,并探索预测效果最佳的插值方法。方法回顾来自两个机... 目的基于影像组学的不同插值预测脑转移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状态,并探索预测效果最佳的插值方法。方法回顾来自两个机构共100例腺癌脑转移患者资料(56例患者基因表达为突变型EGFR或HER2阳性,44例患者基因表达为野生型EGFR或HER2阴性),在T1WI增强序列选择sitkNearestNeighbor,sitkLinear和sitkBSplines 3种插值分别提取1409个特征,将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选择信息性特征,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诊断模型,训练集用于模型训练,独立测试集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ROC曲线计算模型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基于sitkBSplines插值选定的19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模型显示良好的预测能力,在训练集中,模型的AUC为0.99,分类准确率为0.95,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7;在独立测试集中,AUC为0.86,灵敏度0.82,特异度0.78,准确率0.8。sitkBSplines在中心1及中心2的建模中均表现出高于其他插值的鉴别性能。而基于sitkLinear选定的9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模型在训练集和独立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4和0.53。结论MRI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腺癌脑转移瘤中EGFR突变/HER2状态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基于sitkBSplines插值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效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影像组学 EGFR HE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脏CT成像的影像组学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6
作者 张新伟 吴月 +2 位作者 栗岩 李杉 邢艳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2,共5页
随着影像组学的发展,其在心脏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增多,许多最新的研究表明影像组学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风险预测等方面展现出诸多价值,并优于传统影像特征模型。在精准医疗背景下,影像组学的应用为患者接受更个性化的治疗提供了理论... 随着影像组学的发展,其在心脏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增多,许多最新的研究表明影像组学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风险预测等方面展现出诸多价值,并优于传统影像特征模型。在精准医疗背景下,影像组学的应用为患者接受更个性化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基于心脏CT成像的影像组学在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目前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MGMT甲基化阳性高级别胶质瘤1p/19q缺失状态
7
作者 赵伟 黄海燕 +3 位作者 丁爽 罕迦尔别克·库锟 徐蕊 王云玲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45-1550,共6页
目的:基于多模态MRI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无创性预测MGMT甲基化阳性高级别胶质瘤的1p/19q缺失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3年9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肿瘤为MGMT甲基化阳性,其... 目的:基于多模态MRI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无创性预测MGMT甲基化阳性高级别胶质瘤的1p/19q缺失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3年9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肿瘤为MGMT甲基化阳性,其中合并1p19q共缺失者33例,非1p19q共缺失者73例。将所有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在T_(1)WI、T_(2)WI、T_(2)-FLAIR和CE-T_(1)WI四个序列的图像上,沿着肿瘤边缘逐层勾画ROI并生成容积感兴趣区(VOI)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进行特征降维,并应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特征筛选,随后分别采用自编码器(AE)、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四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MGMT甲基化阳性合并1p/19q共缺失状态的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AE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高级别胶质瘤MGMT甲基化阳性合并1p/19q缺失状态表现出较高的AUC,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24和0.864;而LR、RF和SVM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分别为0.950、1.000和0.951,在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777、0.773和0.786。结论:基于多模态MRI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有效预测MGMT甲基化阳性高级别胶质瘤的1p/19q缺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1p/19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绪荣 李白艳 +3 位作者 米娜娃尔 艾尔肯 夏依扎 姜鸿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9期912-914,共3页
目的 对胃肠间质肿瘤进行影像诊断分析。方法  5例胃肠间质瘤中 ,3例行胃肠造影 ,1例行小肠造影 ,2例行CT检查 ,2例行超声检查 ,3例行胃镜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发现胃贲门、胃体上部、胃底后壁、空肠、回肠间质瘤各 1例 ,均经手术... 目的 对胃肠间质肿瘤进行影像诊断分析。方法  5例胃肠间质瘤中 ,3例行胃肠造影 ,1例行小肠造影 ,2例行CT检查 ,2例行超声检查 ,3例行胃镜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发现胃贲门、胃体上部、胃底后壁、空肠、回肠间质瘤各 1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 2例免疫组化S 10 0 (+ ) ,Vim (+ ) ,Des(+ )。 1例CD3 4(+ ) ,PCNA(-) ,p5 3 (-)。结论 常规X线检查对照内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 ,对胃肠道外侵犯的肿瘤选择应用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肿瘤 影像学诊断 间质瘤 GIST 胃肠造影 X线检查 内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骨密度的差异性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圆 李晖 +3 位作者 刘文亚 程晓光 马华 王海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99-902,共4页
目的测量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QCT)骨密度(BMD)值,研究新疆地区正常男性人群骨密度现状,比较两种民族男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对20~82岁以上的704名符合健康标准的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汉族、维... 目的测量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QCT)骨密度(BMD)值,研究新疆地区正常男性人群骨密度现状,比较两种民族男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对20~82岁以上的704名符合健康标准的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QCT测量,按不同民族每5岁分为1个年龄组,比较两组各年龄段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结果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相同,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较汉族男性高(P<0.05)。随年龄增大,两民族男性骨密度均逐渐下降。65岁以后,汉族、维吾尔族男性骨量有加速下降的趋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加,65岁组及≥70岁组汉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15.91%、27.59%,维吾尔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21.43%、36.84%,≥70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骨密度变化规律相似,65岁以上男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维吾尔族老年男性更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腰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DR基因SNPs多态性与新疆维、汉民族育龄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圆 邢艳 +3 位作者 马华 刘文亚 王海涛 苏克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育龄女性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峰值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分别对新疆地区无亲缘关系、年龄20~40岁的305例汉族健康妇女和216例维吾尔族健康妇女进行 CDX2(rs11568820),TaqI(rs7...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育龄女性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峰值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分别对新疆地区无亲缘关系、年龄20~40岁的305例汉族健康妇女和216例维吾尔族健康妇女进行 CDX2(rs11568820),TaqI(rs731236),Tru9 I(rs757343)位点多态性检测,用定量CT(QCT)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BMD)。结果维、汉族育龄女性腰椎骨峰值出现的年龄段略有不同,但都在35岁达到。两民族女性CDX2(rs11568820),TaqI(rs731236), Tru9 I(rs75734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CDX2(rs11568820)基因型频率在维、汉两民族妇女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TaqI 位点T和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维族和汉族育龄女性中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与BMD的关系显示:CDX2(rs11568820),TaqI(rs731236),Tru9 I(rs757343)位点多态性与维族、汉族腰椎峰值骨密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但VDR基因TaqI携带Tt基因型的骨密度值在汉族与维族妇女比较时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携带Tt基因型的维族女性骨密度比汉族女性高。 Tru9I在汉族女性组中携带Tt基因型,其骨密度比携带tt型和TT型高,结论 VDR SNPs 的基因型与腰椎峰值骨密度具有种族差异性, CDX2( rs11568820), TaqI ( rs731236), Tru9 I ( rs757343)位点多态性对新疆地区维、汉族育龄女性腰椎峰值骨量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育龄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新疆汉、维两民族育龄女性腰椎峰值骨密度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圆 马华 +2 位作者 黄玉洁 代永亮 刘文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2-457,共6页
目的探讨非遗传因素对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新疆地区无亲缘关系、年龄在20-40岁的216例维吾尔族健康妇女和305例汉族健康妇女进行体型、锻炼情况、脑体力劳动(职业)、饮茶习惯、饮奶茶习惯、食用... 目的探讨非遗传因素对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新疆地区无亲缘关系、年龄在20-40岁的216例维吾尔族健康妇女和305例汉族健康妇女进行体型、锻炼情况、脑体力劳动(职业)、饮茶习惯、饮奶茶习惯、食用水果习惯、饮牛奶习惯、饮酸奶习惯、初次生育年龄、生育情况、哺乳史等非遗传因素的问卷调查及育龄女性腰椎的骨密度定量CT检查。结果对汉族育龄女性的峰值骨密度有影响的因素有:饮牛奶习惯、锻炼情况、食用水果习惯、脑体力劳动,提示本研究中这4个因素是影响汉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主要因素;对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有影响的因素有:饮茶习惯、饮奶茶习惯、饮牛奶习惯、食用水果习惯,提示本研究中这4个因素是影响维吾尔族育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峰值骨密度的非遗传因素中,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育龄女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骨密度 非遗传因素 育龄女性 汉族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结合回归模型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圆 代永亮 +3 位作者 马华 刘文亚 杨文 王海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13-616,共4页
目的测量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BMD),研究新疆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现状,建立该地区两民族定量CT(QCT)腰椎BMD数据库,探讨两种民族女性腰椎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机和QCT3000... 目的测量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BMD),研究新疆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现状,建立该地区两民族定量CT(QCT)腰椎BMD数据库,探讨两种民族女性腰椎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机和QCT3000骨密度分析系统对17~87岁的937名符合健康标准的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成年女性进行腰椎BMDQCT测量,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成年女性腰椎BMD随年龄的变化曲线,找出最佳拟合模型方程建立参考数据库,按不同民族5岁分为1个年龄组,比较两组BMD的差异.结果三次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均优于其他回归模型,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为0.593~0.626(P<0.001).维吾尔族女性腰椎出现峰值骨密度的年龄为25~29岁,早于汉族女性的30~34岁.随年龄增大,两种民族女性BMD均逐渐下降,50岁以后,骨量丢失有加速下降的趋势,65岁以上维吾尔族女性骨量丢失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女性腰椎BMD的QCT参考数据库,两种民族女性腰椎骨密度变化规律相似,50岁以后骨量丢失均显示有加速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年龄因素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数据库 维吾尔族 汉族 成年人 女(雌)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乐 贾文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3期379-381,共3页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影像学诊断 研究进展 血流动力学 慢性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汉两民族妇女腰椎峰值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华 赵圆 刘文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维族)、汉族两民族妇女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多态性与腰椎峰值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分别对乌鲁木齐地区无亲缘关系、年龄20~40岁的160例汉族健康妇女和135例维吾尔族健康妇女进行PCR-RFLP测定雌激素受体α基因...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维族)、汉族两民族妇女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多态性与腰椎峰值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分别对乌鲁木齐地区无亲缘关系、年龄20~40岁的160例汉族健康妇女和135例维吾尔族健康妇女进行PCR-RFLP测定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I及PvuⅡ多态性,用定量CT(QCT)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BMD)。结果维、汉族女性骨密度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维、汉族妇女ER-α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XbaI及PvuⅡ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维、汉两民族妇女中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协方差方法分析各基因型与BMD的关系显示:仅PvuⅡ多态性与维族妇女L2-4BMD值显著相关(P<0.05),Pp/pp基因型在L2-4BMD值明显低于PP基因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ER-α基因XbaI多态性对新疆地区维、汉族妇女腰椎峰值骨量无潜在影响;PvuⅡ多态性对维族妇女腰椎峰值骨量的达到和维持有关,与汉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雌激素受体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健康人群骨矿含量DXA测量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德浩 李白艳 张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2,126,共6页
目的通过测量乌鲁木齐市1485人维吾尔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MD),确定本市BMD正常参考值,并探讨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对乌鲁木齐市20岁以上的... 目的通过测量乌鲁木齐市1485人维吾尔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MD),确定本市BMD正常参考值,并探讨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对乌鲁木齐市20岁以上的维吾尔族健康人腰椎前后位、左侧股骨近端的BMD进行测定。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1年龄组,得出BMD值、标准差及累计丢失百分率。结果男性及女性腰椎骨峰值年龄段组均出现在35~39岁组,而股骨近端男性及女性骨峰值年龄段组均出现在20~24岁组,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骨密度下降,女性在50~74岁呈加速下降趋势,而男性无明显加速下降现象。结论达到骨峰值后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女性绝经后骨量丢失明显加快,男性下降缓慢,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男性。提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重点在中老年女性,同时老年男性也不容忽视。因此建立本地区健康维吾尔族人群骨峰值及诊断参考值,对于临床诊断早期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峰值 骨质疏松症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利霞 贾文霄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5期539-541,共3页
关键词 面肌痉挛 病因诊断 影像学 流行病学调查 常见疾病 面部肌肉 面部表情 语言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在糖尿病心肌病亚临床阶段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永顺 包梦圆 +1 位作者 张林鑫 邢艳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3,共6页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作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损伤和功能异常,而DCM早期诊断和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由于传统影像学技术对亚临床心肌病变的敏感性不足,近年来...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作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损伤和功能异常,而DCM早期诊断和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由于传统影像学技术对亚临床心肌病变的敏感性不足,近年来多参数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因其无创性、高分辨率及多功能成像能力,成为早期识别DCM亚临床阶段的重要工具,在近期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得到认可,相关研究不断推陈出新。本文将从心肌代谢异常、微循环功能障碍、心肌纤维化及心肌应变等方面,系统阐述CMR在DCM亚临床期病变诊断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分析CMR应用于DCM亚临床期诊断的优势和挑战,为未来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 磁共振波谱 心肌纤维化 心肌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细胞外容积分数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
18
作者 王泽华 吴英 +2 位作者 郭瑞 刘瑶 马静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5-100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69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69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MVI组(26例)和非MVI组(43例)。在CT平扫和平衡期图像上分别测量病灶内、病灶周边1.0 cm和1.0~2.0 cm范围内肝实质、以及同层面腹主动脉的CT值,计算细胞外容积分数(fE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临床和常规影像学特征中筛选MVI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临床-常规影像模型。基于CT平衡期测量的病灶fECV建立CT-ECV模型。联合临床、常规影像学特征高危因素和fECV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年龄(OR=0.101,P=0.024)、肿瘤包膜(OR=44.637,P<0.001)、瘤内血管(OR=13.235,P=0.008)和fECV(OR=0.833,P=0.014)是HCC微血管侵犯的高危因素,构建的临床-常规影像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敏感度为0.962%,特异度为0.767%。基于CT平衡期的fECV建立的CT-ECV模型的AUC为0.735,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46.5%。基于临床、常规影像学特征和fECV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951,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86.0%。列线图的校准曲线与理想线接近,DCA显示列线图具有更好的临床获益。结论: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可有效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微血管侵犯 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容积分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住院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娟 李白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981-983,共3页
目的了解大于50岁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其住院期间经济资源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了解2569例年龄50岁以上因骨折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维族汉族老年人群的骨折类型及经济费用... 目的了解大于50岁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其住院期间经济资源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了解2569例年龄50岁以上因骨折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维族汉族老年人群的骨折类型及经济费用无明显差别。住院费用逐年递增,平均年增加6.46%。平均每例骨折患者直接经济费用为人均39539.8元,住院期间费用影响因素有住院时间、患者骨折类型。年龄、治疗方式及医疗负担方式对费用无显著性影响。结论随着社会老龄化,因骨质疏松骨折的老年人逐年增多,医疗费用逐年递增;应重视骨质疏松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经济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测量结果及差异性分析
20
作者 郭辉 贺晓晔 +2 位作者 张铁亮 孔德伟 李白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新疆地区3264例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建立本地区双能X线骨密度仪(Due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测量前臂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库,比较两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评价两族骨质... 目的通过测量新疆地区3264例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建立本地区双能X线骨密度仪(Due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测量前臂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库,比较两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评价两族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方法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DXA对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20岁以上健康人群前臂BMD进行测量,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1年龄组,得出骨密度均值、标准差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①汉族男性骨峰值见于30~34岁,女性骨峰值40~44岁;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40~44岁,女性骨峰值25~29岁,维吾尔族男、女峰值骨量分别高于汉族男、女峰值骨量。②同一族别中相同年龄段同一测定区域BMD男性均高于女性;两族同性别BMD(男性在20~24岁、25~29岁、40~44岁3个年龄段和女性在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两族男女OP发生率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族别、不同性别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量峰值水平也不同,本研究提供了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DXA测量前臂各年龄段BMD的参考数据和OP发生率,为国内的资料比较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峰值 骨质疏松症 健康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