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现状及其与心脏代谢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幸 杨毅宁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5-1101,共7页
背景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逐年升高,而针对新疆地区的研究较少。因新疆地区人群有特殊的地域和饮食特点,故地域性研究是必要的。目的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龄≥35岁人群HUA患病现状,并探讨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心脏代谢指数... 背景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逐年升高,而针对新疆地区的研究较少。因新疆地区人群有特殊的地域和饮食特点,故地域性研究是必要的。目的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龄≥35岁人群HUA患病现状,并探讨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心脏代谢指数(CMI)与HUA的相关性,为该地区HUA患者制订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年龄≥35岁的9429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是否合并HUA将其分为HUA组(n=527)和非HUA组(n=8902);根据CMI值将研究对象分层为Q1(CMI≤0.34)、Q2(0.34<CMI≤0.56)、Q3(0.56<CMI≤0.99)、Q4(CMI>0.99)。通过查阅嘉禾病历系统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既往病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I对HUA发病风险的影响(模型Ⅰ调整年龄、性别和BMI,模型Ⅱ调整年龄、性别、既往史、尿素氮等),并按照性别(男/女)、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进行分层分析CMI与HUA的相关性。结果9429名体检者中HUA患者527例(5.58%),平均年龄(54.3±12.9)岁;其中男434例(82.4%)、女93例(17.6%);汉族402例(76.3%)、维吾尔族82例(15.5%)、哈萨克族43例(8.2%)。HUA组与非HUA组脑卒中史、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民族、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舒张压、收缩压、尿素氮、血尿酸(SUA)、肌酐、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MI、腰高比(WHtR)、C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Q1相比CMI为Q2、Q3、Q4时均会增加HUA的发病风险(OR=1.874、4.201、6.053,P<0.05),且CMI与HUA发病风险呈正相关(P_(趋势)<0.001)。按照不同性别进行分层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与Q1相比,男性CMI为Q3、Q4时会增加HUA的发病风险(OR=3.168、4.273,P<0.05),女性CMI为Q2、Q3、Q4时会增加HUA的发病风险(OR=3.144、8.805、10.938,P<0.05),且CMI与HUA发病风险均呈正相关(P_(趋势)<0.001)。按照不同民族进行分层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与Q1相比,汉族CMI为Q2、Q3、Q4时会增加HUA的发病风险(OR=1.924、4.522、6.681,P<0.05),哈萨克族CMI为Q2、Q3、Q4时会增加HUA的发病风险(OR=4.004、9.461、14.291,P<0.05),且CMI与HUA发病风险均呈正相关(P_(趋势)<0.001)。结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龄≥35岁体检者HUA患病率为5.58%,HUA患者以男性和汉族为主。CMI升高会增加HUA的发病风险,在汉族与哈萨克族人群中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心脏代谢指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族 横断面研究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午睡时长和夜间睡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基于2020年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梅 杨爱琼 +1 位作者 邢英 王玉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0-567,共8页
背景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而生活习惯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基于生活习惯角度推荐睡眠时间,为老年人抑郁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背景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而生活习惯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基于生活习惯角度推荐睡眠时间,为老年人抑郁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3-11-16公开发布第五轮(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823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评定量表(CSE-D10)评估老年人抑郁症状,午睡时长划分5级:不午睡、<30 min、30~59 min、60~89 min、≥90 min,夜间睡眠分为5级:≥8 h、7~<8 h、6~<7 h、5~<6 h、<5 h。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因素,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午睡时长、夜间睡眠在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中的重要程度,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进一步探索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2020年调查期间,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4.84%(2045/82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午睡时长30~59 min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OR=0.814,95%CI=0.673~0.985,P=0.034),夜间睡眠时间<5 h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1.705,95%CI=1.435~2.027,P<0.001)。女性、未婚/分居/离异/丧偶、失能、身体疼痛、强度体力活动、自评健康状况下降、生活满意度下降、卒中、帕金森病会增加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午睡时长、夜间睡眠时间对抑郁症状影响的重要性较高。午睡时长与发生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P_(nonlinear)<0.05),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在午睡时长30 min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降低,最低水平约为50 min,午睡时长超过75 min后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会增加。老年人患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在夜间睡眠6 h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降低,最低水平约为7 h,睡眠时间超过9 h后抑郁的风险会增加(Poverall<0.05)。结论中国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24.84%),午睡时长、夜间睡眠的持续时间与抑郁症之间呈J型关系,建议老年人每天午睡30~75 min,适度的午睡时长有效降低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同时夜间睡眠6~9 h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对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早期防控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老年人 午睡时长 夜间睡眠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5对间歇性低氧致心肌焦亡的影响
3
作者 邱璇 沙热扎提·依沙江 +6 位作者 陈玉岚 王蒙蒙 李瑜 古丽娜孜·吐拉洪 祖柏旦·阿布汉 阿丽亚·阿不力孜 王星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37-1642,共6页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5(TRPC5)对间歇性低氧致心肌焦亡的影响。方法TRPC5^(-/-)大鼠及SD大鼠各12只,两种大鼠分别随机分为慢性间歇性低氧组(CIH组)和常氧组(Control组),即WT-Control组、WT-CIH组、TRPC5^(-/-)-Control组、TRPC5^(-/...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5(TRPC5)对间歇性低氧致心肌焦亡的影响。方法TRPC5^(-/-)大鼠及SD大鼠各12只,两种大鼠分别随机分为慢性间歇性低氧组(CIH组)和常氧组(Control组),即WT-Control组、WT-CIH组、TRPC5^(-/-)-Control组、TRPC5^(-/-)-CIH组,每组6只。通过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纤维化情况,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RPC5及焦亡相关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Masson染色显示,TRPC5^(-/-)-CIH组胶原容积分数高于TRPC5^(-/-)-Control组,低于WT-CIH组。ELISA结果显示,TRPC5^(-/-)-CIH组血清IL-1、IL-6、TGF-β水平高于TRPC5^(-/-)-Control组,低于WT-CIH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RPC5^(-/-)-CIH组焦亡相关蛋白Caspase-1、NLRP3、GSDMD、GSDMD-N相对表达量高于TRPC5^(-/-)-Control组、低于WT-CIH组。结论TRPC5缺乏减轻间歇性低氧导致的心肌焦亡,并改善心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5 炎症因子 焦亡 间歇性低氧 OSA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哈萨克族心房颤动合并血栓和P选择素浓度相关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尔加恩·巴克依 刘志强 +3 位作者 何鹏义 张雷 杨玉春 木胡牙提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5期1152-1158,共7页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基因rs1800807、rs1800808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Af)合并血栓及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性纳入住院就诊新疆医科大学心脏中心的哈萨克族Af患...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基因rs1800807、rs1800808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Af)合并血栓及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性纳入住院就诊新疆医科大学心脏中心的哈萨克族Af患者以及同期纳入了在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哈萨克族人群。采用PCR扩增、酶切、DNA测序分析等方法进行PS基因rs1800807、rs1800808位点多态性分析,用ELISA法测定血浆sPs水平。根据心电图和病史将研究人群分为Af血栓、单纯Af、对照组3组,分析PS基因多态性分布与Af血栓和血浆sPs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Af血栓者42例,单纯Af者156例,对照组307例。Af血栓组rs1800807位点GG突变性携带率最高为69.0%,在单纯Af组为23.7%;隐性模型GG基因型在Af血栓组最高、对照组中最低(P<0.001);rs1800808位点TT突变性在Af血栓组中携带率高达31.0%,隐性模型TT基因型在Af血栓组最高、对照组中最低(P<0.001)。血浆sPs浓度在Af血栓组最高,在对照组中最低(P<0.001);rs1800807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的血浆sPs浓度高于其CC和CG型者(P<0.001);rs1800808位点TT基因型携带者血浆sPs浓度明显高于CC和CT基因型者(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1800807GG基因型能显著增加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性,OR为3.35(95%CI:2.03,5.55)。rs1800808TT基因型能显著增加发生血栓的危险性,OR为2.19(95%CI:1.65,2.90)。与最低三分位相比,血浆sPs浓度最高分位能显著增加发生血栓的危险性,OR为1.31(95%CI:1.12,1.93)。结论:sPs基因rs1800807和rs1800808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哈萨克族人群非瓣膜性Af合并血栓和血浆sPs水平的升高相关,提示sPs基因rs1800807和rs1800808位点可能是非瓣膜性Af患者发生血栓的一个易感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