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性化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仉珍 吴红艳 +1 位作者 王毅 陈铀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年第4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饮食干预组采用严格的饮食管控,对照组不予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情况、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经过3个月干预,饮食... 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饮食干预组采用严格的饮食管控,对照组不予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情况、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经过3个月干预,饮食干预组FPG、2h PG、TC、TG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LDL、HDL水平干预前后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FPG、2h PG、TC、TG、LDL、HDL水平没有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FPG、2h PG、TC、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LDL、HDL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干预,饮食干预组TP水平、MNA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ALB水平干预前后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TP、ALB、MNA评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TP水平、M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LB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饮食干预有利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血脂状况,同时还有利于改善患者自身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营养状况 饮食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于子翔 穆乃外尔·萨比尔 +5 位作者 艾尔肯·阿吉 阿卜杜外力·艾尔肯 李兆勇 美日班·外力 李晓梅 马依彤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9期821-827,共7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C-反应蛋白(CRP)以及以上三个指标的组合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术后远期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方面的预测效...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C-反应蛋白(CRP)以及以上三个指标的组合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术后远期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方面的预测效能。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急诊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并被诊断为STEMI的患者1056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总共纳入急诊方式接受PCI的患者300例。记录所有患者一般基线资料,血常规、肝功组合、肾功组合、凝血功能、血脂分析、B型利钠肽(BNP)、心肌标志物、炎性因子3项、超声心动图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情况以及MACE事件发生情况。随访中位时间为38月,失访20例。依据随访期间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80例)和未发生MACE组(200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出相关指标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最佳阈值。通过两组基线资料比较,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分组,然后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MACE组中,男性比例、吸烟比例、射血分数、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非MACE组[(73.8%比89.5%),(43.8%比63.5%),57%(54%,62%)比61%(56%,63%),1.28(0.88,1.92)×1012/L比1.71(1.17,2.34)×1012/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CE组的年龄、Gensini评分、仍有残余病变比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大于非MACE组[(62±12)岁比(55±11)岁,65(42,90)比54(35,80),77.5%比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BNP、肌酸激酶同工酶、门冬氨酸转移酶、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均大于非MACE组[6.65(3.50,11.77)比4.36(2.43,8.26),1056.00 ng/L(274.78,2052.50)比315.70 ng/L(73.65,843.52),204.84 ng/ml(82.25,350.00)比132.38 ng/ml(52.02,300.00),223.74 U/L(101.71,366.93)比141.25 U/L(62.69,244.25),0.05 ng/ml(0.03,0.35)比0.04 ng/ml(0.03,0.06),9.78 ng/L(2.74,30.55)比3.99 ng/L(1.44,1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LR、CRP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r=0.126,P<0.05;r=0.225,P<0.001);NEUT%与Gensini评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NEUT%、CRP及三个指标组合对评估预后的ROC曲线(AUC)分别为NLR:0.598,NEUT%:0.600,CRP:0.622,三个指标组合时AUC:0.6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NLR、NEUT%、CRP可作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评价预后的较为敏感的指标,其对PCI术后预测MACE甚至对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C-反应蛋白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浆循环微粒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单雪峰 刘成 马松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脉支架植入(PCI)术前后体内循环微粒(MPs)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AMI 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入院时及急诊PCI术后30 min时的血液,通过两步离心法提取MPs...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脉支架植入(PCI)术前后体内循环微粒(MPs)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AMI 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入院时及急诊PCI术后30 min时的血液,通过两步离心法提取MPs,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血浆MPs的浓度变化情况及术后MPs浓度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及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 NOS)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术前比较,PCI术后患者血浆中MPs浓度明显升高[(2.46±0.53)mg/ml vs(4.31±0.67)mg/ml,P<0.05]。而且术后MPs浓度与术后心血管事件次数呈正相关(rs=0.59,P<0.000 1)。与术前比较,术后MPs明显抑制了内皮细胞e NOS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急诊PCI术后血浆MPs浓度有作为间接反映预后检测指标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微粒 血小板 心血管事件 急性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剂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单雪峰 陈铀 +2 位作者 孙清超 晋小闯 马松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8期112-115,131,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剂1(SOCS1)基因多态性的表达及外周血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来探讨SOCS1与细胞因子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 目的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剂1(SOCS1)基因多态性的表达及外周血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来探讨SOCS1与细胞因子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96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9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两组SOCS1基因的多态性,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中自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rs15677380、rs173516427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5677380C等位基因和rs173516427G等位基因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OR=1.91、1.74),rs173516427和rs15677380不同基因型左心室射血分数和IL-1β、Cy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s173516427G/G基因型和rs15677380C/C基因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最低,IL-1β、Cys-C水平最高。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CS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剂1 细胞因子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误诊为心脏疾病原因分析
5
作者 万学峰 张丽娟 +1 位作者 倪国华 帕丽达.阿布力孜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primary systemic amyloidosis,PSA)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误诊为心脏疾病的PSA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女性患者,1例以下肢水肿3年、胸闷2个月入院,另...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primary systemic amyloidosis,PSA)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误诊为心脏疾病的PSA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女性患者,1例以下肢水肿3年、胸闷2个月入院,另一例以胸闷、气短2年入院。心内科依据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初步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期间因皮肤紫红色淤斑,局部表皮剥脱、糜烂等损伤表现请皮肤科会诊,经皮损特点、系统受累表现及心脏B超、皮肤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PSA。结论 PSA临床首发症状多样,部分患者可能以心血管系统受累表现为主,易误诊为心脏疾病。仔细问诊及查体,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加强临床医生对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可减少临床误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变性 误诊 心肌病 肥厚性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球囊保护冠脉分叉病变分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龚辉 黄定 张向阳 《循证医学》 CSCD 2017年第3期159-162,170,共5页
目的探索冠脉分叉病变应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冠脉分叉病变用主支植入药物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病例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影像学效果:主支术前的狭窄程度为(8... 目的探索冠脉分叉病变应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冠脉分叉病变用主支植入药物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病例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影像学效果:主支术前的狭窄程度为(86.80%±9.10%),术后的狭窄程度为(0.20%±0.80%),Z=-6.08,P<0.01;分支术前的狭窄程度为(67.10%±20.00%),分支术后的狭窄程度为(27.30%±18.20%),Z=-5.99,P<0.01。临床效果: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比例为0。安全性:分支闭塞的比例、禁锢球囊滞留的比例、禁锢导丝滞留的比例均为0,分支保护球囊以(10.00±2.70)atm的压力进行扩张,主支的支架以(15.10±1.80)atm的压力释放可使分支被禁锢的球囊、导丝顺利撤出。结论应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即时疗效好、安全性高,但长期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分叉病变 小球囊保护 禁锢球囊 禁锢导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标志物对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于海滨 马翔 +1 位作者 曹雯 黄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3期211-217,共7页
目的探讨相关血清标志物对主动脉夹层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价值的评价,并探索各血清标志物间最佳联合方案。方法纳入突发急性胸痛为主诉的患者128例,其中90例明确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患者为病例组,剩余为对照组38例。90例主动... 目的探讨相关血清标志物对主动脉夹层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价值的评价,并探索各血清标志物间最佳联合方案。方法纳入突发急性胸痛为主诉的患者128例,其中90例明确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患者为病例组,剩余为对照组38例。9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治疗后好转出院以及治疗后无效死亡分为生存组64例与死亡组26例。测定主动脉夹层13种相关血清标志物浓度,利用ROC曲线早期诊断AAD及评估AAD患者在院预后,并分别计算不同方式联合诊断时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准确度(AC)等相关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ey于两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最佳早期诊断组合为TGF-β+CRP+NT-proBNP+D-Dimer,该四项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Sen)为95.45%,特异度(Spe)为58.33%;序列联合检测的Sen与Spe分别为68.18%、95.74%。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较,除LP-α、UA、Hcy外,死亡组各项指标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最佳在院预后评估组合为D-Dimer+CRP+ET-1,该三项指标平行联合检测的Sen为92.36%, Spe为 62.12%;序列联合检测的Sen为71.25%,Spe为88.23%。结论单项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联合各项血清标志物可相互协调互补,能有效提高敏感度及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 血清标志物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可调控撕裂长度的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家猪模型
8
作者 张丹 王宝珠 +3 位作者 孟凡华 汪浩 孙惠萍 马翔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0期1740-1743,共4页
目的建立可调控撕裂长度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家猪模型,探讨治疗Stanford A型AD的新途径。方法选取12只成年健康家猪,平均体质量为(50.25±6.09)kg。行胸部正中切口,使用主动脉侧壁钳阻断升主动脉侧壁1/2周径,沿升主动脉长... 目的建立可调控撕裂长度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家猪模型,探讨治疗Stanford A型AD的新途径。方法选取12只成年健康家猪,平均体质量为(50.25±6.09)kg。行胸部正中切口,使用主动脉侧壁钳阻断升主动脉侧壁1/2周径,沿升主动脉长轴使用尖刀片纵行切开升主动脉外膜及中膜外1/2,切口长1~2 cm。松开侧壁钳,找到升主动脉中膜间隙,用自制血管壁分离器向四周钝性分离2~3 cm,造成AD假腔。随后反复静脉推注1~2 mg肾上腺素诱发波动高血压,建立可调控撕裂长度的Stanford A型AD家猪模型。取主动脉组织用于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在12只家猪中,11只家猪被成功建立Stanford A型AD模型。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后,观察到AD形成并向远端撕裂。解剖主动脉后肉眼见主动脉中层分离,假腔形成。主动脉标本组织学切片可见主动脉中膜撕裂,符合AD病理学表现。家猪Stanford A型AD模型平均近端瘤体直径为(13.45±1.63)mm,平均瘤体直径为(21.91±2.47)mm,平均夹层撕裂长度为(142.27±14.44)mm。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操作简单、建模率高的家猪Stanford A型AD模型。该模型在形态学上再现了人体AD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家猪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