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哈萨克族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金梦龙 秦晓英 +10 位作者 马力亚·阿米提 加孜呢·努尔拜 李建新 曹杰 罗思富 刘成 张雨晨 盖敏涛 李艳鹏 鲁向锋 付真彦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8-1444,共7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三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国家提出实施“三高”共管,但目前缺乏关于新疆哈萨克族“三高”共病情况的相关研究。目的调查哈萨克族血脂异常、高血压...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三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国家提出实施“三高”共管,但目前缺乏关于新疆哈萨克族“三高”共病情况的相关研究。目的调查哈萨克族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及共病情况,探索三者共病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2022年3—6月,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选取杜热镇和吐尔洪乡两个人口较多且以哈萨克族为主的乡镇,调查该地区18岁以上哈萨克族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一般信息、吸烟饮酒史、患病情况等)、体格检查(腰围、臀围、身高、体质量、血压、心率等)和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空腹血糖等)收集患者信息,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哈萨克族“三高”共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835名哈萨克族居民,男、女各占48.2%(2231/4835)和51.8%(2504/4835),平均年龄(45.8±12.7)岁。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7.9%、21.1%和4.0%。血脂异常患者中高胆固醇、高低密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人群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4.1%、24.8%、10.0%和7.3%。“三高”共病的标化患病率为11.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腰围、臀围、心率、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是“三高”共病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BMI和心率是“三高”共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哈萨克族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高血压和糖尿病,血脂异常以高胆固醇血症为主。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共病在“三高”共病中最为常见,应将老年人、男性和高BMI人群作为“三高”共管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高血压 糖尿病 慢性病共病 哈萨克族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莲益肾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2
作者 杨绍玮 邓德强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82-1888,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雪莲益肾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正常对照组大鼠6只。通过高脂喂养加单肾切除术成功构建了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24只,随后将其分为模型组...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雪莲益肾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正常对照组大鼠6只。通过高脂喂养加单肾切除术成功构建了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24只,随后将其分为模型组、雪莲益肾颗粒组、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测定各组大鼠的尿液和血清样本血糖、肌酐、尿素氮、尿蛋白(24 h尿蛋白、微量白蛋白)、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等相关指标。通过光镜观察了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检测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肾病蛋白(Nephrin)和足细胞蛋白(Podocin)等的表达水平。结果:雪莲益肾颗粒组与模型组比较,血糖、24 h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尿素氮和肌酐含量降低(均P<0.05);过氧化氢含量、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升高(均P<0.05)。而雪莲益肾颗粒组的NOX4及TNF-α水平较模型组降低(均P<0.05)。结论:雪莲益肾颗粒可减轻足细胞的损伤,进而改善肾功能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莲益肾颗粒 糖尿病肾病 尿蛋白 肾功能 大鼠 足细胞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中Siglec-7^(+)单核细胞与Th1/Th2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月月 朱玥洁 +2 位作者 王泉 张峰波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4-1478,共5页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Siglec-7表达以及Siglec-7^(+)单核细胞与Th1/Th2细胞的相关性,分析Siglec-7分子在布鲁氏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初诊为布鲁氏菌感染的患者50例(BI组),健康对照46例(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Siglec-7表达以及Siglec-7^(+)单核细胞与Th1/Th2细胞的相关性,分析Siglec-7分子在布鲁氏菌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初诊为布鲁氏菌感染的患者50例(BI组),健康对照46例(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Siglec-7表达,分析Siglec-7^(+)单核细胞与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水平,CBA法检测外周血清IFN-γ和IL-4含量,分析Siglec-7^(+)单核细胞与Th1/Th2水平、IFN-γ/IL-4含量的相关性。结果:BI组Siglec-7^(+)单核细胞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肝功能和肺X线异常的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Siglec-7^(+)单核细胞水平较两者正常的患者升高(P<0.001,P<0.05);Th2细胞水平和IL-4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Th1细胞水平、IFN-γ含量与Th1/Th2、IFN-γ/IL-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Siglec-7^(+)单核细胞水平与Th1细胞水平、IFN-γ含量呈负相关(r=-0.651,r=-0.407);与Th2细胞水平、IL-4含量呈正相关(r=0.706,r=0.530)。结论: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Siglec-7^(+)单核细胞增多并可能参与Th1/Th2细胞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Siglec-7 单核细胞 TH1/TH2细胞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免疫检查点SIGLEC9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碧辉 朱玥洁 +3 位作者 张玉莲 陈立乔 丁剑冰 陈志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5,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免疫检查点SIGLEC9及SIGLEC9^(+)T细胞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SIGLEC9与临床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或病理活检的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组织石蜡标本132例作... 目的:探讨新型免疫检查点SIGLEC9及SIGLEC9^(+)T细胞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SIGLEC9与临床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或病理活检的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组织石蜡标本132例作为宫颈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良性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患者的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5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收集行手术治疗或病理活检的宫颈癌患者的外周血108例为宫颈癌组,选取同期健康人群的外周血86例为正常对照组。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及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IGLEC9及SIGLEC9^(+)T细胞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IGLEC9及SIGLEC9^(+)T细胞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SIGLEC9^(+)CD4^(+)T和SIGLEC9^(+)CD8^(+)T细胞在宫颈癌外周血中表达增高(P<0.05)。SIGLEC9高表达与肿瘤直径、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HPV感染情况相关(P<0.05)。结论:新型免疫检查点SIGLEC9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在宫颈癌组织中SIGLEC9^(+)T细胞浸润较多。SIGLEC9为宫颈癌的免疫逃逸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并为宫颈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9 T 细胞 免疫逃逸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sPD-1/sPD-L1与T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古丽沙提·海米提 朱玥洁 +4 位作者 谢忻汝 郭文宏 丁剑冰 鲁晓擘 张峰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7-823,共7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程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sPD-L1)、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水平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1例确诊为HBV-ACLF患者的资料及外周血标本,根据研究对象28 d的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40例和死亡组3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及CD8+T细胞的比例。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技术检测sPD-1和sPD-L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TGF-β和IL-10的表达。Pearson法分析HBVACLF患者血清中sPD-1/sPD-L1与患者MELD评分、T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外周血及血清中CD4+T细胞百分比、sPD-1、sPD-L1、IL-10和TGF-β高于存活组,而CD8+T细胞百分比低于存活组(P均<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sPD-1水平与IL-10、TGF-β和CD4+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sPD-L1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IL-10、TGF-β和CD4+T呈正相关,与CD8+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sPD-1/sPDL1可能参与了HBV-ACL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应答,通过综合考虑患者sPD-1和sPD-L1水平可以为HBV-ACLF患者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T细胞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三甲医院基于DRG恶性肿瘤患者住院费用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葛龙 张南 王月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分析DRG管理下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基本情况与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为医院DRG控费与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恶性肿瘤药物治疗患者DRG分组与结算信息,运用变异系数与总体方差减小系数评价DRG分组效果,并通过多元逐... 目的:分析DRG管理下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基本情况与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为医院DRG控费与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恶性肿瘤药物治疗患者DRG分组与结算信息,运用变异系数与总体方差减小系数评价DRG分组效果,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结果:病例主要分布在肿瘤中心和血液病中心,(肿瘤)日间病房收治病例人次占比仅为2.66%,治疗方式以操作类静脉注射化疗药物为主。DRG组内一致性评价指标CV均小于1,组间异质性评价指标RIV>70%。RE13与RE15为亏损病组、RU19为盈余病组,住院费用中位数大小依次为:RE13>RE15>RU19。药品费用是住院费用的首要影响因素,其次为检查费用、住院天数、化验费用、合并症/并发症。结论:本研究DRG分组效果理想,组间权重差异性较好;医院可通过(肿瘤)日间病房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合理降低平均住院日,达到合理控费的目标。医疗保障行政部门通过顶层设计持续降低恶性肿瘤药品费用是合理有效降低住院费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需进一步重点关注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G 恶性肿瘤 住院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的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1-(4-甲氧基)苯基-9-丁基-β-咔啉神经毒性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巩月红 文丽梅 +4 位作者 陈蓓 高惠静 耿伟 赵军 王建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4-450,共7页
目的探讨1-(4-甲氧基)苯基-9-丁基-β-咔啉(DH-004)对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的神经毒性。方法采用野生型线虫为模式生物,分别以DH-0040.0(溶剂对照组),12.5,25.0,50.0,100.0和200.0μmol·L^(-1)连续培养,分别于不同时间显微镜下... 目的探讨1-(4-甲氧基)苯基-9-丁基-β-咔啉(DH-004)对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的神经毒性。方法采用野生型线虫为模式生物,分别以DH-0040.0(溶剂对照组),12.5,25.0,50.0,100.0和200.0μmol·L^(-1)连续培养,分别于不同时间显微镜下观察线虫的存活率、头部摆动频次、有效产卵总数、趋向和趋避行为及摄食行为。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虫体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DH-004染毒处理5 d后,线虫存活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R^(2)=0.949,P<0.01)。DH-00425.0μmol·L^(-1)处理3 d(P<0.01)、50.0μmol·L^(-1)处理1~3 d(P<0.05,P<0.01)及100.0和200.0μmol·L^(-1)处理1~3 d(P<0.01)组线虫头部摆动频次均显著降低。与溶剂对照组相比,DH-00425.0,50.0,100.0和200.0μmol·L^(-1)组有效虫卵总数明显减少(P<0.01),趋向系数显著下降(P<0.05,P<0.01),趋避系数显著上升(P<0.01);DH-00412.5μmol·L^(-1)组处理2~3 d(P<0.01)及25.0,50.0,100.0和200.0μmol·L^(-1)组处理1~3 d(P<0.01)线虫咽部收缩次数均显著减少。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与溶剂对照组相比,DH-00450.0,100.0和200.0μmol·L^(-1)组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DH-004浓度依赖性增高线虫体内AChE活性抑制率(R^(2)=0.851,P<0.01),IC50为(94.7±3.7)μmol·L^(-1)。结论DH-004对线虫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AChE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 1-(4-甲氧基)苯基-9-丁基-β-咔啉 秀丽隐杆线虫 神经毒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小鼠肠道菌群与FGF21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冉菊 王烨 +4 位作者 张培培 韩雪 沙小婷 王蟾月 李琳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研究糖耐量正常人粪菌液移植(fecal bacteria transplantation,FMT)对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的相关性,探究肠道菌群影响IR的可能机... 目的研究糖耐量正常人粪菌液移植(fecal bacteria transplantation,FMT)对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的相关性,探究肠道菌群影响IR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建立IR模型,筛选30只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成3组:IR组、IR+二甲双胍(Met)组、IR+粪菌液移植(FMT)组,及空白对照(Control)组,每组10只。给药8周,记录第8周小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采用RT-qPCR检测粪样中靶标菌的数量,肝脏、结肠、回肠中FGF21及其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与Control组比较,IR组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升高,肝脏、结肠和回肠中FGF21/β-Klotho/FGFR1/FGFR4 mRNA表达降低,粪样中Bacteroides、B.sartorii降低,P.distasonis、M.schaedleri、R.gnavus升高,Met、FMT干预后上述指标均逆转。②FGF21的表达与FBG、P.distasonis、M.schaedleri、R.gnavus呈负相关,与Bacteroides、B.sartorii呈正相关。结论FMT可增加FGF21的表达量和调节肠道菌群,且二者密切相关,可能是FMT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T 胰岛素抵抗 FGF21 β-Klotho 肠道菌群 RT-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球蚴肝门静脉注射感染小鼠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宝平 田梦潇 +7 位作者 吴川川 张耀 武娟 李军 郭刚 齐文静 任远 张文宝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105,共7页
建立实验小鼠泡球蚴(AE)肝门静脉感染模型。将腹腔感染的昆明(KM)小鼠剖检后,分离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原头蚴(PSCs),胃蛋白酶消化后进行活性检测并计数,再经肝门静脉注射2000个PSCs,剖检不同期实验小鼠,取肝脏制作病理切片... 建立实验小鼠泡球蚴(AE)肝门静脉感染模型。将腹腔感染的昆明(KM)小鼠剖检后,分离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原头蚴(PSCs),胃蛋白酶消化后进行活性检测并计数,再经肝门静脉注射2000个PSCs,剖检不同期实验小鼠,取肝脏制作病理切片、HE及Masson染色,分析不同期病灶数量及纤维化差异。结果显示,小鼠感染PSCs后形成肉芽肿及肝纤维化反应,在6个月(M)时,实验小鼠成“泡”率最高,达到50.00%,3个月(37.50%)及1个月(12.50%)次之,空白对照组(CON)未见成“泡”感染;感染强度次序为:6个月>3个月>1个月>CON。HE及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与CON病灶数及肝脏纤维化程度与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01)。上述结果表明肝门静脉感染方式可建立稳定的实验小鼠泡球蚴感染模型,可为泡球蚴的免疫学、药物筛选及其他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动物感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肝门静脉 感染模型 多房棘球绦虫 原头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