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节剂对低温胁迫后恢复过程中棉花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小云 阿达来提·阿布都热依木 +5 位作者 王立红 李进 张军高 刘梦丽 雷斌 薄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0-1067,共8页
【目的】棉苗经低温胁迫后喷施调节剂,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幼苗低温冷害的修复作用,为棉花幼苗抵御低温冷害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57号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方法,在子叶期4℃24 h处理后,叶面喷施清水为对... 【目的】棉苗经低温胁迫后喷施调节剂,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幼苗低温冷害的修复作用,为棉花幼苗抵御低温冷害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57号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方法,在子叶期4℃24 h处理后,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分别喷施7种不同植物调节剂溶液后,置于25℃14 h/10 h(昼/夜)的人工气候箱内恢复,分析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幼苗冷害的生长情况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与清水处理比较,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后棉花幼苗的株高增加了5.10%~9.87%,茎粗增加了5.28%~8.71%,主根长增加了5.24%~9.33%,鲜重增加了2.26%~5.98%,干重增加了2.38%~8.61%,冷害指数下降了1.79~5.29个百分点,脯氨酸增加了5.04%~5.58%,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5.07%~5.67%,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5.05%~5.87%;CAT酶活性增加了2.21%~7.95%。SOD酶活性增加了3.79%~5.56%,POD酶活性增加了2.18%~5.56%。【结论】在低温胁迫后,在常温恢复过程中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可有效的提高棉花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促进植株生长,修复低温胁迫对植株的伤害,以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提高棉花幼苗抗寒性。其中,调节剂对低温胁迫后棉花幼苗恢复效果的综合作用排序为“阿泰灵”>α-萘乙酸钠>胺鲜脂>“碧护”>复硝酚钠>腐殖酸>黄腐酸钾Ⅱ型>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低温胁迫 调节剂 生长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对不同抗旱性春小麦品种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宏芝 王立红 +8 位作者 时佳 孔德鹏 王重 高新 李剑峰 王春生 夏建强 樊哲儒 张跃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047,共7页
【目的】研究土壤水分对不同抗旱性春小麦品种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为选育春小麦抗旱品种及制定节水高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新春46号、抗旱性中等的品种新春37号、抗旱性较弱的品种新... 【目的】研究土壤水分对不同抗旱性春小麦品种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为选育春小麦抗旱品种及制定节水高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新春46号、抗旱性中等的品种新春37号、抗旱性较弱的品种新春26号为材料,设置3种水分处理,研究土壤水分对不同抗旱性春小麦品种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春小麦旗叶SOD、CAT活性在扬花期呈升高的趋势,而在灌浆期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OD活性在扬花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浆期则呈升高的趋势;MDA含量呈升高的趋势;SOD、POD活性表现为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新春46号>抗旱性中等的品种新春37号>抗旱性较弱的品种新春26号,MDA活性在春小麦品种间则呈相反的趋势。收获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加剧而降低,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新春46号在有限灌溉和亏缺灌溉处理下,其收获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幅度小于新春37号和新春26号,且产量高于新春37号和新春26号。【结论】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新春46号在有限灌溉和亏缺灌溉条件下,旗叶SOD、POD酶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活性氧清除能力较强,有效延缓了小麦植株的衰老,收获穗数和穗粒数较抗旱性中等的新春37号和抗旱性较弱的新春26号下降幅度低,在水分亏缺条件下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土壤水分 抗旱性品种 保护性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金嵘 李进 +7 位作者 梁晶 周小云 张军高 张雪颖 曾筱凡 李珊珊 高文伟 雷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35-2042,共8页
【目的】研究萘乙酸钠(NAA-Na)、6-苄氨基嘌呤(6-BA)、24-表油菜素内酯(EBR)和脱落酸(ABA)对棉花幼苗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籽棉产量的影响,评价其促生增产效果。【方法】在棉花幼苗2叶期和4叶期喷施10.0 mg/L NAA-Na、2.0 mg/L 6-BA、0.... 【目的】研究萘乙酸钠(NAA-Na)、6-苄氨基嘌呤(6-BA)、24-表油菜素内酯(EBR)和脱落酸(ABA)对棉花幼苗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籽棉产量的影响,评价其促生增产效果。【方法】在棉花幼苗2叶期和4叶期喷施10.0 mg/L NAA-Na、2.0 mg/L 6-BA、0.2 mg/L EBR和0.5 mg/L ABA,测定不同处理下棉花苗期株高、茎粗、叶片数、蕾数、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光合参数,收获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各处理棉花株高、茎粗、叶片数和蕾数日增长量分别为(0.96~2.78)cm/d、(0.06~0.44)mm/d、(0.15~0.58)片/d和(0.14~0.86)个/d,喷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后棉花株高、茎粗、叶片数和蕾数日增长量均高于CK,喷施5 d时棉花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较CK分别增加8.02%~10.99%、8.95%~16.13%、93.14%~110.17%和6.58%~19.44%,喷施10~20 d时各处理指标间无差异。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收获株数和单铃重无差异,单株成铃数和籽棉产量较CK分别增加0.53%~7.54%和0.73%~9.39%。EBR处理对棉花促生增产效果优于NAA-Na、6-BA和ABA。【结论】供试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不同程度促进棉花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增加棉花叶片SPAD值和光合特性,通过增加单株成铃数来提高籽棉产量。EBR处理优于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生长发育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春小麦耐旱性分析及鉴定指标筛选 被引量:8
4
作者 时佳 王重 +7 位作者 高新 张宏芝 王立红 王春生 夏建强 李剑峰 樊哲儒 张跃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6,63,共10页
为鉴定新疆不同品种春小麦的耐旱性,筛选耐旱关键性指标并建立可靠的耐旱性数学评价模型,以16个新疆主栽春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干旱胁迫和充分灌溉两个条件下,测定全生育期15个相关指标,利用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 为鉴定新疆不同品种春小麦的耐旱性,筛选耐旱关键性指标并建立可靠的耐旱性数学评价模型,以16个新疆主栽春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干旱胁迫和充分灌溉两个条件下,测定全生育期15个相关指标,利用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新疆春小麦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充分灌溉处理相比,干旱胁迫下灌浆初期叶绿素含量(SPAD1)和灌浆中期冠层温度(CT)显著升高,其他指标不同程度降低。联合方差分析表明,水分和品种对春小麦的各项生理指标、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等单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得到6个主成分,可反映原耐旱指标信息的82.292%;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到不同品种小麦耐旱性综合评价值(D值)。根据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聚类为4种耐旱类型,其中强耐旱型3个、中耐旱型10个、弱耐旱型2个、旱敏感型1个。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SPAD_(1)、成熟期干物质量(DM_(3))、千粒重(TKW)的回归方程D=-2.258+1.299DM_(3)+1.148SPAD_(1)+0.475TKW,方程决定系数R^(2)=0.962,P=0.0001,表明DM_(3)、SPAD_(1)和TKW可作为耐旱性的主要鉴定指标,利用回归方程可以进行春小麦品种耐旱性的快速鉴定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耐旱性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水平冬小麦产量差异形成的干物质生产、转运及氮肥利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红 张宏芝 +7 位作者 张跃强 李剑峰 王重 高新 时佳 王春生 夏建强 樊哲儒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52-2162,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差异,为缩小新疆冬小麦产量差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2年在昌吉军户进行,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模拟高产Ⅰ... 【目的】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差异,为缩小新疆冬小麦产量差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2年在昌吉军户进行,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模拟高产Ⅰ(SH:≥9000 kg/hm^(2))、高产Ⅱ(HH:7500 kg/hm^(2)~9000 kg/hm^(2))、农户(FP:6000 kg/hm^(2)~7500 kg/hm^(2))、基础(CK:≤4500 kg/hm^(2))4个产量水平,研究不同产量水平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SH、HH、FP的2年产量平均与CK产量差为6863.27、5496.76和3735.73 kg/hm^(2)。收获穗数和穗粒数均表现为SH>HH>FP>CK,千粒重表现为HH>SH>FP>CK。SH、HH、FP与CK的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差为11221.65、8220.05和5527.81 kg/h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为16026.10、11918.25和7645.80 kg/hm^(2),随着产量差增大,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增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均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水平越高,需氮量越大,氮素吸收越高,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越低;籽粒产量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需氮量及氮素吸收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缩小产量差应通过施肥等栽培管理措施,尤其是滴灌条件下生育后期磷钾肥随水滴施,增加花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在适宜收获穗数技术上,协同提高穗粒数与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差异 冬小麦 干物质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