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河子地区的热量资源与绿洲农业 Ⅰ、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赖先齐 张凤华 +2 位作者 吕新 李鲁华 秦莉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石河子地区100km范围内沙漠对绿洲的增温平均1.76℃(1~2℃);绿洲距沙漠的远近与气温间存在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5297-0.0335x,r=-0.8813*.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有多方面作用,形成夏季富照高温、秋季日较差大以及促成棉花在夏季... 石河子地区100km范围内沙漠对绿洲的增温平均1.76℃(1~2℃);绿洲距沙漠的远近与气温间存在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5297-0.0335x,r=-0.8813*.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有多方面作用,形成夏季富照高温、秋季日较差大以及促成棉花在夏季的'冷害'等,深刻地影响绿洲特色农业、栽培技术及人们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地区 热量资源 绿洲农业 沙漠增温效应 绿洲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地区的热量资源与绿洲农业 Ⅱ、准噶尔盆地沙漠沉积冷空气对石河子绿洲农业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凤华 赖先齐 +3 位作者 吕新 刘建国 李鲁华 潘旭东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271-274,共4页
新疆内流型绿洲的最大特点是绿洲分布在山前至沙漠的倾斜平原上,形成沙漠与绿洲不同部位的高度差。冬季处于地势低洼的沙漠沉积冷空气最多,绿洲则随着高度上升而冷空气逐渐减少,导致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影响作物布局及有关农业技术。石... 新疆内流型绿洲的最大特点是绿洲分布在山前至沙漠的倾斜平原上,形成沙漠与绿洲不同部位的高度差。冬季处于地势低洼的沙漠沉积冷空气最多,绿洲则随着高度上升而冷空气逐渐减少,导致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影响作物布局及有关农业技术。石河子地区夏季沙漠的增温效应直接影响绿洲不同部位的气温,形成距离沙漠越远,温度越低,呈负相关关系(r=-0.8813*);冬季沙漠与绿洲由于沉积冷空气多少的差异,也形成距离与温度的弱正相关关系(r=0.8489);在春、秋季沙漠与绿洲间的温度则无相关关系(r=-0.4218及0.5524)。以上共同构成石河子绿洲农业的热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沉积冷空气 绿洲农业 作物布局 石河子地区 热量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业弃耕地生态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赖先齐 刘建国 +4 位作者 张凤华 潘永胜 吕新 李鲁华 朱建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27-31,共5页
玛纳斯河流域冲积洪积扇的扇缘地带、冲积平原、干三角洲等地下水位高,含盐重的部位,解放后进行了现代机械技术的大规模开垦,但仍然沿用传统的大水压盐(种稻压盐)、大水漫灌技术,打破了正常的水盐平衡。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酿成大... 玛纳斯河流域冲积洪积扇的扇缘地带、冲积平原、干三角洲等地下水位高,含盐重的部位,解放后进行了现代机械技术的大规模开垦,但仍然沿用传统的大水压盐(种稻压盐)、大水漫灌技术,打破了正常的水盐平衡。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酿成大范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大面积弃耕。后经用机械开挖排渠,实行井灌、井排建设水源地开发水土资源,进行渠系防渗及推广膜下滴灌节水等一整套现代技术,建成了现代水盐平衡系统,用现代水土开发技术收复弃耕地,开垦夹荒地,实现了生态重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上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绿洲农业 干排盐 现代水盐平衡 收复弃耕地 生态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新疆绿洲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高旭梅 刘娟 +3 位作者 张前兵 罗宏海 谷天佐 张旺锋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45-152,共8页
为探明新疆棉花长期连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演变趋势,明确不同耕作措施的调节效应,采用空间替代法,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基础呼吸的变化及其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随棉花连作年限的增加,0... 为探明新疆棉花长期连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演变趋势,明确不同耕作措施的调节效应,采用空间替代法,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基础呼吸的变化及其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随棉花连作年限的增加,0~60 cm土层中土壤pH值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土壤细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真菌数量不断增加,放线菌数量呈波动状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及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均呈增加趋势,而磷酸酶活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基础呼吸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代谢熵(qCO2)呈减小趋势。对长期连作的障碍棉田采取深度翻耕和水旱轮作均能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并能有效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能增加0~60 cm土层中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0~20 cm土层中真菌数量;深度翻耕既增加了20~40cm土层中的Cmic和Nmic,又增加了0~60 cm土层中的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而水旱轮作仅增加了0~20 cm土层中的Cmic,并使该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土壤深度翻耕可提高棉田0~60 cm土层中的基础呼吸速率,使土壤表层的qCO2增高,而降低深层土壤qCO2。因此,土壤深度翻耕和水旱轮作等措施均可用于改善棉田土壤微生物环境,并有效缓解棉花长期连作引发的不利影响,是克服连作障碍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棉田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基础呼吸 耕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新疆绿洲棉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娟 韩春丽 +1 位作者 高旭梅 张旺锋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研究了新疆典型植棉区不同耕作措施对连作棉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揭示连作棉田耕地质量的变化,以及为新疆棉区维持棉田高产、高效的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棉田长期连作,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 研究了新疆典型植棉区不同耕作措施对连作棉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揭示连作棉田耕地质量的变化,以及为新疆棉区维持棉田高产、高效的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棉田长期连作,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长期连作的棉田经过水旱轮作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又能明显升高;而经深翻的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酶活性在表层0~20cm土层有所下降,而在20—40cm土层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连作棉田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农区棉花生产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蒋桂英 白丽 +2 位作者 赖先齐 马兰花 吕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7-160,192,共5页
从绿洲农区光、温角度入手,比较分析了绿洲与非绿洲农区的光、热资源的耦合效应及其棉花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绿洲棉区之所以成为优质棉区,是因为采取的栽培技术使绿洲地区的光、热富能期与高效结铃期耦合的结果,用栽培技术协调了生... 从绿洲农区光、温角度入手,比较分析了绿洲与非绿洲农区的光、热资源的耦合效应及其棉花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绿洲棉区之所以成为优质棉区,是因为采取的栽培技术使绿洲地区的光、热富能期与高效结铃期耦合的结果,用栽培技术协调了生物与环境间的良好关系,从而确保了绿洲棉产业的迅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绿洲农区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黑钙土土壤肥力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关钰 褚贵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7-344,共8页
目的为了系统揭示长期耕作和施肥条件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黑钙土土壤肥力特征与演化。方法本研究于2015年采集76和77团场耕层土壤,检测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并入户调查油菜和小麦施肥量,再结合1980-2014年农四师土... 目的为了系统揭示长期耕作和施肥条件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黑钙土土壤肥力特征与演化。方法本研究于2015年采集76和77团场耕层土壤,检测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并入户调查油菜和小麦施肥量,再结合1980-2014年农四师土壤养分和肥料施用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89-2014年农四师施肥量逐年上升,2014年氮、磷、钾肥及复合肥的施肥总量分别为165、99、35、127 kg/hm^2,比1989年提高了3.1、3.4、84.6、3.5倍;1984-2015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明显下降,速效磷略有增加,速效钾2012年之前增加随后又降低。76和77团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70-73 g/kg),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中等(分别为121-130 mg/kg和13-19 mg/kg);速效钾含量丰富(389-481 mg/kg)。小麦平均施N和施P量分别为100-174 kg/hm^2和136-151 kg/hm^2,油菜平均施N和施P量分别为107-163 kg/hm^2和139-157 kg/hm^2,与当地平均水平相比,总体施N量偏低,施P量偏高,氮磷比例不平衡。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合理耕层构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钙土 土壤肥力 长期施肥 长期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及播期对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136
8
作者 李绍长 白萍 +2 位作者 吕新 刘淑云 董树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75-778,共4页
以山东品种掖单 2 2和新疆品种Sc70 4分别在新疆石河子和山东泰安两个生态区 ,分三个时期播种 (2 0 0 0年 4月10日、5月 10日和 6月 10日 ) ,以研究生态区及播期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生态区 ,分期播种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以山东品种掖单 2 2和新疆品种Sc70 4分别在新疆石河子和山东泰安两个生态区 ,分三个时期播种 (2 0 0 0年 4月10日、5月 10日和 6月 10日 ) ,以研究生态区及播期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生态区 ,分期播种对籽粒灌浆的影响不同。在新疆石河子地区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 ,玉米籽粒灌浆的进程变慢 ,持续时间延长 ,灌浆速率下降 ,粒重减轻。在山东泰安 ,播期对粒重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 播期 玉米 籽粒灌浆 影响因素 灌浆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棉田长期连作下残膜分布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9
9
作者 刘建国 李彦斌 +1 位作者 张伟 孙艳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6-250,共5页
通过田间调查和长期连作定点微区试验相结合,研究了长期连作棉田,集中连续使用地膜后,地膜在土壤中的累积、空间分布和形态变化,及其残膜对土壤物理性状、棉花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膜使用年限增加土壤中残膜平均每年以... 通过田间调查和长期连作定点微区试验相结合,研究了长期连作棉田,集中连续使用地膜后,地膜在土壤中的累积、空间分布和形态变化,及其残膜对土壤物理性状、棉花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膜使用年限增加土壤中残膜平均每年以11.2kg·hm-2速率增加,长期连作棉田残膜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占到了85%,在耕作层(0~30cm)以下随着根层深度的增加,残膜量减少;大于50cm2残膜在土壤中平均占30%,10~50cm2占36.5%,小于10cm2占33.4%,随连作年限增加,在0~15cm土层残膜量减少,15~30cm土层残膜量逐渐增加,残膜破碎度提高。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随着地膜残留量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容重下降。棉田中残膜阻碍棉花主根垂直生长,使根系形态呈现鸡爪型和丛生型等畸形,但对棉花产量未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连作 地膜残留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主要玉米杂交种及亲本DNA指纹数据库构建 被引量:6
10
作者 孔广超 任丽彤 +1 位作者 曹连莆 李少昆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19,共4页
通过对新疆目前推广的8个主要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RAPD分析,初步构建了新疆玉米DNA指纹图谱 及数据库,探索了RAPD技术在玉米种质鉴定和纯度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8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指纹 图谱多态性丰富,仅用... 通过对新疆目前推广的8个主要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RAPD分析,初步构建了新疆玉米DNA指纹图谱 及数据库,探索了RAPD技术在玉米种质鉴定和纯度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8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指纹 图谱多态性丰富,仅用一个引物即可以将24个材料完全区分开,表明了该指纹数据库在玉米品种鉴定与种子纯度分析 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亲本自交系 玉米种 种子纯度 种质鉴定 RAPD分析 玉米品种 指纹图谱 多态性 DNA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肥对新疆荒漠草原生产力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永盛 陆嘉惠 +5 位作者 张际昭 李鲁华 危常州 褚贵新 董鹏 李俊华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536-541,共6页
通过在新疆石河子3个不同降水量荒漠草原连续两年施氮肥,探讨氮肥对荒漠草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不同降水量的荒漠草原地区,施氮肥可以增加荒漠草原的干物质生物量,提高比例分别为26.5%、30.5... 通过在新疆石河子3个不同降水量荒漠草原连续两年施氮肥,探讨氮肥对荒漠草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不同降水量的荒漠草原地区,施氮肥可以增加荒漠草原的干物质生物量,提高比例分别为26.5%、30.5%、28.9%;在3个地点施氮肥处理物种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降低了15.4%、15.4%、31.2%;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17.6%、34.7%、26.2%;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降低19.9%、12.5%、22.6%。施氮肥当年地表植被种类减少,次年自然条件下减少的植被种类又出现。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荒漠草原地上部分的生产力,改变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荒漠草原 生产力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什地区复播玉米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璐 勾玲 +3 位作者 薛军 施治国 虎晓兵 张旺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3-209,共7页
【目的】为南疆喀什地区"一年多熟"周年超吨粮、麦后复播玉米适宜品种筛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对4个玉米品种新玉29号、浚单20号、京单28号、新玉35号,设置3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麦后种植,研究复播玉米生育进程、群体叶面积指... 【目的】为南疆喀什地区"一年多熟"周年超吨粮、麦后复播玉米适宜品种筛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对4个玉米品种新玉29号、浚单20号、京单28号、新玉35号,设置3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麦后种植,研究复播玉米生育进程、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植株形态及产量结构对密植的响应变化,揭示玉米生育期的光、温生态因子与产量及其结构的关系。【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复播玉米生育期相应推后2~6 d,早熟品种前期发育快、吐丝早,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多,有利于玉米籽粒正常成熟和高产形成。种植密度9.0×104~9.75×104株/hm2条件下,新玉35号和新玉29号均能发挥增密、增产的丰产潜力。复播玉米在拔节-成熟期间光辐射强度、日照时数和≥10℃有效积温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结论】新玉35号成熟期早,植株高度适宜。在密植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增长快,干物质积累多,增产效益显著,可推荐作为麦后复播玉米的理想品种。同时,拔节-成熟期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有利于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播 玉米 产量 生态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洪水的实时预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东旭 何新林 +1 位作者 刘华梅 盛东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312-314,共3页
在改进的自回归模型AR(p)基础上,运用最小信息准则确定模型的阶数p,建立玛纳斯河流域的洪水预报模型。根据新建立的模型,在充分考虑了融雪径流型河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参数的动态修正,选择出了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最佳参数。该... 在改进的自回归模型AR(p)基础上,运用最小信息准则确定模型的阶数p,建立玛纳斯河流域的洪水预报模型。根据新建立的模型,在充分考虑了融雪径流型河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参数的动态修正,选择出了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最佳参数。该模型率定期和检验期确定性系数均大于0.9,径流总量相对误差均在1%以下,最小为0.34%,洪峰合格率为95.0%,超过国家水情预报规范中的甲级标准(合格率≥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回归模型 最小信息准则 洪水实时预报 时变参数 玛纳斯河流域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高光强条件下小麦群体光合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伟 刘建国 王登伟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667-670,共4页
对新疆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春小麦群体光合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小麦在相同的光强下具有较高的群体表观净光合速率,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潜力,其CAP的值在-15~45μmol·m^-2.s^-1,与山东小麦群体光合能力比较,群体光补偿... 对新疆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春小麦群体光合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小麦在相同的光强下具有较高的群体表观净光合速率,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潜力,其CAP的值在-15~45μmol·m^-2.s^-1,与山东小麦群体光合能力比较,群体光补偿点相近,光饱和点高出1.5~3.0万lx,CAP最大值在拔节期高出4-7μmol·m^-2·s^-1,开花期高出6~10μmol·m^-2·s^-1;温光效应分析表明,光强是影响新疆春小麦群体光合能力主导生态因子,中午光强超过光饱和点是造成群体光合“午休”现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高光强 小麦 群体光合能力 午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玉米主要杂交种及其亲本指纹图谱构建
15
作者 孔广超 任丽彤 +1 位作者 曹连莆 李少昆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6,共4页
品种稳定、内在的特征,可供种子纯度检验及品种鉴定与管理,构建品种的指纹图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脂酶同工酶、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及RAPD技术,初步建立了新疆玉米主要推广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三种指纹图谱。结果表明,种子脂酶同... 品种稳定、内在的特征,可供种子纯度检验及品种鉴定与管理,构建品种的指纹图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脂酶同工酶、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及RAPD技术,初步建立了新疆玉米主要推广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三种指纹图谱。结果表明,种子脂酶同工酶、种子贮藏蛋白电泳谱带,在各供试品种与其亲本自交系间其图谱均具有较大差异,供试的24个材料间RAPD多态性差异明显。此三种图谱均可作为供试材料稳定、内在的特征,为准确地鉴定品种纯度及品种认定提供参考和标准,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玉米 杂交种 亲本 指纹图谱 种子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田薄壁边缝式滴灌带毛管布置方式的研究
16
作者 吕新 侯振安 +8 位作者 张祥坤 肖丽 王逸飞 王芳 朱磊 李振河 郭世民 吕兵瑞 鲍柏杨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275-277,共3页
采用新型薄壁边缝式滴灌带,在新疆不同土壤条件下进行不同方式的配置,研究分析了不同配置方式下对棉花产量、节水效果、成本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砂壤土上深埋式滴灌(埋深35 cm)可显著提高棉花籽棉产量,提高水产比和水效益,降低成本... 采用新型薄壁边缝式滴灌带,在新疆不同土壤条件下进行不同方式的配置,研究分析了不同配置方式下对棉花产量、节水效果、成本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砂壤土上深埋式滴灌(埋深35 cm)可显著提高棉花籽棉产量,提高水产比和水效益,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浅埋式滴灌可明显降低成本,但节水效果和增产效果较差,在砂壤土上的应用须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棉花 毛管布置 效益 新疆 配置方式 棉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长绒棉品种抗枯、黄萎病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政 张丽萍 +2 位作者 李国英 冯杰 贾文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89-191,共3页
2004年4~10月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植保系枯、黄萎病圃对供试的10个新疆长绒棉品种(系)进行了抗枯、黄萎病鉴定,供试品种在苗期、花蕾期、吐絮期和剖秆检查的结果来看,在抗枯萎病鉴定中,没有发现对枯萎病免疫及高抗材料,其中耐病材料有... 2004年4~10月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植保系枯、黄萎病圃对供试的10个新疆长绒棉品种(系)进行了抗枯、黄萎病鉴定,供试品种在苗期、花蕾期、吐絮期和剖秆检查的结果来看,在抗枯萎病鉴定中,没有发现对枯萎病免疫及高抗材料,其中耐病材料有1个,感病材料有8个,特别高感的材料有1个;在抗黄萎病鉴定中,也没发现对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其中高抗材料有8个,抗病材料有2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绒棉 枯、黄萎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姜新海 李杰 +2 位作者 卢新德 李坚 盛东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225-229,共5页
分析研究了在水资源短缺和干旱条件下大型灌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及发展模式。采用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实现灌区信息、数据采集自动化,提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方案,研究抗冻胀防渗渠道的结构设计,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综合配套技... 分析研究了在水资源短缺和干旱条件下大型灌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及发展模式。采用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实现灌区信息、数据采集自动化,提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方案,研究抗冻胀防渗渠道的结构设计,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及相应的灌区管理技术,建立高度集成的灌区灌溉决策支持系统下的农业高效用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灌区 节水灌溉 农业高效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积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8
19
作者 柏军华 王克如 +2 位作者 初振东 陈兵 李少昆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216-218,共3页
本文在准确性、精确性、仪器设备要求水平、成本高低等方面比较了8种有代表性的叶面积测定方法,分析并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在不同测定条件和实验目的要求下选择不同的叶面积测定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 测定方法 叶面积 比较研究 设备要求 实验目的 测定条件 准确性 精确性 代表性 优缺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春小麦生长发育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44
20
作者 蒋桂英 魏建军 +2 位作者 刘萍 刘建国 林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54,73,共6页
试验于2009—2010在石河子大学试验站进行,设置了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滴灌又设置了一管四行和一管六行两种滴灌带布置方式,目的在于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及不同毛管布置方式对滴灌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 试验于2009—2010在石河子大学试验站进行,设置了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滴灌又设置了一管四行和一管六行两种滴灌带布置方式,目的在于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及不同毛管布置方式对滴灌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与传统漫灌相比,株高、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增加,叶绿素后期下降缓慢,滴灌可降低小麦干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率,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防止后期叶片早衰;滴灌比漫灌相比灌水量降低了25%,产量平均增加1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5.4%。滴灌小麦实行一管四行毛管布置与一管六行相比受水均匀,不同边行间植株生长差异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比一管六行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滴灌 毛管布置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