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硫有机组分对Pd/MIL-101(Cr)复合材料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悦芸 张肖 +2 位作者 王庆 马晓利 赵志西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165,171,共6页
以Pd/MIL-101(Cr)为催化剂,在非硫有机组分(环己烷、环己烯、1-辛烯、对二甲苯)存在的情况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脱硫后Pd/MIL-101(Cr)的红外光谱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Pd/MI... 以Pd/MIL-101(Cr)为催化剂,在非硫有机组分(环己烷、环己烯、1-辛烯、对二甲苯)存在的情况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脱硫后Pd/MIL-101(Cr)的红外光谱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Pd/MIL-101(Cr)质量为0.1 g、温度为50℃、非硫有机组分占油样的质量分数为5%~10%时,脱硫效率达到最高。由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环己烯、1-辛烯和对二甲苯会占据Pd/MIL-101(Cr)上的活性位点,而且对二甲苯还会与体系中原位产生的氧化物发生反应,使脱硫效率从76.27%降到3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脱硫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非硫有机组分 脱硫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BiOBr/红磷异质结光催化剂用于Cr(Ⅵ)光还原 被引量:1
2
作者 齐献慧 赵红刚 +5 位作者 马玉花 王转虎 李云鹏 李钰宸 李佳文 闫沉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将水热处理后的红磷(HRP)与溴氧化铋(BiOBr)相结合,构建BiOBr/HRP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调节和优化组成比例,7%BiOBr/HRP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BiOBr的质量分数为7%)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其可见光还原Cr(Ⅵ)的速率常数为0.188 min^(-1)... 将水热处理后的红磷(HRP)与溴氧化铋(BiOBr)相结合,构建BiOBr/HRP异质结复合材料。通过调节和优化组成比例,7%BiOBr/HRP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BiOBr的质量分数为7%)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其可见光还原Cr(Ⅵ)的速率常数为0.188 min^(-1),是纯HRP(0.0376 min^(-1))的5倍。在窄带隙HRP中引入宽带隙BiOBr所构建的异质结复合材料,扩大了可见光光谱吸收范围,增强了光的吸收,加速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磷 BiOBr 异质结 Cr(Ⅵ)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WO_(3)/红磷S型异质结的构建及光催化活性研究
3
作者 吐尔洪·木尼热 赵红刚 +5 位作者 马玉花 齐献慧 李钰宸 闫沉香 李佳文 陈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1-707,I0007,I0008,共9页
S型异质结被广泛应用于光解水产氢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单晶WO_(3)/水热处理后的红磷(HRP)复合材料。XPS和EPR等表征结果证实单晶WO_(3)/HRP复合材料形成了S型异质结。5%WO_(3)/HRP异质结复合物在可见光下... S型异质结被广泛应用于光解水产氢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单晶WO_(3)/水热处理后的红磷(HRP)复合材料。XPS和EPR等表征结果证实单晶WO_(3)/HRP复合材料形成了S型异质结。5%WO_(3)/HRP异质结复合物在可见光下展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在4min内对罗丹明B(RhB)的降解率高达97.6%。此外,制氢速率可以达到870.69μmol·h^(-1)·g^(-1),是纯HRP的3.62倍。这可归功于单晶WO_(3)和HRP之间形成紧密的S型异质结,使其光生载流子快速分离并提高氧化还原能力。本研究制备的RP基光催化剂为解决日益增长的清洁新能源和饮用水需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 红磷 光解水产氢 S型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二甲基胂酸的吸附
4
作者 马晓燕 赵志西 +3 位作者 谢青青 艾迪娅·阿不来提 夏米西亚·奴尔买买提 王丽萍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6-73,共8页
用水热法制得磁性复合材料用于对二甲基胂酸的吸附研究。首先通过XRD、BET、VSM和SEM对合成材料进行分析;考察投加量、pH等因素对磁性复合材料吸附二甲基胂酸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研究其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通过FT-I... 用水热法制得磁性复合材料用于对二甲基胂酸的吸附研究。首先通过XRD、BET、VSM和SEM对合成材料进行分析;考察投加量、pH等因素对磁性复合材料吸附二甲基胂酸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研究其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通过FT-IR和Zeta电位探讨了磁性材料吸附二甲基胂酸的机理。XRD分析表明磁性复合材料纯度高、晶型好;SEM图显示磁铁矿为单分散球团附着在膨润土和硅藻土表面,孔隙结构丰富;磁性硅藻土和磁性膨润土比表面积分别48.63、65.17 m^(2)/g;磁性硅藻土和磁性膨润土饱和磁化强度分别达到了61.84、60.19 emu/g。二甲基胂酸在磁性复合材料上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比较pH分别为3、7、11时的吸附等温线,在中性时对二甲基胂酸吸附量最大,磁铁矿、磁性硅藻土及磁性膨润土对二甲基胂酸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54、1.73、1.75 mg/g。结合Zeta电位和红外分析,可知磁性复合材料是通过静电作用和配体交换吸附二甲基胂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胂酸 磁性膨润土 磁性硅藻土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条件下氧化法脱除模拟燃油中的苯并噻吩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敏 陈平 +2 位作者 马晓利 王庆 阿依夏·艾合麦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25,共4页
研究了碱性条件下温度、反应时间、模拟燃料油和氧化剂的比例对模拟燃料中苯并噻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脱硫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0℃,燃料与氧化剂的比为1∶1,反应时间为40 min。碱性条件下模拟燃油脱硫中苯并噻吩的去除... 研究了碱性条件下温度、反应时间、模拟燃料油和氧化剂的比例对模拟燃料中苯并噻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脱硫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0℃,燃料与氧化剂的比为1∶1,反应时间为40 min。碱性条件下模拟燃油脱硫中苯并噻吩的去除率达到77.7%。与中性条件下的脱硫反应相比,模拟燃料油中苯并噻吩的脱硫率提高了48.8个百分点。铂碳本身具有一定的吸附脱硫能力,经过3次再生脱硫反应,铂碳的脱硫性能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燃油 脱硫 碱性条件 苯并噻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燃油脱硫中原位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悦芸 张肖 +2 位作者 王庆 马晓利 赵志西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1,共5页
采用水热法和浸渍法制备了Pd/MIL-101(Cr)催化剂,考察了Pd的负载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V(异丙醇)∶V(乙腈)等对原位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含100 mg/kg二苯并噻吩的模拟燃油进行脱硫实验,测定原位产生过氧化氢... 采用水热法和浸渍法制备了Pd/MIL-101(Cr)催化剂,考察了Pd的负载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V(异丙醇)∶V(乙腈)等对原位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含100 mg/kg二苯并噻吩的模拟燃油进行脱硫实验,测定原位产生过氧化氢后的脱硫率。实验结果表明,以Pd/MIL-101(Cr)为催化剂构建的模拟燃油反应可以实现原位产生过氧化氢,在反应温度50℃、V(异丙醇)∶V(乙腈)=1∶1、Pd负载量25%(w)的催化剂Pd/MIL-101(Cr)用量为0.1 g的最佳条件下反应10 min时,过氧化氢含量可达36.117 mg/L,模拟燃油脱硫率可达到95.1%,实现了模拟燃油的深度脱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 过氧化氢 燃油脱硫 氧化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燃油原位脱硫反应体系的构建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敏 陈平 +2 位作者 赵志西 孙传庆 王庆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5-158,163,共5页
以异丙醇为相转移剂构建了3种可以实现模拟燃油原位氧化脱硫的反应体系,通过改变体系中试剂的体积比,确定最佳的反应体系为异丙醇-乙腈反应体系且体积比为1∶1。在最佳反应体系下,利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Pt/C质量、助剂种类、模拟燃油... 以异丙醇为相转移剂构建了3种可以实现模拟燃油原位氧化脱硫的反应体系,通过改变体系中试剂的体积比,确定最佳的反应体系为异丙醇-乙腈反应体系且体积比为1∶1。在最佳反应体系下,利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Pt/C质量、助剂种类、模拟燃油初始硫质量分数以及有机硫化物的种类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新构建的燃油脱硫反应体系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3种反应体系的模拟燃油脱硫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异丙醇-乙腈>异丙醇-DMF>异丙醇-去离子水,且最佳配比为1∶1;在0.15 g Pt/C催化剂的作用下,模拟燃料油的脱硫效果最好。KOH在4种酸碱添加剂中脱硫效果最好,初始硫质量分数对脱硫效果影响很小;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去除不同硫化物的效果是:DBT>4,6-DMDBT>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原位脱硫 反应体系 构建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布洛芬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莉 汪鑫 +1 位作者 范维刚 粟智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3-498,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以纳米级二氧化硅为载体,以布洛芬为模板分子,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功能单体,正硅酸乙酯(TEOS)为交联剂,合成了布洛芬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使用扫描电镜(SEM)对合成的MIPs进行了形貌表征,通过... 采用溶胶凝胶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以纳米级二氧化硅为载体,以布洛芬为模板分子,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功能单体,正硅酸乙酯(TEOS)为交联剂,合成了布洛芬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使用扫描电镜(SEM)对合成的MIPs进行了形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动态吸附实验、选择性实验以及再生利用实验评价了MIPs对布洛芬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MIPs对布洛芬可在15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饱和吸附容量可达45.9 mg/g,印迹因子为1.7,与非分子印迹聚合物相比,MIPs对布洛芬具有特异性识别性能。此外,MIPs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对布洛芬的吸附容量仍保持在初始的87.6%以上,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能,能够作为一种良好的对布洛芬具有高选择性和高吸附容量的新型吸附功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布洛芬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诱导NiS沉淀处理含Ni^(2+)废水效果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丁雅楠 陈平 李怡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9-652,共4页
以含Ni^(2+)配水为处理对象,Na_(2)S为沉淀剂,获得最佳NiS沉淀条件:pH=6,沉淀剂投加浓度比4∶1,搅拌速率30 r/min,平衡时间为80 min。在此条件下,对比11种不同载体诱导NiS沉淀效果,添加9种载体后,反应平衡时间及Ni^(2+)平衡去除率均被优... 以含Ni^(2+)配水为处理对象,Na_(2)S为沉淀剂,获得最佳NiS沉淀条件:pH=6,沉淀剂投加浓度比4∶1,搅拌速率30 r/min,平衡时间为80 min。在此条件下,对比11种不同载体诱导NiS沉淀效果,添加9种载体后,反应平衡时间及Ni^(2+)平衡去除率均被优化,最佳载体为白云石,同时开展沉淀过程中体系Zeta电位,分析载体诱导沉淀去除效果与Zeta电位的关联性;研究3种产地白云石相组成含量于Ni^(2+)诱导去除效果的影响,对相组成含量及诱导效果进行线性拟合,与Ni^(2+)平衡去除率呈正相关的成分为CaO、MgO、SiO_(2)、Al_(2)O_(3)。结合同组实验,白云石诱导PbS、Ca_(5)OH(PO_(4))_(3)沉淀与本实验有相似规律,为提高Ni^(2+)平衡去除率,应选择灵敏度大、正相关成分含量高的作为最佳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选择 诱导沉淀 ZETA电位 成分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联苯胺基窄带隙共轭聚合物的光学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斯丽姆罕·热合麦提 李佳佳 +1 位作者 阿孜古丽·木尔赛力木 凯丽比努尔罕·麦提萨伍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751-3756,共6页
随着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为了平衡能量应用需求并提升能量使用效率,开发高效能量转换材料与电化学储能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导电聚合物基电极材料面临着相应储能器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 随着化石燃料的日益枯竭,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为了平衡能量应用需求并提升能量使用效率,开发高效能量转换材料与电化学储能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导电聚合物基电极材料面临着相应储能器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性能不高的挑战,需进行结构改性提高电导率、改善界面性质。鉴于共轭高分子的电子结构、光学及电化学性质由共轭链骨架结构决定,对导电共轭聚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以提升其电荷传输性能和载流子迁移率,进而设计合成新型高迁移率导电聚合物基共轭聚合物是提高相应器件特性的关键所在。已有研究大多借助复杂的结构设计来实现提升迁移率,设计合成了结构简单,有助提升电荷迁移的新型窄带隙聚联苯胺基共轭聚合物聚物。通过光谱学及电化学方法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对单体及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循环伏安、计时电位、交流阻抗对其进行了光学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制得具有预期结构的共轭聚合物,所得聚合物结晶性较佳,光学带隙E^(opt)_(g)为1.85 eV,HOMO及LUMO能级分别为-5.44和-3.59 eV,前者高于,后者则低于大部分文献值,呈现可同时促进p-型和n-型掺杂的结构特性,具备增强材料容纳电荷能力的性能优势。聚合物储能特性受化学结构、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综合影响。改善材料微观结构特性有助于提升其电子电导率,但层状致密块体形貌特征又使其离子电导率受限。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聚合物具有一定电化学活性,具有较小的电荷转移阻抗,具备基本满足使离子顺利扩散的条件,0.05 A·g^(-1)时的放电比电容达256.6 F·g^(-1)。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联苯胺基窄带隙共轭聚合物在光电转换、储能及微型电子器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胺基 共轭聚合物 窄带隙 电化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酸污染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维刚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8,共7页
简要概述了全氟辛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应用领域,介绍了自然环境中全氟辛酸的来源、对生物体的危害以及污染现状,简单综述了全氟辛酸主要的四种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超声萃取。着重对高效液相色谱法... 简要概述了全氟辛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应用领域,介绍了自然环境中全氟辛酸的来源、对生物体的危害以及污染现状,简单综述了全氟辛酸主要的四种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超声萃取。着重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全氟辛酸浓度检测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总结。从目前的文献来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检测环境中或产品中的全氟辛酸较为广泛,这种方法不需要对样品进行衍生处理,而且分析速度快、回收率高、选择性好。最后对如何治理环境中全氟辛酸的污染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我国建立全氟辛酸污染控制现实可行的措施提供了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污染物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电子基取代联苯胺类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
12
作者 斯丽姆罕·热合麦提 项学强 阿孜古丽·木尔赛力木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44-2050,2140,共8页
以3种供电子基团的联苯胺和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N,N′-二苯亚甲基-3,3’-二甲基联苯二胺(Ⅰ)、N,N′-二苯亚甲基-3,3’-二羟基联苯二胺(Ⅱ)和N,N′-二苯亚甲基-3,3’-二甲氧基联苯二胺(Ⅲ),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3种给体-受体型导电共轭... 以3种供电子基团的联苯胺和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N,N′-二苯亚甲基-3,3’-二甲基联苯二胺(Ⅰ)、N,N′-二苯亚甲基-3,3’-二羟基联苯二胺(Ⅱ)和N,N′-二苯亚甲基-3,3’-二甲氧基联苯二胺(Ⅲ),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3种给体-受体型导电共轭聚合物(PⅠ、PⅡ和PⅢ)。采用NMR、FTIR、XRD对单体及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UV-Vis、UV-Vis-DRS、循环伏安、计时电位、交流阻抗、循环性能测试对共轭聚合物进行了光电性能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Ⅲ分子链共轭程度较高、结晶性较佳,光学带隙为2.09eV,具有较高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及较低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分别为–5.15和–3.06 eV,呈现更好的氧化还原性,同时表现出较佳的电化学电容特性。在电流密度为0.3A/g时,PⅢ恒流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030F/g,经700次循环仍保持在530 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胺基共轭聚合物 供电子基团 光电性质 电化学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促进香紫苏醇H_(2)O_(2)氧化合成香紫苏内酯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华秋 文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4-188,共5页
为提高香紫苏内酯的合成效率,采用超声波强化H_(2)O_(2)氧化效能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氧化,超声辅助合成效率提高9%,且缩短反应时间;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合成香紫苏内酯的最佳条件... 为提高香紫苏内酯的合成效率,采用超声波强化H_(2)O_(2)氧化效能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氧化,超声辅助合成效率提高9%,且缩短反应时间;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合成香紫苏内酯的最佳条件为:超声频率为40 kHz、功率为250 W、n_(香紫苏醇)∶n_(钨酸钠)∶n_(过氧化氢)=100∶1∶600、超声温度为60℃。超声反应时间为1.5 h时,香紫苏内酯最佳产率为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紫苏醇 香紫苏内酯 超声波 H_(2)O_(2)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