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2年新疆天山地区多源降水融合数据集
1
作者 卢新玉 伏晓慧 +3 位作者 王秀琴 刘艳 火红 王敏仲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390-398,共9页
天山山区属于我国典型的高寒山区,被誉为“中亚水塔”,对于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利用卫星反演来估算山区降水量已成为一种重要方法,然而,由于山区地形复杂且分布不均,导致了基于卫星反演的降水数据在精... 天山山区属于我国典型的高寒山区,被誉为“中亚水塔”,对于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利用卫星反演来估算山区降水量已成为一种重要方法,然而,由于山区地形复杂且分布不均,导致了基于卫星反演的降水数据在精度方面存在不足。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开展天山山区多源降水融合数据集研制,以GSMaP卫星降水数据为初始场,结合同期区域内1065个台站的实况日降水数据,发展一种基于最优插值的星地降水产品融合方法,最终生成2000–2022年天山山区逐日融合降水产品集。本数据集在研制过程中对实况数据进行了严格质控,对逐日融合降水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估,相关系数由0.44提高至0.53(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绝对平均误差由6.3mm d^(-1)下降至5.7mm d^(-1)。本产品集有望为复杂地形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与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区 多源降水 最优插值 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太阳总辐射资料的均一性检验与气候学估算式的再探讨 被引量:19
2
作者 辛渝 赵逸舟 +3 位作者 毛炜峄 李元鹏 王晓梅 何亚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78-889,共12页
参照新疆105个气象台站"元数据",在对12个辐射站逐月日照百分率与月总辐射资料序列进行质量控制检验的基础上,对无效值与缺测值进行了插补订正,继而以Potter非均一性客观检验方法对资料序列进行了非均一性检测,同时以SNTH方... 参照新疆105个气象台站"元数据",在对12个辐射站逐月日照百分率与月总辐射资料序列进行质量控制检验的基础上,对无效值与缺测值进行了插补订正,继而以Potter非均一性客观检验方法对资料序列进行了非均一性检测,同时以SNTH方法对产生间断的序列进行了相应的非均一化订正。在均一化的月总辐射与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序列基础上,探讨了利用辐射气候学估算总辐射的最佳方案及其系数的空间差异与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月日照百分率序列仅乌鲁木齐与伊宁站有间断现象,而月辐射资料序列间断的有乌鲁木齐、伊宁、阿勒泰、哈密、和田站,且并非都与日照百分率序列同步间断。其中,和田、阿勒泰站月辐射资料序列非均一化现象最严重;(2)月辐射序列的间断大多出现在冬半年,这可能与冬季空中气溶胶含量的突然增加有关;(3)在利用辐射气候学估算式Q=Q0(a+bS)对新疆总辐射进行估算时,采用"单站单月式"效果最佳,单站平均绝对误差为3%~8%,系数a、b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特征。除伊宁站外,两者还具有显著且稳定的互补关系;(4)新疆的年总辐射分布特征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依次递减,天山山区为低值中心。秋季纬向特征最明显,冬季次之,春季转为经向,夏季多呈"涡状",且南北疆两大盆地辐射差异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太阳总辐射 日照百分率 非均一性检验 气候学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5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3
作者 姚作新 李秦 +2 位作者 刘卫平 陶淘 孔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7-265,共9页
利用1960-2015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的冻结始日、冻结终日、年冻结日数、年累积冻土厚度、最大冻土深度等特征指标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突变、气候变化趋势的持续性等方法,分析近56 a该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年代际变... 利用1960-2015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的冻结始日、冻结终日、年冻结日数、年累积冻土厚度、最大冻土深度等特征指标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突变、气候变化趋势的持续性等方法,分析近56 a该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60-2015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气温变化亦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的持续性较强,升温幅度0.03℃·a^(-1)、0.29℃·(10 a)^(-1)、0.74℃·(30 a)^(-1)。(2)在1960-2015年期间,该地区季节性冻土呈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冻结始日推迟,冻结终日提前,年冻结日数减少,年累积冻土厚度减小,最大冻土深度减小。(3)在1960-2015年期间,该地区季节性冻土持续退化趋势持续性强。(4)1960-2015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对气温变暖的具体响应呈现为退化状态。(5)按气候升温率Gt;0.034~0.046℃·a^(-1)计算,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季节性冻土到2050年(较2000年)的冻结始日将推迟12~15 d、年冻结日数将减少21~27 d、年累积冻土厚度将减少36.3%~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什库尔干 季节性冻土 气候变化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地区50a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聪 曹占洲 +2 位作者 丁林 石玉 杨志华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508-514,共7页
根据伊犁河谷地区10个气象代表站点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t检验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河谷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年平均气温、其他各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 根据伊犁河谷地区10个气象代表站点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t检验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河谷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年平均气温、其他各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上升的幅度远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其中,冬季增幅最大,为0.59℃/10 a,秋季次之;暖温年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且近10 a是50 a中最暖的时期,冷温年多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均气温异常年份为:1969年为异常偏冷年,2010年为异常偏暖年;50 a全年降水量变化呈增湿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5.4 mm/10 a,其中,夏季降水量为50 a中最多时期,冬季次之,秋季降水量为最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枯水期,八九十年代至今为丰水期,但分布不均匀,阶段性干旱时有发生,降水偏多趋势还将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伊犁河谷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5 a新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静 黄秉光 +1 位作者 黄玫 古丽格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4-1060,共7页
新疆地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明确其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研究中国干旱区植被碳汇及其对陆地碳平衡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 新疆地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明确其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研究中国干旱区植被碳汇及其对陆地碳平衡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 2),在0.05°×0.05°经纬度空间网格上估算分析了1961-2015年新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近55 a新疆NEP平均值为14.4 g C·m-2,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空间上看,约40%地区的NEP呈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天山两麓的城市人口聚集区;而60%地区NEP呈上升走势,其主要分布在新疆昆仑山脉、天山山区和人烟稀少的荒漠地区。新疆NEP对降水量变化更为敏感,气温的变化对NEP的影响并不显著。虽然新疆平均碳汇随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在源与汇之间波动,但是从多年平均来看,新疆仍然为碳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AVIM2 新疆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部一次区域极端暴雨环境场特征 被引量:21
6
作者 庄晓翠 李博渊 +3 位作者 秦榕 李如琦 张云惠 白松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7-959,共13页
利用FNL再分析、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FY-2G资料,对新疆东部2018年7月31日出现的区域极端暴雨环境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新疆暴雨研究成果及中国南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是在稳定的两脊一槽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高架对流造成... 利用FNL再分析、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FY-2G资料,对新疆东部2018年7月31日出现的区域极端暴雨环境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新疆暴雨研究成果及中国南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是在稳定的两脊一槽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高架对流造成;暴雨落区位于高空西南急流入口区右侧,500 hPa中亚低涡前西南气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西侧偏南气流汇合区域,700 hPa东南低空急流出口区前部辐合区及地面上冷锋后部负变温区的重叠区域;500 hPa中亚低涡、700 hPa低空急流及其前部辐合区、800~600 hPa强锋区触发了高架对流;对流层低层700 hPa附近强辐合与高层强辐散,为高架对流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触发条件,从而使中亚低涡前西南暖湿气流及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绕过和翻越青藏高原迅速在暴雨区辐合集中,并不断被抬升至高空,为极端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此次区域极端暴雨与新疆其他地区暴雨存在较大差异;与中国南方高架对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极端暴雨 高架对流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城地区雷暴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高婧 井立军 +5 位作者 李新东 王飞 井立红 秦榕 张士海 魏小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4,共8页
运用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1961-2005年实测雷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中部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雷暴高发区,多发中心为庙尔沟,(2)雷暴主要发生期为5月-8月,约占总数的92.8%,其中7月最多,6月次之,... 运用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1961-2005年实测雷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中部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雷暴高发区,多发中心为庙尔沟,(2)雷暴主要发生期为5月-8月,约占总数的92.8%,其中7月最多,6月次之,(3)塔城地区雷暴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多出现在16-23时,(4)塔城地区雷暴异常偏少年为1974年,雷暴活动频繁年为1961、1964、1966、1990年,少雷暴年为1986、1996、1997、2004年,(5)近45 a塔城地区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显著减少的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4 d/10 a,(6)小波分析显示塔城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存在着6-7、3 a的振荡周期。在塔城地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中各选取1个昼夜守班的基准(本)站,做为塔城地区的代表站(塔城、托里、乌苏),对塔城地区雷暴日变化进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塔城地区雷暴日变化十分明显,雷暴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塔城、乌苏峰值范围较托里大,且峰值出现时间比托里晚3-6 h。托里站雷暴多发时段出现在14-20时,占总数的67.6%,峰值出现在16、17时,占12.1%;塔城站多发时段为16-22时,占57.5%,峰值出现在20时,占总数的9.3%,次高峰值出现在18时,占总数的8.9%;乌苏站多发时段出现在19-01时,占总数的69.6%,峰值出现在23时,占总数的11.6%,次高峰值出现在21时,占总数的11.3%,与相关研究所述北疆沿天山一带的雷暴多在傍晚至午夜(18-24时),高峰期在晚上(21-22时)的结论一致。乌苏站01-03时雷暴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塔城、托里两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塔城 雷暴 时空分布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新疆粉红椋鸟栖息地气候演变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晗 于非 +1 位作者 吴烨 季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1-608,共8页
新疆是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 L.)在中国境内的繁殖区,对新疆草原蝗虫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采用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及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粉红椋鸟栖息地近50 a来年均温度与降水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0 a来粉红椋鸟栖息地... 新疆是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 L.)在中国境内的繁殖区,对新疆草原蝗虫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采用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及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粉红椋鸟栖息地近50 a来年均温度与降水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0 a来粉红椋鸟栖息地年均温度为5.65±1.70℃,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分别为7.23±1.91℃、20.27±1.78℃、6.24±1.83℃和-11.11±3.89℃;年均降水量为266.23±103.37mm、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降水量分别72.18±36.33 mm、96.12±49.56 mm、62.57±23.74 mm和35.22±17.69 mm;(2)粉红椋鸟栖息地50 a来增温显著(P<0.01),冬季温度增幅最大(0.726℃/10 a),夏季温度增幅小、变异小;年均降水显著上升(P<0.01),冬季降水增幅最大(4.50 mm/1O a),春夏两季降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演变 温度 降水 粉红椋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宏琪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6-8,共3页
进入 90年代 ,新疆棉花生产已进入由中低产向中高产迈进的新阶段 ,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产棉区和最具发展规模与发展潜力的新兴棉区。在快速发展中 ,如何解决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已成为新疆棉花生产健康。
关键词 棉花 可持续发展 问题 对策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春夏洪灾受灾面积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秋香 吴彦 +1 位作者 叶殿秀 李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0-437,共8页
选用新疆1950-2006年84个县2038条洪水灾害资料,以春夏3~8月洪灾受灾面积为研究对象,用最小二乘法与二阶主值函数分析各月受灾面积的长期变化趋势,非参数化秩统计量做趋势的显著性检验,计算累计距平值判定时间序列的拐点,以拐点前后的... 选用新疆1950-2006年84个县2038条洪水灾害资料,以春夏3~8月洪灾受灾面积为研究对象,用最小二乘法与二阶主值函数分析各月受灾面积的长期变化趋势,非参数化秩统计量做趋势的显著性检验,计算累计距平值判定时间序列的拐点,以拐点前后的变差系数比较受灾面积振幅的变化,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其振荡周期发现,春季3~5月农作物苗期是融雪洪水多发季节,洪灾受灾面积占全年的37%,各月受灾面积均有长期增加的趋势。其中,春季洪灾高发期的5月增加趋势十分显著,平均每年增加2.01%,是春季农田防洪的重点时期。夏季6~8月各种农作物的旺盛生长期,是暴雨洪水的频繁发生期,受灾面积占全年的60%,夏季各月洪灾受灾面积均有长期增加的趋势,其中,洪灾高发期的6、7月增加趋势十分显著,7月平均每年增加2.13%,6月增加1.86%,因此6、7月是夏季农田防洪的重点时期。另外,洪灾高发期的5、6、7月存在12~15年、5~7年的振荡周期,以及2~3年的小扰动,各类周期振荡在拐点之前比较弱,之后振荡较强。其中,春季3、4、5月拐点在1984年,夏季6、7、8月拐点分别在1974年、1986年和1988年。同样以拐点为界,之前是洪灾少发时期,之后即开始处于洪灾频发期气候背景上的年代际与年际尺度振荡,另外,拐点前后平均受灾面积相差很大,增幅在58%~16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洪灾 春夏 受灾面积 变化 趋势 周期 频发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Htest方法对新疆北部风区近50 a风速资料的均一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昊楠 何清 +1 位作者 秦榕 刘卫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0-538,共9页
利用RHtest提供的两种检验方法:惩罚最大T检验(The Penized Maximal T Test,PMTT)和惩罚最大F检验(The Penized Maximal F Test,PMFT),对新疆大风区域1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建站至2014年逐年平均风速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和订正;通过在新... 利用RHtest提供的两种检验方法:惩罚最大T检验(The Penized Maximal T Test,PMTT)和惩罚最大F检验(The Penized Maximal F Test,PMFT),对新疆大风区域1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建站至2014年逐年平均风速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和订正;通过在新疆地区特定环境下对该两种误报率分布相对均匀且微小偏移检测能力较高的方法进行评估,找出每种方法在新疆地区实际应用当中的适用性,最终通过订正改善新疆风要素年值历史序列的均一性,结果表明:(1)站址迁移、仪器换型、测风手段变化及台站环境变化等非气候变化因素均对13个待检站点年平均风速序列的均一性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仪器换型造成的影响尤为突出。(2)当参考站均一性较好时,PMTT方法检测结果与台站元数据一致性较好,反之则存在虚假跳变点或漏检。(3)PMFT方法因为不依靠参考站,能很好的弥补新疆大风区域站点稀疏、参考站点筛选困难和元数据不完整等弊端,该方法对迁站和仪器换型的检测能力较强。(4)数据订正后,总体变化趋势没有大的改变,呈现下降趋势,符合风要素在全国范围的总体变化趋势,数据的均一性得到很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区域 风速 均一性 检验 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基于小波的周期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秦榕 李林超 +3 位作者 杨霰 杨华 杨艳玲 何亚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4-962,共9页
Φ20 cm和E601型蒸发皿在新疆均有使用,但两种数据序列自观测开始至今均不完整,尤其自2003年以后数据未进行整合和校正,使得对蒸发皿蒸发量数据的使用和深入分析受到限制。本研究基于Φ20 cm(E_(20))和E601型蒸发皿蒸发量(E601)的共同... Φ20 cm和E601型蒸发皿在新疆均有使用,但两种数据序列自观测开始至今均不完整,尤其自2003年以后数据未进行整合和校正,使得对蒸发皿蒸发量数据的使用和深入分析受到限制。本研究基于Φ20 cm(E_(20))和E601型蒸发皿蒸发量(E601)的共同观测期数据,选取新疆地区57个气象站,分析4~10月E_(20)和E601的换算系数K。以数据序列较长的喀什(隶属南疆)和塔城站(北疆)为例,分析了逐日和逐月尺度下K的变化,并将各月K值用于两个典型站2003—2016年期间4月1日~9月30日E_(20)的估算,得出1961—2016年完整的日E_(20)序列。进一步基于复Morlet小波函数对月及年尺度E_(20)的波谱特性和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E_(20)和E601的换算系数在4~10月期间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南疆K值较北疆大。(2)喀什和塔城站插补后完整的1961—2016年期间日E_(20)序列具有以年为周期的典型变化,月E_(20)在7月最大,年E_(20)均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日、月及年尺度下喀什站E_(20)均高于塔城站。(3)两站点1~12月E_(20)的主周期和准周期具有2~16 a的波动,年E_(20)的主周期均为7 a,喀什站准周期为3 a和6 a,塔城站准周期为2 a和4a。本研究可为新疆地区蒸发量序列的插补及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换算系数 小波分析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新疆冬季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被引量:11
13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3 位作者 李景林 徐文修 王命全 伊力哈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46,共7页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法对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等冬季热量要素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混合插值法,在Arc...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法对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等冬季热量要素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混合插值法,在ArcGIS平台上完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各热量要素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1)新疆1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呈现"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特点,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总体呈现"南疆少,北疆多;平原和盆地少,山区多"的分布格局。(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冬季热量资源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并且1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分别于1986年和1998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少。突变年前后,1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幅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从东南至西北递增"的格局,冬季负积温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增"的特点,越冬期日数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呈"南疆大,北疆小;盆地大,天山和阿勒泰山区小"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冬季热量资源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测环境改变对新疆吐鲁番地区辐射观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秦榕 姚作新 +4 位作者 杨艳玲 井立红 杨霰 王秀琴 邢之芳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1期5483-5487,5523,共6页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站近30年(1985-2014年)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将其与乌鲁木齐、焉耆两站同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使用SPSS和R软件对年度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因探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吐鲁番观测站辐射量、日照...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站近30年(1985-2014年)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将其与乌鲁木齐、焉耆两站同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使用SPSS和R软件对年度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因探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吐鲁番观测站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与两参照观测站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相比一致性较差,其中1992、2010年总辐射量资料发生了不连续变化,2010年日照时间资料发生了不连续变化(未通过0.01显著水平检验);月值自2010年起每年1-3月、9-12月总辐射量、日照时间资料均发生了不连续变化(未通过0.01显著水平检验)。探究其原因,是因吐鲁番站观测场正南方和西南方密集重叠的高层建筑,秋冬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遮蔽了整个观测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环境 辐射 日照 影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2a区域气候变化对濒危物种新疆北鲵潜在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亮 吴烨 +3 位作者 叶小芳 古丽格娜·海力力 冯俊 王秀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6,共9页
基于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周边7个气象站1963-2014年气温和降水数据,我们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和Morlet小波分析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气候学角度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对新疆北鲵生存环境及种群变化产生的潜在... 基于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周边7个气象站1963-2014年气温和降水数据,我们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和Morlet小波分析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气候学角度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对新疆北鲵生存环境及种群变化产生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近52 a,该区域平均升温0.37℃·(10 a)^-1(r=0.632,P〈0.001),高于世界和我国同期升温水平,显著增温发生自1998年,四季升温均显著,其中冬季升幅最大为0.47℃·(10 a)-1(r=0.338,P=0.014);区域降水平均增加13.32 mm·(10 a)^-1(r=0.349,P=0.011),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贡献最大,分别为4.19 mm·(10a)^-1(r=0.281,P=0.043)和4.43 mm·(10 a)^-1(r=0.443,P=0.001),自2002年起降水量显著增加(仅2008年不显著);区域气温具有2 a、7-8 a和15-16 a的弱变化周期,降水具有5 a和13-14 a的震荡周期。该区域近52 a气候与新疆整体气候变化趋势一致,偏"暖湿"化,但降水增加趋势弱于升温趋势。尤其是近15 a的持续增温加速了该区域冰川消融,降水量虽有增长,但增长趋势和幅度较弱,不足以促进冰川物质积累,冰川消融量大于积累量,冰川平衡线抬升,高海拔区地下水位下降,山间涌泉及溪流减少,北鲵赖以生存的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成为其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鲵 自然保护区 气候变化 冰川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气象大数据+棉花科创助农平台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崔玉玲 马雷凯 +3 位作者 李阿桥 阿吉古丽·沙依提 王森 吉春容 《中国棉花》 2022年第4期6-9,共4页
通过“气象大数据+棉花科创助农平台”的全面建设,实现了多源融合5 km气象实况分析产品、农用天气格点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技术,利用手机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信息发布渠道向广大新疆棉农提供了棉花种植的产前、产... 通过“气象大数据+棉花科创助农平台”的全面建设,实现了多源融合5 km气象实况分析产品、农用天气格点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技术,利用手机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信息发布渠道向广大新疆棉农提供了棉花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动态气象保障服务;组建新疆棉花气象科技服务团队,举办“棉花气象为农服务技术论坛”,为棉花气象助农服务提供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创建全国首家棉花”气象科技小院”,致力于棉花生产全过程精细化、定制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棉花高产栽培管理等技术培训,推动新疆棉花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气象 棉花 棉农 平台建设 灾害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小时降雪特征及大暴雪天气影响系统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涛 杨莲梅 +2 位作者 周鸿奎 余行杰 李元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5-733,共9页
新疆北部是我国降雪高频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降雪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对新疆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观测资料限制对该区域小时降雪研究还未开展,影响降雪精细化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因此,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以下称“新疆北部”)2012... 新疆北部是我国降雪高频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降雪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对新疆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观测资料限制对该区域小时降雪研究还未开展,影响降雪精细化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因此,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以下称“新疆北部”)2012年11月-2021年2月50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雪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季(11月-翌年2月)小时降雪特征,并按日降雪量从高到低挑选30个大暴雪过程分析其小时降雪特征、影响系统及典型环流配置。结果表明:(1)阿勒泰北部、塔城盆地、伊犁河谷为降雪小时数(SHN)高频区,可达200 h·a^(-1)以上;天山山区SHN高频区为海拔1800~2000 m的中山带,达127.3 h·a^(-1),2000 m以上降雪很少。(2)北疆和天山山区小时降雪量(R)≤1.0 mm·h^(-1)量级SHN占比分别为91.7%和91.9%,对降雪量贡献分别为70.7%和68.9%,R>1.0 mm·h^(-1)为小时极端降雪事件,对北疆和天山山区降雪量贡献分别为29.3%和31.1%。(3)极端暴雪过程平均SHN为25.5 h,平均降雪量为30.7 mm,雪强约为1.2 mm·h^(-1),大暴雪过程由长时间降雪导致,降雪持续时间是开展大暴雪研究和进行预报服务的关键点,造成大暴雪过程的影响系统主要有中亚长波槽、中亚低涡、乌拉尔山长波槽和西西伯利亚低涡(槽),占比分别为30.0%、6.7%、13.3%和50.0%,中纬度长波槽(涡)和北方西西伯利亚低涡(槽)系统各为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时降雪 时空分布 大暴雪 影响系统 新疆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冬季雪水资源估算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列群 黄慰军 +2 位作者 殷克勤 熊玲 何亚萍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6-332,共7页
应用2004—2010年EOS/MODIS遥感积雪监测资料,结合新疆89个气象站雪深、雪密度50年的观测记录,估算新疆冬季雪水当量,并对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10年新疆年雪水当量最大峰值为368.83亿m3(2009—2010年)、最小峰值为93.9... 应用2004—2010年EOS/MODIS遥感积雪监测资料,结合新疆89个气象站雪深、雪密度50年的观测记录,估算新疆冬季雪水当量,并对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10年新疆年雪水当量最大峰值为368.83亿m3(2009—2010年)、最小峰值为93.91亿m3(2006—2007年),最大峰值是最小峰值的4倍左右,且6年中峰值出现的最早和最晚时间相差5旬。②新疆雪水资源分布存在4个区域:南疆、东疆、伊犁和博州、北疆东北部,不同区域雪水当量峰值出现时间不同。新疆雪水当量峰值应该是4个区域峰值之和。③新疆雪水当量50年来呈现年际间的大幅波动,发展趋势沿着斜率为0.083 2的直线上升,表明雪水资源在逐年增多;波动幅度逐步加大,表明雪水资源偏少的年份有时也会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水资源 积雪 雪水当量 时空特征 遥感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夏季暴雨精细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霞 周鸿奎 +2 位作者 赵逸舟 唐震 赵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01-1511,共11页
使用2013—2019年901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暴雨的精细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新疆的暴雨日数总体呈北疆多,南疆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征;除天山山区中段外,南疆东南部昆仑山北坡的部分区域也是新疆暴雨高发区。7月(8... 使用2013—2019年901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暴雨的精细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新疆的暴雨日数总体呈北疆多,南疆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征;除天山山区中段外,南疆东南部昆仑山北坡的部分区域也是新疆暴雨高发区。7月(8月)新疆暴雨日数最多(少),短时强降水事件在暴雨中出现的比例也最高(低),以局地对流性暴雨(区域系统性暴雨)为主。新疆75.3%的站点在暴雨日中都出现过短时强降水事件,短时强降水事件在年平均暴雨日数不足1天的区域高发,在暴雨日数较多的区域出现的比例反而较低。短时强降水事件在暴雨日中出现的比例还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加,海拔低于500 m的站点在暴雨日中出现短时强降水事件的比例超过85%。北疆博尔塔拉州、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北部、阿勒泰地区西部暴雨的“日雨”特征显著,暴雨日的平均降水时数短,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发生比例高,区域平均的累计降水量、降水频次和平均降水强度的峰值时段均出现在下午至傍晚前后,以对流性暴雨为主;伊犁河谷至北疆沿天山一带和天山山区暴雨日的平均降水时数长,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发生比例低,累计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峰值时段出现在夜间至上午;平均降水强度的峰值出现在傍晚至前半夜,以系统性暴雨为主;南疆暴雨的日变化特征比北疆复杂,暴雨的降水性质也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精细化特征 短时强降水 日变化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市2011年棉铃虫偏重发生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静 《中国棉花》 2012年第6期40-41,共2页
新疆阿克苏市为南疆农业大区,也是南疆优质棉生产的重要基地,为典型的灌溉农业区。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棚蔬菜、果园等作物面积增加,同时给棉铃虫的发生和生存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引发了棉铃虫的偏重发生。通过对棉铃... 新疆阿克苏市为南疆农业大区,也是南疆优质棉生产的重要基地,为典型的灌溉农业区。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棚蔬菜、果园等作物面积增加,同时给棉铃虫的发生和生存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引发了棉铃虫的偏重发生。通过对棉铃虫的调查分析发现,阿克苏市2011年棉铃虫偏重发生,主要是因为气候、品种、耕作措施、田间管理、生态环境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苏市 棉铃虫 发生原因分析 新疆 优质棉生产 产业结构 大棚蔬菜 环境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