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SPAC法探测敦煌莫高窟窟前地质结构
1
作者 刘白云 李顺成 +4 位作者 刘艳云 张帅 刘志文 马婧 赵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利用ESPAC探测法在莫高窟窟前布设由线性台阵观测系统组成的测线探测下方地层结构。探测结果表明,在二维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上,微动探测法确定的地层分层清晰可见,各层层位起伏变化较大。剖面揭露的覆盖层两端厚、中间薄,中部有基岩体侵... 利用ESPAC探测法在莫高窟窟前布设由线性台阵观测系统组成的测线探测下方地层结构。探测结果表明,在二维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上,微动探测法确定的地层分层清晰可见,各层层位起伏变化较大。剖面揭露的覆盖层两端厚、中间薄,中部有基岩体侵入并存在宽30 m×40 m大小的“孤石”。采用相关区域地勘资料进行标定,以杂填土、细砂和砾砂为代表的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8 m左右,完整基岩面埋深约30 m。该成果可为莫高窟文物保护提供地球物理方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PAC法 微动探测 地层结构 莫高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6.9地震余震精确定位与断层面拟合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莉 刘白云 +4 位作者 范兵 王文才 张卫东 刘艳云 杜建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7-1466,共10页
利用青海和周边87个地震台站于2022年1月8—13日记录的青海门源M6.9地震主震及680次余震资料,经双差地震定位重新进行震源位置的修定,获得633个地震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信息。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明显以昌马—俄博断裂南末梢端为... 利用青海和周边87个地震台站于2022年1月8—13日记录的青海门源M6.9地震主震及680次余震资料,经双差地震定位重新进行震源位置的修定,获得633个地震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信息。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明显以昌马—俄博断裂南末梢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呈近EW向沿托勒山断裂东段分布,东段呈NWW向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重新定位前余震初始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5 km,重新定位后变化为在0~20 km深度范围内偏正态分布。根据重新定位后余震分布特点并参考地表破裂带的展布,依据成丛地震发生在断层附近的原则,选取2个矩形区域,基于这2个区域内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信息,利用模拟退火与高斯-牛顿相结合的算法进行断层面拟合计算,完整地获得每一个拟合区域的断层面参数。结果表明托勒山断裂东段断层面与冷龙岭断裂西段断层面分别为长约15 km总体走向为近EW向的高倾角左旋走滑断裂与长约12 km总体走向为NWW向的高倾角大型左旋走滑断裂。此次青海门源地震可能是上述两断层面末端相互挤压共同破裂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门源M6.9级地震 断层面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