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野果林黑果小檗叶片与果实功能性状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明江 邱娟 +5 位作者 凌孝波 郑凤 杨洋 王新宇 刁永强 刘立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7,99,共13页
【目的】研究黑果小檗叶片和果实功能性状,探讨其性状特征与生态适应性。【方法】以交吾托海、大西沟、莫乎尔沟和伊勒格代沟的黑果小檗为研究对象,采取样线、样株间距>100 m的方法,每种群选择30丛样株,调查叶功能性状和果实表型性... 【目的】研究黑果小檗叶片和果实功能性状,探讨其性状特征与生态适应性。【方法】以交吾托海、大西沟、莫乎尔沟和伊勒格代沟的黑果小檗为研究对象,采取样线、样株间距>100 m的方法,每种群选择30丛样株,调查叶功能性状和果实表型性状特征、相关性和变异分化程度,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和适应策略。【结果】①不同种群黑果小檗的叶功能性状有7种存在显著差异,果实表型性状皆有显著差异,大西沟种群为资源保守型适应策略,莫乎尔沟种群是资源获取型适应策略,交吾托海种群和伊勒格代沟种群为中性适应策略。②叶面积与叶柄长、比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果内种子数、果柄长与单果质量皆呈极显著正相关。③黑果小檗叶功能性状与果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4.62%,16.25%,其中,交吾托海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程度(18.23%)最高,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伊勒格代沟(12.36%)与之相反;伊勒格代沟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系数(18.45%)最大,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大西沟(13.18%)与之相反;叶片与果实性状变异分化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内分化系数分别为84.7058%和70.7967%。④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叶片干物质含量、单果质量、单果内种子数是影响变异程度的主要指标。【结论】新疆野果林不同种群黑果小檗叶片和果实性状存在较高的差异和分化水平,变异主要源于种群内部,所形成的不同功能性状共同指示了其对生境条件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果林 黑果小檗 叶功能性状 果实表型性状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对梨火疫病菌的抗性鉴定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曹雅芝 李克梅 +3 位作者 刁永强 陈卫民 张学超 吴品珊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7,共13页
【目的】新疆野苹果又称塞威氏苹果,是重要的第三纪孑遗物种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栽培苹果的直系祖先。梨火疫病是2015年6月在新疆伊犁霍城县苹果园苹果树上首次发生的外来入侵检疫性有害生物,8年来危害新疆香梨、苹果产业... 【目的】新疆野苹果又称塞威氏苹果,是重要的第三纪孑遗物种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栽培苹果的直系祖先。梨火疫病是2015年6月在新疆伊犁霍城县苹果园苹果树上首次发生的外来入侵检疫性有害生物,8年来危害新疆香梨、苹果产业已造成损失,并对新疆乃至全国的林果产业构成了巨大威胁。有报道认为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是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通过鉴定评价新疆野苹果抗梨火疫病菌的种质资源,为抗病苹果种质资源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果树种质新疆野苹果资源圃中塔城野果林的额敏和托里两个自然居群80份新疆野苹果不同类型为试材,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和离体枝条接种方法,鉴定评价80份新疆野苹果不同类型对梨火疫病菌的抗性。【结果】梨火疫病菌对80份新疆野苹果不同类型的枝条、叶片均有致病力,离体叶片和离体枝条接种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离体叶片接种的抗性资源多于离体枝条接种。抗病的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来自额敏自然居群较多,托里自然居群较少。80份新疆野苹果不同类型对梨火疫病菌的抗性水平差异性显著,说明塔城野果林80份新疆野苹果不同类型中高抗、抗病种质资源较多,占56.25%;而高感和感病的种质资源较少,占43.75%。【结论】筛选出高抗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1份,抗病种质资源8份,感病资源6份,高感资源1份。9份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可作为鲜食或抗病砧木选育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苹果 种质资源 Erwinia amylovora 接种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对新源野杏树体结构及枝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3
作者 凌孝波 郭传超 +5 位作者 吴明江 郑凤 王新宇 杨洋 王瑾 刘立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1,共9页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吐尔根乡杏花沟不同海拔的新疆野杏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100~1700 m范围内保持沿海拔升高的连续性设置共12个样地,以每3个样地分布为梯度,分4级海拔研究了新疆野杏树体结构、当年生枝及叶功能性状与海拔...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吐尔根乡杏花沟不同海拔的新疆野杏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100~1700 m范围内保持沿海拔升高的连续性设置共12个样地,以每3个样地分布为梯度,分4级海拔研究了新疆野杏树体结构、当年生枝及叶功能性状与海拔变化的关系,探索其对海拔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200~1350 m海拔分布的新疆野杏种群密度、胸径和冠幅最大,1100~1200 m海拔树体最高,各海拔的野杏林种群密度与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海拔对种群密度与胸径的直接作用分别是最大与最小;随着海拔升高,野杏叶面积、叶长、叶宽、比叶面积逐渐减小,叶厚逐渐增大,1350~1550 m海拔的叶鲜质量与干质量最大,1200~1350 m海拔叶绿素值最大,海拔梯度与叶长、叶宽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厚呈极显著正相关,海拔对叶干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不同海拔的叶功能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变异;1100~1200 m海拔野杏当年生枝条最长,1200~1350 m海拔枝条粗度和叶片数量最大,海拔升高与枝条长度、叶片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海拔对枝条长度的直接作用最大,枝条变异程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新疆野杏自然种群的树体结构,枝叶功能性状与海拔变化显著相关,群体生长功能性状变化指示了其对海拔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杏 海拔 树体结构 枝叶 功能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