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地貌及其过程对公路交通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发相 穆桂金 +4 位作者 雷加强 李江华 岳健 韩志强 蒋良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5-529,共5页
新疆地域辽阔,有“三山两盆”,地形复杂,类型多样。山地、平原、沙漠、湖泊面积所占比重依次为39.11%、40.05%、20.48%和0.36%。山地与盆地海拔高差达8765m;以海拔500~1500m面积居多。坡度0°~3°的面积占67.77%;地形起伏0~5... 新疆地域辽阔,有“三山两盆”,地形复杂,类型多样。山地、平原、沙漠、湖泊面积所占比重依次为39.11%、40.05%、20.48%和0.36%。山地与盆地海拔高差达8765m;以海拔500~1500m面积居多。坡度0°~3°的面积占67.77%;地形起伏0~50m/km2的面积占63.83%。受地貌条件的限制,公路不得不翻山越岭、在山麓平原连续跨沟和穿越沙漠。不同地貌类型特点各异,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不同。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山、盆高差大,现代地貌过程自盆地中心往周边高山依次是风蚀风积→流水堆积→干燥剥蚀→流水侵蚀→冰缘冰川寒冻作用,其中风力、流水、冻融及重力作用对公路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引起风沙、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7种公路病害。针对地貌过程加剧引起公路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了6条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过程 盆地 地形 高差 新构造运动 泥石流 冰川 山地 海拔 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公路泥石流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倩 黄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4-158,共5页
结合泥石流危险度和公路受泥石流损毁度两个指标,构建了天山公路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天山公路全线主要泥石流沟的风险值量化:风险值大于0.80的为极度危险,应以防为主,治为辅;风险值在0.50~0.80之间的为高度危险,应防、治并重;... 结合泥石流危险度和公路受泥石流损毁度两个指标,构建了天山公路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天山公路全线主要泥石流沟的风险值量化:风险值大于0.80的为极度危险,应以防为主,治为辅;风险值在0.50~0.80之间的为高度危险,应防、治并重;风险值在0.25~0.60之间的为中度危险,应以治为主,防为辅;风险值小于0.25的为轻度危险,应以防为主,治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天山公路 泥石流 风险评价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G30线速度管理和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叶俊明 刘涛 +1 位作者 姜燕 黄勇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1年第3期93-97,共5页
速度管理和控制技术是高速公路交通运输中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合理的速度管理和控制技术可以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水平并确保其运营安全。本文针对新疆G30线高速公路的地域、线形、运行特点,探讨了各种速度管理和控制技术在该路段的实... 速度管理和控制技术是高速公路交通运输中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合理的速度管理和控制技术可以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水平并确保其运营安全。本文针对新疆G30线高速公路的地域、线形、运行特点,探讨了各种速度管理和控制技术在该路段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了合理的速度管理和控制措施,以为该高速公路设计和改造升级的速度控制提供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荒漠区 速度管理 速度控制 新疆G30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新疆交通建设思考 被引量:4
4
作者 高志刚 代晓敏 +1 位作者 安红红 陈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1-9,共9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启新疆交通发展的新征程。本文从新疆交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出发,识别不同发展阶段的交通拓扑结构。结合国家和新疆循环经济体系实际运行情况,从重心迁移和贸易比较优势角度,阐明新疆交通服务经济发展的“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启新疆交通发展的新征程。本文从新疆交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出发,识别不同发展阶段的交通拓扑结构。结合国家和新疆循环经济体系实际运行情况,从重心迁移和贸易比较优势角度,阐明新疆交通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外循环”空间格局及运输结构要求,剖析新形势下新疆交通服务“双循环”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新时代独特条件下的新疆交通映射,致力于构建符合新疆交通实践与特征事实的“双循环”逻辑思路,并提出持续完善交通网络化建设、利用新基建提升建养水平、推动陆港枢纽辐射能力、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交通+”融合发展,以及扩展中欧班列的纵深、强化建设对外协作交流平台的“2+3+2”内外循环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交通 双循环 新思路新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岩体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母剑桥 裴向军 +1 位作者 黄勇 闵维康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岩石的冻融破坏是寒区岩石工程中常遇到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对3种岩石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及电镜微观扫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性质的岩石在冻融条件下的劣化损伤机制,分析了其冻融破坏机理;并针对不同性质的岩石总结提出了2种不同的冻融劣... 岩石的冻融破坏是寒区岩石工程中常遇到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对3种岩石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及电镜微观扫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性质的岩石在冻融条件下的劣化损伤机制,分析了其冻融破坏机理;并针对不同性质的岩石总结提出了2种不同的冻融劣化模式:裂隙扩展劣化模式和颗粒析出劣化模式;通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3种饱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得到了不同性质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的拟合关系表达式,初步量化了循环冻融对寒区岩石强度衰减的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今后岩石冻融劣化研究和寒区工程建设及工程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冻岩力学 冻融损伤 电镜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公路自然区划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发相 雷加强 +6 位作者 李江华 韩志强 穆桂金 田茂杰 岳健 付强 董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4-619,共6页
新疆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地带性差异明显,公路建设遇到的问题较多。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进行公路自然区划。通过区域自然环境和公路分布特点,与公路一、二级自然区划问题分析,提出异同性、地方性... 新疆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地带性差异明显,公路建设遇到的问题较多。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进行公路自然区划。通过区域自然环境和公路分布特点,与公路一、二级自然区划问题分析,提出异同性、地方性和实用性等区划原则,采用自上而下细分、自下而上合并和GIS制图的方法,进行公路三级区域划分,结果是将新疆公路自然区域划分为20区及7个副区。各区公路建设的自然条件不同。鉴于自然条件复杂性及公路建设问题多样性,建议利用三级区划结果进一步划分公路建设工程的自然条件类型,使区划成果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自然条件 区划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公路沿线近50多年来湿润指数区域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6
7
作者 马淑红 李振山 +1 位作者 刘涛 冯立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6-753,共8页
利用新疆公路沿线103个气象站近50年(1951-2007年)的各月平均气温、月日照百分率、月太阳辐射总量、月降水量总量、月平均风速、月平均水气压与地理参数数据,结合天山以北和天山以南公路沿线3个5层梯度风近10年来(2000-2008年)自动气象... 利用新疆公路沿线103个气象站近50年(1951-2007年)的各月平均气温、月日照百分率、月太阳辐射总量、月降水量总量、月平均风速、月平均水气压与地理参数数据,结合天山以北和天山以南公路沿线3个5层梯度风近10年来(2000-2008年)自动气象站风速资料,应用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了最大潜在蒸发EPT,进而得到地表湿润指数D=R/EPT,以反映新疆公路沿线的水热平衡状况,衡量新疆公路沿线地表干旱、湿润状况。采用等概率原则、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曲线平滑的低通滤波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新疆公路沿线近50年年湿润指数的区域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天山以北和天山以南公路沿线地表湿润指数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天山以北公路沿线比天山以南增湿更为明显,天山以北公路沿线增湿率为0.023/10 a~0.030/10 a;天山以南公路沿线为0.003~0:006/10 a。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天山以北公路吐乌大、乌奎高等级公路和国道216路段干旱区增湿率达到0.078 20/10 a。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量增加,最大潜在蒸散显著减小,使得湿润指数显著增加,它是导致天山以北高速公路高路基出现纵向裂纹和路基下沉病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干湿状况 湿润指数 新疆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风沙运动若干规律监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马韫娟 马志福 +1 位作者 马淑红 陈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5,共9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研究区域,将覆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17个气象站近50a(1961—2010年)历史资料与沙漠公路沿线近3a(2007年4月~2010年4月)5层梯度风短期监测资料,以及沙漠公路7种防风阻沙体系下典型横断面5层梯度风监测资料进行信...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研究区域,将覆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17个气象站近50a(1961—2010年)历史资料与沙漠公路沿线近3a(2007年4月~2010年4月)5层梯度风短期监测资料,以及沙漠公路7种防风阻沙体系下典型横断面5层梯度风监测资料进行信息化整编和规范化计算,对阿和沙漠公路风沙运动若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阿和沙漠公路沿线气象站10m高度最大瞬时风速与沿线梯度风监测站及短期监测站距路面4m高度最大瞬时风速具有空间相关性,平原路段空间代表性为20~40km;特殊路段空间代表性为5~10km;(2)沙漠公路沿线迎风侧最大瞬时风速比背风侧偏大1.15~1.30;(3)沙漠公路沿线2a-遇最大瞬时风速水平分布规律是以沙漠公路中部向南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k66.7~k326区间;(4)沙漠公路北部强风主风向WNW和N风,次强风主风向ENE和NE风;沙漠公路中部全年强风主风向ENE和NE风,次强风主风向为NNW风;沙漠公路南部全年强风主风向W风,次强风主风向为WNW风;(5)沙漠公路沿线起沙风是随7种防风阻沙体系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以芦苇、草帘子方格防风阻沙体系下2m高度的起沙风速和沙粒过路临界风速为最大,分别为8.0~9.0m/s和10.0~11.0m/s,对输沙贡献最大的有效瞬间风速在8.0~15.0m/s之间;黑土工袋方格防风阻沙体系下起沙风速为4.0~5.0m/s,沙粒过路临界风速为5.0~6.0m/s,防风阻沙效应最差,建议更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和沙漠公路 风沙运动规律 最大瞬时风速 强风主风向 起沙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纤维增强型水泥稳定砂砾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侯兆军 冯立群 李林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59,共5页
选用3种不同长度的聚酯纤维,以7-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纤维长度、掺量和试件养护龄期对聚酯纤维增强型水泥稳定砂砾的影响。研究表明:聚酯纤维水泥稳定砂砾的7-28d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纤维掺量增加而提高,但随纤... 选用3种不同长度的聚酯纤维,以7-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纤维长度、掺量和试件养护龄期对聚酯纤维增强型水泥稳定砂砾的影响。研究表明:聚酯纤维水泥稳定砂砾的7-28d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纤维掺量增加而提高,但随纤维长度增加而降低;聚酯纤维水泥稳定砂砾的强度主要形成于7d养护龄期内,7~28d龄期内强度增长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抗压强度 正交试验 复合材料 反射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理论的城市核心区道路交通安全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邱洪波 杨斌 黄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28-1231,共4页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探寻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将区域性道路交通视为一个灰色系统,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影响因素作为序列号,事故等级作为决策属性,运用灰色关联度及其熵的数值处理方法,从各属性的属性值综合关联度分...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探寻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将区域性道路交通视为一个灰色系统,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影响因素作为序列号,事故等级作为决策属性,运用灰色关联度及其熵的数值处理方法,从各属性的属性值综合关联度分布图和灰色综合关联度熵分析出各属性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为道路交通规划及交通安全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关联度 灰色综合关联度熵 交通安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公路驾驶员生理心理特性现场测试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艾力.斯木吐拉 李鑫 伊力扎提.艾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21,共6页
为分析驾驶员因高原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采用驾驶适宜性检测仪器,在高原公路沿线选定的测试点,针对过往驾驶员的特性指标进行现场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高原公路驾驶员各项生理心理特性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中,较差的是反应... 为分析驾驶员因高原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采用驾驶适宜性检测仪器,在高原公路沿线选定的测试点,针对过往驾驶员的特性指标进行现场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高原公路驾驶员各项生理心理特性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中,较差的是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随着海拔增高,静视力和动视力显著降低,速度估计时间、反应时间、误反应次数、处置判断错误次数等指标均明显上升。关联分析表明:各特性指标与高原公路海拔、驾驶员年龄、驾驶时间等3个因素均有较强的关联性,关联度依次为海拔>年龄>驾驶时间。与不同环境地区相比,高原地区公路驾驶员总体表现出反应相对迟钝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公路 驾驶员 生理、心理特性 适宜性检测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平原公路风吹雪雪阻危险度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磊 冉武平 +3 位作者 李钰 刘健 胡智轩 王守玲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92,共8页
在风吹雪雪阻危险度评价研究工作中,主观定性研究较多,客观定量研究较少,而定量研究一般多从气象灾害角度以移雪量、降雪量等为主要要素进行风吹雪评价研究,对于承灾体自身和环境抵御灾害的能力考虑较少,在公路灾害的点评价方面存在不... 在风吹雪雪阻危险度评价研究工作中,主观定性研究较多,客观定量研究较少,而定量研究一般多从气象灾害角度以移雪量、降雪量等为主要要素进行风吹雪评价研究,对于承灾体自身和环境抵御灾害的能力考虑较少,在公路灾害的点评价方面存在不足。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从公路设计指标、气象条件、环境条件3个层面在G1法主观定性和熵权法客观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进行风吹雪雪阻危险度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在新疆塔城地区玛依塔斯风区G3015线34处灾害路段上进行了实例运用及验证,分析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准确率94%,在平原区公路风吹雪雪阻评价中切实可行,可指导该线风吹雪防治资源配给,并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风吹雪 风吹雪雪阻 博弈论 组合赋权 危险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常用沥青短期老化低温性能的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布海玲 刘涛 杨三强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53,共4页
以新疆地区4种常用沥青为例,应用BBR试验仪器,通过对RTFOT试验前后沥青低温性能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4种沥青短期老化前后低温性能的排序,及改性沥青对短期老化的敏感性大于基质沥青,且短期老化对沥青松弛性能的影响大于对沥青劲度的影响。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短期老化 低温性能 劲度模量 评价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型复合缓蚀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14
作者 刘书君 邓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40-142,共3页
以海带或褐藻类植物为主物料,通过正交实验和失重法对缓蚀剂成分和复配进行筛选和优化,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复合高效的植物型缓蚀剂,该种植物型缓蚀剂对氯盐型融雪剂具有普遍的缓蚀效果,碳钢腐蚀率小于0.03 mm/a,缓蚀剂成分最佳配比为:m... 以海带或褐藻类植物为主物料,通过正交实验和失重法对缓蚀剂成分和复配进行筛选和优化,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复合高效的植物型缓蚀剂,该种植物型缓蚀剂对氯盐型融雪剂具有普遍的缓蚀效果,碳钢腐蚀率小于0.03 mm/a,缓蚀剂成分最佳配比为:m(海带或褐藻类植物)∶m(B)∶m(葡糖糖酸钠)∶m(F)∶m(硫酸锌)∶m(磷酸二氢钾)=2.5∶0.3∶0.5∶0.8∶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盐型融雪剂 藻类 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掺量煤气化渣制备免蒸压加气混凝土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颖 李辉 +1 位作者 吴锋 李肽脂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161,共8页
为实现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以煤气化渣为主要原料,高盐废水作拌合水,辅以Ca(OH)_(2)和NaOH制备出免蒸压加气混凝土。前期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方式,制备煤气化渣基胶凝材料。选取强度最高配比作为加气混凝土基体材料配比。主要研究双... 为实现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以煤气化渣为主要原料,高盐废水作拌合水,辅以Ca(OH)_(2)和NaOH制备出免蒸压加气混凝土。前期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方式,制备煤气化渣基胶凝材料。选取强度最高配比作为加气混凝土基体材料配比。主要研究双氧水和硬脂酸钙对加气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及孔结构影响,并用XRD及SEM等微观检测方法分析不同养护温度加气混凝土的水化产物。结果表明:以煤气化渣的质量基准,外掺入占煤气化渣总量10%的NaOH、10%的Ca(OH)_(2),拌合水为高盐废水,煤气化渣基胶凝材料28 d抗压强度最高,达68.8 MPa。此外,向该胶凝材料中掺入双氧水作发气剂、硬脂酸钙作稳泡剂,制备出免蒸压加气混凝土。随双氧水掺量增加,加气混凝的孔径逐渐增大,连通孔增多,故干密度和强度一同降低。加入适量硬脂酸钙后,孔分布更均匀且孔的形态趋于规则的圆形,故强度明显提升。当双氧水和硬脂酸钙的掺量分别为5%、1.5%,养护温度80℃时加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高,达2.9 MPa,对应干密度617.2 kg/m^(3)。微观分析表明:高掺量煤气化渣基加气混凝土的水化产物主要为C-S-H凝胶、C-A-H凝胶和沸石。孔壁处主要为相互交错重叠的箔片状C-S-H凝胶,存在少量杂乱交织的细长针棒状C-S-H凝胶。这些水化产物相互交联,使孔壁结构较为密实,利于强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免蒸压加气混凝土 双氧水 硬脂酸钙 养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沙流挟沙粒度的垂直分异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翠 雷加强 +3 位作者 李生宇 毛东雷 周杰 再努拉.热合木吐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0-238,共9页
在策勒绿洲一沙漠过渡带选取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两个典型下垫面,采集下垫面地表0~1 cm沙样,利用梯度集沙仪收集风风沙流中垂直高度层中1~20 cm的沙通量,利用mastersizer2000分析所收集沙样的粒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风沙流挟沙粒度的垂... 在策勒绿洲一沙漠过渡带选取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两个典型下垫面,采集下垫面地表0~1 cm沙样,利用梯度集沙仪收集风风沙流中垂直高度层中1~20 cm的沙通量,利用mastersizer2000分析所收集沙样的粒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风沙流挟沙粒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为:沙粒平均粒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风沙流中沙粒的平均粒径小于床面沙粒平均粒径。其中粉沙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其相对含量呈现幂函数增加,极细沙和细沙含量随高度的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风沙流中平均粒径(φ)值在3.58~3.81;分选系数集中在0.46~0.55,分选性较好;偏度值变化范围为-0.006~0.1,峰度变化值在0.94~0.96。半流动沙地风沙流中平均粒径小于流动沙地,分选性较好。平均粒径(φ)与分选系数、峰度和偏度均呈正相关,分选系数与偏度、峰态间呈现正相关,峰态与偏态之间呈现正相关。研究区沙粒主要以细沙、极细沙和粉沙为主,分选性较好,沙粒粒径分布符合正态。流动沙地较半流动沙地风蚀程度大,地表沙粒粒径粗。策勒地区地表风沙来源主要为风成沙,沙粒运动方式以跃移质为主,悬移质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垂直分异 不同粒径组 风沙环境 策勒绿洲一沙漠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对过渡带不同下垫面的响应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翠 李生宇 +2 位作者 雷加强 毛东雷 周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56,71,共6页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上选取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3个典型下垫面,利用梯度集沙仪测定其近地表10cm的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流动沙地地表0~1cm的沙粒百分含量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2~10cm的沙通量随着风速...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上选取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3个典型下垫面,利用梯度集沙仪测定其近地表10cm的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流动沙地地表0~1cm的沙粒百分含量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2~10cm的沙通量随着风速的增大其百分含量增加,1~2cm的沙通量存在一个稳定层,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均能较好地反映其沙通量垂直分布特征,并可以利用风沙流结构来判定地表的蚀积状况;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地表由于受到植被盖度影响,其风沙流结构特征表现为近地表0~1cm沙通量较流动沙地少,2~10cm的沙通量百分含量较多,且每层沙通量与风速的相关性较差,稳定层在植被盖度的扰动下抬高或者消失,对数函数能较好地反映其风沙流结构特征,地表蚀积状况不可用现存风沙流结构地表蚀积公式来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稳定层 垂直分布函数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激光与视频信息时空数据融合的行人检测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荣辉 李福樑 +4 位作者 周喜 蒋同海 游峰 徐建闽 杨三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55,共7页
针对城市交通行人安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与视频数据融合的行人检测方法.通过激光与视频数据空间和时间上的融合,将激光数据映射到图像坐标;在激光聚类过程中,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激光云点进行聚类分析,然后运用行人宽度模... 针对城市交通行人安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与视频数据融合的行人检测方法.通过激光与视频数据空间和时间上的融合,将激光数据映射到图像坐标;在激光聚类过程中,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激光云点进行聚类分析,然后运用行人宽度模型提取候选行人区域;在基于图像的行人检测过程中,选取头肩、躯干以及腿部人体特征部位,采用Haar-like特征集和Boosting算法进行训练,得到部位检测器;最后,基于贝叶斯决策的组合策略对候选行人区域进行有效判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述算法有较好的检测精度和实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行人检测 激光点云 机器视觉 K-MEANS算法 BOOSTING算法 贝叶斯决策 智能交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干缩、温缩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三强 刘涛 +1 位作者 谭忆秋 纪伦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8-928,共11页
针对新疆干旱荒漠区年降水量少,日蒸发强烈,日温差与年温差变化大等特殊气象因素加剧诱发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干缩、温缩裂缝病害现状,以G3012阿克苏至喀什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通过对该工程所用筑路材料进行EDTA滴定实验、电阻应变片测... 针对新疆干旱荒漠区年降水量少,日蒸发强烈,日温差与年温差变化大等特殊气象因素加剧诱发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干缩、温缩裂缝病害现状,以G3012阿克苏至喀什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通过对该工程所用筑路材料进行EDTA滴定实验、电阻应变片测试干缩、温缩应变试验,研究最终提出了借助标准砂分析水泥稳定砂砾的水泥剂量测试方法。电阻应变片测试结果表明,水泥剂量越大,干缩应变就越大,随着失水率的增加,干缩应变逐渐增大,当失水率达到2.4%时,干缩应变增长变缓;温缩应变随水泥剂量和环境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呈线性关系。研究成果对揭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干缩、温缩裂缝诱发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大温差 水稳基层 干缩特性 温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公路风吹雪危险度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鹏 陈发明 +3 位作者 刘健 马磊 刘兰 胡智轩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73-2276,共4页
针对我国公路风吹雪自然灾害突发性、频发性强而传统单因素评价存在不足的现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公路风吹雪危险度的模糊综合模型,分析影响公路风吹雪危险的主要因素。为使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的关系更全面且系统,先综合考虑自... 针对我国公路风吹雪自然灾害突发性、频发性强而传统单因素评价存在不足的现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公路风吹雪危险度的模糊综合模型,分析影响公路风吹雪危险的主要因素。为使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的关系更全面且系统,先综合考虑自然与人为2个方面的因素,共确定出10个主要评价指标;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得各指标权重;然后结合隶属函数最大原则,对公路风吹雪危险度进行评判和预测。最后,采用该模型对新疆塔城S201线的典型路段进行危险度判断,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公路风吹雪 危险度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