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24
1
作者 逯浩 温铁军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0,共12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审视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新机制和新方向。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面临政府治理和农民主体“双悬浮”造...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审视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新机制和新方向。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面临政府治理和农民主体“双悬浮”造成治理失效、小农经济与小集体经济并存阻碍集体经济规制,由此面临“产业结构-组织形态”锁定和低利润市场空间过度竞争以及科技要素难以嵌入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等新挑战,亟须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转型适配为导向,运用生态新质生产力在比较优势集合、业态容积率与产权非互斥方面的新经济特性,通过多产融合、绿色增长和多元有效治理等新机制,有效规避乡村治理城市化、“反生态化”和重资产投资沉没成本过高三大“成本陷阱”,并科学地化解基层财政风险与村镇集体债务风险叠加、负债压力下乡村基层治理劣化以及乡村生态文明转型特殊风险等非典型治理风险。同时,要在转型中及时创设集体经济监管机构以保障国家安全,以“就地现代化”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人-自然-社会”多元治理结构重构为转型调整方向,最终实现从可持续发展到永续发展的治理现代化境界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就地现代化 永续发展观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理论逻辑、实践进路与未来展望
2
作者 逯浩 田浩阳 温铁军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0,共7页
第三次分配作为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性资源配置方式,通过道德力量和社会责任驱动,超越市场和政府的分配方式,在调节贫富差距、倡导物质精神双文明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次分配的理论生成源于对社会性资源转移的... 第三次分配作为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性资源配置方式,通过道德力量和社会责任驱动,超越市场和政府的分配方式,在调节贫富差距、倡导物质精神双文明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次分配的理论生成源于对社会性资源转移的重新认识和逻辑考量,旨在推动社会公平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其理论演进经历了强调道德力量、培育慈善事业、深化分配机制三个阶段,并清晰地呈现出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向。第三次分配具有社会性、道德性和双能性三重实践内涵,其社会实践路径包括以生产性慈善发挥分配功能、以多元主体参与提升分配效能、以系统性视角构建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有机协同的分配体系。未来,第三次分配将在深化理论理解、创新慈善方式、总结实践经验和结合新质生产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为此,政府应着力构建以生产为导向的分配模式、完善以分配为核心的新慈善体系、以社会创新促进分配资源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将第三次分配塑造成兼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现代化分配新形态,持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公益慈善 中国式现代化 收入分配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制度变迁与解决路径--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邹健健 刘维忠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8,共7页
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集体林权改革的演进轨迹和内容,以及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进一步做好确权颁证工作,推行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集体林权流转机制,搭建跨区域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培育壮大新... 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集体林权改革的演进轨迹和内容,以及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进一步做好确权颁证工作,推行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集体林权流转机制,搭建跨区域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实行股份制统一经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业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集体林权改革 三权分置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认识 被引量:23
4
作者 温铁军 逯浩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9,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对“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把握,不能将其简单化为科技创新与农业农村的物理复合、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或者利用高科技改造农业农村。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先进生产... 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对“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把握,不能将其简单化为科技创新与农业农村的物理复合、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或者利用高科技改造农业农村。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先进生产力质态固然具有高科技和创新特征,但具有高科技和创新特征的生产力并不能自动、天然地成为新质生产力。探讨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厘清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在“质”上的区别,加强对新质生产力引发的生产关系变革、制度特征和政治经济原创性理论贡献的学理认识,并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发展格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定位,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对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如此,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心任务,更好地推动符合“质”的要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制度创新 生态化 政府市场关系 耐心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构建与文化传播 被引量:5
5
作者 逯浩 李志海 温铁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40,共13页
叙事构建是讲好中国故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深化改革要求,强调以中国故事为内核的政治传播和国际话语权构建,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 叙事构建是讲好中国故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深化改革要求,强调以中国故事为内核的政治传播和国际话语权构建,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家话语叙事构建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赋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的传播内涵和载体形式。为此,需要以新视角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叙事逻辑、以新载体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叙事空间、以新理念形塑共同体叙事表达、以新思路构建叙事场域,进而全面展现与表达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政治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话语权 民族工作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循环视角下生态脆弱地区碳汇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南疆四地州户用沼气CERs项目为例
6
作者 孙德华 刘维忠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2-290,共9页
低碳循环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农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可助推三农低碳化发展并利农惠农。以生态脆弱区南疆四地州的户用沼气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低碳循环的视角,利用小规模方法学AMS-Ⅲ.R和AMS-Ⅰ.C,综合测算温室气体的双重碳减排效益,... 低碳循环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农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可助推三农低碳化发展并利农惠农。以生态脆弱区南疆四地州的户用沼气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低碳循环的视角,利用小规模方法学AMS-Ⅲ.R和AMS-Ⅰ.C,综合测算温室气体的双重碳减排效益,估算其参与CERs项目后的经济效益,并进行项目碳减排成本的核算,最后就地区实际给出建议。结果表明:2020年南疆四地州户用沼气工程的总碳减排量为32.46×10^(4) t/a,其中第一重碳减排量为0.96×10^(4) t/a,第二重碳减排量为31.50×10^(4) t/a,平均每户碳减排量为1.12 t/a;建池农牧民参与CERs项目的碳减排经济总收益可达3 385万元,参与CERs项目十年后的每户净现值为2 229.6元,内部收益率可达30%,动态投资回收期为3.16年;单位碳减排增量成本(ICER)为9.01元/t CO_(2)当量,即1.42美元/t CO_(2)当量。因此,其户用沼气CERs项目开发具有可行性,且开发潜力较大,加入碳交易市场实现其作为三农碳汇产品的价值对于地区生态恢复、减碳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有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碳汇产品 价值实现机制 生态脆弱地区 发展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