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市蔬菜基地土壤有效态铅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江 王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4-105,共2页
以乌鲁木齐市北郊蔬菜基地为典型区,对干旱区绿洲城市郊区土壤有效态铅含量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该区有效态铅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揭示了引起这种分布格局的成因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北郊蔬菜基地有效态铅属中等变异。半方差... 以乌鲁木齐市北郊蔬菜基地为典型区,对干旱区绿洲城市郊区土壤有效态铅含量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该区有效态铅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揭示了引起这种分布格局的成因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北郊蔬菜基地有效态铅属中等变异。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有效态铅含量可以用指数函数拟合,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了有效态铅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表明土壤有效态铅含量与工业活动、污水灌溉和大气降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铅 有效态 空间变异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对乌鲁木齐市冬季能见度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军 王京丽 屈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322-3331,共10页
基于2016~2017年冬季乌鲁木齐市城区PM2.5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变量分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RH)、PM2.5浓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能见度日变化呈单峰形分布,中午13:00前后... 基于2016~2017年冬季乌鲁木齐市城区PM2.5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变量分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RH)、PM2.5浓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能见度日变化呈单峰形分布,中午13:00前后和夜晚20:00前后能见度分别达到最高和最低.相对湿度增加、PM2.5污染加重都会造成冬季大气能见度明显降低,但低能见度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M2.5污染.在RH<90%时PM2.5累积及其吸湿增长对能见度变化起控制作用,特别是70%≤RH<90%时,PM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最大.RH≥90%时相对湿度成为决定因素.在PM2.5污染逐渐加重的过程中,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在减弱.能见度增加与PM2.5浓度降低之间存在非线性响应.在PM2.5污染由严重减轻至中度污染级别过程中,能见度改善并不明显.只有把PM2.5浓度控制在115μg/m3以下(轻度污染或优良级别),PM2.5浓度降低,能见度才开始出现显著提高.但冬季要达到较高能见度水平(8km),PM2.5浓度需要继续严控至39μg/m3以下.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大气能见度 相对湿度 PM2.5浓度 非线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的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降尘来源与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建刚 李勇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5,共6页
利用2000—2009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域大气降尘通量数据,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研究了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降尘的来源与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降尘的主要来源为燃煤烟尘、工业粉尘、交通道路尘。工业区、交通干线和居... 利用2000—2009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域大气降尘通量数据,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研究了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降尘的来源与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降尘的主要来源为燃煤烟尘、工业粉尘、交通道路尘。工业区、交通干线和居住区为全市冬季大气降尘量较大的区域。主城区冬季大气降尘通量呈下降趋势,主要与工业排放和采暖燃煤对大气降尘的贡献减少及相关大气污染控制取得实效有关。交通道路区域的降尘通量呈波动状态,变化较小。清洁点降尘通量前5年保持稳定,而后5年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呈显著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来源 时空变化 因子分析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插层累托石的研制及对Cu^2+的吸附 被引量:3
4
作者 阿依古丽 李世迁 +2 位作者 周培疆 张明 丁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6-79,101,共5页
以钙基累托石原料制备壳聚糖插层累托石复合吸附剂,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果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复合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分别讨论了复合吸附剂的不同配比、搅拌时间、pH值、投加量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累托石复合... 以钙基累托石原料制备壳聚糖插层累托石复合吸附剂,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果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复合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分别讨论了复合吸附剂的不同配比、搅拌时间、pH值、投加量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累托石复合吸附剂1:3的配比,pH 6,吸附时间为30 min,投加量为0.75 g/L和温度为30℃时Cu2+的吸附条件下,壳聚糖/累托石复合吸附剂对Cu2+的去除率为99.83%。处理后的水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托石 壳聚糖 复合吸附剂 吸附 C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