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市气象塔梯度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与处理 被引量:16
1
作者 金莉莉 何清 +3 位作者 李振杰 缪启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赵逸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2-742,共11页
本文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内5座100 m气象塔地理位置,根据逻辑极值检查、僵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和人工干预检查等组成的一套针对气象塔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四点滑动平均插值、要素垂直分布拟合和线性回归方... 本文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内5座100 m气象塔地理位置,根据逻辑极值检查、僵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和人工干预检查等组成的一套针对气象塔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四点滑动平均插值、要素垂直分布拟合和线性回归方法组成的数据插值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从南至北5座100 m气象塔2012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的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和数据插值。结果表明:该套方案能很好地找出缺测、错误和可疑的数据,结合人工干预,使得检验结果更为可靠。5座气象塔资料的质量是比较好的,正常数据占总数据的97.17%,其中红光山数据质量最好(正常数据占总数据的99.01%)。非正常数据只是少数情况(占总数据的2.83%),包括缺测和错误数据,其中缺测数据占非正常数据的6.23%(出现在米东和燕南立交),错误数据占非正常数据的93.77%。虚假数据占错误数据的89.99%(大部分为风速、风向),僵值数据占错误数据的5.47%(大部分为气温和湿度).超出逻辑极值数据占错误数据的0.41%(只出现在水塔山气温),不符合一致性数据占错误数据的4.13%(主要为湿度,主要在燕南立交)。利用四点中央插值法、每座气象塔要素垂直分布拟合和不同气象塔之间线性回归方法插值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气象塔 质量控制 插值 观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乌鲁木齐市太阳能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晓梅 张山清 +2 位作者 普宗朝 阿帕尔 刘卫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和乌鲁木齐站逐日太阳总辐射资料,在使用气候学方法估算出各站逐月太阳总辐射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对全市冬、春、夏、秋四季和年日照时数、太阳...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和乌鲁木齐站逐日太阳总辐射资料,在使用气候学方法估算出各站逐月太阳总辐射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对全市冬、春、夏、秋四季和年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以及突变特征进行分析,应用混合插值法,在ArcGis平台上完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到(DEM)数据的四季和年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及其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精细化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春、夏、秋季和年的日照时数及太阳总辐射总体呈现"平原多,山区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冬季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呈现"山区多,平原少"的分布特点。近50年来,乌鲁术齐市春、夏季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不显著,但秋、冬季和年的日照时数及太阳总辐射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并于1981和1991年分别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少,突变前后秋、冬季和年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平原多,山区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 时空变化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3 位作者 宾建华 窦新英 宫恒瑞 曹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5-123,共9页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利弊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趋利避害的冬小麦...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利弊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趋利避害的冬小麦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77-2011年新疆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产量资料,在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积分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就近35a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利弊进行探讨。【结果】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77-2011年,乌鲁木齐市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以0.606℃/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分别以4.010mm/10a和29.289h/10a的倾向率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但生长季内不同时段各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结论】近35a乌鲁木齐市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影响,但总体来看弊大于利。气候变暖,尤其是春、夏季气温升高对小麦产量产生了较明显的不利影响,降水量略增对提高冬小麦产量有一定积极意义,而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产量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6年乌鲁木齐市青草期水热气候条件时空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7 位作者 瓦哈提 王珂 哈布拉哈提 沙拉木 冯丽晔 陈亮 葛怡成 买买提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602-1613,共12页
基于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10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以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初、终日分别作为天然草地青草期初、终日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近56年乌鲁木齐市青草期初、终日、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 基于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10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以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初、终日分别作为天然草地青草期初、终日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近56年乌鲁木齐市青草期初、终日、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降水量和干湿指数等水热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天然草地青草期初日的空间分布具有"平原荒漠类草地早、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晚"的特点;青草期终日与初日相反,呈现"平原荒漠类草地晚、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早"的特点;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均为"平原荒漠类草地多(高)、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少(低)",青草期降水量表现为"山地草甸和山地草原多、高寒草甸和平原荒漠类草地少",青草期干湿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1961-2016年,乌鲁木齐市青草期初日以每10年-0.424d的倾向率呈不显著(P>0.05)的提早趋势,青草期终日以1.455d·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P<0.01)的推迟趋势,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降水量以及干湿指数分别以每10年1.879d、0.16℃、61.14℃·d、6.93mm和0.015的倾向率呈显著(P<0.05)的增多或上升趋势,但上述变化具有区域性差异。近26年(1991-2016年)较前30年(1961-1990年),除青草期初日提早幅度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外,青草期终日的推迟幅度以及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等要素的增多幅度表现出"平原荒漠类草地多、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少"的特点,青草期降水量和干湿指数增大幅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平原荒漠类草地少、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草期 平均气温 ≥5℃积温 降水量 干湿指数 气候变化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人工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伏晓慧 陈梦娇 沙曼曼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16期147-148,共2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1976—2018年逐月日照时数,运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及Mann-Kendall检验方法,研究该要素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发现: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呈较显著的上升趋势,增加速率达到69.97h/10a;四季也呈增加趋势,但增... 利用乌鲁木齐市1976—2018年逐月日照时数,运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及Mann-Kendall检验方法,研究该要素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发现: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呈较显著的上升趋势,增加速率达到69.97h/10a;四季也呈增加趋势,但增加速率不同,其中春季增加速率最大。年平均日照时数突变时间发生在2006年,春季和夏季发生在2004年,秋季在2006年,冬季出现突变年较晚,在2013年,年和四季在突变年后均表现为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近43年日照时数 变化特征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区与南郊山区颗粒物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翠云 何清 +2 位作者 赵竹君 刘新春 普宗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073-4085,共13页
利用2017年10月~2018年8月的PM_(10)、PM_(2.5)、PM_(1)质量浓度数据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区和南郊山区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市... 利用2017年10月~2018年8月的PM_(10)、PM_(2.5)、PM_(1)质量浓度数据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区和南郊山区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市区颗粒物潜在源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市区PM_(2.5)的超标天数为26d,南郊山区无PM_(2.5)超标,市区PM_(10)的超标天数是南郊山区的3.5倍,市区日均值及月均值质量浓度是南郊山区的2~7倍,市区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南郊山区春季最高;②乌鲁木齐市区PM_(10)日变化存在3个峰值,PM_(2.5)、PM_(1)为双峰型分布,南郊山区均呈双峰分布;并存在季节性周末效应;③长短两支聚类气流轨迹对乌鲁木齐市区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春夏气流来自中亚,秋冬来源于北疆周边地区;④颗粒物潜在源区分布季节特征显著,高值区主要为昌吉、巴州、吐鲁番等周边地区,西北部中亚地区也是颗粒物重要来源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乌鲁木齐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区贡献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58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春云 蒋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7155-17157,17161,共4页
根据乌鲁木齐市中心气象站1951~2008年的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R/S分析法及Mann-Kendall方法进行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检验。结果表明,58年来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增温最为明显的最低气温升温率达0.5... 根据乌鲁木齐市中心气象站1951~2008年的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R/S分析法及Mann-Kendall方法进行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检验。结果表明,58年来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增温最为明显的最低气温升温率达0.57℃/10a;季节的增温趋势出现了非对称性,其中,冬季的增温幅度最大。R/S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气温存在着Hurst现象,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然保持着上升趋势。利用Mann-Kendall对年平均温度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气温突变的时间为199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气温变化 R/S分析 突变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业务系统
8
作者 张广兴 吕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共5页
介绍了区域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系统 ,模式与MICAPS平台的结合 ,运行的硬件、软件平台 ,在新疆气候及复杂地形下对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试验。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数值预报 中尺度 MICAPS 地形 气候 降水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新疆天山地区多源降水融合数据集 被引量:1
9
作者 卢新玉 伏晓慧 +3 位作者 王秀琴 刘艳 火红 王敏仲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390-398,共9页
天山山区属于我国典型的高寒山区,被誉为“中亚水塔”,对于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利用卫星反演来估算山区降水量已成为一种重要方法,然而,由于山区地形复杂且分布不均,导致了基于卫星反演的降水数据在精... 天山山区属于我国典型的高寒山区,被誉为“中亚水塔”,对于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利用卫星反演来估算山区降水量已成为一种重要方法,然而,由于山区地形复杂且分布不均,导致了基于卫星反演的降水数据在精度方面存在不足。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开展天山山区多源降水融合数据集研制,以GSMaP卫星降水数据为初始场,结合同期区域内1065个台站的实况日降水数据,发展一种基于最优插值的星地降水产品融合方法,最终生成2000–2022年天山山区逐日融合降水产品集。本数据集在研制过程中对实况数据进行了严格质控,对逐日融合降水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估,相关系数由0.44提高至0.53(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绝对平均误差由6.3mm d^(-1)下降至5.7mm d^(-1)。本产品集有望为复杂地形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与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区 多源降水 最优插值 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鲁木齐2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及预报着眼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古丽巴哈.伊米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619-12621,12663,共4页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6年4月9—10日和2008年4月18~20日的大范围寒潮、霜冻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以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是由强冷空气向南侵袭造成的,但由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6年4月9—10日和2008年4月18~20日的大范围寒潮、霜冻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以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是由强冷空气向南侵袭造成的,但由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发展、移动路径不同,2次过程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霜冻 对比分析 新疆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近31年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11
作者 郑玉萍 李景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2-28,共7页
统计分析了1976—2006年乌鲁木齐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乌鲁木齐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3小时之内为多。31年来年平均大雾日为29.5天,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冬季大雾的持续时间最长。31年来大雾日随着年代的推移总... 统计分析了1976—2006年乌鲁木齐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乌鲁木齐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3小时之内为多。31年来年平均大雾日为29.5天,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冬季大雾的持续时间最长。31年来大雾日随着年代的推移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平均以1.9天/10年的速度减少,1990年代大雾日明显偏少,进入21世纪后大雾日又迅速增多。当气温为0^-10℃、相对湿度85%~95%、风速0~3m.s-1、气压910~925hPa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冬季大雾天气出现在逆温层底部距地高度低、逆温层厚度大、强度强的低空温度层结条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气候特征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9年乌鲁木齐地区农业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被引量:19
12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对近49年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冬季负积温以...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对近49年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冬季负积温以及作物主要生长期的夏半年(4~9月)气温日较差等农业气候热量条件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地区热量资源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年平均气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以及夏半年气温日较差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平原高于山区、北部高于南部"的格局;受冬季逆温的影响,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冬季负积温在山前冲、洪积平原至中山带温度较高,北部平原和高山带温度较低。②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49年,乌鲁木齐地区热量资源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具体表现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和极端最高气温、无霜期、≥0℃、≥10℃持续期和活动积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增多,冬季负积温和夏半年气温日较差减小。但各地热量资源增多倾向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体为:城市密集区和平原地带热量增多较明显,天山山区热量增多速率较小。热量资源增加对乌鲁木齐地区农牧业生产既有有利的方面,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趋利避害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科学应对,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地区 热量资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3年来乌鲁木齐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预测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德龙 曹兴 万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0期165-168,共4页
利用1981—2013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逐月雷暴日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趋势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3年来乌鲁木齐... 利用1981—2013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逐月雷暴日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趋势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3年来乌鲁木齐地区雷暴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南部山区为雷暴多发中心,城区、北部平原区及达坂城谷地为低值区域;乌鲁木齐地区雷暴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7 d/10 a;山区下降最为显著,其次为平原区,城区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过程;雷暴主要集中在5—8月,7月雷暴频率最高,10月—次年3月基本无雷暴发生。突变检验分析表明,近33年来各区均未出现显著性下降的突变过程,却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变化趋势存在较强的持续性,即仍将维持下降的态势,城区的持续性强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时空变化 突变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城区近40年来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慧敏 刘春云 宫恒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4期12215-12218,12238,共5页
利用线性回归、气候趋势法及R/S等数理统计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1971 ~2010年5个测站逐日的降水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29 mm/10a;而年平均降水日数也呈上升趋势,但相比较降水量... 利用线性回归、气候趋势法及R/S等数理统计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1971 ~2010年5个测站逐日的降水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29 mm/10a;而年平均降水日数也呈上升趋势,但相比较降水量的增加来说,降水日数的增加不是很明显,其气候倾向率为1.12 d/10a,其中市区降水天数增加的最为明显;除秋季外,其余季节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而四季的降水日数均呈正趋势,各站逐月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分布表现不一致;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R/S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两者均保持着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乌鲁木齐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不同区域暖区暴雪过程水汽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庄晓翠 陈丽娟 +1 位作者 李博渊 苗运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5,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主要运用HYSPLIT(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追踪了1980-2020年冬季新疆北部27次暖区暴雪天气水汽特征,分析不同源地水汽源-汇关系及其对暴雪的贡献。结果表明,500 hPa主要水汽源地为格陵兰岛和大西洋及其沿岸...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主要运用HYSPLIT(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追踪了1980-2020年冬季新疆北部27次暖区暴雪天气水汽特征,分析不同源地水汽源-汇关系及其对暴雪的贡献。结果表明,500 hPa主要水汽源地为格陵兰岛和大西洋及其沿岸、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对阿勒泰地区暴雪贡献最大的水汽源头是大西洋及其沿岸附近,塔额盆地为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沿途损失均较大;700 hPa主要为北欧、大西洋及其沿岸附近、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对阿勒泰地区暴雪贡献最大的是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塔额盆地是北欧,沿途损失最大前者是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后者为大西洋及其沿岸;850 hPa上主要为中亚、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前者对暴雪的贡献最大,到达暴雪区后增加较多。各源地水汽随西风气流达到关键区后,主要从偏西(西南)和西北两条路径输入暴雪区,前者占主导地位;对流层低层阿勒泰地区较塔额盆地水汽源地和路径更复杂。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暖区暴雪水汽来源及路径的贡献模型,对阿勒泰地区、塔额盆地各层水汽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暖区暴雪 水汽特征 HYSPLIT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不同相态级别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慧敏 刘春云 贾健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9期102-106,共5页
利用乌鲁木齐5个测站1961—2012年逐月和2013年1—3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相态各等级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和变异场特征。结果表明:小雨、中雨接近暖季年降水总量分布,其它量级则相反,而冷季除小... 利用乌鲁木齐5个测站1961—2012年逐月和2013年1—3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不同相态各等级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和变异场特征。结果表明:小雨、中雨接近暖季年降水总量分布,其它量级则相反,而冷季除小雪,其它级别与冷季降水分布相同或接近;各等级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暖季大雨达显著水平,而冷季除大暴雪外其它级别均显著增长;量级越高降水变异系数越大,冷季比暖季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暖冷季分别在1985年和1989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突变,主要是由暴雨和暴雪的增加而导致的;除大暴雪外,其它量级降水的增加导致了降水偏丰年,而降水偏少年的各等级降水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不同相态 时空分布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新一代天气雷达降水回波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窦新英 古丽巴哈.伊米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6367-16368,共2页
利用乌鲁木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2005年6月的回波资料和5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资料中的云状、云量、降水量及降水时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层状云、对流云及混合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层状云是乌鲁木齐... 利用乌鲁木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2005年6月的回波资料和5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资料中的云状、云量、降水量及降水时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层状云、对流云及混合云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层状云是乌鲁木齐地区降水的主要云系,降水次数明显多于对流云和混合云,混合云常常造成大降水,3类降水云的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回波 降水量 云状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春季第一场暴雪型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古丽巴哈.伊米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7067-7070,共4页
根据常规天气资料、NCEP1°×1°的6h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8年4月18日~2008年4月20日强寒潮天气发生前后环流及物理因子分析认为,强寒潮天气暴发前期,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后顺转,脊前东北风带... 根据常规天气资料、NCEP1°×1°的6h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8年4月18日~2008年4月20日强寒潮天气发生前后环流及物理因子分析认为,强寒潮天气暴发前期,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后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加强,使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在横槽中堆积。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强寒潮天气暴发;里海到巴尔喀什湖的水汽在北疆上空聚积,为这次寒潮天气提供了水汽条件;ECMWF数值预报产品在这次强寒潮天气过程中准确的预报了高度场的环流场演变趋势,地面冷高压的位置、强度、路径和移速;850hPa格点温度预报值与最低温度实况值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寒潮 大风 天气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6年新疆天山山区气候暖湿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61
19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1 位作者 李景林 王胜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9-415,共7页
根据天山山区10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最大熵谱、Mann-Kendall和自然正交分解(EOF)等方法,对近36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最大可能蒸散量和下垫面湿润指数等气候要素的基本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根据天山山区10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最大熵谱、Mann-Kendall和自然正交分解(EOF)等方法,对近36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最大可能蒸散量和下垫面湿润指数等气候要素的基本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36年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年最大可能蒸散量呈减少趋势,下垫面湿润指数呈增大趋势。受其综合影响,近36年天山山区气候呈较明显的暖湿化变化趋势。(2)突变检测表明,天山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97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在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大,而最大可能蒸散量在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3)36年里,降水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不存在<36年的显著周期,而温度变化具有>36年、9年、4年和2.4年的显著周期,最大可能蒸散量变化具有>36年、5.1年和2.4年的显著周期。(4)10站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最大可能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等四要素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区 气候变化 暖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7
20
作者 张山清 普宗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9,F0004,共8页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表征大气蒸散能力,评价气候干旱程度、植被耗水量的重要指标。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逐月参考作物蒸散量,使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表征大气蒸散能力,评价气候干旱程度、植被耗水量的重要指标。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逐月参考作物蒸散量,使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GIS的宏观地理因子三维二次趋势面模拟与反距离加权残差订正相结合的空间插值技术,对新疆近48a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新疆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受气温上升、日照时数减少、风速减小、相对湿度增大的影响,近48a新疆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显著减小趋势,并于1981年发生了突变性减小,但各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参考作物蒸散越强烈的区域,其递减倾向率和减小幅度也越大。参考作物蒸散量减小对降低作物需水量和农田灌溉量、减小地表干燥度、改善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GIS 作物 PENMAN-MONTEITH公式 时空变化 气候成因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