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Al2O4催化正丁醛羟醛缩合反应性能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海龙 熊超 安华良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20年第6期438-442,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gAl2O4催化剂,分别在高压釜和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其催化正丁醛羟醛缩合反应的性能。考察了MgAl2O4催化剂的稳定性,采用XRD、FT-IR、能谱仪(ED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对光谱仪(ICP-OES)对使用前后的MgAl2O4催化剂...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gAl2O4催化剂,分别在高压釜和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其催化正丁醛羟醛缩合反应的性能。考察了MgAl2O4催化剂的稳定性,采用XRD、FT-IR、能谱仪(ED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对光谱仪(ICP-OES)对使用前后的MgAl2O4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gAl2O4对正丁醛羟醛缩合反应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并且不存在与副产物水发生水合副反应的问题,但MgAl2O4催化剂表面容易发生积碳而导致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丁醛 羟醛缩合 辛烯醛 MGAL2O4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气相色谱分析焦炉气合成天然气中过程气体通用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2
作者 高丽 司瑞刚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2-877,共6页
建立了四阀六柱多维气相色谱法分析焦炉气合成天然气中的过程气体中的18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将目标组分流到3条通道,通道1用于检测氢气和氧气,以氩气为载气,依次用Porapak Q填充色谱柱和MolSieve 5A分子筛色谱柱分离,采用热导检测... 建立了四阀六柱多维气相色谱法分析焦炉气合成天然气中的过程气体中的18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将目标组分流到3条通道,通道1用于检测氢气和氧气,以氩气为载气,依次用Porapak Q填充色谱柱和MolSieve 5A分子筛色谱柱分离,采用热导检测器(TCD)检测;通道2用于检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气,以氢气为载气,分别以2根Porapak Q填充色谱柱和MolSieve 5A分子筛色谱柱分离,采用TCD检测;通道3用于检测甲烷、乙烷、乙烯、丙烷、丙烯、正丁烷、丁烯、正戊烷、戊烯、正己烷、己烯、苯、甲苯,以氮气为载气,以HP-AL/KCL毛细管色谱柱分离,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试验结果显示,18种气体组分的体积分数和其对应的色谱峰面积均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且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999 5以上,检出限(3S/N)为1.27×10^-5%~2.00×10^-2%。分析了18种组分的标准气体,绝对误差为-0.026%~0.019%。用本方法分析了焦炉气样品,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8)为0.01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气相色谱 焦炉气 天然气 过程气体 通用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气相色谱仪和硫化学发光检测器测定焦炉气制LNG工艺气中痕量硫化物 被引量:4
3
作者 司瑞刚 周龙 常静芝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6期647-653,共7页
焦炉气制取LNG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合成气中的硫含量,以期增加合成催化剂的使用寿命。采用气相色谱仪-硫化学发光检测器(GC-SCD)方法,测定了焦炉气制LNG过程中痕量形态硫化物及总硫含量,并结合实际,讨论了分析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标... 焦炉气制取LNG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合成气中的硫含量,以期增加合成催化剂的使用寿命。采用气相色谱仪-硫化学发光检测器(GC-SCD)方法,测定了焦炉气制LNG过程中痕量形态硫化物及总硫含量,并结合实际,讨论了分析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标准气校准,计算各种组分的检出限均低于10.00×10-9(体积分数),总硫含量33.00×10-9。6种含硫组分的标准曲线相关性均优于0.996。相对标准偏差(RSD,N=7)均小于7%。合成气样品测定过程中,在接近检出限的情况下,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本方法可很好地满足工厂生产控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仪 硫化学发光检测器 焦炉气 合成气 形态硫 总硫 L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条件对镍基甲烷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郭秋双 郝毅强 +1 位作者 李晨佳 常俊石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考察了焙烧条件对工业甲烷合成催化剂Ni-MgO-Al2O3的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低温氮物理吸附、程序升温还原、CO脉冲吸附等手段对反应后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和焙烧时间的延长,催化剂活性金属组分分散效... 考察了焙烧条件对工业甲烷合成催化剂Ni-MgO-Al2O3的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低温氮物理吸附、程序升温还原、CO脉冲吸附等手段对反应后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和焙烧时间的延长,催化剂活性金属组分分散效果更好,与载体的结合作用更强,催化剂还原的耗氢量变小。焙烧后有MgAl2O4和NiAl2O4等晶相结构形成,加强了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同时提高了催化剂热稳定性能。在温度750℃、压力2 MPa、空速8 000h-1条件下,950℃焙烧3h的催化剂的活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化 催化剂 焙烧 比表面积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时间与焙烧温度对NiAl-LDHs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超雷 李晨佳 常俊石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2,共6页
采用尿素分解法制备镍铝类水滑石(NiAl-LDHs),考察不同反应时间和焙烧温度对NiAl-LDHs的性能影响。采用低温氮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程序升温还原(TPR)、CO脉冲吸附等手段... 采用尿素分解法制备镍铝类水滑石(NiAl-LDHs),考察不同反应时间和焙烧温度对NiAl-LDHs的性能影响。采用低温氮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程序升温还原(TPR)、CO脉冲吸附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尿素分解法是一种有效的合成较高比表面积LDHs的方法,反应16h可以合成具有双孔结构较高结晶度的NiAl-LDHs;焙烧温度为500℃时,晶化度高,CO的吸附量最大,为7.601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LDHs 反应时间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荧光光谱法测定焦炉气中的痕量总硫 被引量:3
6
作者 司瑞刚 史立杰 +1 位作者 高丽 马超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2-675,共4页
采用紫外荧光光谱法测定焦炉气制取液化天然气的原料气中痕量总硫,考察了样品引入速率、进样量、气体流量、燃烧温度、取样方式和进样方式等条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总硫检出限为15μL·m-3,测定结果与气相色谱法和微库仑法的结果相... 采用紫外荧光光谱法测定焦炉气制取液化天然气的原料气中痕量总硫,考察了样品引入速率、进样量、气体流量、燃烧温度、取样方式和进样方式等条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总硫检出限为15μL·m-3,测定结果与气相色谱法和微库仑法的结果相吻合,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荧光光谱法 总硫 焦炉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与海泡石含量对Ni/Al_2O_3-ZrO_2-sep(海泡石)催化剂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常婕 李稣领 +1 位作者 李晨佳 常俊石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9,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Ni/Al_2O_3-ZrO_2-sep(海泡石)甲烷合成催化剂,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BET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与海泡石含量对Ni/Al_2O_3-ZrO_2-sep甲烷合成催...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Ni/Al_2O_3-ZrO_2-sep(海泡石)甲烷合成催化剂,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BET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与海泡石含量对Ni/Al_2O_3-ZrO_2-sep甲烷合成催化剂的耐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沉淀法能够合成孔结构较好的镍系催化剂,用600℃焙烧载体组成为Al_2O_3-ZrO_2-15%sep的镍系催化剂的孔结构更好,催化剂耐高温稳定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烧温度 海泡石 镍系催化剂 高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制二甲醚用工业催化剂的失活原因
8
作者 史立杰 李晨佳 常俊石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25,共4页
采用低温氮吸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红外、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工业上使用的氧化铝系二甲醚催化剂的失活原因.结果表明:在工业使用条件下,二甲醚催化剂床层积炭2.43%-4.46%;部分γ-氧化铝发生再水合反应,生成... 采用低温氮吸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红外、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工业上使用的氧化铝系二甲醚催化剂的失活原因.结果表明:在工业使用条件下,二甲醚催化剂床层积炭2.43%-4.46%;部分γ-氧化铝发生再水合反应,生成薄水铝石,晶粒度变大,表面积下降,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催化剂活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二甲醚 Γ-氧化铝 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雾剂级二甲醚脱胺脱水实验研究
9
作者 刘雪飞 刘鹏翔 +1 位作者 蔚龙 常俊石 《低温与特气》 CAS 2015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前工业生产的二甲醚有异味且水含量较高,其异味主要是由有机胺引起。对开发的二甲醚脱胺吸附剂和脱水吸附剂进行了实验室评价,考察了其使用条件和性能。
关键词 二甲醚 气雾剂 脱水 脱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