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对上升流与羽状流的响应
被引量:
3
1
作者
许泽婷
李适宇
+4 位作者
胡嘉镗
王思颖
汪斌
郭铭先
耿兵绪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103,共12页
文章建立了基于真实场驱动的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首先,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数据及2006与2008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
文章建立了基于真实场驱动的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首先,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数据及2006与2008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再现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较好地反映出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内。琼州海峡东部海域和汕头海域浮游植物垂向分布较为均匀,上升流的贡献均达到90%以上,表层水平平流输送是浮游植物主要的汇,生物过程是浮游植物的源。珠江口和汕尾海域浮游植物存在表层和次表层两个高值区,羽状流贡献35%~40%,主要促进表层浮游植物生长,而上升流贡献60%~65%,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的生长。粤西海域上升流对浮游植物的贡献占92%,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生长,而表层浮游植物浓度极低。整体上,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主要是通过输送营养盐的方式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上升流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是向岸方向的爬升输送和平行于等深线的沿岸流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跃层的存在改变了营养盐的垂向输送过程,是导致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不同水层浮游植物贡献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体而言,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差异是以上升流、羽状流主导,环流—营养盐—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生态耦合模型
浮游植物
上升流
羽状流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对上升流与羽状流的响应
被引量:
3
1
作者
许泽婷
李适宇
胡嘉镗
王思颖
汪斌
郭铭先
耿兵绪
机构
中山大学
环境
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省
环境
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新
地环境
科技
(
深圳
)
有限公司
智慧
水务
Department of Oceanography
热带海洋
环境
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103,共12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7lgzd20)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放课题(LTO1605)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610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A030313169).
文摘
文章建立了基于真实场驱动的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首先,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数据及2006与2008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再现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较好地反映出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内。琼州海峡东部海域和汕头海域浮游植物垂向分布较为均匀,上升流的贡献均达到90%以上,表层水平平流输送是浮游植物主要的汇,生物过程是浮游植物的源。珠江口和汕尾海域浮游植物存在表层和次表层两个高值区,羽状流贡献35%~40%,主要促进表层浮游植物生长,而上升流贡献60%~65%,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的生长。粤西海域上升流对浮游植物的贡献占92%,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生长,而表层浮游植物浓度极低。整体上,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主要是通过输送营养盐的方式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上升流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是向岸方向的爬升输送和平行于等深线的沿岸流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跃层的存在改变了营养盐的垂向输送过程,是导致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不同水层浮游植物贡献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体而言,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差异是以上升流、羽状流主导,环流—营养盐—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物理-生态耦合模型
浮游植物
上升流
羽状流
南海北部
Keywords
physical-biological coupled model
phytoplankton
upwelling
river plum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P735.121 [天文地球—海洋生物学]
P735.531 [天文地球—海洋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对上升流与羽状流的响应
许泽婷
李适宇
胡嘉镗
王思颖
汪斌
郭铭先
耿兵绪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