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欣欣 隋锦辉 +3 位作者 吴浜栋 刘燕 梁晓晖 赵洋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3-979,共7页
背景家庭生育意愿关系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低生育风险,低生育现象已成为常态。目的在全面开放三孩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分析人群的生育意愿以及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晰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生育的顾虑,为相关... 背景家庭生育意愿关系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低生育风险,低生育现象已成为常态。目的在全面开放三孩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分析人群的生育意愿以及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晰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生育的顾虑,为相关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本研究选取年龄为20~44周岁的人群,剔除缺失变量后,共纳入样本2525名,其中包括1444名女性。针对全人群的研究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每5岁为1组,共计5组;针对女性的研究,按照年龄≤34岁和≥35岁为标准分为两组。以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观点态度3个维度的多个变量为可能影响因素,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全人群以及仅针对女性的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结果意愿生育二孩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9.05%(1491/2525),≤34岁人群相较于≥35岁人群生育0孩的意愿更高(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特征变量中,35~39岁人群和≥35岁女性群体中健康状况更好的人生育意愿高的可能性更大(P<0.05);家庭特征变量中,≥25岁人群和≥35岁女性群体中有更多家庭人口数的人生育意愿高的可能性更大(P<0.05);≤34岁女性群体中有稳定的伴侣生育意愿高的可能性更大(P<0.05);观念态度变量中,20~24岁人群所有变量有显著性,在其他年龄组的结果表现出多样性。结论意愿生育二孩为当下主流生育意愿,以≤34岁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低生育意愿相对较高。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更多的家庭人口数在35岁以上年龄段结果更突出,观念态度对生育意愿影响较强并且年龄差异明显。建议关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育观,加强家庭、社会和政策支持,重视女性自身的身体健康,提供生育医疗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生育 生育意愿 年龄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范文瑜 马兴丽 +3 位作者 张世龙 张馨丹 赵洋 王海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966-1972,共7页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卫生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因此,推动医防融合服务成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医防融合服务的实施主体,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家庭...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卫生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因此,推动医防融合服务成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医防融合服务的实施主体,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当前家庭医生团队多学科之间的有效协作不足,严重阻碍了医防融合服务的有效实施和提供。目的调查山东省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和医防融合服务提供参考。方法于2023年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的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烟台市、潍坊市以及聊城市,在每个地市随机选择1个区和1个县/县级市作为样本地区,选取481名家庭医生进行调查。在大量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针对基层医生的专门问卷进行调研,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医防融合服务提供情况调查表,家庭医生团体在医防融合中的协作水平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医防融合服务开展情况和医防融合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76.1%(366/481)的家庭医生在医防融合服务中团队协作水平较高。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OR=2.343)、职称为初级(OR=1.887)和中级及以上(OR=2.978)、了解医防融合制度(OR=6.618)、认为所在机构重视医防融合服务(OR=2.861)、半年内参与一次(OR=2.561)和两次及以上培训(OR=3.833)的家庭医生在医防融合服务中的团队协作水平更高(P<0.05)。结论现阶段医防融合服务中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继续提高家庭医生对医防融合服务的认知,完善机构医防融合服务提供制度,为家庭医生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助和政策激励,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团队协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师 家庭 团队协作 医防融合 服务提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RISP清单,提升我国全科医学和基本医疗研究报告的质量
3
作者 杨辉 汪洋 +8 位作者 陈庆奇 刘晨曦 顾杰 赵洋 秦江梅 曹新阳 Elizabeth Sturgiss William R.Phillips 许岩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3-401,共9页
基本医疗(初级保健)研究报告内容的条目共识(CRISP)工作组于2023年提出了CRISP清单,以支持改善上述领域研究报告的质量、实用性和传播性。《中国全科医学》英文版的学术编辑团队对CRISP清单进行了中文翻译,并通过这篇述评,在回顾我国全... 基本医疗(初级保健)研究报告内容的条目共识(CRISP)工作组于2023年提出了CRISP清单,以支持改善上述领域研究报告的质量、实用性和传播性。《中国全科医学》英文版的学术编辑团队对CRISP清单进行了中文翻译,并通过这篇述评,在回顾我国全科医学和基本医疗研究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该领域的科研报告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以作者为中心”“过度重视塑造权威性”“盲目生搬国际经验”“缺乏对方法学的透明报告”“在论文中压入大量冗繁信息”以及“遮蔽关键信息”等。最后,编辑团队推荐和鼓励中国的全科医学和基本医疗服务研究的作者、编辑和学术评议专家尝试使用CRISP清单,在改善中国全科医学和基本医疗研究报告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该工具在学科发展研究、临床研究、卫生服务研究、卫生政策研究、教育和培训研究以及社区流行病学研究等亚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基本医疗 研究报告 内容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群慢性病共病模式与失能状况的关联研究:基于四川省抽样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小凤 裴星童 +2 位作者 杨春晖 赵洋 徐明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慢性病共病和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与日俱增,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共病和失能联系紧密,但目前关于共病模式和失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四川省为例识别我国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病共病模式...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慢性病共病和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与日俱增,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共病和失能联系紧密,但目前关于共病模式和失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四川省为例识别我国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并从个体层面探讨不同共病模式与失能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22年8—11月采用定额随机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抽取501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样本,收集其慢性病患病状况、失能状况及一般人口学等信息。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和K-Means相结合的二次聚类方法,识别老年人群的常见共病模式。基于2021年国家医疗保障局首个《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判定样本的失能等级,应用逻辑回归模型探究慢性病共病模式与失能等级之间的关系。结果501例样本中,共病患病率为62.3%(312/501),失能率为74.3%(372/501);最终确定6种共病模式:关节炎或风湿病-高血压模式;血脂异常-高血压模式;肾脏疾病-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癌症-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哮喘-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模式;情感精神-记忆相关疾病模式。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病人群的失能风险是无共病人群的6.3倍(OR=6.3,95%CI=3.9~10.3,P<0.05)。多因素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种共病模式的失能风险均增加(P<0.05);其中情感精神-记忆相关疾病模式的共病人群失能风险最大,是无共病人群的10.7倍(OR=10.7,95%CI=1.7~63.6),其次是癌症-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OR=7.8,95%CI=2.4~24.8)。结论四川省老年人共病患病率较高,多种共病模式均与失能的发生显著相关,尤其是情感精神-记忆相关疾病模式和癌症-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应重点关注患有共病的老年群体,基于不同共病模式制定精准有效的长期护理政策和策略,预防延缓失能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健康福祉,节约社会医疗卫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共病模式 失能状况 老年人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二次聚类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医生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范博阳 张玉 +5 位作者 孙雯宁 张慧芳 王英杰 张奥 赵洋 王海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3144-3150,共7页
背景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其病程长且难治愈,推行全周期的医防融合服务是防治关键。但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割裂,医防融合服务供给仍存在缺口。基层医生是医防融合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在提供医防融合服务... 背景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其病程长且难治愈,推行全周期的医防融合服务是防治关键。但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割裂,医防融合服务供给仍存在缺口。基层医生是医防融合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在提供医防融合服务过程中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患者接受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因此,探究基层医生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行为意向至关重要。目的调查山东省基层医生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行为意向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医防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3年8月在山东省开展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的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择烟台市、潍坊市以及聊城市,在每个地市随机选择1个区和1个县/县级市作为样本地区,选取481名基层医生进行调查。研究者自制“基层医生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提供调查问卷”,经专家咨询后修改完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医防融合服务认知问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融合服务环境评价问卷、基层医生医防融合服务提供行为意向问卷。采用χ^(2)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83.16%(400/481)的基层医生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提供行为意向处于高水平。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149)、大专学历(OR=2.736)、医防融合认知水平较高(OR=3.549)、所就职医疗卫生机构环境较好(OR=8.264)的基层医生提供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的行为意向更强(P<0.05)。结论当前基层医生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行为意向较强,但仍应建立完善的医防融合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医防融合工作政策文件与服务指南,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医生的认知,设立医防融合专项资金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环境,针对特定人群增加医防融合培训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医防融合 基层医生 行为意向 山东省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全科医生接诊病案研究
6
作者 罗原 徐志杰 +5 位作者 夏瑀 石佳娜 蒋志志 周馨媚 赵洋 童钰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4,共6页
慢性病共病患者常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疾病与药物之间潜在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全科医生面临着难以合理评估共病药物治疗获益与风险的决策困境。本文以1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慢性病共病患者为例,展示和阐述了全科医生运用共病药物治疗... 慢性病共病患者常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疾病与药物之间潜在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全科医生面临着难以合理评估共病药物治疗获益与风险的决策困境。本文以1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慢性病共病患者为例,展示和阐述了全科医生运用共病药物治疗决策框架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并基于阿里阿德涅原则为共病管理过程提出的多阶段目标,分析了全科医生在评估、沟通与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希望本文可以为改善社区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的质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接诊 全科医生 药物治疗决策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中老年人群身心共病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研究
7
作者 赵思琪 叶杏 +5 位作者 赵洋 Kanya Anindya Tiara Marthias Mercian Daniel 赵天浩 韩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3532-3540,共9页
背景国内外研究证据显示慢性病共病与老年人群脑健康有密切联系。目前很少有文献关注躯体和精神疾病同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目的探索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中老年人群身心共病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 背景国内外研究证据显示慢性病共病与老年人群脑健康有密切联系。目前很少有文献关注躯体和精神疾病同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目的探索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中老年人群身心共病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印度纵向老龄化研究(LASI,2017—2018年)和印度尼西亚家庭生活调查(IFLS,2014—2015年)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库,共纳入73119名受访者。从3个维度——时间定向、词语回忆和计算能力评估认知功能。根据报告的慢性病数量和存在抑郁症状情况构建了5类身心共病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身心共病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结果中国中老年受访者9951例,平均认知功能评分为(54.7±19.9)分;印度中老年受访者54802例,平均认知功能评分为(51.1±20.0)分;印度尼西亚中老年受访者8446例,平均认知功能评分为(50.7±18.4)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社会人口和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后,中国(β=-6.99,95%CI=-8.26~-5.71)、印度(β=-2.76,95%CI=-3.41~-2.11)、印度尼西亚(β=-2.75,95%CI=-4.10~-1.41)存在身心共病的中老年受访者认知功能低于无慢性病者(P<0.05)。结论身心共病与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中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有关,且在女性中较明显。关注和积极应对共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减少老年人群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病 中年人 老年人 身心共病 认知功能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全科医生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能力提升培训需求的定性研究
8
作者 周馨媚 韩利艳 +5 位作者 夏瑀 李海昕 罗原 钱熠 赵洋 徐志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背景社区全科医生为慢性病共病患者做出药物治疗决策时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开展培训提升其决策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培训需求缺乏深入研究。目的了解社区全科医生在开展慢性病共... 背景社区全科医生为慢性病共病患者做出药物治疗决策时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开展培训提升其决策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培训需求缺乏深入研究。目的了解社区全科医生在开展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时面临的困难,以及其在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需求,为设计相关培训课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10-05至2023-12-21,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和最大差异原则,招募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深圳市、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主题围绕社区全科医生在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培训上的内容及形式需求开展。访谈内容由2名研究者独立转录和编码,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共有20名社区全科医生完成访谈,15名为女性,平均年龄为(38.5±3.0)岁。基于社区全科医生当前面临的共病药物治疗决策问题,对其开展的培训内容应涵盖药物治疗评估、药物合理选择、医患沟通与共同决策、用药教育与随访4个方面。在培训形式上,社区全科医生愿意接受灵活多样的授课途径,且更为认可基于案例和结合社区医疗需求的培训方法。结论社区全科医生对慢性病共病用药决策能力存在明确的培训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培训课程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可助力培训更适应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环境与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药物治疗决策 全科医生 培训需求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梁栋 杨成琳 +3 位作者 林晓茹 赵洋 欧阳江 林修全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0-1386,1394,共8页
背景在全球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多病共存现象愈加严重。在普遍认知中,心血管疾病与2型糖尿病大多属于老年病,但随着居民生活节奏与饮食等行为方式的改变,很多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现也有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 背景在全球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多病共存现象愈加严重。在普遍认知中,心血管疾病与2型糖尿病大多属于老年病,但随着居民生活节奏与饮食等行为方式的改变,很多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现也有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年轻时患糖尿病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及死亡率会相对增加。目的探究1990—2019年中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情况,为共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主要采用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和计算获取的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等指标评估我国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3类)归因于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情况,并对年龄段(25~49岁、50~69岁、≥70岁)及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最后对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结果中国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数从1990年的29.805万例上升到2019年的70.034万例。男性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较1990年升高,而女性标化死亡率有所降低,且男性标化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DALY为1358.585万人年,按年龄划分的死亡率和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标化DALY率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女性:EAPC=-0.32%,95%CI=-0.49%~-0.11%;男性:EAPC=-0.01%,95%CI=-0.26%~0.29%)。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缺血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患者3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和DALY率较1990年大部分上升,而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3个年龄段的死亡率较1990年下降。1990—2019年心血管疾病中3类心血管疾病归因于糖尿病的标化DALY率占比呈波动性变化,但在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3类心血管疾病标化DALY率占比均高于1990年。结论1990—2019年我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DALY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人群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病风险较大,应注重在糖尿病患者中筛查心血管疾病或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的个体,重点关注男性、高龄人群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较多的年轻人,对其进行早期的健康干预,减少共病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成年人 疾病负担 死亡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的困境与应对路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瑀 罗原 +4 位作者 李峥嵘 周馨媚 童钰铃 赵洋 徐志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0,118,共9页
慢性病共病是指个体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共病患者常联用多种药物治疗,给社区全科医生的科学用药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社区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综合性决策框架,即共病药物治疗... 慢性病共病是指个体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共病患者常联用多种药物治疗,给社区全科医生的科学用药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社区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综合性决策框架,即共病药物治疗决策框架(MDMF)。该框架由社区全科医生接诊共病患者的5个阶段构成,包括“健康问题回顾”“用药综合评估”“医患共同决策”“药物治疗记录”和“安排随访计划”。MDMF能够促使社区全科医生为共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但也对其诊疗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建议对社区全科医生开展以MDMF为核心的培训、提供决策辅助支持,并采取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措施,推动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升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药物治疗决策 决策模型 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ARLS数据实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魏萱 王宁 +2 位作者 魏颖 陈麒麟 赵洋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03-1308,共6页
背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庞大,然而目前关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背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庞大,然而目前关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在2020年开展的第五轮全国调查数据,共筛选出12551例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抑郁量表(CES-D)测定研究对象的抑郁状况,并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主要因素。结果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有抑郁症状的占40.7%(5111/125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OR=0.613,95%CI=0.553~0.680)、年龄(65~<75岁:OR=0.862,95%CI=0.769~0.965;≥75岁:OR=0.604,95%CI=0.510~0.716)、是否有配偶/伴侣共同生活(有:OR=0.730,95%CI=0.648~0.822)、居住地(农村:OR=1.515,95%CI=1.387~1.654)、文化程度(初中:OR=0.727,95%CI=0.657~0.805;高中及以上:OR=0.561,95%CI=0.488~0.646)、社交情况(1项:OR=0.870,95%CI=0.793~0.956;≥2项:OR=0.866,95%CI=0.779~0.963)、子女关系满意度(满意:OR=0.266,95%CI=0.218~0.324)、吸烟(OR=1.131,95%CI=1.014~1.263)、饮酒(OR=0.873,95%CI=0.795~0.959)、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39,95%CI=0.493~0.590;≥8 h:OR=0.443,95%CI=0.396~0.495)、躯体生活自理能力(BADL)(受损:OR=1.875,95%CI=1.692~2.077)、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受损:OR=2.251,95%CI=2.030~2.496)、慢性病患病数量(2种:OR=1.202,95%CI=1.076~1.342;3种:OR=1.452,95%CI=1.289~1.636;≥4种:OR=1.954,95%CI=1.749~2.183)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0.7%,情况不容乐观,其抑郁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医疗卫生机构及政策制定者等应关注其心理健康,从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抑郁 中老年人群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病共病对患者门诊次数、住院床日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鸣声 司磊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24,共8页
目的:探究和测量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卫生服务利用和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程度,为完善我国慢性病共病干预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集4598名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入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共病罹患风险的相... 目的:探究和测量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卫生服务利用和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程度,为完善我国慢性病共病干预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集4598名慢性病患者的家庭入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共病罹患风险的相关因素和影响共病患者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相关因素;采用负二项回归分析影响共病患者门诊次数和住院床日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病患者每新增1种慢性病,其门诊次数、住院床日和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分别增加1.44倍、1.73倍和1.34倍;户籍、年龄、教育、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是影响患者罹患共病的风险因素;低水平教育、无业、高收入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了共病患者住院床日数;无业、失业、低收入水平是共病患者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危险因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更能满足共病患者住院服务需求。结论:共病导致递增的卫生服务利用和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共病与社会风险因素密切相关,针对风险因素形成差异化的住院医保报销政策和制定个性化的社区防治策略,可以合理控制共病服务利用水平和有效降低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病 卫生服务利用 门诊次数 住院床日 灾难性卫生支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老年人慢病共病组合及其健康结局差异 被引量:29
13
作者 张露文 陆翘楚 赵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目的】对中国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组合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共病组合的患病率、地区分布及其与健康相关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第四次全国追访数据,纳入28个省份50岁及以上受访者13 774... 【目的】对中国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组合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共病组合的患病率、地区分布及其与健康相关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第四次全国追访数据,纳入28个省份50岁及以上受访者13 774名。统计14项患者报告医生诊断的慢性病及共病组合,报告患病率、疾病构成比与地区分布情况。使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高发病组间的健康损失与危险因素差异。【结果】中国中老年人群共病患病率为57.3%。患病率高的单病种包括关节炎/风湿病(6.47%)、高血压(5.41%)、胃与消化系统疾病(4.17%);二元共病组合为关节炎+消化病(3.06%),关节炎+高血压(2.61%),高血压+高血脂(1.39%);三元组合高血压+消化病+关节病(1.00%)。省间共病患病率差异较大,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点。不同共病组合相关的健康损失存在显著差异,关节炎共病组合造成的ADL损失(28.51%)和抑郁(77.68%)最高(P<0.01)。慢病数量(OR=6.71, P<0.01)、年龄(OR=1.96, P<0.01)、大量饮酒是身心健康的共性风险因素,运动(OR=0.44, P<0.01)和睡眠(OR=0.89, P<0.01)是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戒烟(OR=0.76, P<0.01)有助于缓解焦虑。【结论】中老年人群中共病组合的患病率存在高度聚类现象,主要慢病组合引起的健康损失差异较大,相关健康干预策略应优先关注慢病共病并开展针对性的疾病管理和康复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共病 疾病组合 地理信息系统 健康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疾病协同理论的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与管理策略 被引量:14
14
作者 徐志杰 钱熠 +2 位作者 严明 陆益婷 赵洋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8-1295,共8页
慢性病共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与治疗负担,日益成为公共卫生与初级保健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有关如何应对共病挑战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关注到社会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聚集和发展产生潜在影... 慢性病共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与治疗负担,日益成为公共卫生与初级保健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有关如何应对共病挑战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关注到社会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聚集和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疾病协同理论为探索多种疾病的聚集及其与社会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从社会和环境层面分析慢性病共病的交互作用和帮助弱势人群改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对该理论的介绍和研究较为匮乏。本文重点梳理了疾病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回顾了国外学者提出的经典模型,结合既往研究分析常见的疾病协同因素,并为我国全科医生改进慢性病共病的管理质量提出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疾病协同理论 影响因素 管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残疾人慢性病共病治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严明 董佳惠 +3 位作者 陆益婷 赵洋 方力争 徐志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5年第32期4015-4023,共9页
背景慢性病共病在残疾人中的患病率较高,治疗负担问题尤为严重,但社区残疾人慢性病共病的治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目的探明社区残疾人慢性病共病治疗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残疾人慢性病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医疗卫生服务质... 背景慢性病共病在残疾人中的患病率较高,治疗负担问题尤为严重,但社区残疾人慢性病共病的治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目的探明社区残疾人慢性病共病治疗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残疾人慢性病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11月—2024年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杭州市某社区患有慢性病共病且参与社区康复的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客观及主观社会隔离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欧洲五水平五维健康量表(EQ-5D-5L)以及慢性病共存治疗负担问卷(MTBQ)等工具入户收集残疾人相关信息。分别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治疗负担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35例残疾人,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3.6%;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1.1±10.2)岁,男女比例相当,其中女109例(49.5%);共纳入6种残疾类型,肢体残疾164例(74.5%);残疾程度3级100例(45.5%);BMI异常范围组68例(30.9%);用药数量≥3种120例(54.5%);共病加权指数(MWI)>3~6分83例(37.7%),MWI>6分78例(35.5%);共纳入了41种慢性病,其中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为高血压118例(53.6%)。研究对象的Barthel指数中位数为75(55,90)分,其中76.3%的残疾人为中重度失能;抑郁症状平均评分(15.8±8.8)分,其中53.1%存在抑郁倾向或抑郁;客观社会隔离评分3~5分72例(32.7%);主观社会隔离评分19~27分100例(45.5%);生存质量健康效用值中位数为0.48(0.23,0.74)分;自评健康状况评分≤50分125例(56.8%)。中度共病治疗负担(10~<22分)75例(34.1%),高度共病治疗负担(≥22分)93例(42.3%)。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rthel指数(OR=0.957,95%CI=0.936~0.978)、用药数量≥3种(OR=2.517,95%CI=1.454~4.362)、MWI较高(>3~6分,OR=3.908,95%CI=1.931~7.909;>6分,OR=2.954,95%CI=1.468~5.948)、主观社会隔离≥20分(OR=1.906,95%CI=1.112~3.271)、客观社会隔离3~5分(OR=1.863,95%CI=1.009~3.435)、存在抑郁症状(OR=4.711,95%CI=2.625~8.457)、自评健康状况≤50分(OR=4.609,95%CI=2.524~8.423)是残疾人慢性病共病治疗负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社区多数罹患慢性病共病的残疾人治疗负担水平较高。针对该人群的慢性病管理政策与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考虑到影响治疗负担的相关因素,尤其需要注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并解决多重用药和社会隔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治疗负担 慢性病共病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流行趋势:一项Meta分析 被引量:38
16
作者 何莉 张逸凡 +2 位作者 沈雪纯 孙燕 赵洋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3599-3607,共9页
背景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估计以及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直接影响了相应的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了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患病趋势和人群特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 背景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估计以及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直接影响了相应的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了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患病趋势和人群特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等数据库从建库截至2022-04-30收录的有关我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期刊文献,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患病率,并按照调查时间(2004年以前、2004—2013年、2014年及以后)、性别、地区(城镇、农村)、地域(东、中、西、东北)、年龄(<40岁、40~<60岁、60~<80岁、≥80岁)、受教育水平(未受过教育、小学、中学及以上)、婚姻状况(已婚、其他)、慢病类型(生理类、身心共患类、未区分)、研究质量(低、中、高)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进行亚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元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123篇文献,总样本量7714313例。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100.0%,P<0.001),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95%CI(32.8%,39.9%)〕。Meta线性回归模型显示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非线性上升的趋势〔β=0.013,95%CI(0.006,0.01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及以后〔40.4%,95%CI(33.0%,47.8%)〕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2004年以前〔14.5%,95%CI(12.5%,16.5%)〕、2004—2013年〔35.2%,95%CI(32.2%,38.2%)〕(P<0.001);60~<80岁人群〔38.1%,95%CI(34.6%,41.5%)〕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80岁〔36.6%,95%CI(32.5%,40.8%)〕、40~<60岁〔27.7%,95%CI(24.4%,31.1%)〕、<40岁人群〔10.6%,95%CI(9.0%,12.3%)〕(P<0.001)。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地区、地域、慢病类型、研究质量的亚组分析,组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998—2019年中国内地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且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差异,需重视共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共病现象 患病率 META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