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泰现代外交关系的建立:以20世纪30年代后两国正式建交努力为中心的考察(1932-1946) |
|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
2014 |
3
|
|
|
2
|
现代汉语的耦合语法标记及其成因 |
石毓智
|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处置式在当代口语中的构式分化 |
何倩
石毓智
|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 |
彭睿
|
《语言科学》
CSSCI
|
2008 |
54
|
|
|
5
|
量词的产生对指代词系统演化的影响 |
汤敬安
石毓智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
6
|
烽火的烙印——二战前后新加坡林氏家族的式微与潮社权力格局的变化 |
李志贤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
7
|
20世纪上半叶中医在新加坡的体制化 |
杨妍
雷环捷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
8
|
唤醒沉睡的马中关系(1970-1974年):马中建交前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与文化互动中的角色 |
|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
2013 |
3
|
|
|
9
|
天津方言的吞音现象 |
黄良喜
严修鸿
路继伦
|
《语言科学》
|
2005 |
8
|
|
|
10
|
汉语双宾结构的构式语法视角研究 |
钟书能
石毓智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1
|
|
|
11
|
方言中处置式和被动式拥有共同标记的原因 |
石毓智
王统尚
|
《汉语学报》
|
2009 |
24
|
|
|
12
|
构式“给+VP”的语法功能 |
胡靓
石毓智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
13
|
从创新表达看语法构式功能 |
钟书能
石毓智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
14
|
语法化对汉字变异的影响 |
石毓智
王统尚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
15
|
试论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 |
刘笑敢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2
|
|
|
16
|
论汉语的进行体范畴 |
石毓智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5
|
|
|
17
|
主语成分、话题特征及相应语言类型 |
徐杰
|
《语言科学》
|
2003 |
27
|
|
|
18
|
“可以说”向弱断言成分发展的主观化历程 |
杨黎黎
汪国胜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19
|
语法的规律与例外 |
石毓智
|
《语言科学》
|
2003 |
20
|
|
|
20
|
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变化及其对语法的影响 |
石毓智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03 |
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