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固废高值化为CO_(2)吸附剂研究进展:交叉研究综述
1
作者 黄致新 王珺瑶 +3 位作者 袁湘洲 邓帅 赵洁 张欣懿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748-5764,共17页
碳捕集技术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特别地,将有机固体废弃物高值化为多孔炭吸附剂并捕集CO_(2),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同时缓解气候变化以及固废污染的可持续方法,因此其吸附剂的合成与应用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除化工、材料、热工研... 碳捕集技术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特别地,将有机固体废弃物高值化为多孔炭吸附剂并捕集CO_(2),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同时缓解气候变化以及固废污染的可持续方法,因此其吸附剂的合成与应用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除化工、材料、热工研究方法外,在该领域内许多学者应用分子模拟、机器学习、生命周期评价等研究方法,在固废高值化为CO_(2)吸附剂方面进行了卓有特色的交叉研究。然而,上述交叉研究仍较为分散,缺乏脉络总结,其丰厚潜力还未得到系统阐明。本文综述了固废高值化为多孔炭吸附剂的研究进展,除常规工艺方法、制取吸附剂的性能水平外,侧重于展示该领域中应用的交叉研究,包含分子模拟、机器学习、生命周期评价三方面。本文通过脉络梳理可为该领域内交叉研究的潜在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多孔炭 碳捕集 分子模拟 机器学习 生命周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信号源的神经模糊Hammerstein-Wiener模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贾立 杨爱华 邱铭森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0-696,共7页
面对复杂工业过程控制的需求,设计一种结合数据信息的特殊模型结构,在保证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前提下通过模型的结构来简化控制器的求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信号源的神经模糊Hammerstein-Wiener模型,突破传统的迭代... 面对复杂工业过程控制的需求,设计一种结合数据信息的特殊模型结构,在保证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前提下通过模型的结构来简化控制器的求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信号源的神经模糊Hammerstein-Wiener模型,突破传统的迭代分离方法,通过组合式多信号实现Hammerstein-Wiener模型中神经模糊非线性环节和线性环节的分离,同时设计了神经模糊模型参数的非迭代优化算法,将研究结果拓广到分段非线性系统,改善了模型的适用范围.该算法保证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具有逼近较强非线性过程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神经模糊Hammerstein-Wiener模型的控制系统,利用模型的特殊结构将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简化为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采用简单的PID控制器便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MMERSTEIN-WIENER模型 神经模糊系统 非线性系统 信号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模误差PDF形状的间歇过程数据驱动模型 被引量:9
3
作者 贾立 曹鲁明 邱铭森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05-1512,共8页
间歇过程的优化控制依赖于过程精确的数学模型,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是目前间歇过程模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突破传统数据驱动建模方法中采用均方差(mean squared error,MSE)作为准则函数的思想,提出一种新颖的间歇过程数据驱动建模方法,... 间歇过程的优化控制依赖于过程精确的数学模型,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是目前间歇过程模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突破传统数据驱动建模方法中采用均方差(mean squared error,MSE)作为准则函数的思想,提出一种新颖的间歇过程数据驱动建模方法,引入了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控制的概念,构造间歇过程模型误差控制系统,将模型的可调参数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入,模型误差PDF的形状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出,从而把开环模型参数辨识问题转化为模型误差PDF形状的闭环控制问题。通过可调参数控制模型误差PDF的空间分布状态,不仅能够保障模型精度,还可控制模型误差的空间分布状态,从而消除模型中的有色噪声。仿真实验表明,基于模型误差PDF形状的间歇过程数据驱动模型具有较好的建模精度、鲁棒性和泛化能力,为间歇过程的数据驱动建模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过程 输出PDF控制 数据驱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柄滑块机构间隙副反力的静态间隙杆简化算法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渭 于如飞 李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8,共4页
在含间隙运动副机构的性能评估、寿命预测等问题中,如何高效、准确地求解间隙副反力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求解含间隙曲柄滑块机构副反力的独立、高效的静态间隙杆算法.不同于Li提出的基于理想副反力的简化算法,静态... 在含间隙运动副机构的性能评估、寿命预测等问题中,如何高效、准确地求解间隙副反力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求解含间隙曲柄滑块机构副反力的独立、高效的静态间隙杆算法.不同于Li提出的基于理想副反力的简化算法,静态间隙杆简化算法仅基于间隙副模型,脱离了理想副反力的求解,通过在间隙副模型中对间隙杆进行静态初始化,简化求得间隙副反力角,从而反代得到实际间隙副反力.该算法在间隙副反力计算上具有很好的精确度,且由于省略了求解理想副反力的过程,其效率远高于Li的简化求解算法,最后文中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静态间隙杆算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柄滑块机构 间隙杆 副反力 静态间隙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靶向乳腺癌的pH响应纳米粒子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聂俊鹏 曾小伟 +1 位作者 冯思慎 梅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7-714,共8页
目的制备主动靶向乳腺癌的pH响应负载多烯紫杉醇(docetaxel,DTX)的纳米粒子,并考察其理化性质、载药和药物缓释特征及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靶向和杀伤效果。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和基于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的表面修饰方法制备主... 目的制备主动靶向乳腺癌的pH响应负载多烯紫杉醇(docetaxel,DTX)的纳米粒子,并考察其理化性质、载药和药物缓释特征及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靶向和杀伤效果。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和基于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的表面修饰方法制备主动靶向MCF-7细胞的载DTX的叶酸(folic acid,FA)和PDA修饰的胆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子(DTX-loaded CA-PLGA@PDA-PEG-FA/NPs);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貌,纳米粒度仪分析纳米粒子的粒径和zeta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情况;采用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纳米粒子的载药率、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曲线;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负载荧光探针的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摄取;采用MTT法研究载药纳米粒子对MCF-7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制备的DTX-loaded CA-PLGA@PDA-PEG-FA/NPs呈"核-壳"结构,水合粒径为(166.4±3.9)nm,zeta电位为(-11.7±3.8)mV,载药量为(9.67±0.45)%,包封率为(88.32±3.10)%,在pH 5.0的释放介质中药物释放较在pH7.4的释放介质中快,XPS分析结果显示PDA和叶酸在纳米粒子表面的修饰,MCF-7细胞摄取的主动靶向的纳米粒子多于未连接主动靶向配体的纳米粒子,载药主动靶向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明显优于DTX的临床制剂泰素帝○R。结论主动靶向乳腺癌的pH响应的载药纳米粒子表现出良好的主动靶向性和MCF-7细胞杀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医学 聚多巴胺 靶向传递 PH响应性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网络中的热传导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翔 刘宗华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2011年第1期39-56,共18页
主要介绍了复杂网络中的热传导行为。回顾和综合评述了近些年来微观低维系统热传导特性的工作进展,介绍了低维系统中的反常热传导现象,包括热导率随系统的尺寸、温度等的影响,界面热阻,负微分热阻,整流效应等项目。因复杂网络中的热传... 主要介绍了复杂网络中的热传导行为。回顾和综合评述了近些年来微观低维系统热传导特性的工作进展,介绍了低维系统中的反常热传导现象,包括热导率随系统的尺寸、温度等的影响,界面热阻,负微分热阻,整流效应等项目。因复杂网络中的热传导特性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所以就链间耦合网络、随机网络、无标度网络以及高集聚性网络展开详细讨论。界面热阻,热流的局域化的存在,网络结点度的异质性和网络的集聚系数对网络的热传导特性的影响,以及热整流效应等也都逐一阐释。最后,总结了在复杂网络上的热传导特性研究工作的同时,也提出了今后在这个领域可以深入讨论的三大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热传导 反常传导 整流效应 局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