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NC锻床伺服系统三环PSO-PID整定控制机电耦合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辉 王博 +1 位作者 李强 于小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99,104,共5页
数控(CNC)锻冲床进给伺服系统控制性能受到机电系统力、热、磨损的共同影响,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动态误差。为全面分析数控锻冲床进给伺服系统动态误差变化,设计了一种精度三环控制系统,建立了传动机电耦合模型,并开展仿真分析。从进给... 数控(CNC)锻冲床进给伺服系统控制性能受到机电系统力、热、磨损的共同影响,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动态误差。为全面分析数控锻冲床进给伺服系统动态误差变化,设计了一种精度三环控制系统,建立了传动机电耦合模型,并开展仿真分析。从进给伺服系统实际运行工况区间考虑,分析系统动态误差。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工况载荷后,形成了更大惯量比伺服系统,系统获得了更大的超调量,引起响应时间增加。进给伺服系统产生了5.5mm位置偏差,在惯量比4.15下获得了最优定位精度。相比较PID控制,采用PSO-PID方法处理时可以降低误差,获得了最明显的效果。该研究有助于提高数控锻冲床进给伺服系统位置控制精度,为后续的加工质量优化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给伺服系统 三环控制 惯量比 定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供给压力阀控制的机械臂节能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淑坤 郭娟 李成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4-249,共6页
为了提高机械臂关节角位移运动精度,降低机械臂运动的能量消耗,采用可变供给压力阀控制,并对输出结果进行仿真验证。给出了可变供给压力阀控制装置简图,介绍了供给压力阀控制原理。设计了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推导出液压阀压力变化和活塞... 为了提高机械臂关节角位移运动精度,降低机械臂运动的能量消耗,采用可变供给压力阀控制,并对输出结果进行仿真验证。给出了可变供给压力阀控制装置简图,介绍了供给压力阀控制原理。设计了前馈反馈控制系统,推导出液压阀压力变化和活塞运动位置方程式。针对传统机械臂驱动方式进行改进,设计了可变供给压力阀驱动控制系统。采用Matlab软件对机械臂关节角位移跟踪误差、供给压力和电机转速进行仿真,与定量供给压力阀驱动控制系统形成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定量供给压力阀驱动控制系统,机械臂关节角位移跟踪误差较大,供给压力和电机转速较大;采用可变供给压力阀驱动控制系统,机械臂关节角位移跟踪误差较小,供给压力和电机转速较小。采用可变供给压力阀驱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机械臂关节角位移运动精度,降低控制系统的能量消耗,从而节约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供给压力阀控制 前馈反馈控制 机械臂 误差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钛合金圆弧铣刀的设计及切削性能研究
3
作者 张善晶 李增彬 刘道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0-215,共6页
针对钛合金加工难度问题,研究了一种新型大曲率刃的圆弧铣刀的设计及切削性能。首先采用微分几何方法建立了圆弧铣刀轮廓曲面的几何模型和螺旋切削刃线的数学模型,引入砂轮坐标与工件坐标的转换矩阵,推导了凸轮前表面磨削时砂轮轨迹方程... 针对钛合金加工难度问题,研究了一种新型大曲率刃的圆弧铣刀的设计及切削性能。首先采用微分几何方法建立了圆弧铣刀轮廓曲面的几何模型和螺旋切削刃线的数学模型,引入砂轮坐标与工件坐标的转换矩阵,推导了凸轮前表面磨削时砂轮轨迹方程,并通过对自行设计的圆弧铣刀进行了精度测试。最后通过圆弧铣刀和球头铣刀对TC4钛合金进行侧铣削试验对比研究,得到了两种情况下的铣削力、磨损形貌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球头铣刀相比,圆弧铣刀能有效降低主铣削力,提高铣削的稳定性,具有磨损速度慢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弧铣刀 钛合金TC4 铣刀的设计 切削性能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钢刀具激光熔覆AlTiN/NiCoCr涂层的组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亚标 李勇峰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4-608,共5页
为了提高高速钢刀具的综合性能,通过激光熔覆的方式在其表面制备AlTiN/NiCoCr涂层,通过实验测试的方式表征了该涂层的组织结构与各物相成分,并测定了其界面结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熔覆AlTiN/NiCoCr涂层形成致密组织,各层间形成紧... 为了提高高速钢刀具的综合性能,通过激光熔覆的方式在其表面制备AlTiN/NiCoCr涂层,通过实验测试的方式表征了该涂层的组织结构与各物相成分,并测定了其界面结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熔覆AlTiN/NiCoCr涂层形成致密组织,各层间形成紧密结合状态,陶瓷层厚度接近146μm,形成200μm左右粘结层。在陶瓷层内形成了大量无序排列的等轴晶,获得更高强度的陶瓷层。涂层中主要存在α-Al2O3,还有部分Al2Ti5N与Rutile-TiN。采用激光熔覆工艺有效降低了界面的空隙比例,获得更加致密的界面组织。陶瓷相内含有Al、N、Ti三种元素,在微孔粘结层内存在Co与Ni。AlTiN/NiCoCr涂层获得了比NiCoCr涂层更高结合力和更小的残余应力。试样发生了台阶断裂,形成了凹凸变化的表面。AlTiN/NiCoCr涂层形成更加平整断裂界面,在断裂面区域形成了众多微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N NiCoCr粘结层 残余应力 激光熔覆 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密度对刀具上喷射电沉积CoNiCrC涂层组织及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艳艳 郝欣丽 +1 位作者 张东 李明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2-487,共6页
以Cr_(3)C_(2)颗粒作为增强体,通过喷射电沉积的方法在刀具上制备得到CoNiCrC涂层。对比了不同电流密度下的Cr_(3)C_(2)颗粒沉积量,并对CoNiCrC涂层微观组织结构、硬度、元素含量、耐磨能力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的提高... 以Cr_(3)C_(2)颗粒作为增强体,通过喷射电沉积的方法在刀具上制备得到CoNiCrC涂层。对比了不同电流密度下的Cr_(3)C_(2)颗粒沉积量,并对CoNiCrC涂层微观组织结构、硬度、元素含量、耐磨能力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的提高,Co含量减小,Cr_(3)C_(2)比例先升高再减小,40 A/dm^(2)时颗粒含量提高至12.1%。涂层跟基体间达到了良好结合状态,生成了致密的组织结构。此时在涂层内形成了密排六方结构的Co晶体与Cr_(3)C_(2)相,电流密度提高并未对涂层物相相结构产生影响。逐渐增大电流密度,CoNiCrC涂层发生了硬度先上升再下降。当电流密度40 A/dm^(2)时,涂层硬度增大至586 HV。提高电流密度后,涂层发生了磨损体积先降低再增大。当电流密度为40 A/dm^(2)时,涂层达到了最低磨损体积。涂层内添加Cr_(3)C_(2)颗粒获得了更强弥散增强作用,能够更好地抵抗摩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电沉积 电流密度 CoNiCrC涂层 微观组织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_5Si_3-20%Al_2O_(3p)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薛茂超 张红霞 陈辉 《机械工程材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27,32,共5页
采用机械球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Mo5Si3金属陶瓷和Mo5Si3-20%(质量分数,下同)Al_2O_(3p)复相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Mo5Si3-20%Al_2O_(3p... 采用机械球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Mo5Si3金属陶瓷和Mo5Si3-20%(质量分数,下同)Al_2O_(3p)复相陶瓷,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Mo5Si3-20%Al_2O_(3p)复相陶瓷的主要物相为Mo5Si3、Al_2O_3和少量Mo3Si;复相陶瓷的相对密度、硬度和断裂韧性均高于单相Mo5Si3金属陶瓷的,且其摩擦因数和磨损率较低,摩擦因数随时间的变化较平缓,表现出更好的摩擦磨损性能;与GCr15钢球对磨时,Mo5Si3金属陶瓷的主要磨损机制为黏着和疲劳剥落,Mo5Si3-20%Al_2O_(3p)复相陶瓷的则为磨粒磨损,二者同时存在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5Si3-Al2O3p复相陶瓷 磨损性能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粉含量对发动机Ti5111合金表面MAO涂层组织和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四芳 宋慧啟 卢治功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2-476,共5页
为了提高发动机Ti5111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涂层的摩擦性能,利用共生沉积工艺并通过高温作用使W粉扩散到MAO涂层内,通过实验测试的手段观察W粉含量对其组织和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AO涂层先发生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线性增加,之后达到... 为了提高发动机Ti5111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涂层的摩擦性能,利用共生沉积工艺并通过高温作用使W粉扩散到MAO涂层内,通过实验测试的手段观察W粉含量对其组织和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AO涂层先发生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线性增加,之后达到一个较为平缓阶段。加入少量的W粉后,出现了熔融烧结,在涂层上颗粒数量也发生了降低。当加入W粉含量为6 g/L时得到了许多较小的微孔,微孔个数发生降低。不加W粉下,在MAO涂层内主要存在锐钛矿、金红石、氧化钛。逐渐提高W粉量后,W相形成的衍射峰强度升高。加入少量的W粉时,相对基体试样都发生了摩擦系数降低。W粉含量为6 g/L时,摩擦系数相比原始MAO涂层降低了14%左右。未加入W粉时制得的MAO涂层出现了机械啮合,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添加少量W粉时发生了大量W粉脱落的情况,达到了更高磨损率并产生了明显犁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粉 Ti5111合金 微弧氧化 微观组织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