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调式踝足矫形器结构设计和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任武 袁志垚 +5 位作者 杨秀如 杨士伟 尹紫鑫 张雪玲 李佳 闫慧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7-380,共4页
足踝是人体下肢行走的主要器官,近年来由于自身疾病或者外部原因踝足功能异常的人数增加,给患者康复带来不少难题。足踝矫形器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临床医师指导患者康复锻炼中有重要作用[1]。国内外矫形器设计的目的都类似,但是不同临... 足踝是人体下肢行走的主要器官,近年来由于自身疾病或者外部原因踝足功能异常的人数增加,给患者康复带来不少难题。足踝矫形器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临床医师指导患者康复锻炼中有重要作用[1]。国内外矫形器设计的目的都类似,但是不同临床病症矫形器设计的结构和使用效果以及价格却不尽相同。近年来国内外矫形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黄美玲等[2]结合临床病例统计发现穿戴踝足矫形器对患者恢复的心理有较大帮助。Ranz EC等[3]通过对单侧踝部肌无力患者的各种步态研究,设计了一种非定性的,包括踏板、下肢定位和柔性支柱,用于增强受损肌肉功能的动态可调踝足矫形器。Wang Y[4]回顾了足部模型开发的几何结构和材料特性等问题,研究出可作为解决生物力学和癌症平台的多尺度矫形器计算模型。Menger B等[5]通过对膝关节患者多项指标的测量和分析,统计评估了踝足矫形器对踝足关节炎患者治疗的效果。Brown等[6]研究发现穿戴动态踝足矫形器可以有效减少下肢的异常模式的出现,提高步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足矫形器 病例统计 自身疾病 肌肉功能 临床病症 人体下肢 临床医师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重量负载下的人体足踝部有限元仿真研究
2
作者 张雪玲 张凯璐 +2 位作者 常金龙 李佳 任武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16-216,共1页
目的利用健康志愿者足踝部有限元模型,对不同重量负载下的足踝部生物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应力和位移分布情况。方法基于健康志愿者的足部断层扫面图像,依次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软件建立人体足踝部三维模型,应用An... 目的利用健康志愿者足踝部有限元模型,对不同重量负载下的足踝部生物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应力和位移分布情况。方法基于健康志愿者的足部断层扫面图像,依次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软件建立人体足踝部三维模型,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别模拟不同体重时足踝部的应力和位移分布情况。结果模拟体重为60、100、200、300、500 kg时,足踝部最大应力分别达到25.515、42.586、85.079、127.57、212.6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部 生物力学 MIMICS 人体足踝 有限元仿真 断层扫面 不同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球运动脚踝内、外侧触球方式力学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卜彦丽 王建民 +2 位作者 李佳 常金龙 任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3-156,I0016,I0017,共6页
[目的]研究足球脚踝内、外侧触球生物力学特性并降低相关伤病发生率.[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建立足部生物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方式触球.[结果]在外部冲击力大小一致情况下,脚踝内侧和外侧触球的受力趋势类似,最大受力部位处于跟骨、骰骨和距... [目的]研究足球脚踝内、外侧触球生物力学特性并降低相关伤病发生率.[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建立足部生物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方式触球.[结果]在外部冲击力大小一致情况下,脚踝内侧和外侧触球的受力趋势类似,最大受力部位处于跟骨、骰骨和距骨连接处的下侧,较大受力部位处于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下侧;不同受力情况下足部骨骼的位移也相差较大,其中两种触球方式在500 N外力下足部最大应力分别为34.45 MPa和34.85 MPa.最大位移发生在脚趾部位,分别为1.74 mm和1.36 mm.[结论]足球运动者要注意触球位置,并预估外力大小,以避免危险动作对身体带来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 脚内侧 脚外侧 生物力学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梁网组织表面力学特性及其各向异性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常金龙 王川 +3 位作者 李坦 闫义涛 韩苗苗 刘志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0-1005,共6页
目的 探讨小梁网组织表面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并使用各向异性模型模拟,验证各向异性模型的合理性。方法 对2只大鼠的4个小梁网样本在表面不同位置进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压痕实验,并使用本课题组提出的各向异... 目的 探讨小梁网组织表面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并使用各向异性模型模拟,验证各向异性模型的合理性。方法 对2只大鼠的4个小梁网样本在表面不同位置进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压痕实验,并使用本课题组提出的各向异性小梁网力学模型对小梁网组织表面不同位置处测得的弹性模量进行模拟实验。结果 测试得到的小梁网组织表面弹性模量会随着位置不同而变化,并且在小梁网中段达到最小值;各向异性小梁网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这一现象。结论 各向异性小梁网力学模型在描述小梁网力学特性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同时,该模型可以解释对小梁网组织进行单轴拉伸与AFM压痕实验获得的弹性模量之间的巨大差别。因此,各向异性小梁网模型是对小梁网力学特性的一种更好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网 弹性模量 压痕测试 各向异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