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脊液4种miRNA对淋巴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石磊 程振国 +1 位作者 孟桂芳 段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24,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4种miRNA对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SCNS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CNSL患者82例。采用qRT-PCR法检测患者脑脊液中miR-155、miR-19b、miR-125b、miR-21的表达...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4种miRNA对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SCNS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CNSL患者82例。采用qRT-PCR法检测患者脑脊液中miR-155、miR-19b、miR-125b、miR-21的表达情况。比较化疗后2 a生存和死亡患者脑脊液miRNA的表达情况,绘制ROC曲线评估miRNA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4例失访,78例患者中死亡组33例、生存组45例。死亡组患者脑脊液中miR-155、miR-19b、miR-125b、miR-2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miR-155、miR-19b、miR-125b、miR-21评估SCNSL患者2 a内死亡的AUC(95%CI)、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0(0.631~0.716)、2.765、57.78%、84.85%,0.693(0.646~0.730)、2.265、44.44%、90.91%,0.744(0.703~0.795)、1.995、66.67%、78.79%;0.707(0.655~0.741)、10.241、46.67%、93.94%。结论:脑脊液中miR-155、miR-19b、miR-125b、miR-21可用于SCNSL预后的早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5 miR-19b miR-125b MIR-21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预后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举证责任倒置强化神经外科护理记录内容管理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喜英 杨美玉 薛艺红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6期56-57,共2页
护理记录成为处理医疗事故的法律依据后,对神经外科护理记录内容作了较大的改进,护理记录从时间上分3个阶段:即入院记录、住院期间记录和出院记录,根据各个阶段神经外科特点对记录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新的护理记录因记录了为患者所实... 护理记录成为处理医疗事故的法律依据后,对神经外科护理记录内容作了较大的改进,护理记录从时间上分3个阶段:即入院记录、住院期间记录和出院记录,根据各个阶段神经外科特点对记录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新的护理记录因记录了为患者所实施的一切护理行为,自应用以来无护理纠纷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证责任倒置 护理记录 神经外科 医疗事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恶性胶质瘤生长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岗 张国栋 +3 位作者 王理想 李远超 周虎 程振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13-2118,共6页
目的探究姜黄素对恶性胶质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以人恶性胶质瘤细胞U87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姜黄素低、中、高(10、20、40μmol·L^(-1))、替莫唑胺组(40μmol·L^(-1))、姜黄素40μmol·L^... 目的探究姜黄素对恶性胶质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以人恶性胶质瘤细胞U87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姜黄素低、中、高(10、20、40μmol·L^(-1))、替莫唑胺组(40μmol·L^(-1))、姜黄素40μmol·L^(-1)+LY210976110μmol·L^(-1)、姜黄素40μmol·L^(-1)+SRI-01138110μmol·L^(-1),干预48 h。CCK-8法、Transwell法对各组U87细胞活性、迁移及侵袭能力测定,经由流式细胞术测定U87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U87细胞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姜黄素组与替莫唑胺组干预48 h后U87细胞活性百分比、细胞迁移及侵袭数目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均随姜黄素剂量增大而下降(P<0.05)。对比空白对照组,姜黄素组及替莫唑胺组Sub-G_(0)期细胞数增多(P<0.05),G_(2)/M期细胞数减少(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及替莫唑胺组U87细胞TGF-β1、p-Smad 3、N-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Smad 7、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与替莫唑胺组各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姜黄素高剂量组,TGF-β1/Smad通路抑制剂能进一步抑制U87细胞活性、迁移及侵袭,降低TGF-β1、p-Smad 3、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提高Smad 7、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而TGF-β1/Smad通路激活剂反之(P<0.05)。结论姜黄素能抑制恶性胶质瘤U87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胶质瘤 姜黄素 U87 TGF-Β1/SMAD信号通路 细胞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密网支架治疗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颅内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前进 马永杰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7-260,共4页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多发颅内动脉瘤病例临床较为罕见,尽管SLE与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暂不明确,但是对于合并SLE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动脉瘤通常具有增长快速和极易破裂的特点,如何对其动脉瘤进行破裂风险评估并制定治...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多发颅内动脉瘤病例临床较为罕见,尽管SLE与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暂不明确,但是对于合并SLE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动脉瘤通常具有增长快速和极易破裂的特点,如何对其动脉瘤进行破裂风险评估并制定治疗策略尤为重要。该文报道1例表面改性密网支架置入治疗合并SLE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希望为临床医师诊疗该疾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管内治疗 表面改性密网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PTM4B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岗 张哲莹 +2 位作者 杜宝顺 王阳 马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431-1437,共7页
目的检测胶质瘤组织中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lysosome-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4 beta,LAPTM4B)蛋白表达,探讨其对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以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行手术切... 目的检测胶质瘤组织中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lysosome-associated protein transmembrane-4 beta,LAPTM4B)蛋白表达,探讨其对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以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行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患者86例,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6月30日。选取同期正常脑组织25例,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LAPTM4B蛋白表达,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培养U251细胞并分为siRNA-LAPTM4B组、siRNA-NC组和空白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中LAPTM4B表达,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LAPTM4B、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结果LAPTM4B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7.91%,高于正常脑组织中的28.00%(P<0.001);LAPTM4B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不同WHO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LAPTM4B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和累积生存率低于LAPTM4B蛋白阴性表达组(P=0.002);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和LAPTM4B蛋白表达是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P<0.05);与siRNA-NC组和空白组比较,siRNA-LAPTM4B组细胞中LAPTM4B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24、48、72、96 h时光密度值及细胞克隆数、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量均降低,而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LAPTM4B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有关。LAPTM4B蛋白表达高低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LAPTM4B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岳文涛 高俊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80-81,共2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簧圈 (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并发症和疗效。方法  2 0 0 0年 8月到 2 0 0 3年 11月对 10例 12枚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GDC栓塞术。其中 9例为破裂动脉瘤。 8例行急诊栓塞手术 ,在DSA动态...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簧圈 (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并发症和疗效。方法  2 0 0 0年 8月到 2 0 0 3年 11月对 10例 12枚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GDC栓塞术。其中 9例为破裂动脉瘤。 8例行急诊栓塞手术 ,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并给予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9例 ,1例死亡。术后随访 2~ 2 2个月 ,1例重残 ,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异常 ,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短期随访结果表明 ,GDC栓塞颅内动脉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可靠。部分填塞可能导致动脉瘤继续扩大 ,破裂出血。破裂动脉瘤应急诊栓塞治疗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可明显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介入性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