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5
1
作者 高琦 董志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32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岀血的临床特点?椒ā⊙≡褚蚺谎蚝诒?就诊并行胃镜检查确诊的216例患者,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内镜特点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岀...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岀血的临床特点?椒ā⊙≡褚蚺谎蚝诒?就诊并行胃镜检查确诊的216例患者,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内镜特点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岀血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年龄、岀血前消化道症状、心血管病史、HP感染及内镜特点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岀血多见于老年人,有心血管病史,以粘膜糜烂及胃溃疡居多,HP感染增加了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上消化道岀血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马俊宝 歧红阳 常凤娟 《浙江临床医学》 2010年第6期603-605,共3页
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欧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中消化不良发病率为21%~40%,其中40%~70%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原因,动力障碍为其一。本文就马来酸曲美布... 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欧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中消化不良发病率为21%~40%,其中40%~70%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原因,动力障碍为其一。本文就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复方消化酶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马来酸曲美布汀 复方消化酶 临床观察 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应用大剂量泮托拉唑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董志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9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应用大剂量泮托拉唑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8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大剂量组58例,常规剂量组50例,观察两组病例12h、24h、48h消化道出...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应用大剂量泮托拉唑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8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大剂量组58例,常规剂量组50例,观察两组病例12h、24h、48h消化道出血停止情况。结果两组12h、24h、48h消化道出血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早期大量应用泮托拉唑能够有效提高止血成功率,缩短止血时间,改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更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大出血 泮托拉唑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癌组织LDOC1、GNL3L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4
作者 毛建娜 沈裕厚 +1 位作者 段花玲 高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3904-3908,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亮氨酸拉链下调因子1(LDOC1)、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样3-样蛋白(GNL3L)表达水平及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胃癌组)及对应癌...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亮氨酸拉链下调因子1(LDOC1)、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样3-样蛋白(GNL3L)表达水平及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胃癌组)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LDOC1、GNL3L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LDOC1、GNL3L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胃癌组LDOC1阳性表达率(30.76%)低于癌旁组(61.52%),GNL3L阳性表达率(72.31%)高于癌旁组(43.07%)(χ^(2)=12.381、11.377,P<0.05)。低分化、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LDOC1阴性率、GNL3L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LDOC1阳性表达患者3 a生存率(85.00%)高于LDOC1阴性表达患者(37.77%),GNL3L阳性表达患者3 a生存率(36.17%)低于GNL3L阴性表达患者(94.44%)(P<0.05)。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3 a生存率低于中/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HR=2.113,95%CI:1.425~3.133)、淋巴结转移(HR=2.625,95%CI:1.564~4.404)、LDOC1阴性表达(HR=5.607,95%CI:3.408~9.224)、GNL3L阳性表达(HR=2.930,95%CI:1.716~5.003)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DOC1在胃癌患者中呈低表达,GNL3L在胃癌患者中呈高表达,二者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预后 亮氨酸拉链下调因子1 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样3-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果内酯通过TLR4/TAK1/NF-κB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模型肝纤维化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董志超 高琦 毛建娜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6-722,共7页
目的探究白果内酯(BB)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饲料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浓度;HE染色观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 目的探究白果内酯(BB)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饲料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浓度;HE染色观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TLR4/TAK1/NF-κB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ASH组比较,BB组(中、高剂量)血清TG、ALT和AST浓度明显降低,HDL浓度明显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同时BB组大鼠肝组织α-SM A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给予BB 8周后,大鼠肝组织MMP-1表达明显增多,TIMP-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表达也明显被抑制;此外,BB还可显著促进NASH大鼠TLR4和TAK1表达,升高p-p65/p65比值。结论 BB能通过抑制TLR4/TAK1/NF-κB通路激活减轻NASH大鼠肝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肝纤维化 白果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董志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8期187-188,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2010年01月至2011年0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80例患者,对其腹水进行病原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并记录其结果。结果 80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2010年01月至2011年0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80例患者,对其腹水进行病原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并记录其结果。结果 80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患者中,培养的阳性病原菌有41株,阳性率为(51.25%)。其中,大肠埃希菌有24株,占58.53%;肺炎克雷杆菌有6株,占14.63%,其余杆菌11株,占26.84%。41株腹水培养阳性病原菌的药敏试验中,出现39株耐药菌(95.12%),其中有33株革兰阴性菌(其中,耐氨苄西林16株,耐头孢唑啉12株,耐其他抗菌药5株),有6株革兰阳性菌。结论根据病原菌和耐药性结果,合理地、科学地运用抗菌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应用抗幽合剂联合四联法治疗的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董志超 《北方药学》 2017年第10期66-67,共2页
目的:分析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应用抗幽合剂联合四联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前来消化内科就诊的86例患者住院病历进行详细回顾与分析。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3例,分别... 目的:分析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应用抗幽合剂联合四联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前来消化内科就诊的86例患者住院病历进行详细回顾与分析。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3例,分别给予对照组四联法治疗(奥美拉唑20mg/次,2次/d;阿莫西林胶囊1g/次,2次/d;左氧氟沙星胶囊500mg/次,1次/d;枸橼酸铋钾颗粒120mg/次,4次/d),给予观察组四联法联合抗幽合剂,2次/d,1剂/d,设置14d为治疗周期。分别记录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临床检查指标。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幽合剂联合四联法可有效提高各类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药效以及彻底根除胃炎合并幽门螺杆阳性菌,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阳性菌 抗幽合剂 四联法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魏小娟 《北方药学》 2019年第1期96-97,共2页
目的:探析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于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 目的:探析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于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KP)、胆碱酯酶(CHE)、血清白蛋白(ALB)以及前白蛋白(pALB)等肝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ST、ALT、TBIL水平下降,CHE、ALB以及pALB水平升高,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ST、ALT、TBIL低于对照组,CHE、ALB、p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5.4%高于对照组62.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肝功能,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 核苷酸类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失代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歧红阳 《北方药学》 2018年第8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采取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愿意配合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标准三联疗法治疗...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采取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愿意配合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接受序贯疗法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记录,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显著较高(P<0.05);同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选择序贯疗法施治,对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提高以及治疗效果的提高可以充分确保,从而优化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序贯疗法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与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及乙肝疫苗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琦 《抗感染药学》 2019年第2期347-349,共3页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与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微卡)及乙肝疫苗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6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与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微卡)及乙肝疫苗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6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卡、乙肝疫苗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德福韦酯与微卡及乙肝疫苗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感染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疫苗 微卡 阿德福韦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玉静 《北方药学》 2018年第11期10-11,共2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比较两组肾功能情况。结果:与恩替卡韦组比较,替比夫定组肌酐水平... 目的:分析和比较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比较两组肾功能情况。结果:与恩替卡韦组比较,替比夫定组肌酐水平更低(P<0.05),在肾功能正常患者和肾功能轻度受损患者中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更高(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对肾功能影响较小,而替比夫定的保肾功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灵胶囊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CHB患者的效果及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贺露露 王玉静 +2 位作者 徐杰 贺茂 沈裕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8期3372-3375,共4页
目的 探究五灵胶囊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及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新乡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200例CH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 目的 探究五灵胶囊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及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新乡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200例CH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给予对照组TAF,给予观察组五灵胶囊联合TAF,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Smad2、Smad7、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V-DNA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3、6个月后观察组TBIL、GPT、GOT、HA、YKL-40、TGF-β_(1)、Smad2、p38 MAPK均低于对照组,Smad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五灵胶囊及TAF联合治疗CHB,可有效提升患者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促进HBV-DNA转阴,其作用机制与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五灵胶囊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肝纤维化 TGF-Β/SMAD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联合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贺露露 王玉静 +2 位作者 徐杰 贺茂 沈裕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7期3204-3209,共6页
目的探究益生菌联合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效果及对脂肪肝超声评分、肝纤维化、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新乡市传染病医院156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肝治疗,于此基础上,... 目的探究益生菌联合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效果及对脂肪肝超声评分、肝纤维化、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新乡市传染病医院156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肝治疗,于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双环醇治疗,给予研究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双环醇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谷氨酰转移酶(GGT)]、肠道菌群、脂肪肝超声评分、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前肽(PCⅢ)]、炎症指标[白介素-6(IL-6)、正五聚体蛋白3(PTX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84.62%)(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清T-Bil、GOT、GPT、GG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葡萄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脂肪肝超声评分、血清HA、PC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血清IL-6、PTX3、NLRP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3%)与对照组(10.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双环醇治疗NAFLD的效果显著,且能改善脂肪肝超声评分、肝纤维化,减轻机体炎症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益生菌 双环醇 肝纤维化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连续套扎加硬化序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
14
作者 韩文良 马俊宝 吴大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24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套扎术 EML EV 食管静脉曲张 静脉内注射 内镜下 序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艳 《北方药学》 2019年第1期170-171,共2页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组方法为单双号法,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组方法为单双号法,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ALT、AST及T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予以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实验组比较,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改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恩替卡韦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与亚胺培南对肝硬化患者伴原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鹏立 《抗感染药学》 2019年第9期1625-1628,共4页
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与亚胺培南对肝硬化患者伴原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伴有原发性腹膜炎患者110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患者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患者根据临床经验... 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与亚胺培南对肝硬化患者伴原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伴有原发性腹膜炎患者110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患者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患者根据临床经验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细菌培养的基础上给予亚胺培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体温、腹部压痛、反跳痛)复常时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腹水中白细胞计数(WBC)、多形核白细胞(PMN)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腹水中白细胞(WBC)、多形核白细胞(PMN)水平测得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体温、腹部压痛、反跳痛)复常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腹水标本经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为依据,采用亚胺培治疗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炎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促进了患者症状的改善,提高了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胺培南 左氧氟沙星 抗菌药物 肝硬化 原发性腹膜炎 腹水白细胞 多形核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