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sa-miR-448过表达下调HIF-1α对结肠癌细胞SW480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歧红阳 王云溪 +4 位作者 肖占宇 王志民 吴凤丽 董志超 王蕾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2350-2356,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RNA-448(miR-448)在结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先用基因预测软件:miRanda、TarBase和TargetScan预测miR-448的靶基因,并用荧光素实验验证靶向关系;然后miR-448 mimic与pcDNA-HIF-1α单独...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RNA-448(miR-448)在结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先用基因预测软件:miRanda、TarBase和TargetScan预测miR-448的靶基因,并用荧光素实验验证靶向关系;然后miR-448 mimic与pcDNA-HIF-1α单独或联合转染SW480细胞,并用RT-PCR检测miR-448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蛋白印迹检测HIF-1α、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P38和Hsp27的蛋白表达;miR-448 inhibitor转染结肠癌细胞SW480、10μmol/L SB203580处理结肠癌细胞SW480单独或联合进行,RT-PCR检测miR-448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HIF-1α、P38和Hsp27的表达,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裸鼠皮下注射miR-448 mimic转染结肠癌细胞SW480,检测30 d时移植瘤重量,RT-PCR检测miR-448和HIF-1α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P38和Hsp27的表达。结果:miR-448与HIF-1α在3′UTR区存在结合位点,miR-448和HIF-1α存在靶向关系,并且miR-448对HIF-1α表达具有抑制作用;SW480细胞过表达miR-448后,HIF-1α表达量下调,细胞侵袭和迁移速度减慢,E-cadherin的表达显著上调,而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显著下调;低表达miR-448后,HIF-1α、P38和Hsp27表达量显著增加,细胞侵袭数目显著增多;小鼠转染MIR-448 mimic后,移植瘤重量显著减轻,miR-448表达量显著上调,HIF-1α表达量显著下调,Vimentin阳性比率明显降低,P38和Hsp27表达量显著下调。结论:在结肠癌细胞SW480中,过表达hsa-miR-448下调HIF-1α来减弱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以及抑制上皮间质转化,从而抑制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448 HIF-1Α 结肠癌 侵袭 迁移 E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一胶囊联合SOX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魏小娟 郭艳 王云溪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58-2761,共4页
目的:探讨参一胶囊联合SOX方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SOX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一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 目的:探讨参一胶囊联合SOX方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SOX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一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乏力、纳差、消瘦、肝掌及胁腹胀痛等中医症状评分进行观察。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记忆功能、行为功能、身体功能、交际功能及情绪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观察。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能指标含量进行检测。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肝脏毒性、恶心呕吐、血液毒性、心脏毒性、口腔黏膜损伤及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近期疗效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乏力、纳差、消瘦、肝掌及胁腹胀痛等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记忆功能、行为功能、身体功能、交际功能及情绪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TBIL、AST及ALT等肝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肝脏毒性、恶心呕吐、血液毒性、心脏毒性、口腔黏膜损伤及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一胶囊联合SOX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一胶囊 奥沙利铂 替吉奥 原发性肝癌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侵袭和迁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高琦 郭艳 魏小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1,共6页
背景与目的:雷公藤红素(celastrol)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的抗癌活性,对胰腺癌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celastrol对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方法:将PANC-1细胞分为PANC-1组... 背景与目的:雷公藤红素(celastrol)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的抗癌活性,对胰腺癌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celastrol对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方法:将PANC-1细胞分为PANC-1组、celastrol(5μmol/L)组、celastrol(10μmol/L)组和celastrol(20μmol/L)组,分别用0、5、10和20μmol/L的celastrol处理PANC-1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增殖倍数,Transwell检测各组PANC-1细胞的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PANC-1组比较,celastrol(5μmol/L)组、celastrol(10μmol/L)组和celastrol(20μmol/L)组细胞增殖倍数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标记蛋白Ki-67的蛋白表达水平与PANC-1组比较也明显降低;同时,celastrol(5μmol/L)组、celastrol(10μmol/L)组和celastrol(20μmol/L)组侵袭细胞数与PANC-1组相比明显减少;此外,与PANC-1组比较,celastrol(5μmol/L)组、celastrol(10μmol/L)组和celastrol(20μmol/L)组划痕闭合率显著降低,VEGF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PANC-1组。结论:Celastrol能抑制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侵袭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增殖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132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晓慧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84-885,共2页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性胃病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药学监护
5
作者 叶青林 丁小莹 +1 位作者 李献玉 郝少君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6期701-703,共3页
目的探讨药师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针对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分析免疫抑制治疗的合理性,并对患儿实施全程药学监护,包括疗效观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用药指导及出院教育等... 目的探讨药师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针对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儿,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分析免疫抑制治疗的合理性,并对患儿实施全程药学监护,包括疗效观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用药指导及出院教育等。结果医师接受临床药师建议,患儿症状改善,进行院外继续服药治疗。结论临床药师为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和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学监护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免疫抑制治疗 用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敷中药排石膏治疗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和再生结石198例临床研究
6
作者 李华斌 王江宏 韩文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I0019-I0020,共2页
关键词 外敷中药排石膏 结石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肠止泻丸联合美沙拉嗪对轻度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7
作者 郭艳 魏小娟 王云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44-1847,共4页
目的观察固肠止泻丸联合美沙拉嗪对轻度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固肠止泻丸,疗程60 d。然后,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CDA... 目的观察固肠止泻丸联合美沙拉嗪对轻度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固肠止泻丸,疗程60 d。然后,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CDAI评分、ESR及CRP、TNF-α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DAI评分、ESR及CRP、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固肠止泻丸联合美沙拉嗪可改善轻度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肠止泻丸 美沙拉嗪 轻度活动期克罗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干扰lncRNA SPRY4-IT1对GBC-SD细胞干样性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8
作者 李辰 王庆治 +4 位作者 歧红阳 毛建娜 魏小娟 王鹏立 董志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9-374,共6页
目的通过基因干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SPRY4-IT1,探究其对胆囊癌(GBC)细胞GBC-SD肿瘤干细胞样特性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SPRY4-IT1 shRNA,将shRNA-SPRY4-IT1转染GBC-SD细胞,RT-PCR检测SPRY4-IT1的表达水平;BrdU染... 目的通过基因干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SPRY4-IT1,探究其对胆囊癌(GBC)细胞GBC-SD肿瘤干细胞样特性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SPRY4-IT1 shRNA,将shRNA-SPRY4-IT1转染GBC-SD细胞,RT-PCR检测SPRY4-IT1的表达水平;Br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流式检测细胞凋亡;肿瘤细胞成球实验检测肿瘤干细胞样特性;流式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肿瘤干样特性标志物以及线粒体损伤标志物的蛋白表达。结果将shRNA-SPRY4-IT1转染GBC-SD细胞,SPRY4-IT1的表达水平降低。干扰SPRY4-IT1表达抑制GBC-SD细胞增殖;提高线粒体膜电位,促进GBC-SD细胞凋亡;降低GBC干细胞样特性;抑制SOX2,OCT4,CD44,c-Myc和Bcl-2的表达以及促进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的表达。结论基因干扰lncRNAs SPRY4-IT1能降低GBC细胞GBC-SD肿瘤干细胞特性,提高线粒体膜电位,促进GBC细胞GBC-SD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SPRY4-IT1 胆囊癌 干细胞样特性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
9
作者 李艳茹 金卫东 +3 位作者 郭皓 韩明磊 刘振 侯永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年第17期2637-2645,共9页
目的基于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构建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后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5例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按... 目的基于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构建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后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5例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13例)和验证集(9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RFCA治疗并完成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两组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FCA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共收集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复发84例(27.54%);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13例)和验证集(92例),其中训练集复发61例,未复发152例。训练集与验证集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复发组持续性房颤占比更大,且复发组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PR间期、NLR、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大、PR间期延长、高NLR是RFCA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4因子预测模型Ln(P/1-P)=-12.87+0.84*CHA2DS2-VASc评分+0.11*左心房内径+0.03*PR间期+0.31*NLR,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5%CI:0.80~0.91)、0.85(95%CI:0.76~0.94)提示该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认为拟合的概率值和实际的概率值基本一致(χ^(2)=2.43、5.30,P=0.965、0.725),进一步通过Bootstrap重复抽样1000次后绘制校准曲线,发现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偏倚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且均接近理想曲线;决策曲线显示训练集阈值概率在0.02~1.0、验证集阈值概率在0.04~1.0时,模型均能产生更好的临床效益。结论本研究基于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构建的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RFCA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有助于早期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指标 logistic模型 房颤 心力衰竭 射频消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