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司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清miR-29a、GDF-15的影响
1
作者 杨树涵 任彦锋 +2 位作者 王增夏 邢永生 王志方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2-626,共5页
目的 探究艾司洛尔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清微小核糖核酸-29a(miR-29a)、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 目的 探究艾司洛尔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清微小核糖核酸-29a(miR-29a)、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PCI术治疗的120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艾司洛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艾司洛尔注射液治疗24 h,比较两组安全性、心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心肌酶学、miR-29a、GDF-15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症状性低血压、症状性心动过缓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升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BNP与治疗前比较降低(P<0.05);且艾司洛尔组治疗1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BNP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周后CRP、髓过氧化物酶、IL-6、CK-MB、cTnI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艾司洛尔组治疗1周后CRP、髓过氧化物酶、IL-6、cTnI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疗3 d、1周miR-29a、GDF-15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治疗1周miR-29a、GDF-15低于治疗3 d(P<0.05)。艾司洛尔组治疗3 d、治疗1周miR-29a、GDF-15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司洛尔应用于行PCI术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心肌损伤,并降低血清miR-29a、GDF-15水平,同时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艾司洛尔 安全性 炎性因子 miR-29a GDF-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抑素C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评估老年心律失常型心力衰竭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红伟 刘艳宾 +1 位作者 王志方 邢永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前白蛋白比值联合检测评估老年心律失常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老年心律失常型心衰患者132例,根据治疗后随访1年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114例和死亡组18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前白蛋白比值联合检测评估老年心律失常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老年心律失常型心衰患者132例,根据治疗后随访1年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114例和死亡组18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检测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比较2组胱抑素C、hs-CRP/前白蛋白比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死亡组年龄、收缩压、BNP及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P<0.01),LVEF明显低于存活组[(40.25±7.14)%vs(47.54±8.21)%,P<0.01]。胱抑素C和hs-CRP/前白蛋白比值与老年心律失常型心衰患者LVEF、NT-proBNP和BNP水平呈正相关(P<0.05,P<0.01)。LVEF、BNP、NT-proBNP、hs-CRP/前白蛋白比值、胱抑素C是死亡危险因素(P<0.05,P<0.01)。胱抑素C联合hs-CRP/前白蛋白比值预测老年心律失常型心衰短期心功能转归及病死率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胱抑素C、hs-CRP/前白蛋白比值(P<0.05)。结论胱抑素C、hs-CRP/前白蛋白比值是预测老年心律失常型心衰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C反应蛋白质 前白蛋白 心力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电图Tp-Te间期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杨树涵 程劲松 +2 位作者 刘艳宾 韩明磊 王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76-77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曲美他嗪60 mg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的影响。方法:94例拟行PCI手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本研究的为曲美他嗪组34例和对照组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曲美他嗪60 mg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的影响。方法:94例拟行PCI手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本研究的为曲美他嗪组34例和对照组42例,共7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于PCI术前0.5~1.0 h一次性口服60 mg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后Tp-Te间期变化及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及术中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后Tp-Te间期均较术前缩短,但曲美他嗪组术后Tp-Te间期较对照组进一步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Tp-Te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2.52%)高于曲美他嗪组(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组CK、CK-MB、cTnI水平在术后6 h、24 h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缩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对PCI相关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肌钙蛋白I 曲美他嗪 不稳定性心绞痛 Tp—Te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和锌指蛋白A20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陈红伟 邢永生 +4 位作者 王志方 杨树涵 刘艳宾 苏淑红 金卫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478,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锌指蛋白A20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研究对象的外...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锌指蛋白A20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LOX-1、锌指蛋白A20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sLOX-1、锌指蛋白A20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652.63±246.82)ng/L vs(652.48±114.05)ng/L,0.20±0.03 vs 0.06±0.02,P<0.01]。与单支病变比较,双支病变、多支病变患者血清sLOX-1、锌指蛋白A20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多支病变高于双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清sLOX-1、锌指蛋白A20 mRNA表达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LOX-1、锌指蛋白A20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OR=2.368,95%CI:1.002~5.439,P=0.024;OR=2.126,95%CI:0.985~4.813,P=0.036)。结论血清sLOX-1、锌指蛋白A2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道夫受体 E类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 冠心病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动脉粥样硬化 RNA 信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红伟 杨树涵 +1 位作者 王成 邢永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43-145,共3页
目的 观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介入治疗中,采取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应用研究分析.方法 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4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每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介入治疗,联... 目的 观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介入治疗中,采取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应用研究分析.方法 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4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每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介入治疗,联合组行介入治疗前实施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术后2个月回访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 联合组患者无复流、慢血流、MACE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TIMI3及ST段回落几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心肌酶标志物CK-MB浓度峰值时间,LVEF及LVEDd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出院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其中联合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对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上,采取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几率,改善心肌灌注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应用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靳钰 邱春光 +2 位作者 侯允天 王志方 刘志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06-908,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国河南豫北地区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I)/缺失(D)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 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3例,分为房颤组405例和窦性心律组398例,采用PCR-RFLP方... 目的 探讨中国河南豫北地区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I)/缺失(D)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 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3例,分为房颤组405例和窦性心律组398例,采用PCR-RFLP方法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结果 房颤组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25.9% vs 13.1%),ID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窦性心律组(38.8% vs 50.3%,P〈0.05).与携带II+ID基因型者比较,携带DD基因型高血压患者房颤的风险增加(OR=2.13,95%CI:1.60-3.29,P〈0.05),携带DD基因型的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LVEF明显降低(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存在相关性,DD基因型可能使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基二肽酶A 诱变 插入 高血压 心房颤动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联合Gensini评分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近期预后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红军 杨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联合Gensini评分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术前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检测MPV,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联合Gensini评分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术前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检测MPV,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术后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6例中,PCI术后36例发生MACE(MACE组),150例未发生MACE(非MACE组)。2组间总胆固醇(TC)、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MPV、Gensini评分及病变累及冠状动脉3支血管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V、Gensini评分、Plt、NT-proBNP及病变累及冠状动脉3支血管是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以MPV(阈值0.86 fl)联合Gensini评分(阈值82.17分)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MACE的ROC曲线AUC为0.92[95%CI(0.87,0.98)],敏感度为92.70%,特异度为83.33%。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MACE的发生与术前MPV及Gensini评分有关;MPV联合Gensini评分可用于筛查PCI术后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平均血小板体积 GENSINI评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严松彪 苏淑红 +6 位作者 陈晖 韩炜 高红丽 梁思文 李虹伟 王雷 贾三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2000-2002,共3页
目的:研究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和预测价值。方法:入选AMI患者共71例,于入院即刻采用比色法测血浆MPO水平;同时测CK-MB、cTNT、hs-CRP、WBC、N;按MPO水平行二分位数分组。行30、90d随访,以缺血... 目的:研究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和预测价值。方法:入选AMI患者共71例,于入院即刻采用比色法测血浆MPO水平;同时测CK-MB、cTNT、hs-CRP、WBC、N;按MPO水平行二分位数分组。行30、90d随访,以缺血性胸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血管原因的再住院、心血管原因的死亡为终点事件。结果:MPO≥125.86U/L组的30d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MPO<125.86U/L组(OR4.00,95%CI[1.06,16.38],P=0.04);90d终点事件发生率亦明显高于MPO<125.86U/L组(OR3.88,95%CI[1.09,13.77],P=0.03)。MPO水平与WBC、N正相关,和cTNT、CK-MB、hs-CRP无相关性。回归分析,MPO和cTNT峰值是30d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MPO:B=1.83,P=0.03;cTNT:B=0.38,P=0.01);cTNT峰值、MPO和hs-CRP是90d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MPO:B=1.92,P=0.02;cTNT峰值:B=0.42,P=0.01;hs-CRP:B=0.15,P=0.04)。结论:血浆MPO水平升高的AMI患者随访30、90d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浆MPO水平对AMI患者的预后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 心肌梗塞 急性冠脉综合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金卫东 李艳茹 陈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分析肥胖高血压患者瘦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相关性,并探讨服用盐酸贝那普利8周后RAAS活性变化与瘦素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单纯肥胖患者、肥胖高血压Ⅰ级患者、肥胖高血压Ⅱ级患者、健康对照者各50例,每... 目的分析肥胖高血压患者瘦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相关性,并探讨服用盐酸贝那普利8周后RAAS活性变化与瘦素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单纯肥胖患者、肥胖高血压Ⅰ级患者、肥胖高血压Ⅱ级患者、健康对照者各50例,每组男性、女性各25例。收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和血压。检测血清瘦素、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分析各组血清瘦素水平与RAAS活性的相关性,以及全部肥胖患者的血压水平与瘦素水平、RAAS活性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贝那普利治疗8周后,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PRA、AngⅡ和ALD水平的变化。结果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PRA、AngⅡ和ALD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肥胖组和健康对照组,且与高血压分级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PRA、AngⅡ和ALD水平呈正相关(r=0.497、0.861、0.628,P<0.05或P<0.01)。单纯肥胖组的血清瘦素水平与ALD水平呈正相关(r=0.675,P<0.01)。全部肥胖患者的血压水平与血清瘦素、PRA、AngⅡ和ALD水平呈正相关(r=0.519、0.629、0.875、0.539,P<0.05或P<0.01)。应用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后,肥胖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瘦素、AngⅡ和ALD水平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肥胖人群存在瘦素抵抗,瘦素可能通过影响RAAS活性导致肥胖者血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高血压 瘦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盐酸贝那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球囊对冠状动脉支架内二次再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明磊 金卫东 +3 位作者 刘振 王成 崔佳佳 李艳茹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球囊(DEB)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ES)二次再狭窄(I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内二次ISR、并需再次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球囊(DEB)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ES)二次再狭窄(I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内二次ISR、并需再次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DEB组和DES组,记录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即刻冠状动脉情况,并随访术后1年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但两组冠状动脉支架内二次ISR病变多位于前降支、表现为局灶型狭窄;两组患者介入前靶血管直径、靶病变最小直径、靶病变长度及靶血管狭窄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术后即刻靶血管直径和靶病变最小直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但DES组靶血管即刻获得直径和残余百分比明显优于DEB组(均为P <0. 0001)。随访1年,DES组患者的靶病变最小直径、靶病变直径狭窄百分比、晚期管腔直径丢失和晚期管腔直径净获得均优于DEB组(均为P <0. 05),DES组患者晚期管腔直径丢失率明显小于DEB组(P=0. 003),且急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及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均低于DEB组(均为P <0. 05)。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靶病变长度和支架内弥漫型病变是二次ISR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靶血管直径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DEB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二次ISR的效果不理想,不应作为冠状动脉支架内二次ISR的首选治疗方案,但需更多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二次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