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新乡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砚明 《传媒论坛》 2019年第23期164-164,166,共2页
培养与市场对接的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对该专业的广告类课程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近的新闻传播类、艺术类专业都开设有广告类课程,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之有明显差异,因此,该专业的... 培养与市场对接的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对该专业的广告类课程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近的新闻传播类、艺术类专业都开设有广告类课程,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之有明显差异,因此,该专业的广告类课程不能照搬其他相近专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 广告 课程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叙事与艺术表现:电影中的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 被引量:2
2
作者 夏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0,共5页
电影通过影像叙事和艺术表现的相辅相成,由此展现电影情节与人类共同的情感,并在此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镜头语言、视觉符号与色彩、光影、音乐等艺术元素共同构建了电影的叙事框架,强化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和美学深度。... 电影通过影像叙事和艺术表现的相辅相成,由此展现电影情节与人类共同的情感,并在此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镜头语言、视觉符号与色彩、光影、音乐等艺术元素共同构建了电影的叙事框架,强化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和美学深度。文化象征借助电影与社会背景的结合,反映出特定的价值观和文化议题,而视觉隐喻则通过跨文化传播,提升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和叙事创新。电影中的视觉隐喻不仅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还通过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当代电影的艺术突破与发展。文中探讨电影中影像叙事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揭示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在现代电影中的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叙事 艺术表现 文化象征 视觉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头背后的故事:解析经典电影中的隐含细节 被引量:1
3
作者 樊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96,共5页
电影艺术如同一面多层次的镜子,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声音,如同藏在画布下的暗线,都可能蕴含着深深的含义,等待我们去揭示和解读。通过深入探索这些细节,不仅能够拓展对电影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够丰... 电影艺术如同一面多层次的镜子,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声音,如同藏在画布下的暗线,都可能蕴含着深深的含义,等待我们去揭示和解读。通过深入探索这些细节,不仅能够拓展对电影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够丰富观影体验,更敏锐地捕捉到导演的创作意图、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电影所蕴含的主题。在这个无穷的电影宇宙中,隐含细节是我们探索、思考和感悟的源泉,打开了通往电影世界深邃奥秘的大门,引领人们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电影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细节 经典电影 镜头 背后的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DA模型的河南博物院官微文本主题挖掘研究
4
作者 刘文卓 苏武江 《传媒论坛》 2024年第22期45-48,共4页
以河南博物院官方发布的5178条新浪微博作为原始语料,通过编写Python爬虫程序抓取数据,对文本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绘制词云图,并运用LDA主题模型进行主题挖掘。归纳出河南博物院微博可分为“记录文物”“豫博早安”“文化活动”三大主题... 以河南博物院官方发布的5178条新浪微博作为原始语料,通过编写Python爬虫程序抓取数据,对文本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绘制词云图,并运用LDA主题模型进行主题挖掘。归纳出河南博物院微博可分为“记录文物”“豫博早安”“文化活动”三大主题,其中“文化活动”相关主题的热度最高。河南博物院官方微博的三大主题都具有人文关怀的特征,拉近了博物院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河南博物院在新媒体传播与推广方面的经验对黄河流域九省的博物馆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博物馆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博物院 LDA主题模型 官方微博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主旋律青年电影的“家国情怀”叙事嬗变 被引量:3
5
作者 武晋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98-101,共4页
新时代主旋律青年电影体现的是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大国崛起的时代精神、文化自信的时代风貌,“主旋律”话语承载着建构社会大众“家国情怀”叙事任务。新时代主旋律青年电影更多地从个体视角出发,侧重于微观表达;以“集体记忆”抒写... 新时代主旋律青年电影体现的是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大国崛起的时代精神、文化自信的时代风貌,“主旋律”话语承载着建构社会大众“家国情怀”叙事任务。新时代主旋律青年电影更多地从个体视角出发,侧重于微观表达;以“集体记忆”抒写家国大义,形成良好的共情传递;塑造“小人物式英雄”,实现英雄祛魅与观众自我想象的统一;通过一系列影像符号的象征使用,诠释鲜活明亮的“中国式青春”。新时代主旋律青年电影的“家国情怀”叙事嬗变,对于主流价值的呈现有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电影 家国情怀 主旋律 叙事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国产喜剧电影的无厘头文化解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庄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56-58,共3页
语言上的“无厘头”属于粤语方言区,而无厘头文化则是跨越地域局限,具有通约性的审美文化。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无厘头文化,被认为是香港文化亮点之一,而在新世纪新的生成语境下,其在国产喜剧电影得到延续。电影中非理性化的情节设置,... 语言上的“无厘头”属于粤语方言区,而无厘头文化则是跨越地域局限,具有通约性的审美文化。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无厘头文化,被认为是香港文化亮点之一,而在新世纪新的生成语境下,其在国产喜剧电影得到延续。电影中非理性化的情节设置,充斥挪用、戏仿的话语机制,离析正统、摒弃劝惩的内涵追求等,都体现出对发端自周星驰喜剧的无厘头文化的继承。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则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受众精神压力的普遍存在等社会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电影 喜剧片 无厘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重构视域下国产战争片的价值生成 被引量:1
7
作者 段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50-53,共4页
新世纪以来,国产战争电影以着眼于个体的“小叙述”,呈现敌方视角以及增强文本的虚构性、偶然性,实现了一种对元叙事的怀疑或挑战。电影人以一种或是温和(如管虎、张艺谋等),或是激烈(如姜文等)的方式,用微观视角、个人话语和猜测演义... 新世纪以来,国产战争电影以着眼于个体的“小叙述”,呈现敌方视角以及增强文本的虚构性、偶然性,实现了一种对元叙事的怀疑或挑战。电影人以一种或是温和(如管虎、张艺谋等),或是激烈(如姜文等)的方式,用微观视角、个人话语和猜测演义与长期具有优先权的元叙事进行对抗,使得当代历史话语具有了显而易见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而电影人的人文关怀意识也得以体现。在对历史的重构中,如重视个体与家庭,指斥战争荒诞与残酷的价值观得到宣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电影 战争电影 历史重构 价值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方言在刁亦男类型电影构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樊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83-85,共3页
方言作为刁亦男导演构建类型电影的重要工具,改变了以往快餐式、标签式的功能,体现出了“构建真实影评世界”“构建底层江湖氛围”“服务犯罪类型电影”“碎片式弱化地域特征”等具有强烈刁亦男风格的使用范式。方言不是为了唤醒人们固... 方言作为刁亦男导演构建类型电影的重要工具,改变了以往快餐式、标签式的功能,体现出了“构建真实影评世界”“构建底层江湖氛围”“服务犯罪类型电影”“碎片式弱化地域特征”等具有强烈刁亦男风格的使用范式。方言不是为了唤醒人们固有的记忆,而是构建一种带有魔幻风格的场景,讲述一个刁亦男式的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以《白日焰火》和《南方车站的聚会》为例,探求方言在刁亦男类型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刁亦男类型电影 《白日焰火》 《南方车站的聚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在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价值定位
9
作者 刘思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3-54,共2页
影视文化泛指通过电影、电视等方式进行的文化创造。从《功夫熊猫》的剧情设定以及中国文化的运用来看,是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形象的一次重新构筑,代表着新时代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全新认识。片中中国文化的运营也有着非常多的考虑,例... 影视文化泛指通过电影、电视等方式进行的文化创造。从《功夫熊猫》的剧情设定以及中国文化的运用来看,是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形象的一次重新构筑,代表着新时代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全新认识。片中中国文化的运营也有着非常多的考虑,例如商业因素的需求、本土观众对于传统文化认识肤浅、美国文化大熔炉的特点等,仔细推敲本片中的中国文化的运用,到底是一次文化认同还是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功夫熊猫 文化特征 影视文化 商业因素 中国民族文化 文化走向 《花木兰》 片尾 武侠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情神话》对当代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6-138,共3页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以当代社会生活为主题的电影创作也越来越深入地思考着当代社会文化前进的方向。电影《爱情神话》以上海这座城市作为主要叙事空间,书写了生活在这座城市中一群普通中年人的情感生活,在城市空间的构建中表...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以当代社会生活为主题的电影创作也越来越深入地思考着当代社会文化前进的方向。电影《爱情神话》以上海这座城市作为主要叙事空间,书写了生活在这座城市中一群普通中年人的情感生活,在城市空间的构建中表现出了关于当代文化的独特思考。文章以电影中的城市空间状态为线索,从中年爱情的表面书写中,围绕电影叙事主题,综合考察蕴藏在文本中的当代文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神话》 当代城市 空间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国内小剧场的文化环境和发展思路
11
作者 贾音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期38-38,共1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传统大剧开始走下坡路,剧场经营惨淡,前景令人堪忧。与此相反,小剧场以其充满活力、时尚与反叛精神的朝气、颠覆传统演出模式的大胆尝试,迅速在国内剧场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关键词 小剧场 文化环境 发展思路 市场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者电影《热带往事》的叙事风格与审美维度
12
作者 田小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30-132,共3页
《热带往事》是宁浩导演“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全新作品,由新人导演温仕培首执导筒,讲述了在20世纪末的广州发生的犯罪故事。该片是一部导演风格非常突出的“作者电影”,注重视听效果的呈现,削弱了作为犯罪类型片的复杂性。在以回忆... 《热带往事》是宁浩导演“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全新作品,由新人导演温仕培首执导筒,讲述了在20世纪末的广州发生的犯罪故事。该片是一部导演风格非常突出的“作者电影”,注重视听效果的呈现,削弱了作为犯罪类型片的复杂性。在以回忆视角重构叙事的过程中,影片致力于以视听技巧完成风格化的叙事,以氛围感带动人物情绪。同时,在“罪与罚”的伦理叙事中,影片呈现了极端环境下的暴力美学与人物情感救赎的审美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往事》 作者电影 氛围叙事 暴力性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不老奇事》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13
作者 贾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129,共3页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深深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由徐超执导、王朔编剧的《不老奇事》就运用了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电影在叙事方式上抛弃了常规的表达方式,将故事设定在童年、青年、瑞士求学、意识流交叉形变的叙事时空...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深深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由徐超执导、王朔编剧的《不老奇事》就运用了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电影在叙事方式上抛弃了常规的表达方式,将故事设定在童年、青年、瑞士求学、意识流交叉形变的叙事时空下,营造出恣意穿梭的魔幻空间。同时,影片中还在人物造型、场景布置等方面营造了极端化的视觉张力,将影片中的布景、人物和道具都赋予了深刻寓意,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极具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 《不老奇事》 叙事结构 叙事时空 视觉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经验与叙事平衡:国产科幻电影路径论析
14
作者 段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84-87,共4页
以2019年为分水岭,此前的国产科幻电影在创作数量与旨趣上尚不能令人满意,而在此之后,国产科幻电影的文本容量得到扩充,所表现的思考也更为丰富。电影人充分照顾到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坚持“经典叙事”,熟练组合与混用类型元素,精心打造... 以2019年为分水岭,此前的国产科幻电影在创作数量与旨趣上尚不能令人满意,而在此之后,国产科幻电影的文本容量得到扩充,所表现的思考也更为丰富。电影人充分照顾到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坚持“经典叙事”,熟练组合与混用类型元素,精心打造视觉奇观,牢牢把握了观众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国产科幻电影大量运用了清晰可辨的中国意象,在文化内涵上展现出鲜明的中式气质,在科幻叙事与国家叙事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科幻电影 类型经验 叙事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全息律与汉字教学
15
作者 商忠 商梓珺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6-88,共3页
以宇宙全息统一思想观照汉字,汉字是全息的。汉字教学是基础语文乃至高等国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文字教学,无不落在字的认读、解释和使用上,如何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却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将汉字的全息状况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 以宇宙全息统一思想观照汉字,汉字是全息的。汉字教学是基础语文乃至高等国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文字教学,无不落在字的认读、解释和使用上,如何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却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将汉字的全息状况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汉字教学 全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创造自觉的动力问题
16
作者 商忠 商梓珺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8-91,共4页
从文化背景考察,汉字的创造,是巫人的自觉行为。而汉字创造的动力,从考古发现来看,也与占卜有关。文字产生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经济或贸易的需要。文字产生于阶级社会,而阶级社会初期,正是我国宗教文化的极盛期,为了宗教的需要,到底是为... 从文化背景考察,汉字的创造,是巫人的自觉行为。而汉字创造的动力,从考古发现来看,也与占卜有关。文字产生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经济或贸易的需要。文字产生于阶级社会,而阶级社会初期,正是我国宗教文化的极盛期,为了宗教的需要,到底是为了统治的需要(因为宗教是统治者用于统一卿士及天下庶民意识的最有力的工具),于是,文字的创造,就到了自觉的时代。汉字产生的动力,应该是精神的需要,而非物质生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汉字的创造 汉字的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俗超越与现实复归:《你好,李焕英》女性题旨阐释的三重转向
17
作者 武晋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67-69,共3页
由贾玲执导,贾玲、张小斐、沈腾等人出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以喜剧为壳,情感表达为核,以追忆母亲、诵读母爱为创作立意,在相对有限的影视画面中,用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影视化塑造手段,超越了大众对女性人物形象的“世俗认知”,传... 由贾玲执导,贾玲、张小斐、沈腾等人出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以喜剧为壳,情感表达为核,以追忆母亲、诵读母爱为创作立意,在相对有限的影视画面中,用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影视化塑造手段,超越了大众对女性人物形象的“世俗认知”,传递出母性精神的光辉,建构了充满时代特色的话语空间。电影艺术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社会语境中女性的地位、大众认知有重要联系,无论是女性自由独立、肆意自我的角色面貌,还是向世俗妥协、压抑内敛的人物性格,都是时代情绪与社会共识的影视化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画面 话语空间 影视化 社会共识 女性人物形象 女性自由 大众认知 贾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