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统筹城乡关系的现实审视与求解之道
1
作者 王明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3期6-9,共4页
统筹城乡关系不仅关系到工业、城市化的进程,也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关系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笔者从城乡关系政策的历史演变、城乡关系面临的现实困境、城乡关系问题解... 统筹城乡关系不仅关系到工业、城市化的进程,也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关系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笔者从城乡关系政策的历史演变、城乡关系面临的现实困境、城乡关系问题解决的迫切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最终尝试探索实现统筹城乡关系的对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政策 困境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探索
2
作者 申成玉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1-102,共2页
专业教学技能训练是高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训练的原则、训练的组织形式、具体的训练步骤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师 历史教育专业 教学技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发挥红色电影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志峰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01-103,共3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但是在新的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但是在新的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和时代需要,还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要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需要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多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高校 政治教育目标 学生逆反心理 革命传统教育 教育方法 优良传统教育 主旋律影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 被引量:3
4
作者 申成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1-183,共3页
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前,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繁多,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完备的币制、实现币制现代化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历史动因。地方政府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国民政府... 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前,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繁多,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完备的币制、实现币制现代化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历史动因。地方政府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连年内战,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财政赤字愈来愈大,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掌控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现实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币制改革 历史动因 现实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金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3,共4页
长期以来,受种种原因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长期为人们尤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忽视,甚至被西方不同立场的学者予以否定。事实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十分丰富。他们... 长期以来,受种种原因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长期为人们尤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忽视,甚至被西方不同立场的学者予以否定。事实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十分丰富。他们充分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关系密切,提出了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观点,同时主张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都对自然界造成了影响乃至破坏,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掠夺,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都作了深刻的讨论和严厉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环境 保护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明——古代生态环保思想的重要源头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金玉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17,共4页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源头 环保思想 古代 农业文明 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 道德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民思想对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金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9-92,共4页
学界在研究中国古代抑商的原因时,往往将抑商和重农对立起来,因而难以揭示其真正原因。聚民是古代早期国家产生的重要条件,而商人经商积累财富亦能聚民,对统治者构成威胁,这是日益走向专制集权的统治者无法容忍的,因此商人受到政府的抑... 学界在研究中国古代抑商的原因时,往往将抑商和重农对立起来,因而难以揭示其真正原因。聚民是古代早期国家产生的重要条件,而商人经商积累财富亦能聚民,对统治者构成威胁,这是日益走向专制集权的统治者无法容忍的,因此商人受到政府的抑制也就在所难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聚民 抑商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豫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申红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6,125,共4页
目前,区域经济社会史研究正逐渐走向深入。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对中国各地区农业问题的研究,在区域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于明代豫北地区农业方面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前景广阔。豫北地区,位于现今河南省的西北部... 目前,区域经济社会史研究正逐渐走向深入。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对中国各地区农业问题的研究,在区域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于明代豫北地区农业方面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前景广阔。豫北地区,位于现今河南省的西北部,大致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包括明清时期的彰德、卫辉、怀庆三府。豫北农业在明代经历了一个重创到发展的历程,且农业的发展对当地社会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兹依据明代官修正史以及地方志资料,围绕明代豫北农业发展问题展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问题 豫北地区 明代 区域经济 社会史 明清时期 农业发展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河南古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明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86-90,共5页
古都文化就是指先人在古都留给后人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产物和遗存。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和遗存,古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厚重性、多样性、标志性。河南古都数量多、建都历史悠久;古都所属地区的各种文化资源丰富,影... 古都文化就是指先人在古都留给后人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产物和遗存。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和遗存,古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厚重性、多样性、标志性。河南古都数量多、建都历史悠久;古都所属地区的各种文化资源丰富,影响大。但河南在古都文化保护与利用中存在思想意识较落后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古都发展思路等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古都文化 保护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豫北地区移民问题探析——以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申红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2-137,共6页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整个北方地区流传甚广,人们普遍将其作为本族祖先的来源。通过对明清其他时期迁至豫北地区的移民进行具体考察,再结合豫北族谱、方志等地方性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流传,不仅是移民们...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整个北方地区流传甚广,人们普遍将其作为本族祖先的来源。通过对明清其他时期迁至豫北地区的移民进行具体考察,再结合豫北族谱、方志等地方性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流传,不仅是移民们对其祖先历史集体记忆的反映,更为关键的是将祖先的历史定位于明初奉诏自山西洪洞迁移而来,从而使他们的合法身份得以确立,在居住地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从而反映了移民宗族对保护与维护自己实际利益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移民传说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内部两种类型辨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玉山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88,共4页
戊戌变法期间,在维新派内部,事实上存在激进型和稳健型两种类型的人物。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维新理论依据上的不同;二是维新的方式不同;三是对维新时限看法的不同。我们不能因为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温和的改良运动而否... 戊戌变法期间,在维新派内部,事实上存在激进型和稳健型两种类型的人物。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维新理论依据上的不同;二是维新的方式不同;三是对维新时限看法的不同。我们不能因为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温和的改良运动而否认维新派中两种类型人物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维新派 激进型 稳健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金玉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3,共4页
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普及和施肥技术的推广以及社会的需求,大大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这是我们应该着重研究的。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战国时期 农业 施肥技术 铁农具 牛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左宗棠经营西北的环境保护意识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玉山 《农业考古》 2015年第3期140-144,共5页
左宗棠在开发经营西北经济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并从多个方面入手对西北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他的构想和实践中折射出了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尽管方法还很粗糙,理论的高度和系统性还很不够,但他致力于环... 左宗棠在开发经营西北经济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并从多个方面入手对西北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他的构想和实践中折射出了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尽管方法还很粗糙,理论的高度和系统性还很不够,但他致力于环境保护的这种意识、毅力和勇气,仍是一笔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宗棠 经营开发 西北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对新时期高校文科学生的作用及其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申红星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61-162,共2页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对于提高高校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收集本学科研究资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社会、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有利...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对于提高高校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收集本学科研究资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社会、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社会调查实践的具体开展中,应注意一定的策略与方式:在社会调查之前,应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调查记录尽量全面、完整;在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应迅速做好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 高校教育 新时期 文科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洋政府时期发展近代化农业的政策与实践
15
作者 张玉山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165,共4页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府为发展近代化农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其内容主要有:注重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垦荒,成立农垦公司;改良、引进优良品种,采用近代化耕种技术;奖励多种经营,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和商品化。这在...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府为发展近代化农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其内容主要有:注重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垦荒,成立农垦公司;改良、引进优良品种,采用近代化耕种技术;奖励多种经营,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和商品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业向近代化方向的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近代化农业 政策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晋南北朝时期人的社会文化素质探析
16
作者 申成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1,共3页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大发展,促使各民族杂居通婚及汉化,其血缘关系相互渗透,极大地改善了中华民族的遗传素质;通过民族大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认同、相互吸纳,从而促进了人们的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的提高;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大发展,促使各民族杂居通婚及汉化,其血缘关系相互渗透,极大地改善了中华民族的遗传素质;通过民族大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认同、相互吸纳,从而促进了人们的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的提高;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互动所产生的社会回应,使"独尊儒术"的文化防线全面崩溃,儒家纲常名教失控,促成了儒、佛、道并存的局面。儒、佛、道文化相互融通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推动力,使人们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范围、内容上得到扩展与更新。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背离,价值观的自觉调整,表现了内在人格的普遍觉醒,形成了重家族、"不唯上"和重利欲、轻世俗的风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素质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国民素质特征,在我国国民素质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南北朝 民族融合 文化扩展 社会文化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报业的近代化
17
作者 张玉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37-141,共5页
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始,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报业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报业的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民族报业的产生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代民族报业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始,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报业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报业的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民族报业的产生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代民族报业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而且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民族报业 近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董必武对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探索
18
作者 王明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68,共5页
董必武在长期领导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同时,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实质、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以及党政关系等问题作了艰辛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加强政权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董必武在长期领导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同时,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实质、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以及党政关系等问题作了艰辛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加强政权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等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必武 新民主主义政权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中国建立后董必武的法制观
19
作者 王明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0-122,共3页
董必武在长期领导新中国法制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法制观点。他提出了新政权建立后,必须废除反动旧法制,相应建立、健全人民新法制;法制是人类文明主要的一项,他对法制及法制与人类文明之间关系作了重要阐释;特别是在我国... 董必武在长期领导新中国法制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法制观点。他提出了新政权建立后,必须废除反动旧法制,相应建立、健全人民新法制;法制是人类文明主要的一项,他对法制及法制与人类文明之间关系作了重要阐释;特别是在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后,他提出不能再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而应当用法制的方式进行治国;法制的核心是守法,他反复强调要教育人民守法,首先就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守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必武 新中国建立后 法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前期豫北农村郭氏族人日常生活述略
20
作者 申红星 《农业考古》 2015年第3期82-84,共3页
清代前期,豫北地区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但豫北农村郭氏族人日常生活则有另一番景象。郭氏族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在救济乡人、保卫乡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地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移风易俗方面,郭氏族人致力于宣传儒家伦... 清代前期,豫北地区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但豫北农村郭氏族人日常生活则有另一番景象。郭氏族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在救济乡人、保卫乡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地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移风易俗方面,郭氏族人致力于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在孝道方面堪称地方楷模,对豫北乡村社会影响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豫北郭氏 日常生活 地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