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韩效林 张小毅 +2 位作者 李敬东 王婉玲 杨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患者5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40例,... 目的:探讨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患者5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40例,另有3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记为A、B、C组。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化疗后再次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BLyS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化疗后所有患者体内的BLy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DLBCL、FL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B-NHL(P<0.05),Ⅲ-Ⅳ期B-NHL患者外周血BLyS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B-NHL患者(P<0.05)。结论: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中BLyS表达显著升高,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分期的B-NHL患者体内表达水平不同,提示临床上通过检测患者体内BLyS表达水平,对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分期及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B细胞来源恶性血液病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tuside B降低脑缺血损伤大鼠海马和纹状体TRPM7 mRNA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詹合琴 贾岩龙 +2 位作者 闫福林 牛秉轩 尹延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讨lactuside B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海马和纹状体TRPM7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D雄性大鼠缺血2 h后再灌,分别于再灌后ip给予lactuside B 12.5,25和50 mg·kg-1,每天2次,每组1/2大鼠给药1 d,另... 目的探讨lactuside B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海马和纹状体TRPM7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D雄性大鼠缺血2 h后再灌,分别于再灌后ip给予lactuside B 12.5,25和50 mg·kg-1,每天2次,每组1/2大鼠给药1 d,另1/2大鼠连续给药3 d,于末次给药后观察神经缺失症状并处死大鼠;RT-PCR技术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TRPM7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各时间段神经缺失症状评分明显升高,海马和纹状体的TRPM7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给予lactuside B12.5,25和50 mg·kg-11 d后,海马和纹状体TRPM7 mRNA表达分别为0.68±0.02,0.55±0.02和0.56±0.02,及0.32±0.02,0.25±0.01和0.35±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给予lactuside B 12.5,25和50 mg·kg-1 3 d,海马和纹状体TRPM7 mRNA分别为0.29±0.02,0.18±0.01和0.26±0.01,及0.28±0.02,0.19±0.01和0.27±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lactuside B可降低海马和纹状体TRPM7基因的表达,提示该化合物对脑缺血损伤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uside B 再灌注损伤 海马 纹状体 TRPM7阳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氟尿嘧啶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博 任京力 +1 位作者 王永毅 刘玉青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4期368-369,共2页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膜形成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2例(68眼)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患者随机分为5氟尿嘧啶治疗组(32例35眼)和对照组(30例33眼)。治疗组应用5FU5mg、地塞米松2.5mg球结膜下注射,1次·d-1,疗...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膜形成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2例(68眼)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患者随机分为5氟尿嘧啶治疗组(32例35眼)和对照组(30例33眼)。治疗组应用5FU5mg、地塞米松2.5mg球结膜下注射,1次·d-1,疗程2~5d,注射后以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对照组只用地塞米松2.5mg球结膜下注射,其余治疗同治疗组。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统计2组的治疗结果。结果5FU治疗组30例(33眼)前膜消退,有效率达93.8%;对照组24例(25眼)前膜消退,有效率为80.0%,统计学分析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膜消退时间在5FU治疗组为5.32±2.78d,对照组为6.91±3.02d,统计学分析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5FU结膜下注射可以明显促进晶状体前膜的吸收,但需要严格控制注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