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徐亚南 栗文娟 +3 位作者 赵淑芹 汤语忌 原富强 赵昆朋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8-1094,共7页
背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整个生存期常感知到的较为严重的社会歧视,出现自我疏离或者社会性疏离。目前针对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描述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体验,旨在为缓解该人群社会疏... 背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整个生存期常感知到的较为严重的社会歧视,出现自我疏离或者社会性疏离。目前针对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方面的研究较少。目的描述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体验,旨在为缓解该人群社会疏离体验制订支持干预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8~59岁,曾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且出院后愿意继续接受随访的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5—12月通过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以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提炼主题。结果共纳入18名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表现(包括2个亚主题:负性情感体验、期待与行为之间的退缩);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主观原因(包括2个亚主题:自我疏离、自我歧视)、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疏离的客观原因(包括4个亚主题:社会歧视和被动疏离、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精神疾病引起的生活和照护负担加重、缺乏社会支持)。结论中青年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生理健康受损、心理状况不良、社会支持不足等存在社会疏离,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症状管理和心理疏导,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对精神疾病的正向认知并给予一定的社会支持;同时强化家庭内部支持,以帮助其重返和适应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社会疏离 缓解期 中青年 半结构式访谈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舍曲林治疗残留型精神分裂症35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平军辉 仲照希 +1 位作者 潘飞 曹永贺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0期1076-1078,共3页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舍曲林片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舍曲林片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两组帕利...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舍曲林片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舍曲林片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两组帕利哌酮缓释片的剂量均为6 mg·d^(-1),每日早晨口服。治疗组联合舍曲林片50 mg·d^(-1),每日早晨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时出现症状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疾病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基线(0周)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时间点各项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不同治疗时间点各项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以下14例(40.0%),显效以上21例(60.0%);对照组有效以下19例(54.3%),显效以上16例(45.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舍曲林片治疗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比单用帕利哌酮缓释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利哌酮缓释片 舍曲林 精神分裂症 残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42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丽娜 宗小芬 +1 位作者 潘飞 王新法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STROOP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3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用氨磺必利组(对照组)41例,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STROOP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3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用氨磺必利组(对照组)41例,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组)42例,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末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STROOP色词干扰试验评定患者执行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及STROOP干扰命名项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治疗后第8周末,治疗组的PANSS总分(50.3±10.9)分及阴性因子分(22.9±5.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PANSS总分(55.1±12.1)分及阴性因子分(26.5±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STROOP干扰命名成绩(38.9±14.3)个高于对照组(33.1±12.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疗效及改善STROOP执行功能上,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均较单用氨磺必利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磺必利 艾司西酞普兰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与探索性眼动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杜云红 穆俊林 孙雪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26-427,共2页
目的研究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与探索性眼动的特征。方法纳入63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为研究组,无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75例为对照组,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和探索性眼动(EEM)检... 目的研究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与探索性眼动的特征。方法纳入63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为研究组,无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75例为对照组,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和探索性眼动(EEM)检测,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EEM凝视点数(NEF)和反应探索评分值(R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RP中N2、P3波潜伏期均延长和P3波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RP的靶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提示研究组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速度减慢。研究组N2、P3波潜伏期与NEF、R5S呈负相关(r为-0.29^-0.36,P均小于0.01),P3波幅与NEF、RSS呈正相关(r为0.32~0.33,P均小于0.01)。结论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ERP和EEM均有异常并相关,他们可能作为攻击行为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探索性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对首发抑郁患者血清bFGF和VEGF及MMP-9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仲照希 杨鸽 吕路线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08-1311,共4页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首发抑郁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方法43例首发抑郁患者设为治疗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开...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首发抑郁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水平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方法43例首发抑郁患者设为治疗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开始剂量为5 mg·d-1,剂量范围10~20 mg·d-1,治疗6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方法检测43例抑郁患者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bFGF、VEGF、MMP-9水平。37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 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MMA)评定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的抑郁、焦虑症状。结果治疗组血清bFGF、VEGF、MMP-9水平治疗前分别为(13.59±3.75),(258.80±63.34),(218.32±56.90) pg·mL-1,治疗后分别为(14.23±4.35),(259.76±66.45),(209.71±55.26) pg·mL-1,对照组血清 bFGF、VEGF、MMP-9水平为(10.53±3.38),(235.49±54.72),(159.13±52.78) pg·mL-1,治疗组血清bFGF、VEGF、MMP-9水平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性别血清bFGF、VEGF、MMP-9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AMD-24及HAMA治疗前分别为(34.65±7.97)及(14.61±5.54)分,治疗后分别为(19.88±3.85)及(8.34±2.79)分。血清bFGF、VEGF、MMP-9水平与抑郁患者的病情轻重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bFGF、VEGF、MMP-9可能参与抑郁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西酞普兰 抑郁症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发激越40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平军辉 潘飞 +3 位作者 仲照希 王丽娜 张景丹 曹永贺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7期899-902,共4页
目的 观察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发急性激越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0例精神发育迟滞急性激越症状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肌内注射,首日首次10 mg,间隔4 h... 目的 观察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发急性激越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0例精神发育迟滞急性激越症状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肌内注射,首日首次10 mg,间隔4 h肌内注射20 mg,第2天、第3天均肌内注射1次(30 mg)。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5 mg,4~6 h后重复使用。氟哌啶醇每日总量20 mg。观察期间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抗躁狂药物和苯二氮类药物,不预防性使用抗帕金森病药物。于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1,2,4,6,8,12,24,48,72 h采用阳性与阴性量表(PANSS)减分率、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治疗结束时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时PANSS减分率≥30%治疗组46.31%,对照组48.81%;临床好转率治疗组80.00%,对照组82.5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27.5%)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发急性激越症状有效,疗效与氟哌啶醇注射液相当,且锥体外系反应明显少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拉西酮 甲磺酸 氟哌啶醇 精神发育迟滞 激越症状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