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障碍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
1
作者 郭敬华 郭素芹 +4 位作者 苏林雁 郭芳 李强 杜海霞 潘伟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82-684,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方法纳入7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标准的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0名正常儿童对照,治疗8周后用躯体异常量表(WS)进行微小躯体异常(MPA)评...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方法纳入7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标准的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0名正常儿童对照,治疗8周后用躯体异常量表(WS)进行微小躯体异常(MPA)评定,用CT测量脑室的哈氏值、三脑室宽度、脑室指数、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宽度指数、前角指数等,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手册》(WMS)评定记忆功能,并进行记忆功能与WS和脑室值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①患者组100-1、记图、再认、再生、触摸、理解、背数和记忆智商均低于对照组(t为2.05~6.80,P均小于0.05);②患者组哈氏值与再认、再生和记忆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25、-0.24、-0.24,P均小于0.05),前角指数与100-1呈正相关(r=0.27;P<0.05);③MPAs明显组(WS总分≥4)患者的累加、再认、理解和记忆量表总分低于MPAs不明显组(WS总分≤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为2.06、2.19、2.23和2.88,P均小于0.05)。患者组WS总分与累加和记忆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26,P<0.05;r=-0.24,P<0.05)。结论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与脑室扩大和微小躯体异常有关,提示该病的记忆损害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少年 微小躯体异常 脑室 记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与脑白质体积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亚迪 张慧 +4 位作者 李玉玲 梁颖慧 夏艳红 郭敬华 郭素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4-140,共7页
目的探讨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特点,分析幻听严重程度与白质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78例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与35名健康儿童少年(对照组)。根据阳性症状量表(positive symptoms scale,SAPS)中听幻觉... 目的探讨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特点,分析幻听严重程度与白质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78例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与35名健康儿童少年(对照组)。根据阳性症状量表(positive symptoms scale,SAPS)中听幻觉评分将患者分为无幻听组21例,轻中度幻听组35例,重度幻听组22例。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所有患者的精神症状。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静息态MRI数据,使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全脑白质体积值。结果患者组较对照组白质体积减少的脑区位于左侧小脑前叶、左侧颞上叶、左侧扣带回、胼胝体、左侧额中叶(P<0.05,AlphaSim校正)。三组患者之间白质体积存在差异的脑区位于左侧颞上叶、右侧颞上叶、左侧额中叶(P<0.05,AlphaSim校正)。与无幻听组比较,轻中度幻听组左侧颞上叶白质体积减少(P<0.05,AlphaSim校正);与无幻听组及轻中度幻听组比较,重度幻听组左侧颞上叶白质体积均增加(P<0.05,AlphaSim校正)。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左侧小脑前叶白质体积与PANSS阳性症状分呈负相关(r=-0.34,P<0.01),左侧颞上叶白质体积与PANSS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r=-0.24,P=0.04),右侧颞上叶白质体积与SAPS幻听评分呈正相关(r=0.26,P=0.02)。结论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白质体积减少,幻听的严重程度与颞叶白质体积相关,幻听发生的神经影像机制可能与颞叶白质体积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少年 磁共振成像 白质 幻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社会能力及行为特征与病后颅脑结构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素芹 朱俊敬 +5 位作者 邵荣荣 盖关臣 郭芳 李玉玲 张红梅 郭敬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5-451,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颅脑结构与病前社会能力和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儿童患者224例及222名正常对照.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回...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颅脑结构与病前社会能力和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儿童患者224例及222名正常对照.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回顾性调查6~10岁时的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213例患儿病后的颅脑结构.根据CBCL社会能力总分及行为问题总分的中位数将213例患儿分为社会能力低分组(n=106)及高分组(n=107)、行为问题低分组(n=106例)及高分组(n =107).结果:经多重检验校正后,儿童精神分裂症组的CBCL社交退缩、攻击性、行为问题总分[(28.7±23.3) vs.(17.0±9.1),P〈0.05]均高于对照组,社会能力总分[(12.4±3.9) vs.(13.9±2.9),P 〈o.05]低于对照组.协方差分析显示,CBCL社会能力总分低分组患者右颞角宽度[(4.9±1.1) mmvs.(4.4±0.6) mm]及顶叶脑沟宽[(5.5±1.2)mmvs.(4.6±0.9) mm]大于高分组患者(均P 〈0.05),三脑室侧壁至左脑岛面距[(31.1±3.5) mmvs.(32.6±2.1) mm]及胼胝体厚[(8.1±0.9) mmvs.(8.6±0.9) mm]小于高分组患者(均P〈0.05);CBCL行为问题总分低分组患者顶叶脑沟宽[(4.8±1.0) mmvs.(5.3±1.2) mm]、左外侧裂脑沟根部宽[(17.4±3.5) mmvs.(18.3±4.1)mm]小于高分组患者(均P〈0.01).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社会能力越低或行为问题越多,病后脑室扩大和脑结构异常可能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 儿童行为量表 磁共振成像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强迫症状的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病前行为特征调查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华锋 郭素芹 +5 位作者 邵荣荣 郭芳 张红梅 郭敬华 李玉玲 张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8-213,共6页
目的调查伴与不伴强迫症状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病后认知功能和病前行为特征的差异。方法选取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149例为患者组,72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根据学龄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the schedule for affective disorder... 目的调查伴与不伴强迫症状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病后认知功能和病前行为特征的差异。方法选取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149例为患者组,72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根据学龄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the schedule for affective disorders and schizophrenia for school-age children-present and lifetime version,K-SADS-PL)将患者组患儿分为伴强迫症状组(70例)与不伴强迫症状组(79例)。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ur check-list,CBCL)回顾性调查所有入组儿童6~10岁的行为特征;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测验、Stroop色—词测验、连线测验、视觉空间记忆、迷宫测验对所有入组儿童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估。结果CBCL量表测评显示,两患者组既往行为问题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社会能力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伴强迫组学校情况(P〈0.01)、分裂强迫(P〈0.01)以及体诉因子分(P〈0.01)均高于不伴强迫组。认知功能测评显示,两患者组所有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伴强迫组常识(P〈0.01)、木块(P〈0.01)、Stroop色—词关联测验(P〈0.01)以及视觉空间记忆评分(P〈0.01)低于不伴强迫组。病前行为特征与病后认知功能相关分析显示,伴强迫组社会能力总分与类同评分呈正相关(r=0.31,P〈0.01);不伴强迫组行为问题总分与木块评分(r=-0.31,P〈0.01)、拼凑评分(r=-0.32,P〈0.01)呈负相关。结论伴强迫症状的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病后认知功能更差。伴与不伴强迫症状的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认知功能均与病前行为问题、社会能力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 强迫症状 行为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脑室扩大及微小躯体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郭素芹 苏林雁 +5 位作者 郭敬华 杜海霞 郭芳 李强 潘伟盟 常克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17-421,共5页
目的调查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C270T多态性与脑室扩大及微小躯体异常(MPA)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204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0名健康对照的BDNF基... 目的调查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C270T多态性与脑室扩大及微小躯体异常(MPA)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204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0名健康对照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用CT测量患者的脑室值,采用Waldrop编制的躯体异常量表(WS)修改版评定MPA发生情况。结果①患者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的C/T和T/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2=24.56,P<0.01;2=24.04,P<0.01);②不同基因型患者组之间各脑室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T与C/T基因型患者合并后哈氏值高于C/C型患者(t=2.28,P<0.05);③T/T和C/T型合并后与C/C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手部WS评分及WS总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34,P<0.05;t=2.10;P<0.05);④WS总分与哈氏值及三脑室宽度存在正相关(r=0.26,P<0.01;r=0.29;P<0.01),与前角指数存在负相关(r=-0.18,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微小躯体异常有关,并可能与脑室扩大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室扩大 微小躯体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神经发育异常 被引量:6
6
作者 郭素芹 苏林雁 +4 位作者 郭敬华 郭芳 李强 杜海霞 潘伟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00-704,共5页
目的:通过对儿童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脑室扩大及微小躯体异常关系的调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认知缺损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设计为病例对照研究。选择70例新乡医学院二附院儿童少年精神科住院的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 目的:通过对儿童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脑室扩大及微小躯体异常关系的调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认知缺损与神经发育异常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设计为病例对照研究。选择70例新乡医学院二附院儿童少年精神科住院的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用躯体异常量表(Waldrop Scale,WS)进行微小躯体异常(minor physical anomalies,MPAs)评定,用CT测量脑室(脑室值用哈氏值、三脑室宽度、脑室指数、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宽度指数、前角指数表示),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手册》评定认知功能。选取对照组Ⅰ(n=42)与对照组Ⅱ(n=170),比较对照组Ⅰ和研究组之间的脑室值,对照组Ⅱ和研究组之间的MPAs,并进行认知功能与WS、脑室值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①研究组哈氏值[(5.28±0.37)vs.(4.94±0.34)]、三脑室宽度[(3.83±1.14)cm vs.(3.16±0.41)cm]及WS总分[(3.77±1.29)vs.(1.70±1.47)]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室指数[(1.55±0.18)vs.(1.65±0.22)]及前角指数[(3.52±0.30)vs.(3.77±0.34)]低于对照组(均P<0.01)。②哈氏值与领悟、木块呈负相关(r=-0.26,-0.28;P<0.05),侧脑室体部指数和侧脑室宽度指数与图形排列呈正相关(r=0.33,0.32;P<0.01)。③WS总分与填图、操作总分及全量表分呈负相关(r=-0.29,-0.24,-0.25;均P<0.05)。④MPAs明显组(WS总分≥4)的算术[(8.29±2.72)vs.(9.63±2.31)]、木块[(5.21±2.53)vs.(7.25±2.70)]、操作总分[(31.53±7.35)vs.(35.34±8.04)]及全量表分[(74.29±10.23)vs.(79.94±12.76)]均低于MPAs不明显组(WS总分≤3)(均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缺损与脑室扩大和微小躯体异常有关,提示该病的认知缺损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 微小躯体异常 脑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认知功能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精神病院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张会敏 高杰 +3 位作者 孙羽燕 张楠 张俊蕾 唐四元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24-1227,共4页
目的:调查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和情绪智力的现状并分析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河南省某精神病院289名精神科护士为研究对象,以一般情况调查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目的:调查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和情绪智力的现状并分析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河南省某精神病院289名精神科护士为研究对象,以一般情况调查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为(167.49±18.16)分,情绪智力得分为(112.58±12.30)分,情绪智力总分与人文关怀能力总分呈正相关(r=0.466,P<0.001),调控自我情绪、情绪利用、调控他人情绪是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工作年限、性别共同解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变异度的35.2%。结论:精神科护士情绪智力和人文关怀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护理管理者应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提升护士情绪智力,进而营造良好的医院和科室人文护理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 情绪智力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郭敬华 郭素芹 +5 位作者 苏林雁 杜海霞 郭芳 李强 潘伟盟 常克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204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0名健康对照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204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0名健康对照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用Andreason阳性与阴性精神分裂症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阴性症状为主型(阴性组)和阳性症状为主型(阳性组)。结果①患者组和对照组间BDNF基因C270T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56,P<0.01),前者的C/T型和T/T型频率高于后者;患者组等位基因T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24.04,P<0.01);②阴性组、阳性组、对照组3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义(2=37.93,P<0.01;2=38.90,P<0.01);两两比较显示,阴性组、阳性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义(P<0.001)。③不同基因型患者组之间PANSS各因子分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 C270T多态性与儿童精神分裂症有关,但与具体临床表现之间无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躯体异常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郭素芹 苏林雁 +4 位作者 郭芳 杜海霞 郭敬华 李强 常克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54-358,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躯体异常(MPA)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纳入168例年龄≤16岁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170名健康儿童对照,采用Waldrop编制的躯体异常量表(WS)修改版评定2组的MPA发生... 目的探讨微小躯体异常(MPA)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纳入168例年龄≤16岁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170名健康儿童对照,采用Waldrop编制的躯体异常量表(WS)修改版评定2组的MPA发生情况。用Andreason阳性与阴性精神分裂症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阴性症状为主型(阴性组)和阳性症状为主型(阳性组)进行亚组间比较。结果①患者组和对照组MPA检出率分别为98.8%和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5.53,P<0.01)。患者组头颅畸形、眉毛融合、眦距过宽、面部不称、畸形耳、耳座位置过低、腭弓高而窄、第五指弯曲、通关掌检出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为1.97~5.33,P均小于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此9个条目进入方程,提示其与儿童精神分裂症有关;判别分析显示这9个条目可作为预测变量,总判别正确率为76.0%,而患者组和对照组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74.4%和77.6%。②患者组头、眼、耳、口、手、足各WS分量表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阴性组患者头、口、手各WS分量表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MPA与儿童精神分裂症或至少与其某一亚型存在关联,提示精神分裂症可能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儿童 微小躯体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10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素芹 苏林雁 +3 位作者 吕路线 郭敬华 杜海霞 成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目的了解氯氮平和利培酮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并探讨IL-10与精神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115例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59例)和氯氮平(56例)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患者组治疗前后... 目的了解氯氮平和利培酮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并探讨IL-10与精神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115例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59例)和氯氮平(56例)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患者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50例)血清IL-10水平,对同一药物治疗前后、不同药物治疗组之间、患者组及对照组之间进行IL-10水平比较;同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及其变化,分析IL-10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结果①氯氮平和利培酮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末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8周末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氯氮平组患者治疗后4周末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8周及6月末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③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段,两治疗组之间IL-10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④氯氮平组患者,治疗后6月末IL-10水平与PANSS总分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8周末IL-10变化率与阳性症状分减分率及总分减分率呈正相关(P<0.05);⑤氯氮平组患者治疗后8周末血清IL-10变化率与8周末的氯氮平日剂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利培酮和氯氮平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10均有抑制作用,两种药物对患儿IL-10水平的影响基本一致;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精神病理之间可能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白细胞介素-10(IL-10) 利培酮 氯氮平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干预模式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艳萍 严芳 +3 位作者 王海岭 郭正军 赵晶媛 赵玉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25-1832,共8页
背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其病程迁延,对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需要采用综合干预模式,我国线上干预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讨“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DBT)干预... 背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其病程迁延,对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需要采用综合干预模式,我国线上干预管理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讨“互联网+”辩证行为疗法(DBT)干预模式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杀意念、认知情绪调节、缓解抑郁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系统中出院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分为对照组(n=60)和干预组(n=60)。对照组进行药物干预、电话随访及心理咨询,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为期1年的“互联网+”DBT训练,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正念训练、人际效能训练、情绪调节训练和忍受痛苦训练。在干预前及干预6、12个月后,分别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杀意念、认知情绪调节、抑郁状态。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健康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最终对照组57例、干预组55例完成研究。组间与时间对SIOSS、CERQ-C、MADRS评分有交互作用(P<0.05);组间对SIOSS、CERQ-C、MADR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SIOSS、CERQ-C、MADR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干预组组内干预前后SIOSS、CERQ-C、MAD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组内前后SIOSS评分、MADRS评分和CERQ-C评分中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难他人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组内前后CERQ-C评分中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互联网+”DBT干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自杀意念,提高情绪控制水平,缓解抑郁状态,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互联网干预 非自杀性自伤 辩证行为疗法 康复 随机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培酮和氯氮平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6的影响
12
作者 郭素芹 苏林雁 +3 位作者 吕路线 杜海霞 郭敬华 成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儿童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血清IL-6 氯氮平 利培酮 精神分裂患者 细胞因子 水平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氮平、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郭素芹 吕路线 +3 位作者 李强 成军 陈娓 郭敬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 了解氯氮平、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影响 ,并探讨IL 6与精神病理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给予氯氮平或利培酮治疗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4周末、8周末、6个月末... 目的 了解氯氮平、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影响 ,并探讨IL 6与精神病理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给予氯氮平或利培酮治疗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4周末、8周末、6个月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 6水平 ,同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估精神症状及其变化。结果 利培酮组患者治疗后第 4、8周末、6个月末IL 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氯氮平组患者治疗后第 6个月末IL 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不同药物治疗组间IL 6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IL 6水平与阳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 ,治疗后 8周末血清IL 6下降值与阳性症状减分值呈显著正相关 ,治疗后 6个月末血清IL 6下降值与PANSS总分减分值呈正相关 ,抗精神药物剂量与IL 6下降值无相关关系。结论 氯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IL 6有相似的抑制作用 ,IL 6水平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精神病理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 白细胞介素—6 氯氮平 利培酮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